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23-02-24 05:49王莹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体育风尚 2023年2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运动

王莹 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强调“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学校体育作为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已经成为“健康中国”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根本目标,以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为导向,从系统化、整体化角度出发,以素养化的教学目标、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差异化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等,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

1.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

1.1 核心素养

对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不同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构成体系,以此来引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欧盟国家在2005 年提出将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相结合,指出这些素养是个人发展和融入社会所必具备的,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且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助力。美国在2002 年提出素养概念,强调其超出基本技能的高级技能,与情境关联,操作性强,便于在教学中落实。澳大利亚2008 年强调核心素养不仅指特定情境下的执行力,还包括面对新问题和新任务的转化力和创造力。我国在2016 年发布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确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是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集中体现,将其围绕“全面发展”,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1.2 体育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泛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它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康第一”思想理念、“全面发展”核心目标,以体育学科为依托,落实到体育教育教学当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 修订版》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强民族旺盛生命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将体育核心素养具体呈现。

1.3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统称为参与和训练运动的能力,是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心理等的具体呈现,具体可以包括体育知识认知能力,例如,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裁判规则、运动损伤与安全,以及常见的体育运动器械等等;还包括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例如,在训练、比赛中能够学以致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另外,包括体能素质,例如,通过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不宜过度肥胖或瘦弱,体力充沛,阳光开朗,身体的各个器官、肌肉和系统协调发展,在速度、耐力、灵活性等方面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健康行为指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具体可以包括锻炼习惯,例如,能够享受体育运动,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了解一些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还包括情绪控制,例如,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积极面对困难,通过一定的运动方式调节焦虑、抑郁的情绪;另外,包括适应能力,例如,帮助大学生适应人际关系等等,戒掉吸烟、酗酒等日常损害健康的行为和挑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能够规律运动,心情愉悦。

体育品德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所形成的价值追求、所涵养的体育精神,具体包括体育精神,例如,团结合作,团队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拼搏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进取;还包括体育品格,例如,勇敢,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敢于尝试,顽强,在体育锻炼中长期坚持不懈;另外,包括体育道德,例如,遵守比赛规则,诚信、公平等等。

2.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思路

2.1 需要掌握体育健康知识

健康中国2030,提出要“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体育涵养健康素养,提升健康素养需要掌握体育健康知识,一方面,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方式,塑形美体,强健体魄;另一方面,树立安全意识,有一定的自我救助能力和急救技能,不仅可以维护自身健康,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和担当,能够正确、及时对他人施以急救。另外,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改善情绪、培养意志、消除疲劳。因此,在培养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过程中,要以体育健康知识为基础,对于体育学科中的理论文化学习不能忽视。

2.2 需要转变体育健康理念

“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是关键。与传统的健康相比,联合国将“健康”重新定义,其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残缺,而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处于完好状态。健康中国视域下体育健康理念,需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对于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将体育学科与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安全、营养、社会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2.3 需要形成健康生活行为

健康中国2030,指出“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除了实施合理膳食外,全民健身行动亦是重要的组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从生物学角度,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物质的消耗,加速新陈代谢,让全身肌肉收缩和放松,避免血管堵塞,还可以促进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使得身心放松和快乐。而科学的运动可以有效避免运动损伤,因为任何运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即便简单的慢跑,如果运动不科学,亦容易伤到膝盖和脚踝,因此,在运动过程中,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运动项目、频率和时间。“健康行为”是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培养过程中,注意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3.1 教学目标:强调素养化

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素养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体现体育核心素养,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方面,整合、调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教学方法、思路。二是要体现知识的结构性,建立整体和局部的联系,例如,对于武术,要明确每个学期以及整个大学时期对学生的不同要求,明确武术每一部分内容,建立交叉递进的目标联系,体现知识之间的结构性。三是要体现学生实际,根据不同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可接受的,具有适切性且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四是具有可考察性,便于在教学实践中落地落实,可以让大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选择关键性的活动来考察。

3.2 教学内容:强调结构化

转变新的教学理念,从注重单个知识点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与传统教学相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避免课堂上孤立地单个知识点教学,强调用关联性的、机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让体育学科内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横向联系。体育运动项目多样,不同类型的项目呈现出自身的特点,短跑、速滑等项目注重速度力量,竞走、长跑等项目注重耐力,射击、射箭等项目注重技能的准确,乒乓球、网球等项目隔网对抗,篮球、足球等项目属于同场对抗,另外,还有奥运会运动项目、古代体育项目、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体育项目,等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项目特点,组合技战术之间的结构,例如,投篮的教学,要与突破、各种假动作、运球、急停跳等相关技术结合。

另一方面,让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纵向联系,体育与政治学科,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体育与物理、数学学科,可以调动思维能力,例如,在投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讲究力量和速度,可以融合物理学科,解决投掷角度、用力方法等实际问题。

3.3 教学方式:强调情景化

体育课程中,身体练习和直接参与技战术是体育这门学科特有的实践形式,情境化教学将知识和技战术学以致用,引导大学生的主动性,将原本枯燥的练习融入实际情境中进行学练和比赛,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胸前传球练习,如果只让大学生在原地不断练习双手胸前练习,在如此简单单调的学习环境下,长时间练习可能会让大学生感到乏味,如果模拟比赛场景,通过2 打2 或3 打3 等比赛活动,将双手胸前传球练习,与传球、运球、投篮等结合,比赛情境的模拟,可以让大学生在真实、复杂、变化的场景里,将所学运用其中,同时激发体育练习的热情和体育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通过比赛这种真实情境,也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体育器材教具等手段,创设想象的、问题的情境,例如,用跨栏架,可以模拟野外求生钻山洞的情境,同时,体育器材的使用,也能勾起大学生对器材本身的好奇,促使其能够主动了解器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有利于其在日后的练习中能够利用器材进行锻炼。

3.4 学习方式:强调差异化

大学生智力水平不同,知识基础不同,运动技术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并且各种思潮冲击更加多元,知识面视野更加开阔,人际范围交往不断扩大,大学生呈现明显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性,核心素养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教师更加深入了解每个大学生,了解、尊重、引导学生。然而,差异性只是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个体的不同,并不代表某一个个体是明显落后于其他个体,如果面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重点,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例如,分层教学法,从理论上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现有运动技术水平、运动素质等进行组别划分,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任务分配,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运动健康水平,掌握必备的体育基本知识;结队教学法,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去帮助其他学生,从团队协作的角度,互相帮助。

3.5 评价设计:强调多元化

体育教学评价设计是体育教师依据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设置适宜的评价维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整体性原则,要从核心素养的整体性入手,体现结构性,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通过评价能引导大学生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发展性原则,不仅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要注重评价对学生的引导性和鼓励性,关注长期发展和全面性,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其体育基础,进步幅度等等。从评价方式方面,要依据评价内容选择可行的且容易操作的方式,例如,运动认知方面,可以选择试卷测验的方式,体能状况,可以选择体能测试记录的方式,体育品德方面,可以选择行为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

3.6 教师能力:强调素质化

教师能力指教师在各种教学场景中有效开展教与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因此,体育教师以核心素养作为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和衡量大学生进步的标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引导大学生在真实性情境中建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核心素养。在学习设计方面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能力包括开发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确定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过程,选择教学策略,配置学习资源。教学实施方面,构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包括营造学习环境,引导探究学习,开展合作学习,支持自主学习,促进迁移应用;评价与改进方面,使用评价促进教与学的能力,指设计评价方案,强化过程性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基于评价反思并改进教学。

4.总结

综上,健康中国2030,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带来变革。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专业技能和必备素质。在设计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培养思路,注重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健康理念,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在该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体育教学的整体性着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运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