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专业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2-24 15:22付浩曹炳鑫宁水根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1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育人

付浩,曹炳鑫,宁水根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7)

2019 年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因此,需要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生态链”,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大批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 产教融合的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正面临着“百万扩招”后出现的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紧张、实训场地不足等问题,影响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2]。校企开展产教融合是破解该问题的办法之一,但纵观国内关于产教融合推进技能人才培养的措施,其多为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服务经济发展和智能制造专业建设的指导性不强。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教学中对企业整个工作过程体系的认识较片面[3]。很多企业在产教融合后期动力不足,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中角色缺失,导致育人中的“企业项目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政府和学校应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激励措施和政策扶持,调动企业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4]。产教融合涉及多方主体,在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较难达成一致[5]。

2 产教融合中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厘清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6-7],达成“多方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从而高质量地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8]。

随着我国传统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生产向自动化、人工智能化方向的转变,产教融合的实施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所需[9]。政府应制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学校和教师的参与度。虽然企业拥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培训新入职的员工,因此,迫切需要与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促成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10]。随着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落实,高职院校的教学压力增大,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需依靠政府和企业来解决问题[11]。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企业实践锻炼机会和项目开发经验,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生需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成为具备项目实践开发经验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思路

3.1 建立“政企社校”协调机制

产教融合能否长久实施关系职业教育能否高质量发展。在“大职教”背景下,应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利益共同体的资源协调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理事会制度和相应的评价方案。政府组织评定部门开展人才需求评估、人才质量评定,制定相关资金扶持和人才保障政策,统筹规划协调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高校从宏观上统筹产教融合的发展规划和运行管理,设立产教融合中心,负责平台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事务;企业具体负责对接政府政策和帮助学校成果转化应用、成果评价。通过构建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分配和职责制度,健全平台成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办法,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保证产教融合平台的健康发展。

3.2 打造产教融合重点创新高地

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迫切需要打造一批服务职教发展的产教融合创新高地。政府发挥管理职能,鼓励企业参与建设产教协同育人平台,引导学校建立跨产业、跨专业的开放式服务平台[12]。高职院校围绕学校周边区域企业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搭建交叉学科共建共享平台;健全企业参与平台建设机制,充分利用各企业特色和社会影响力,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共享平台;共同建立一批具备教学和服务企业功能的实训室、大师工作室,打造以“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为目标的产教融合创新高地。

3.3 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

产教融合育人常受产业、院系、行业等多方因素的限制[13],致使培育的技能人才缺乏项目意识、专业知识单一,难以匹配企业用人需要。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利益共同体协同构建“跨产业、跨院系、跨专业”产教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多行业、多专业、多领域的成员共同参与平台建设,搭建行业技术交流共享平台,锻炼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培养一批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以产教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以企业市场需求为改革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探索以企业项目为导向、校企多周期轮岗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创新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新教学方法。引进校企合作项目,编制以专业群为框架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形态教材[8]。通过“教师、教法、教材”的创新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平台的协同育人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4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依托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平台,结合办学特色,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基地设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重点针对当前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育人方案不匹配、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14]。

4.1 专业、职业调研分析

校企双方成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管委会,根据企业市场需求深入分析智能制造专业特点[14]。明确职业劳动过程的形式、内容、工具,了解职业教育与企业工作过程的关联性。分析专业发展,了解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内容、方式。

4.2 设定典型项目工作任务

教师选取合作企业研发的产品——玻璃上料机翻转臂中的典型零件传动轴、轴承套、传动带轮等作为车工实训典型工作任务,将计划安排、工艺编排、加工步骤、产品检测等项目贯穿整个项目任务,学生通过对单个任务的学习,掌握相关产品加工工艺知识点。任务学习完成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整体装配,将公差配合和钳工知识融入教学任务,并辅助三维软件建模仿真,加入智能制造MES 系统功能操作,增强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感性认识。

4.3 开展课内外创新工程实践活动,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院成立工匠精英班,招募各个专业的优秀学生,组建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骨干教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通过“企业实习+竞赛”等方式,选派跨学科的机械、电气、信息专业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开发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推荐优秀的学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设计,实现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4.4 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要兼顾各个情境间的逻辑关系。教师依据智能制造行业市场特点将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分别负责市场部、产品设计部、生产计划部、工艺部、机加工部、检测部、项目管理部,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担任部长职务,模拟企业工作过程情境。市场部学生负责产品市场调研和外接订单,生产计划部负责产品加工时间计划安排、调度,工艺部负责产品的工艺编制和工时计算,机加工部负责产品各工序的加工生产,检测部负责产品质量检测,项目管理部负责车间6S 管理、公司智能制造软件系统操作。课程教学跟踪基地机械产品的生产环节,采用MES系统记录生成数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项目思维。

4.5 课程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这一环节,重点是选择教学策略,并对教学实施环节的教材、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训设备、授课地点等进行系统的规划、组织和协调;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把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 结语

开展产教融合需要充分获得政府政策支持,积极调动高职院校、企业等多元利益共同体的积极性,同时还应汲取发达国家产教融合育人经验,制定一套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育人体系,培养一批技能功底扎实,协作、创新意识强的智能制造方向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促进高职院校周边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