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2023-02-24 15:22宋鹏宋程威侯小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1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宋鹏,宋程威,侯小改

(河南科技大学 农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农业硕士研究生是专业学位中的一种学位类型,旨在为“三农”工作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充分、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2]。专业实践培养环节是研究生积累实践经验,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和学位论文的质量。

1 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环节实施现状

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非常重视专业实践工作,从办学环境和专业特色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用于加强专业实践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3-4]。一般来说,在专业实践启动前,确定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由专家小组论证其专业实践计划表的内容。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和校外导师填写专业实践登记表,至少半年的专业实践结束后,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照其专业实践计划表和登记表,根据研究生提交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以及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基地和校外导师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其专业实践成绩。不及格的研究生没有学分,同时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然而,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农业硕士研究生除正常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外,还需要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如果在实践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5-7],将直接影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质量。

2 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培养单位和导师对专业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习惯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对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模式理解不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不完善,对专业实践的重视度不高,这是目前农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8]。相比于学术型研究生,农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条件相对宽松,年限较短,所以部分培养单位和导师认为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较简单,依然采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指导农业硕士研究生,以开展科学实验为主,忽视对研究生技能的培养。

2.2 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

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农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首先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所在领域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课程学习,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专业实践培养环节,在实践基地,研究生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实践[9]。但是,由于校外导师的责任心和指导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实践效果不同。

2.3 实践基地管理松散

农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较少由学校或学院统一安排实践基地,多是在校内导师的安排下,各自参加专业实践,这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实践基地管理松散,对学生指导不到位,未完善实践环节管理制度,学校对实践基地的选择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标准,实践基地设施条件不足等,都会影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成果的产出。另外,部分实践基地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2.4 专业实践过程缺乏监督,导师、基地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

部分校内导师和管理部门在农业硕士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后,一方面,由于距离较远,在半年或一年的实践周期内,一般只安排一次研究生中期检查和返校汇报,导致无法对专业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监督,研究生在基地的实践进展、综合表现、心理动态等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给高校,难以保证专业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导师、基地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的质量。部分导师往往只负责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忽略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和监督。实践基地和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充分,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进展,无法及时给予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实践中缺乏指导和支持,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影响了实践培养的质量。

2.5 专业实践考核主观化、形式化

农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实践结束时需向培养单位提交一份不少于5 000 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然后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实践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汇报情况、实践“三表”内容、校外导师评语等进行打分,但因部分导师和专家的评价不够客观,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观化、形式化不利于评估学生的真实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其也是研究生实践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部分高校在实践考核时,只采用传统的笔试、报告等方式,未采用新的考核方式,例如实践演示、实践竞赛等,这也会导致实践考核效果不佳,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实践水平。

3 提高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的探索

为了提高农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质量,保证专业实践的规范化和规模化,高校及相关管理人员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提出了有利于专业实践管理和考核的措施。

3.1 明方向,着力抓好顶层设计

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的专业实践培养和考核制度,注重强化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10-11]。比如,很多高校结合实际,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工作暂行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规范体系,加强了对专业实践过程管理和结果考核的规范和约束。研究生培养单位还可以制定专业实践工作目标考核等配套文件,对学院专业实践过程和效果进行目标考核,设立加减分项,奖励专业实践工作突出的学院、导师和校外实践基地,对排名靠后的学院进行督促。

3.2 抓关键,切实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管理

目前,学生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校内导师,但校外导师大多是在学生学习完课程、修满学分、启动专业实践后才安排的。同时,一些培养单位经常把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大部分培养经费拨付给校内导师,容易导致后期校外导师开展相关实践指导活动时经费不足[12]。所以,学校或学院尽量在研究生入校时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统一安排专业实践基地和校外导师。同时,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应合理使用,应该给校外导师设立专门的账户,专款专用,实报实销,提高其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3.3 重实效,建立健全专业实践过程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和全程激励机制

3.3.1 加强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过程管理

健全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电子档案,每周和每月由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记录研究生的个人表现和实践进展,增加专业实践中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由学校与学院委派以校内导师代表和院主管领导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查,其成绩计入专业实践最终考核。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的量化考核[13]。总之,要加强学校学院与实践基地、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过程监管,保证专业实践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水平。

3.3.2 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

学院组织的专业实践考核小组应该减少校内导师的比例,增加校外实践基地中一线人员的数量,尤其是增加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农民或技术员,对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专业实践考核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文字和口头汇报,要对其取得的实践技能进行考查。除了书面报告和PPT 展示之外,应该增加实践抽查成绩、现场图片和视频影像材料的比例。同时,以农科院校经常举办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精准扶贫创业就业培训等为契机,把专业实践考核融入其中,农业硕士研究生能够给基层农民上好课也是考核的标准之一,切实达到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14]。农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档案及最终考核成绩,将作为其能否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重要依据,也是农业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

3.3.3 建立健全专业实践全程激励机制

对于专业实践的主体——农业硕士研究生而言,为了提高其主动性,保证其积极开展专业实践,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其充分重视专业实践。比如,学校或学院修订农业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办法,把专业实践考核成绩作为研究生奖学金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奖励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学校也可以设立专业实践单项奖学金,或者举办具有丰厚奖品的专业技能比赛,还可以把专业实践成绩与就业挂钩,积极推荐并确保专业实践成绩优异的农业硕士研究生提前签订就业协议。对于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而言,除提供正常的培养和实践所需的经费支持外,学校还可以制定评优评先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的人员进行奖励[15],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增强其指导学生的责任意识。

4 结语

专业实践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环节,是培养过程的核心,也是决定农业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使专业实践不流于形式,如何调动农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发挥双导师及实践基地的最大功效,需要高校高度重视专业实践培养环节,深入调研,不断总结,完善专业实践过程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健全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专业实践的激励措施,确保专业实践培养环节的良好效果,保证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