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服务的体卫融合路径

2023-02-20 18:36李先雄杨文雯丁万通
关键词:居民社区融合

李先雄,杨文雯,丁万通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

引言

国务院在2021 年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以下简称《计划》)中,指出“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1]。根据《湖南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5 年)》,[2]基层社区体育服务现仍存在场地设施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帮助,体卫融合理念短缺等现象。社区体育服务在体卫融合理念的指导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有针对性地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但从现存的案例中发现,在社区体卫融合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如保障制度不足、体卫融合知识缺乏、体医人才短缺等障碍。体卫融合对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积极探索新的社区体育服务发展路径是时代的趋势。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与案例的分析,梳理社区体育服务体卫融合的障碍,探讨社区体育服务的体卫融合路径,对社区体育服务的体卫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 体卫融合:为社区体育服务提供新思路

(一)体卫融合为社区体育服务指出新方向

体卫融合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新概念,体卫融合融入了体育运动预防疾病的内容,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增强身体素质,达到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目的。推动体卫融合发展,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预防疾病方面简单、高效的优势,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还能为社会、国家带来很大益处。

《计划》提出“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1]。姜庆丹等人认为“体卫融合旨在以预防为主实现体育和卫生健康系统有效合作,是对全民健身运动进行健康管理的有效手段”[3]。体卫融合的提出反映了我国更加重视全民健康水平,对促进大众健身态度的改观、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慢性疾病的控制都有很大意义。体卫融合概念的提出为社区体育服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思想上强调主动预防,在行动上做到科学健身,改变过去盲目健身所带来的不确定影响,加强体育与卫生部门的联系,促进多元组织协同发展,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术,为居民在日常健身、疾病预防及运动康复等阶段实施健康管理。体卫融合背景下的社区体育服务应朝着“科学指导、高效锻炼、主动预防、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在体育与卫生两部门的协同合作下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监测、科学指导、运动处方、跟踪管理、分析评估等服务,将大的概念落实到小的社区,这不仅推动了体卫融合的发展,更能预防慢性疾病,有利于居民健康,为国家减少医疗开支。

(二)社区体育服务体卫融合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到全民健身方面,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复杂化的体育与健康需求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4]社区体育依据本社区的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服务,以增强居民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和发展和谐社区为目的的区域性群众活动。社区体育服务是指在社区范围内提供一系列体育健身活动和服务,旨在促进身心健康、增强社交和文化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特点在于其离民众更近,更容易被接受和参与,同时也能够满足各个年龄段、不同需求群体的锻炼要求。社区体卫融合是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健身需求,推动社区各项资源互融互补,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为目的形成的一种运动促进健康模式。[5]

从实践看,体卫融合试点工作已在我国山东、上海、江苏、四川等多地推行,旨在探索建立体育与卫生部门协同合作,社会各项资源共同参与的运功促进健康新模式,为推进体卫融合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四川体卫融合试点项目落地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体育科学研究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项目组,利用线上小程序“运动处方管家”对接受过测评服务并开具“运动处方”的70 名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干预对象开展运动干预管理。[6]厦门市试点单位通过开设运动处方门诊的方式开展体卫融合工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常态化看诊,形成了信息登记、医学诊断、体质检测、评估建档、开具处方、跟踪管理、动态校正的完整体卫融合干预工作流程。[7]南京市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站,周围居民可以在指导员的帮助下进行运动,并配备一套国民体质测试器材,居民可实时监测身体的各项指标。据江宁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有超千人在江宁已有的4 个运动促进健康试点得到服务,开具运动处方600 多人次。[8]

由此观之,社区体育服务新模式可以简单概括成社区结合卫生部门设立相关运动健康管理中心为居民提供完整体卫融合干预工作服务。各地政府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试图打破体育与卫生健康系统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全国多地开展的试点工作为推进体卫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现实经验,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二 影响社区体育服务体卫融合发展的因素分析

社区体育服务是在社区进行、服务社区居民,为满足居民运动健康需求、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而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在体卫融合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运动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主动健康的价值,现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社区形成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提供帮助、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

(一)体卫融合理念的缺失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9 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病死亡比例为80.7%。[9]李祥臣等人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10 年间为慢性疾病支出了超过30 万亿人民币的卫生费用,投入超过1 000 万卫生人员。[10]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群体对国家医疗保障系统造成了许多压力,而体育作为经济高效的手段,对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率、减少医疗压力都有着重大意义。

体卫融合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部门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工作。对社区居民来说,体卫融合这个概念还是过于缥缈,大部分居民对这个理念仅停留在书面认知,难以将其应用于日常体育锻炼中。各社区缺少对体卫融合理念的宣传与落实,导致在疾病发生时,居民们首先想到的是寻求医疗帮助,采用传统的医疗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利用体育锻炼等非医疗手段干预。[9]实地走访期间,在长沙市内的数十个不同类型的小区内随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进行了关于其所在社区内的相关体育服务内容的访谈,就访谈结果而言,大多数居民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职业较为陌生,对运动处方也了解甚少,平时锻炼也更倾向省时、方便的散步或慢跑等运动,对运动并没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毅力。与此同时,大部分社区居民反映社区不曾组织体育活动,也未进行相关知识科普。这就导致虽然大部分人都能一周运动2~3 次,每次30~60 分钟,但是由于运动强度过低,总体运动量不足,从而对居民身心健康水平提升的针对性作用不大,特别是中老年慢性病人群。《湖南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显示,62.4%的居民在一年之内未接受过体质监测的服务,居民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的了解不到位,对科学健身主动预防的理念也一知半解。体卫融合理念能够引导居民科学健身,预防慢性疾病从而减少国家医疗开支,但理想的落实,仍需要国家和居民的共同努力。现阶段所反映的医疗部门和社区体育服务之间存在的壁垒(如体育知识宣传的不足、医疗部门健康监测的不到位、两者之间信息交流的短缺等现象)导致了社区体卫融合发展的困难。

(二)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薄弱、设施单一

2022 年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422.68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7.02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2 平方米。[12]反观美国,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场所几乎遍布每个社区,人均占有的可供体育锻炼的场地面积达到14 平方米。[13]日本在20 世纪70 年代颁布的《关于普及振兴体育运动的基本计划》中规定:万人标准的居住区中,其室外体育设施用地指标应不低于1.31 m2/人。在1985 年德国社区体育中心就达到6.5 万个,城市人均占有面积达到3.4 m2/人。而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社区体育设施指标被分成了室内与室外两部分,室外指标为0.30~0.65 m2/人,室内指标为0.10~0.26 m2/人。[14]同为对室外体育设施用地指标的规定,20 世纪的日本便已经达到了我国21 世纪标准上限的2 倍。由此观之,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物质性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外我国体育场(馆)发展中存在土地供给、服务功能、资金扶持、体制机制、税收政策等方面的问题。[15]

社区是大部分居民选择健身的场所,作为在家门口的健身房,社区体育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国国家政策倡导全民健身理念,并落实了全民健身的相关举措,许多社区中的体育健身场所与设施都得到了增加。由于目前体育与卫生两部门间存在各项壁垒,导致在政策、行政、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发展难以进行,[16]社区健康服务模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健身方面的要求。体卫融合背景下,除去基础的体育器材、运动场地,高新技术同样是一个新的难题。尽管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已经渐渐融入社区的公共服务,但社区的智慧化建设与改造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打通社区中的“最后一公里距离”,相较新型社区服务模式还存在一定差距。[4]

(三)社区体育与卫生指导人才资源短缺

首先,在人才储备量方面相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共有260 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当于每万人能拥有18 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7]而早在2002年,日本就已达到每万人中有公认社会体育指导员17 人。[18]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视程度和人才储备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在2020 年我国每十万人拥有康复治疗师人数为3.28人,结合发布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信息,2020年全国康复医疗行业执业(含助理)医师数量仅为1.64 万人,占整体执行(助理)医师规模的比重不到0.5%。[19]这与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组建一支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高质量优秀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让康复医疗师的队伍在2022年能够达到在每万人中有1 人,在2025 年能够达到万人中有2 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20]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体医人才存在培养体系散乱、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21]长期以来,体育和医学两个系统从不同方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运动,缺乏交叉学科的研究,导致体医融合型人才的短缺。在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与帮助下,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容易盲目模仿,加上社区中锻炼人群的年龄跨度大、身体健康状况各异,体育锻炼带来的不一定是身体素质上的强化,还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年龄结构失衡、专业素质不足、训练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现象,使得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难以较好地对居民进行专业指导。[22]而尚不健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与认证机制、晋升与考核标准、福利与惩戒制度也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体的发展进程缓慢。

(四)体育与卫生部门融合不足

在大众体育健身活动中,体育与卫生健康系统在资源整合、组织协作、监管细则、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从我国现存的关于体卫融合的相关政策来看,体育与卫生系统缺乏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制度、评估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也尚未完善。根据我国以往颁布的各项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我国暂时缺少对体育与卫生部门有机融合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23]在国家法律层面,我国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关于体育非医疗手段方面的法律规定。[24]另外,由于体育和卫生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双方的组织体系相对独立,还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双方缺乏信任,而现阶段我国体卫融合健康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线下也缺乏交流,导致部门间的合作程度较低。[25]这反映出体育和卫生部门在疾病预防和保健方面缺乏清晰明了的合作系统和方法,难以在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方面建立全面的协同管理。体育与卫生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尚缺乏明确的程序与管理监督,缺少相对应的政策,导致双方难以进行资源优势上的互融互补。

三 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的体卫融合路径

在全民健身的大浪潮中,“运动是良医”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社区体育锻炼有了更高的提升空间,社区作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如能为居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专业的医疗知识、智慧的健身平台,体育锻炼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一)提升居民体卫融合意识

19 世纪末至今,美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才确立了运动健康促进的理念,让体育活动成为健康维护与疾病预防的重要途径。为了早日让居民利用体育运动预防疾病,提升居民体卫融合意识是关键。

首先,政府应积极引导、加强体卫融合理念宣传,提升居民科学健身意识。政府应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软件等积极宣传体卫融合理念,倡导居民科学健身,引导民众科学、安全、有效地参与健身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下设施,如发挥公园、地铁、图书馆、广场等大型场所的优势,在这些场景中通过创意展示、举办讲座、开展活动等方式对体卫融合理念和体育健康与卫生知识加以宣传,为居民提供一个便于获取信息与学习科学健身知识的环境。

其次,社区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宣传的重任。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文化天地或社区公众号,加强对体卫融合理念、体育保健信息、体育赛事信息、体育安全信息及其他最新消息的宣传,让居民能够最快捷地了解相关信息。

最后,在社区内开展教育引导。管理人员可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做好宣传工作,向居民传达科学体育锻炼的益处,让社区居民养成科学健身的好习惯。另外,充分动员居民组成学习小组,社区分配专业人士为小组成员提供体育健康服务,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与锻炼,不仅便于社区工作人员管理,还能更好地增强居民身体素质,让居民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知识,并学习到相应的健康知识与急救手段,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居民能够形成积极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二)完善社区体育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社区体育服务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社区体育服务也会更加依赖高新技术。目前,科技服务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在居民生活中发挥其优势。因此,针对体卫融合背景下的社区体育服务建设,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建立智慧管理平台。体卫融合倡导科学健身,建立智慧管理平台有利于居民足不出户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能够更为便利地得到专业人士提供的建议,更好地制定健身计划,合理地安排自身空余时间。建立智慧管理平台少不了社区居民健身信息库的建立,社区与卫生部门互通资源,完善社区居民健身信息库,让体医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才能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精准的体医健康服务(如健康监测、健身指导、运动处方、康复监督、智能提醒等)。

其次,优化相关体育器材。依据居民需求与社区基本情况,对陈旧、利用率低的体育器材进行改造,使之能够更好地符合居民需求,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引进新型高新健身器材、检测仪器等,将其与居民信息库联系起来,有利于信息及时上传、储存与分析,便于专业人士对居民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及时提供个性化精准的体医健康服务。

最后,确立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社区内体育设施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依据社区特点制定规范化使用设施的要求与细则,在指定区域或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做好监管考核工作,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监督制度。

(三)培养体卫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人才

社区体育服务为居民提供专业的体育健康服务,少不了体育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人才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现阶段存在着人才数量短缺、专业技能不足、人才培养体系模糊等问题。

首先,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高校应对体育与医学两个学科进行融合,开设综合性课程。医学院的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理论,还要了解体育运动的生理特性、体育保健、运动疗法等相关知识。体育学院的学生加强对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特点,结合运动特性提升开具运动处方的专业能力。加强两大学科之间的交流,积极整合各个科学研究领域有关运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有效利用双方的设备、技术等资源,发展新学科,有利于扩大体医融合型人才资源。

其次,在学生自身素养方面,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人民,仅仅有理论知识而缺乏临床经验是难以为居民服务的。政府和学校可以与社区搭建起实践平台,签订相关协议,鼓励学生进入社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保证学生权益的同时,也能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资源。目前,大体上可以将社会体育指导人才来源分为社会和学校。爱好者(如社会人士等)如果想取得专业资格证,需要通过国家举办的相关培训与认证,由于各地政策差异导致考证难、耗时长,这就需要政府、社会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探寻合理的解决方法。国家也应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关培训与认证机制、晋升与考核标准、福利与惩戒制度等相关条例进行进一步修订,明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认定流程与考核方式,保证人才质量,并为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中有关体卫融合的保障机制

政策法规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明示、预防、校正的作用,明确的政策制度与法律法规是各种事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虽然《“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也对体卫融合的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指出了发展方向,但对各地政府、社区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并未颁布明确的实施细则与监管条例。在此背景下,社区体育服务的发展需要更为具体的制度保障。

首先,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在国家颁布的政策基础上,各省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梳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保障体卫融合的良性发展。对体育与卫生健康系统在资源利用、组织管理、指标监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社区的相关特性制定具体的、可实施的政策,进一步规范与保障社区所提供的体育服务。

其次,在监督管理方面,政府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并严格执行一系列的监督管理条例。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情况做好监督,并进行专业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改,争取建立一套最符合该社区的监督管理制度。

最后,在资源保障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体卫融合下多元化发展的资源保障。多元化的体育健康服务需求让供求的不对称性持续加大,政府应宏观把控资源分配,充分做好调研工作,分析居民的体育健康服务需求特点,因地制宜推出相关政策,为居民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体育服务。同时还要吸引社会资源充分参与社区体育健康活动,可以推出相关福利政策,鼓励社会各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发展,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在体卫融合的背景下促进社区体育服务高效发展。

结 语

社区体育服务的体卫融合发展为社区体育服务指引了新的方向,体育不再只是简单的身体运动,而是具有经过科学健身知识的指导下达到预防慢性疾病的作用。社区体育服务的体卫融合发展是一项长久性工程,不仅要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整合优化体育场地,还需要搭建体卫融合的智慧共享平台,破除相关部门间的壁垒,建立体卫融合发展的新型社区体育服务模式。目前,我国体卫融合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各项发展都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才能让体卫融合的社区体育服务落到实处、造福社会。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石器时代的居民
融合菜
社区大作战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1/4居民睡眠“不及格”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