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问题开展微型科研 成果转化助力麻醉医学发展
—— 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研究员陈潮金博士

2023-02-22 09:35杨伊静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防护罩麻醉学中山大学

◎ 本刊记者 杨伊静

2022年8月,在广东省医学会第三十二次麻醉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粤港澳台麻醉学学术会议上,评选出了13位“麻醉学科希望之星”,广州市科协2022年“青托”人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研究员陈潮金博士入选其中。在人才济济的医学世界,以陈潮金为代表的90后正逐步走向舞台中央。

从医,是陈潮金一直以来的梦想。自2009年如愿考入中山医学院麻醉学专业后,他就牢记梦想至今,并以“拼命三郎”的形象令周围人印象深刻——总是奔跑在临床与科研的路上,做实验、看文献、写文章、钻研课题,学习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6个小时。在他心中,临床与科研从不需要“平衡”,他只是努力把两件事都做到最好。

在临床方面,他始终牢记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并将这句话践行在后来的临床工作中。在陈潮金看来,是否能够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认真负责地帮病人解决问题,才是一名好医生的核心竞争力。他说,“可以实实在在地挽救生命,并获得病人的认可,就是我一直坚持的最大动力”。

更难得的是,临床上付出的大量时间和心血,也丝毫没有影响陈潮金在科研领域的发展。

秉持着“临床是根本,科研是提升”的信念,陈潮金从临床中不断寻找、发现问题,凝练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并推动相关成果转化与应用。

在新冠肺炎大爆发的背景下,面对因个人防护装置缺乏造成大量医护人员感染的现状,陈潮金通过临床经验结合研究发现,使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内插管,可显著延长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口鼻距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相关成果发表在欧洲麻醉学杂志圣诞节特刊,被评价为“对疫情期间麻醉医生职业防护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之后,他们还专门研发了一款针对传染源隔离的气管插管防护罩,通过巧妙的操作孔设计和内陷袖套设计,覆盖患者头面部,可实现医护人员的完全隔离;并开展了系列研究,充分证实了使用该防护罩进行气管插管防护的安全性和实用性;还基于该新型气管插管防护罩制定了一套可防护烈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气管内插管防护流程和技术指引,并通过培训使多家医院的麻醉医生都掌握了该防护技术。相关成果已获得2022年广东省适宜推广临床技术项目立项,下一步将在省内多家医疗机构进行示范性推广应用。

如今,这位年轻的90后尽管在医学领域扎根的时间相对不长,但在科研领域已取得不菲的成果:以第一作者在麻醉和重症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 2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1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特别资助项目等基金共8项;并曾先后获得美国百人会英才奖、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广东省麻醉学创新与转化医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山大学金奖。

面向未来,陈潮金也已找到明确的科研目标,结合“全面健康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他将老年危重患者围术期管理的瓶颈难题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致力于保障更多的老年高危手术患者的麻醉安全。

回顾从医之路,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泪水,但陈潮金却常怀感恩之心,始终铭记博士导师黑子清教授和博士后导师张琪教授的勉励与教诲,努力成为医学领域合格的接班人,用己之所学,造福于民。

猜你喜欢
防护罩麻醉学中山大学
一种带有防护罩的轮胎去毛装置
某柴油机防护罩有限元模态分析及优化
麻醉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U型带电端子防护罩结构设计与应用
多功能化工用安全防护罩的研制与应用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