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逻辑理路、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2023-02-20 23:35叶本乾何林英
关键词:胸怀中国共产党人类

叶本乾,何林英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731)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坚持”[1]。其中,“坚持胸怀天下”这一提法第一次被概括为历史经验出现在党的文件中,是党的一大原创性贡献。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重申新时代“坚持胸怀天下”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性[2]。这无疑展现了党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坚定信念和自信,也向世界各国释放出中国坚决推进全球化和多极化、反对单极化和霸权主义、民粹主义的强烈信号,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广泛的传播和强烈反响。

国外学者积极关注并形成了关于可行性论证、实务性研究等讨论。当然,这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裹挟着褒贬不一的声音,有称赞,但也有贬损,特别是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发出一些明显疑问。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3],印德尔米特·吉尔、霍米·卡拉斯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4],古罗马学者塔西佗提出的“塔西佗陷阱”[5]等一系列“陷阱话语”影射我国发展。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同时或轮番登场。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那就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构建基础是全人类。在中国特色大国“坚持胸怀天下”的外交语境下,一个日趋自信的中国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向世界更好地传播真实的中国声音、中国模式。

国内学界对“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要义、历史脉络、时代要求、实践路径进行了初步讨论:有的从宏阔视野出发,讨论其内涵,如蒋菲[6]的“树立世界眼光”,钟联[7]的“为人类进步作贡献”,李斌雄等[8]的“维护世界和平”;有的从政党属性和基因禀赋出发,探讨“理论之魂”和体现“文化之根”,如曹建华[9]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民族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阐述理论依据,杨军等[10]学者从中共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分析理论表述,吴志成等[11]学者从“天下为公”“和衷共济”“协和万邦”“见利思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文化基因;刘勇等[12]学者从历史维度出发,总结“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体现其“历史之源”;有的从现实角度阐发应对“两个大局”的“时代之需”,如陈理[13]提出“深化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认识”,孙艳[14]提出“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炳林[15]提出“把握世界变化大格局”,等等,这些研究视野和研究对象颇有价值和意义。但《决议》作为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纲领性文件,如何深化研究这一主题,目前学界还缺少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经典文本和重要讲话角度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且在其文本分析的中观、微观层面的深入研究也相对较少,有必要系统性地开展相关文本的发掘性、创新性研究。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逻辑理路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原因之一在于党始终强调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坚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整体性视角,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深入理解并切实掌握这一历史经验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用世界观、大局观、历史观的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对于党和人民实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具有深远意义。

(一)人类发展大潮流是胸怀天下的理论逻辑

19世纪中叶,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深刻理解中指明了人类社会从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顺应人类发展潮流、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指导。

什么是人类发展大潮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规律为依据,提出人类发展大潮流是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一开始是在原始、孤立、分散的地域存在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社会分工以及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资本趋于集中,国家之间的壁垒被冲破,“交往”从“民族性”扩展到“世界性”,并进而出现了全球化趋势。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绝对精神”“世界精神”或“自我意识”的历史,“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16]。如果说在民族历史时代,人的个体性和人类性的关系面目受制于地域的限制,那么在世界历史时代,这种现象就被彻底打破了,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受到人类整体性发展的影响和规定,且这种影响和规定不再仅仅是思维的抽象,而是直接的感性现实,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振兴,就必须在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中前进。当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推动。人类从大航海“全球化1.0时代”到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时代”和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时代”,再到现在的“全球化4.0时代”,出现了全球性共同体进一步扩大、深化的趋势。这种覆盖全球的“共同体”提供了人类解放的最宏大域境,表明所显示的是通过交往实践而带动的世界一体化历史的形成以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加深。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化只是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并不就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阶段。因此,虽然它的确超越了民族的封闭性和排异性,但终归还是受制于资本逻辑的物化宰制,依然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单向度发展形态,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超越民族的狭隘性。只有通过各个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暴露出以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代替个人与人类的关系的局限性甚至荒谬性的时候,共产主义才能成为经验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绝不应也绝不能只认可和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而要“坚持胸怀天下”,通过与“他者”的广泛接触和反思,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全人类解放事业。

(二)世界变化大格局是胸怀天下的实践逻辑

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著名论断[17]。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用了“正面临”“正处于”“正经历”等不同的谓语动词对其当下状态予以清晰描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发展大势所得出的结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提供了重要遵循。认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点在深刻把握“世界怎么了”,落脚点应该在“我们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18]427。

其一,以正确历史观把握国际形势。30多年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雅尔塔体系彻底崩溃,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20 世纪以来,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参与国际事务,开展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世界日益呈现出“多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趋势。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关系新现实,世界多极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方向发展,表明一个更加多元、公平的世界体系的加快到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仅要看清楚当下的国际形势,而且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回顾过去,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其二,以正确大局观把握时代重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际环境,要善于透过变化的表象确定不变的本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化的深度与广度超过了20世纪以来的历次变化。但是,在看到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还有许多常量并没有变。比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没有变、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也不会变。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就要把握国际格局的本质和全局,抓住事物的根本和关键,避免在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

其三,以正确角色观找准国际定位。“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19]44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把握国际形势,注重“从世界看中国”和“从中国看世界”两种视角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18]427。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建设性作用。

(三)中国发展大历史是胸怀天下的历史逻辑

在2021 年2月下旬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20]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又是一部“坚持胸怀天下”,在一国之内孕育出以整个人类社会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的责任担当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积极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与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明确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2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美苏强权的交替封锁,党要求在外交方面展开积极的工作和斗争,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坚决支持与援助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正义事业,为亚非拉国家与全世界人民寻找出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多次深刻论述中国应当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问题。在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宏伟蓝图时,他总是把中国发展同促进全人类进步事业联系起来。不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解决好国强民富的战略问题,为“对人类作出比较多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正是借助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与选择跨越“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的。

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中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体现在,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2]11。党继续紧扣服务民族振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中国行动,创造性提出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核心要义

“坚持胸怀天下”由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牵引推动,蕴含着党在面对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中的破解思路和独特回答。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容有着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和理解。

(一)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胸怀天下的必然需求

坚持开放、不搞封闭,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人类文明进步要求,立足中国实际,“坚持胸怀天下”的必然需求。

其一,从思想渊源看,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需求。任何有生命力、影响力的理念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是党百年来取得的关于处理我国和外部世界关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观念和战略策略。其中,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民族交往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等相关理论是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和宇宙观及其相关政治伦理和道德理想是孕育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文化土壤。因而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实质上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进一步升华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新时代内涵。

其二,从历史规律看,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坚持胸怀天下”的客观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3]“历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着自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的自然进程。回望历史,中国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时期,如汉唐盛世,元代和明初,都是处在相对开放的状态。明清时期,当西方借助文艺复兴的动力以及大航海的拓展迎来工业革命的时候,面对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势力,当时的中国当政者从军事、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采取了以“自主限关”为主要特征的限制性政策。闭关锁国的结果就是自绝于世界,直至清朝时期虽然有过短暂的“康乾盛世”,但比较于席卷全球的工业革命浪潮,终究不过是“落日的辉煌”。“文革”结束后,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赶上了时代”,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跃升。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才能发展、封闭必然落后”的客观规律。

其三,从时代大势看,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是“坚持胸怀天下”的时代需求。一是当今时代各种逆全球化力量无法人为阻断各国之间的资金、技术、市场、产品,世界主流民意绝不允许让世界从繁荣共享和平发展倒退到封闭敌对分裂的历史时期。二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特别是由于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成为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2]58。

(二)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是胸怀天下的实现方式

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始终是国际政治和全球治理的两种不同进路。中国在处理与他国的关系时不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不搞“赢者通吃”,而是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这种进路蕴含着克服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化解与其他国家矛盾和冲突,是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现方式。

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模式,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构建。在贯穿其中的“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强者为王”“赢家通吃”理念推进下,实力、结盟、战争变成贯彻国家政策的工具。习近平在谈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时特别强调:“要奉行双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输你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19]523这表明我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目标具有国家和世界两个维度,即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通过积极的全球参与来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理论层面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目标、原则提供了重要依据。从实践层面来看,合作促进发展、互利实现共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现方式。抗日战争时期,党提出“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对一切对中国民众反日解放战争守善意中立的民族和国家建立友谊关系”的主张[24],成为党早期践行合作共赢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党继续在全球层面开拓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其一,始终主张以国际合作来推动互利共赢。其二,始终秉持亲、城、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将巩固好、发展好周边睦邻友好关系作为党坚持不搞零和博弈的立足点,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实现周边外交格局全方位深化。其三,始终以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诚然,同外部世界交换资源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扩张、侵略和殖民掠夺其他国家资源来发展自己。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坚持胸怀天下”,开辟出了一条新的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内核的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了不靠霸权、掠夺、殖民而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向前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是胸怀天下的突出特征

百余年以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立场和方法,始终把国际道义贯穿于国家外交实践中,积极为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大国外交新形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突出的特征是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其一,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由来已久,即都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旗号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以强凌弱,以势压人。我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人类”这一最宏大共同体为视域,同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无论是朝鲜、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非洲人民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还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帝国主义斗争,中国共产党都给予了道义上的支持和帮助。

其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公平正义是国际关系的道义基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向世界宣告,我们有资格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在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宗旨以及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主动伸张国际正义和主持国际公道,成为国际新秩序和国际安全的引导者。这不仅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天下为公的胸怀,也满足了国际社会的期待和要求。

其三,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对国际关系新模式的重要探索,近年来,面对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分歧与竞争的国际形势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原则,不仅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倡导正确义利观,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话语权从程序公平走向分配公平,还参与制定多个领域的治理规划,搭建政治、经济等多领域平台。

(四)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是胸怀天下的基本要求

恩格斯曾强调:“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5]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选择历史正确”和“书写正确历史”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该如何继续“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蕴含着一种“十字路口”的隐喻意象。

作为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的时代化、凝练化表达,“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主要是指:其一,“与历史真相站在一起,不被现实谎言和假象所迷惑与干扰”;其二,“与历史进步潮流站在一起,不被现实逆流和‘回头浪’所裹挟与淹没”;其三,“与历史发展规律站在一起,不被现实反常和‘回光返照’所蒙蔽与带偏”;其四,用“正确的历史观作支撑、来托底”。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不仅是百年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取得更大成就的基本要求。它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具有实质性关联,通过它可以使我们对“坚持胸怀天下”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样,也只有深刻理解“坚持胸怀天下”,才能在视野上对它有更透彻的把握。新时代我们充分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认识到“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26];认识到“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7]。所以,我们在原有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地推进“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

(五)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是胸怀天下的价值立场

《决议》强调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百余年来,党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的价值追求,清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价值立场。

其一,始终坚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边。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不是为某个阶级或集团服务的“私器”,而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公器”。作为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然而然地使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的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使命结合起来。在世界大势中谋划和推动中国发展,以中国自身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大境界、大追求、大担当。

其二,始终坚持站在联合国的一边。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 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从那时起,人类进步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50多年来,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崇高事业。当前,中国分摊的联合国会费比例持续上升,是联合国会员国中增长最多最快的。

其三,始终坚持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一边。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作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远大目光、宽广胸怀,从国际大局和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在世界发展潮流中始终践行初心使命,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中心,事事处处为人民着想,谋划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牢牢掌握了历史主动。这不仅从根本上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把中国历史推向新高度,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的实践要求

百余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依靠“坚持胸怀天下”领导人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保持战略定力,继续秉持为人类谋发展的天下担当,立足自身打基础、放眼全球担责任,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巨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有霸权主义的威胁,有国际竞争的压力,有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走和平发展这条道路并不平坦,需要克服国内的和国外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各种挑战。

从国内来讲,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外交,也是内政。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脱离中国实际和中国人民期盼的,而是以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为基本前提。只有我国的发展长期向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党和人民才具备胸怀天下的实力和底气,才能向别国讲清楚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靠可持续发展。

从对外来讲,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其一,坚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40 多年的冷战给世界造成了空前的灾难,避免战争、维护和平、推动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要带头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制造“新冷战”。其二,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得其道,千里同好”。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发展的秘诀之一就是“合”。我们要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国际间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继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开创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其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外交部分的题目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将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国已同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加强国家形象宣传;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和沿途沿路各国的文化交流及相互理解;需要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沟通,扩大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朋友圈。

(二)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28]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出现“进步力量”这一概念。“进步力量”不只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概念,还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超意识形态力量。应巩固好当前世界中的进步力量,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其一,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当代国际统一战线是非对抗性的,其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因而在新的国际背景下,鼓吹对抗没有出路,零和竞争也不合时宜,只有将凡是有利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平的力量,都视之为世界进步力量,广交朋友,团结一致,才能避免被孤立,才能争取在实现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化解来自西方的压力,促进国际秩序的稳定和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行稳致远。

其二,坚持“结伴不结盟”的战略路线。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各国发展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发展程度有高有低、发展过程有跨越有后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化是常态。随着世界历史愈益一体化,这种变化更加经常。同样,“进步力量”也不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称号。有的力量今天显得进步,明天则未必。特别是国家实体,由于自身利益的复杂性,其政策往往具有多面性。因而今天的世界不可能像美苏冷战时期那样,在所谓的进步力量与反动力量之间划一条明确的分界线,最佳的方式是坚持“结伴不结盟”的政策,与世界各国广交朋友,维系友好关系。

其三,创新探索如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是中国首次成功倡议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目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为此,在立足“一带一路”本身所蕴含和承载的互联互通关键机制、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特性的基础上,创新探索如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改善自身外交环境、推动人类进步事业的关键。

(三)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

正如《决议》指出,“只要我们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29]。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赖外来力量实现真正的强大,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通过掠夺他国赢得真正持久的未来。新时代继续丰富和发展“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要做到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

其一,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近代中国,从封建帝制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一直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当时的旧政府一度寄希望于依赖美帝国主义,却在国内形成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的行为主体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全球问题开始趋于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始终主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事情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办、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决不允许外来任何力量、任何形式的干涉,胸怀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才具备现实基础和物质保障。

其二,顺应人类历史和平总潮流,推动历史发展。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是党胸怀天下的价值目标。目前中华民族的前途、社会主义的命运、现代化建设的前景一刻不停处在风险挑战、质疑猜测之中,稍不注意就会失去定力和信心,被纷纭众说扰乱航向。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就越要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思维、地缘政治和安全上的零和博弈困境以及文明和种族上的歧视心态,走向各国之间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

其三,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构建国际关系新范式。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但一直以来的现实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总是有形无形地对其他文化体系进行压制,使得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被日益削弱。在不公正与不平等的催化下,文化霸权行为加剧了各个社会内部和各个社会之间的猜疑,似乎印证了“文明冲突”论。然而,“文明冲突论”理论不自洽和结论不严谨,应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实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新范式。

(四)永远不称霸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话题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如何减少外部世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疑虑、超越大国政治悲剧、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其一,构建对话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的关系。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30]近年来,全球多重冲突和危机的叠加效应明显,难以依靠单一国家加以解决。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就要摒弃西方传统的对抗制衡的观念,用对话、包容的新思路指导国与国交往,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其二,坚持以协商取代胁迫,以共赢取代零和。当前,世界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靠冷战思维,以意识形态划线,搞霸权、霸凌、胁迫,既处理不了本国问题,更应对不了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因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必须奉行双赢、多赢、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扔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理念。

其三,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只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民族、国家的建制,并存在永不停息的利益冲突,就必然存在“安全困境”。当前,国际安全格局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纷繁复杂的变化,很多原有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又产生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前所未有地认识到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安全而实现自身安全,更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动荡基础上的安全。安全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系统性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就应该将内向安全与外向安全、个体安全与全球安全结合起来,以整体安全、积极安全视角革新结盟对抗的冲突性安全认知,将自身的良好意图通过“示善”的策略传递给世界各国。

猜你喜欢
胸怀中国共产党人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胸怀军旅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