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转换与整合研究

2023-02-24 02:47徐永明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教育资源

徐永明

(广东理工学院会计学院,广东肇庆 526000)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的期许。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大思政”理念作为育人实践的重要指南,按照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提高育人质量。“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建构,对高校教育资源转换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拥有的资源无法自然而然地成为教育资源,尤其在思政教育视角下,各类资源必须经过必要的选择、归类、综合与凝练才能用于育人实践,并发挥作用[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统筹协调相关教育资源,并在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中加以转化与利用。

一、“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转换与整合的价值

“大思政”理念要求高校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思政教育功能,强调全员在思政教育中应担负起职责和使命,关注教育途径的拓展及教育环境的创设[3]。高校教育资源转换整合对于贯彻“大思政”理念、联通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管理工作,营造浓厚的“三全”育人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联通育人活动全程,增强育人工作的连续性

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看,高校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推进教育资源转换与整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拓展育人范围和丰富育人内容。高校梳理与发掘现有教育资源,并围绕“大思政”育人目标加以调配整合,不仅能使现有教育资源在关系重构中以崭新形态出现在思政教育工作场域,而且可以赋予现有教育资源以新的内涵和新的功能。这样,高校可以为“三全”育人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可以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全程式服务。教育资源的转换与整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学业水平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两个动态过程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换句话说,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不断调配新的教育资源和建构新的资源格局,确保思政教育资源供给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助力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时代新人。

(二)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保障思政教育的顺利推进

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与育人环境、育人氛围密切相关。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高校转换整合教育资源不仅能为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而且能为思政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作为实施思政教育的基础条件,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对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大思政”理念引导下,高校的内外资源、线上线下资源通过必要的转换与整合,都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参与相关场域育人氛围的营造,为学校思政教育活动多样化模式的设计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4]。在浓厚的育人氛围中,大学生不仅乐于主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而且很容易形成对思政育人活动主题的深度认同,并在与教育者的充分互动和良好交流中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三)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承担着系统化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培育学生高尚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职责,对于规范学生行为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多源于思政教材和国家法规政策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必须加以转换才能有效助力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要求。高校以“大思政”理念为导向,全面系统地转换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有利于思政课从学生角度出发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学针对性与亲和力。此外,“大思政”理念强调对实践育人资源的转换与整合,重视第二课堂建设,提倡充分利用实践育人资源和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深度参与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机会。高校如果能切实贯彻“大思政”理念,就能借助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多元化的育人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5]。

二、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转换整合面临的困境

当前,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转换整合教育资源仍面临一系列困境,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步伐缓慢,阻碍了思政教育质量与实效的提升。

(一)资源整合缺乏有效引领

“大思政”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全国高校的重视。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高校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创新,致力于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着力提升育人质量。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惯性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未能深度践行“大思政”理念,阻碍了资源转换整合的高质量开展。有的高校在制定和落实思政教育发展规划中,对“大思政”理念认识不足,对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思政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全面性、系统性。有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革新教育理念的自觉性有待提升,对“大思政”理念下教育资源融合利用认识不足,往往因缺乏科学理念的引领而阻碍了教育资源的转换整合,既不善于挖掘校内校外思政教育资源并发挥其作用,也不善于与其他育人主体进行沟通联系。

(二)管理与协作机制不健全

高校思政教育能否顺利达成预期目标和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等育人主体在育人实践中能否切实履行职责,彼此之间能否密切开展协作,以及能否实现教育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当前,有些高校行动缓慢,未能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及时创新思政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方面依然存在有违“大思政”理念的问题,导致学校各类育人主体之间的协作难以深入开展,无法组织力量优化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削弱了现有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有的高校各类育人主体虽然重视彼此间协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但是受现有管理机制的影响,教育资源发掘与利用的协同度低、共享性弱,无形中降低了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效率。

(三)网络育人资源整合度低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挑战。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资源的育人优势,缺乏挖掘与利用网络空间思政教育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项有关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建设的调查显示,仅有15.71%的师生认为应该开发网络教育资源,仅有9.09%的师生将网络技术人员视为教育资源的开发主体[6]。这表明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发掘与整合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高校存在教育资源开发主体限定范围过于狭窄的问题。忽视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转换与整合,不仅影响了信息技术人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全覆盖,与“大思政”育人理念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当前,高校大多从阶段性需要出发,有选择地引入社会教育资源,用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这样的资源利用机制能够满足开展某些具体的思政教育活动的需要,但无形中导致社会教育资源在高校育人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与校内思政教育资源的协同性、融合度不高。有些高校在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转换整合时,缺少以问题为导向的意识,忽视了大学生的接受性与认同感,导致引入的社会教育资源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难以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一些拥有高校需要的社会教育资源的主体如家长、社会机构,参与高校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高校如果不能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沟通联系,很可能无法实现对必需的社会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吸纳。从教育资源构成的整体格局来看,离开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支持,高校教育资源的转换整合势必是不完善的,将影响“大思政”教育理念的落实和“三全育人”的实施。

三、大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优化

为有效突破上述困境,不断优化思政教育资源的转换整合,在宏观层面实现“大思政”育人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协同努力,深度探索,从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管理机构、重视网络资源开发和强化家校社协同等角度入手,推动教育资源转换整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革新教育理念,引领资源转换整合

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大思政”教育更关注育人活动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更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全”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在不断协同与整合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和系统性。高校要通过多元育人模式促使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展实践,真正做到知行统一[7]。为了适应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大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资源整合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协同育人,确保资源转换整合符合“大思政”育人的根本要求。高校要结合新时代国家建设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标人才标准分析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在教育资源转换整合、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思政教育设计与实施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乐于为之贡献聪明才智。

(二)改革管理机制,优化育人板块

要想在“大思政”理念下顺利实现教育资源的转换整合,高校就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和优化育人板块。有些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积极探索,着眼于“大思政”格局强化顶层设计,在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力量深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后融入育人实践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比如:有的搭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平台,在不断协调及系统整合中抓好顶层设计,立足自身实际完善思政教育组织架构[8];有的不断完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中推进“大思政”和落实教育资源整合,提升育人水平[9]。但从思政教育发展实际看,高校在理顺管理机制、优化育人板块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高校需要深化思政教育管理机构改革,完善校内各育人板块的功能,为教育资源转整合提供组织保证;要针对不同部门工作特点和内容合理定位其育人职责,实现不同部门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职能互补、优势互补,做好育人主体资源的整合工作;要从宏观层面把控教育资源的转换整合模式,不断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三)发掘网络教育资源,拓展资源范围

通过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革新,既是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推动的结果,又是高校提升拓展思政教育资源、提高育人质量的内在需求。网络教育资源的引入,不仅能壮大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力量,而且能帮助高校有效破解教育资源创新乏力、传统教育资源功能固化等难题。高校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过程中要重视发挥网络资源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筛选、辨别网络资源,使之成为可用于思政教育并提高育人实效的教育资源,借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识别力、洞察力,养成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准确甄别和选择教育资源的能力;要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工作技能,善于将网络教育资源转化为适应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并在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检验其价值和效能,同时对育人过程中不合时宜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及时淘汰和调整,提升教育资源运用的时效性[10]。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学情调查,在精准定位大学生学习习惯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多元化教育模式,确保网络教育资源的转换整合符合学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推进家校社协同,拓宽教育资源来源渠道

为适应“大思政”育人理念下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要求,高校还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思政教育资源来源渠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高校应在坚持大思政理念的基础上,系统考察社区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与校内教育资源的关系,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家庭、社区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不同教育主体对“大思政”育人的不同作用。从学校层面看,高校可以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发掘社会教育资源,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时尚问题创建社会教育资源库,搭建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有目的、有选择地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向思政教育资源的转换,培育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助力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11]。从社会层面看,社区和家庭在承担相应教育职责的前提下,可以为高校教育资源转换整合提供帮助,主动与高校保持密切协作,协同对大学生开展成长成才教育。高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设立社区学校或家长学校,对居民开展相关培训,提升他们参与思政教育资源转换整合的主动意识,拓展高校育人场域,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教育资源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