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3-02-24 02:47安俊丽顾晓红
关键词:任课教师礼仪社交

许 墨,安俊丽,顾晓红

(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

“社交礼仪”是高校帮助大学生提升交往能力和促进职业发展的课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并全面发挥其育人功能,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要认真研究“社交礼仪”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问题,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价值引领、思想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社交礼仪”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2]。“社交礼仪”课程实施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铸魂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关乎高校能否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

“社交礼仪”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社交礼仪”课程推进思政教育,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内核,对礼仪文化中的精髓内涵进行提炼,将思政之“盐”融入礼仪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充分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思想导向的育人功能。在传统礼仪文化的加持下,教师可以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能够认识到涵养个人修为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

“社交礼仪”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实施课程思政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设计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有较高要求。然而,多数任课教师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政治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课程思政认识深度不够,育人意识不强。任课教师和课程团队在编写“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规划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时往往缺乏系统性,致使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零散且不明确。有些任课教师缺乏系统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并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使得“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相关内容,无法实现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目标。

(二)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度不高

受专业课教学思维与教学习惯的影响,“社交礼仪”任课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学情的了解,在课堂上更注重礼仪知识讲授和社交技能训练,缺少对思政教育的思考与投入,难以发挥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有的任课教师在社交礼仪知识教学中虽然有意加强思政教育,但是往往将思政内容与课程知识机械地捆绑在一起,未能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思政内容缺乏共情。如何在传授礼仪知识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开展思政教育,且实现“社交礼仪”课的思政内容系统化、呈现方式创新化,发挥长效育人机制,是目前“社交礼仪”任课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不佳

多数情况下,“社交礼仪”任课教师更重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程,忽略了课前预习与课后练习等辅助渠道的作用,未能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联动,致使“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社交礼仪”任课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没有形成育人合力,影响了“社交礼仪”课育人功能的发挥。有些任课教师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自觉意识,但因缺乏相关理论修养而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他们缺乏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和求助的勇气,在课程思政实施方面存在理解不深刻、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四)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往往针对学生的社交知识、礼仪技能进行重点考核,以及关注学生礼仪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显性指标,未能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思想道德素养做出整体评估。这种状况的存在,既与教师的评价理念有关,也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所致。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育没有形成有效闭环,违背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难以全面评估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获得感等[3]。

三、“社交礼仪”课程思政问题的解决路径

任课教师可以遵循“三提升”“三贴合”“三贯通”“三递进”的路径,解决“社交礼仪”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三提升”:强化思政责任意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一是教师要提升思想政治觉悟。“社交礼仪”任课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自觉在“社交礼仪”课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原则,不断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将理论认识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自觉行动。“社交礼仪”任课教师应积极与思政教师沟通,学会从思政高度去审视社交礼仪问题,高屋建瓴地找到“社交礼仪”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使思政教育与“社交礼仪”教学切实融合在一起。

二是教师要确立思政育人理念。教师应明晰课程育人意识与立德责任,准确把握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社交礼仪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4],注重知识的精度和思想的深度,充分挖掘社交礼仪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并提炼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人格塑造,将育人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走深走实。

三是教师要提升思政教学能力。“社交礼仪”任课教师可以牵头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交礼仪”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掘与利用、案例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实施等工作,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团队成员可以通过理论探讨、集体备课、系统规划,形成联动机制,实现思政教育与礼仪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的深度融合,从整体上优化“社交礼仪”课及其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团队成员还可以通过案例研讨、观摩学习、教改研究等方式,推动彼此之间的常态化、创新化、长效化对话,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和谐共进的课程思政建设新生态。

(二)“三贴合”: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健全课程育人功能

“社交礼仪”任课教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甄选优质典型案例,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健全课程育人功能。

一是贴合先进文化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社交礼仪”任课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引导学生把握礼仪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服饰礼仪教学中可以将孟晚舟回国接机仪式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她一身绚丽的中国红中解读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指导他们学会恰当运用服饰礼仪来表达赤诚的爱国情怀;可以在办公室礼仪教学中强调“互不推卸责任原则”等礼仪内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可以在沟通礼仪教学中强调“遵循质的准则”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可以在个人礼仪教学中重点介绍“眼神运用”“个人举止”“主动问候”“尊重办公室隐私”“同事相处亲密有间”“收到微信及时回复”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友善表达的方式和手段,认识友善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贴合学生发展实际,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礼仪教育和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步入社会时就会感受到人际交往面临的压力。“社交礼仪”任课教师要客观系统地开展学情调研与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礼仪知识与技能现状,了解学生礼仪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具体需求,并将这些学情当作选择课程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评价,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设计“社交礼仪”课的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推进思政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

三是贴合社会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为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社交礼仪”任课教师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比如:在沟通礼仪方面,教师可以增加微信沟通礼仪、电子邮件沟通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职场沟通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学会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达到高效的沟通效果;在应聘礼仪方面,教师可以增加线上面试礼仪的内容,帮助学生熟悉线上面试在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方面需要遵循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切实体悟首因效应对面试结果的重要影响;在会务礼仪方面,教师可以增加庆典礼仪、志愿者服务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接待与服务礼仪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能力。

(三)“三贯通”: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保证全程育人效果

“社交礼仪”任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建构线上线下贯通、课内课外贯通、理论实践贯通的“三贯通”教学模式,推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思政教育和礼仪教学相结合。

一是线上线下贯通,发挥协同育人效应。“社交礼仪”教学团队可以自建慕课、微教学等线上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捷的途径和蕴含着丰富思政元素的学习资源,满足他们个性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比如:可以指导中文专业的学生选学文书礼仪,满足他们将来从事文字工作的需要;指导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加强会务礼仪的学习,满足他们将来从事办公事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要求外语专业学生选学外事礼仪,为他们将来参与外事活动奠定基础。针对“社交礼仪”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提升礼仪素质的需要,教师在线下授课时应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着重延展思政教学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新闻案例、视频案例等鲜活的教学资料,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可以在案例研讨中帮助学生巩固礼仪知识,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想建设协同并进,提高“社交礼仪”课思政育人的整体效果。

二是课内课外贯通,联结社会大课堂。社交礼仪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许多学生重视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储备,依托相关知识提升社交能力与技巧的意识不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他们认识到社交活动对促进知识学习和提高社交能力的重要价值。教师要主动把“社交礼仪”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结起来,使礼仪知识教学、技能技巧训练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将道德修养引导与礼仪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加快德性养成和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交礼仪”任课教师如果能将礼仪教学、思政育人与社会实践高度融合起来,就能形成合力效应。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社交礼仪学习的宽度与广度,也有利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深入衔接。

三是贯通理论与实践,打造高能思政课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是增强“社交礼仪”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解握手礼仪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基本规范,并利用影视案例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检测学生的礼仪知识掌握情况;接着开始能力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握手礼仪情景展示;最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握手时动作僵硬、表情不自然、距离把握不当等,让学生察人而知己,观事而自省,最终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握手礼仪的要求。

(四)“三递进”:重视过程性评价,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为了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社交礼仪”课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

首先,落实在线学习,强化知识传授。线上学习侧重于要求学生完成礼仪知识学习,教师通过慕课数据考察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单元作业、参与在线讨论等方面表现。这一过程化的考核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状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客观评价,检测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督促学生学习自省和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重视课堂表现,促进能力达成。在实体课堂当中,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课堂研讨、课堂展示,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并设置系列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互评。教师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表现出的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问题分析与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最后,创设社交情景,考核综合素养。“社交礼仪”课终结性评价采用项目化情景式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按教师指定的社交主题创设情景,并在模拟情境中运用社交礼仪。学生可以自创剧本,自导自演一段礼仪情景模拟短剧,深化礼仪知识认知和展示礼仪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展示的职场形象、礼仪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给予综合评价,全面考核学生礼仪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养和道德情操,切实增强学生礼仪学习的获得感。此外,终结性评价也可以尝试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比如学生如果参加校内外礼仪志愿者服务,或者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就可以获得额外加分。

猜你喜欢
任课教师礼仪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