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四重意蕴

2023-02-20 10:07徐晓光
关键词:经典著作意蕴中国式

徐晓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意蕴表示事物的内容或含义,指人们能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精华,具有普遍实践性和真理性,拥有丰富的意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记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深度对话,既是解答现实问题后的答案,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不竭的思想源泉。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蕴含的典籍、科学、价值和时代四重意蕴,不仅可以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风格奠定理论根基,还可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前进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典籍意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典籍意蕴,也称文本意蕴。分析文本、观察文本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进行原汁原味探究的首要准则,这既是文本语境下悟原理的前提,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因链”。

(一)典籍意蕴的核心本质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错综复杂的,本质和现象往往交织在一起,穿透现象深入本质,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脉搏的把握程度,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真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探寻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必须寻找源头活水,这就需要追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其最佳途径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要利用这个途径必须溯源历史,回到原著本身去悟出所处时代的现实问题,从而得到所需要的新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可以参考通俗读物、教材、他人注释等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原著,但不能本末倒置。对此,恩格斯多次强调研究马克思主义要依据原著,“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2]606,“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却正好是原著本身”[3]1005。因为研究原著,可以避免被“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4]200,所以,典籍意蕴的核心本质就是坚持原著,依据原著,从而在读原著、学原文的基础上悟原理,进而创新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也是如此,不仅大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核心思想,还做出了创新发展。如《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虽未直接提及现代性,但用“现代生产力”“现代工人阶级”[5]406-407等名词来指代,特别是开篇提及的“现代”就是资产阶级产生和对立意义上的阐述,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形态演进的角度阐发的整体性社会问题的理论体系,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依据其中的现代性思想作为理论武器指导现实,其成就更是对其中的现代社会正确性、时代性、开放性的历史见证。

(二)典籍意蕴的基本特征和内涵层次

典籍意蕴拥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诉求。即它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价值,这不仅是它能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也是它能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内核力量;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承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而且,它还能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这两个特征共同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理论品质,是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有机统一。

依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典籍意蕴内涵应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必须带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色彩和风范,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等;第二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面对时代问题而作出的新思考、新论断和新解答。如邓小平解答“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时代之问时,创造性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科学论断;第三层次是各国无产阶级执政党在不同时期,为解决党和国家现代化发展问题所产生的重要文献,它多以会议报告和重要文件的形式存在。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党代会的报告等。

(三)典籍意蕴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6]26,思想理论是现实的照应,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终极真理,而是不断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前进的学说,它是不断获得新生命的开放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存在意义就是源源不断为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思想活力,因而典籍意蕴拥有视角分析和外延拓展两个功能。

所谓视角分析,就是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典籍意蕴,它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观点支撑和引发新论断。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凭空想象的,一定有其理论来源。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论是根据现实问题寻找理论指导,还是根据理论深入剖析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永远能提供科学、准确且被它需要的理论和方法。当然,这个理论和方法不是某个具体原理或者论断,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恰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即实现最新理论成果同经典著作的对话,厘清两者的内在联系,廓清两者的理论渊源,贯通两者的联系。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依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改变,大胆提炼与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观点新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科学定位所处时代的历史方位,清晰分析国内外基本形势,作出有效的决策,提出时代所需要的新论断,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描绘远大前景和指明前进道路的方向。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遵循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并在结合实践的过程中,立足时代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新论断。所谓外延拓展,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成,它是一个逻辑严密、不断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含有大量其他思想家的理论观点,而这些思想家的某些理论观点既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料,还可以针对这些思想提及的、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更多文献资料。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科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作于不同时代,时代主题及各国实际的差异,会影响其真正价值的呈现,也会发生对其误读和错用的情况出现。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实际运用中,因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用途会导致浓厚的主观性解读,造成“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的疑惑存在。为此,必须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意蕴,即深入掌握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才能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样貌。而这,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对象结构、思维结构和篇章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一)科学意蕴的对象结构

对象结构,指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所处时代对话后,直接呈现出来的文本论断。

思想的诞生都是所处时代的产物,科学意蕴能否贯通使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所属年代,精准把握住其中的时代本质与特征。这就要求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即必须深入研究当时的世界及所属国家的历史,宏观把握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形态,侧重了解研究对象所属时代整体社会,熟悉那个时代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发的根本矛盾的发展状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26马克思主义是在不断回答现实问题中得以创新发展,它不是空洞的理论建构,而是改造世界的答案。中国共产党正是掌握了这一诀窍,坚持问题意识去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深入研究世界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而宏观把握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形态及研究对象存在发展的缘由。正如毛泽东所提倡:“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7]27。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呈现出的理论内涵,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实践、把握时代特质、回答现实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指南,生成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图谱。

(二)科学意蕴的思维结构

思维结构,指不同时期的认识反思,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不同思想家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

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僵化教条的形态,“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他的学说的产生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8]66,拥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和批判精神。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与其他思想家对话的碰撞中,不仅汲取其他思想家的有益观点,还弥补和完善其他思想家的不足,并针对其中的错误观点进行坚决的批判。换言之,没有其他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没有批判和参考对象,就会失去立论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不断的思想交锋和选择比较中脱颖而出,从“西方现代化”到“以苏为鉴”再到新时代以来针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国共产党正是对每个时代的其他思想有所了解,才能更好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悟透他们的理论观点,读出他们与其他思想家进行对话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把握住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精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极具自我批判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自己的对话。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会在汲取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实践发展,系统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综合梳理自己的思想发展史,不断总结和反思,进而创新发展。即他们会根据时代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聚焦同一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后,会勇于承认自己先前理论的不足,敢于纠正自己其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补充完善理论观点。如《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采用了多篇序言进行完善补充。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根据实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完善自身理论序列。

(三)科学意蕴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终呈现出的文字形式,是与读者的直接对话。

每一个读者都有自主的思考,他们以自己所处时代的特点、知识体系、思想水平为基础,去观察、解读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展现出逻辑结构、叙事风格和文字表达,必须能被读者所欣赏和接受。载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似抽象和晦涩难懂,其实它“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9]382,“除了少数太专门的部分以外,叙述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明确”[10]90。作为人类全新的一种文明,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阐释在语言风格上历来都是追求简洁明快,力求通俗易懂的语句架构和生动有趣的篇章结构,祛除留有庸俗解读的可能余地,如对它的本质要求进行阐释时,直接就论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但因为不同时代的特征有差异,各层级读者的认知能力有差距,各领域运用者的需求程度有差别。所以,要想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11]323,就必须做好与其相配套的措施,实施因材施教,即进一步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学习的途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教育和管理并重。中国共产党通过管理,强化人民群众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习惯,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坚定信念的自觉性。同时,中国共产党还考虑不同文化层级读者的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和文化习俗等,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育、辅导与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多个领域紧密结合。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打造马克思主义交流的新窗口和传播新平台,它借助融媒体平台的便利化条件,利用网络传输迅捷化的特点,综合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说好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国际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运用民众语言、时代话语和叙事风格,清晰明了地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既能为人们自觉、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便利,也能养成人们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不断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简言之,就是中国共产党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依据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需求,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适时推出原著、专业导读、通俗读物等一系列相应读本。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承载了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遗留的最具价值的思想载体,成为最好的凭证。因此,我们不仅要埋头苦读地“走进去”,更要创新思考地“跳出来”,形成自己视野和研究领域,从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实际效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民、进行社会实践。

(一)价值意蕴旨在服务人民

任何学科都有标杆性的经典著作,这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与凭借。但每个学科因为研究范式、性质差异等不同,载于它们各自经典著作上的价值立场也是千差万别,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鲜明的价值就体现在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最终是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思想武器和物质力量,因而马克思在阐释“历史决定论”时,他的立论基础就是始终坚持无产阶级解放和人民立场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2]873。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人民性概念会增添新的内容,增加新的术语,甚至它会改变人民性概念的某些提法和形式。但是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概念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如何改变,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永远不会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其他学科经典著作截然不同的价值本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从不屑于隐藏人民立场,其特征就鲜明体现了自身的人民性,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2-23。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推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价值立场从未改变。

(二)价值意蕴重在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是一人所写,而是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接续回答时代之问作出的科学判断,它是指导实践得来的、发展着的文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13]7时代变迁,社会实践不断进步,必然引起时代课题的变化,而理论也必定要创新。特别是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然会有时代局限性。邓小平曾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9]241后继者不能抱着固有的理论观点,要依据时代变化和需要而诞生新的理论成果来适应,但这不代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失去了价值,相反,它们为后继者提供了解决时代课题的理论和方式。但理论创新成果的数量增加,不是无质量的盲目增加,而是要经过时代考验、人民考察和历史验证才能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总之,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本人也在进行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一系列经典文本中不断得出新的释义与完善。

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抱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不放,进而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同样,也不能掉入经验主义、粗浅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陷阱。而是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概念新内涵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14]13-15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保障。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时代意蕴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5]220问题是时代的牵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轻易实现的,它在守正中创新,在回应时代新课题、新挑战中不断进行。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4]12-13。作为其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继往开来,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息息相关。因而,这也就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代意蕴不可分割,具体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基础、重要要求及时代化逻辑理路中。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之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6]2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实境遇提供借鉴与参考,进而在历史的轨迹中探寻现实问题的解答弧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石,它的编辑出版和传播,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动力。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和传播中,使得最先进的一批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寻求其中的现代化思想与理论,他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此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研究愈加成熟,为中国式现代化早期形态的孕育发展构筑理论铺垫。而从理论谱系、内容和方法看,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焕发勃勃生机作出重要贡献,它内嵌深刻的国际基因,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典范,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要组成部分,为破解世界现代化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国际关系走向纵深,世界呈现“东升西降”的总体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呈现转型到定型的阶段性特征,在全球价值链的演进中实现了角色转换。转变过程中,中国必然会面临如何发声、如何为世界出力、如何转变国际形象、如何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等问题。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从既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力量,也更要依据现实的要求生成新的理论,为现实提供更加合理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吸取了既往优秀思想的精华,根据时代需要和现实问题给出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最新答案。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群众基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会影响一大批不断追求进步的先进分子,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使他们不仅成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要力量,还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实践者。同时,他们还深入普通群众,成为提升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坚力量,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基础形成。再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考验中,会结合自身、周边实际和时代问题,在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嬗变,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圈定最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去看待和使用马克思主义,在寻求创新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些不断学习的中国共产党人会逐渐演变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人才基础。最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语境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初步传入中国后,它在文化语言上改变了中国固有的语境基础,拉开了重构中华传统文化秩序和重塑文化自信的序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牢了根基,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原初语境。随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不断深入,它逐渐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且行之有效、体系完备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风格。这套体系和风格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术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语境和文字习惯相结合,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将理论转变为“中国话”。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

中国共产党持续编译、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希望全体党员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并进行实践。为此,党不断提升党员理论素养,要求每个党员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进而正确掌握它的理论精髓。

如何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其在全体党员眼中的视域再生,每个党员必须掌握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动权,以自身的综合水平去理解它,解读属于自己所需要的、正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蕴。对此,每个党员需要做到四点。一是忠于原著。“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17]26每个党员必须老老实实地依照原著阅读,不能随意将个人的思想强加进去,只有吃透原著的精华才能创新。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11]109但在这一过程中,党员必须忠于原著的理论精髓而非个别语句,参悟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研读水平。每个党员的研读资质不同,导致他们会以自己的研究为重点,提炼和归纳原著思想,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必须提升党员的研读水平,帮助他们对研读著作的时代背景、理论思考和历史发展树立清晰认识,协助他们不断完备扎实的知识体系,使他们能够以成熟的研读方式解读原著,避免随意解读。三是选择性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涉及范围广,几乎每部著作都蕴含多个学科知识,是一个思想性极强的理论体系。但党员的知识体系相对固定,他们研读时要根据需求来特殊针对。列宁指出:“不同的历史时期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方面,时而特别突出马克思主义的那一方面”[18]129,党员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可以重点选择所需内容,但不能随意选择,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突出选择。如研读《共产党宣言》时,党建工作者可以多研读其中关于党的性质、纲领、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以此理解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组织引领、实践指导。四是提升党员的创新能力。这是党员研读的核心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延续生命力的关键。每个党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自己思想、与时代特征、与实践发展相结合,除了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还要把握原著的核心观点和思想精髓为根本,努力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话语和叙事方式,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观点。决不能以细节性内容取代整体性观点,从而把历史碎片化、原著碎片化,而是切实把经典著作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相结合的方法把中国式现代化领会深、领会透,联系而非孤立、系统而非零散、全部而非局部的理解,决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同经典著作进行形式主义地一一对应。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化逻辑理路

“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19]66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化逻辑起点。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化逻辑不是空洞和抽象的,它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在文本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形象。如毛泽东所著的《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就是依据时代关于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问题而撰写,这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开创了新局面,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另一方面,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澄清误读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路径出发点。人们所处的现实境遇,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时代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千差万别,时代的急剧变化会衍生出很多棘手的新问题,呈现出新特点。我们需要分析清楚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状态,再由此为基础全面探清构成时代和现实的全部构成要素,才能真正掌握时代本质,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呈现时代化特征的体现。同时,每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不同,它显现的斗争特点、内容和形式也不同。我们要科学分析不同时代后再对比所处时代,这样才能真正书写出符合时代本质和直面现实问题的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依次更替,是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时代的更替勾勒出历史发展的总体态势,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要以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趋势,号准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来进行。但在尝试解决这些新境况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教条化”“无用论”“过时论”等问题,究其根本,就是运用现代化理论适用性与不适用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描绘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指责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实际,违反马克思主义本意为由来否定,这是混淆了基本道路与多元路径的关系,是庸俗的机械进化论思想。同时,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的联系,既要吸取既有的党带领创造的现代化理论成果,也要广泛借鉴一切优秀的现代化性理论与成果,做到立足本来,接收外来,面向未来。这样才能破除现代化经验叙事中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二元结构类型观点,理解传统中蕴含合理的发展因素,现代性中也有不合理的发展因素,不能用时间概念看待传统与现代,即传统不等于过去,从而等于过时;现代也不等于现在,从而完全先进。应当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鲜活丰富的实践推动自身发展,博采众长,守正中创新,科学把握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进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叙事,并为自身铺垫理论基石。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18作为其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其思想源泉的重要载体,给予其宝贵资料,传授其重要方法,彰显了它的思想伟力与真理性力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不断建构时代形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引领与人民群众首创相统一、时代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政治定力与开放包容相统一,从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意蕴中国式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中国式失败
意蕴难求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