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跟党走 坚定不移为民情
——深切缅怀周铁农主席

2023-02-26 18:21郑建邦
团结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革中央民革主席

◎郑建邦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杰出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我们敬爱的周铁农主席于11 月3 日与世长辞, 享年85 岁。

惊悉噩耗, 我和民革全党同志无不深感无限悲痛和万分不舍。 不久前, 我和报翔常务副主席到医院探望铁农主席, 尽管病重, 他还是微笑着语重心长地和我们谈了许多。 谁想到, 转眼间竟已天人永隔。 连日来, 我接到许多民革老同志、 亲友、 故交来电, 大家无不表达对铁农主席的万般不舍与深切怀念, 令我哀思愈深。

铁农主席是民革政治坚定、 德高望重、 睿智豁达、 极富人格魅力的老领导, 为民革事业倾注了无数心血, 赢得了崇高威望, 留下了宝贵财富。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 他仍然十分关心民革工作, 不时给予我和领导班子叮嘱鼓励, 经常为民革组织活动、 民革党员之家题词赠书, 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

铁农主席出生于日据时期的东北。 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 他从追求进步的北京大学高材生, 成长为尽职尽责的高校教师、 躬身为民的政府干部、 继往开来的民革领航者、 心系天下的国家领导人。

铁农主席一生热爱祖国、 胸怀人民, 脚踏实地、 锐意进取, 廉洁奉公、 严于律己, 谦虚谨慎、 平易近人。 向周铁农主席学习, 继承他爱党爱国爱人民爱民革的精神, 这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 我在铁农主席领导下工作多年, 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 感染着我、 鼓舞着我、 激励着我。 点滴往事历历在目, 萦绕心头, 唯有诉诸笔端, 拟就此文, 与同志们一道追思和怀念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 仁者、 智者。

永葆初心, 一生赤诚跟党走

周铁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回顾铁农主席的一生, 无论是早年坎坷成长经历, 还是走上讲台教书育人, 无论是担任地方政府干部、 民革中央领导、 国家领导人, 还是退休后晚年生活, 他始终永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毕生报效祖国的初心信念。

铁农主席是辽宁沈阳人, 1938 年11 月出生。 正是东北三省遭受日寇摧残最深重的年代, 难忘的亡国奴的屈辱, 在他心里埋下了振兴中华、 自立自强的种子。 铁农主席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 外祖父留学日本, 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国同盟会, 投身革命。 在他7 岁那年, 全家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母亲肩上。 母亲带着他和幼弟, 做零工维持生活。 母亲的坚强和豁达是铁农主席学会的人生第一课。

新中国成立后, 因成绩优异, 铁农主席免试进入沈阳第五中学学习。 1955 年, 他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学习, 参加了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导师主办的湍流讨论班, 并作了 《湍流理论的近代发展史》 的学术报告。 1960 年7 月, 他的毕业论文 《水体突然下放问题》 在清华大学、 天津大学、 南开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 毕业后, 原本要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的他, 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调至位于齐齐哈尔的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现为燕山大学)。 当时正值东北重工业发展的高速时期,他在这里找到了宽阔的舞台。 在学院任教的22 年, 他领悟了许多道理。 后来在跟铁农主席的交往中, 他告诉我们, 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认清了中国共产党和以往其他政党的本质不同——真心实意搞建设, 真心实意为人民考虑, 为国家和民族考虑。

“文革” 初期, 铁农主席被迫离开心爱的讲台, 被下放到校办工厂劳动,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 1972 年, 他被调回系里重新任教, 兢兢业业, 埋头钻研, 教学、 科研成绩突出, 先后被评为齐齐哈尔市优秀工作者、 黑龙江省优秀教师。 铁农主席时常回忆起这段任教时光, 他说:“我从未想过, 会有一天放下教鞭, 离开讲堂和学生, 走上截然不同的岗位。”

改革开放的春风, 改变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1983 年, 45 岁的铁农主席当选为齐齐哈尔市副市长, 由此开启了长达30 年的从政道路。 担任副市长期间, 他分管的教育、 计划生育、 体育等工作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他先后指挥库都尔林业局林业失火烧伤工人和拉哈交通事故烧伤师生的抢救工作, 准确、 及时完成任务, 使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987 年5 月,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 铁农主席临危受命, 亲临一线指挥, 昼夜奋战, 指挥全市各有关部门, 协同空军、 铁路、 气象等方面, 及时完成了货物发运、 中转, 人工降雨, 通讯联络等工作。 火灾抢救一线收到的第一(列) 车救灾物资, 就是铁农主席亲自指挥从齐齐哈尔发出的, 这一工作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 每当人们称赞他的领导指挥才能时, 铁农主席总是诚挚地说: “如果时间能够重来, 我宁愿自己没有因此而获得上级和群众的肯定, 更不愿大火发生。”

1991 年, 铁农主席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副省长, 主抓文化、 教育、 卫生、 体育、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 计划生育七项工作。 1996 年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市举行, 铁农主席受命全权负责筹办, 带领没有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先例的黑龙江圆满完成任务, 得到亚奥理事会的好评。 他说:“党把我安排到领导岗位上, 把一大堆子事业交给了我, 这就是给了我职和权, 我就要认真负责地行使我的职权。”

铁农主席先后担任了民革中央领导、 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他时常告诉我们: “30 年的从政经历, 也让我逐步明悟, 我的从政经历, 不光是机遇和我自己的努力, 更是中共党组织的培养和信任, 让我得以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 为国家、 为人民、 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铁农主席一生追求进步, 在高校求学、 任教期间, 曾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未能如愿。后来, 在孙中山先生精神的感召下, 在外祖父等人的影响下, 他于1991 年加入民革。 担任民革领导职务后, 他在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实践中, 不断深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自觉、 思想自觉、 行动自觉。

2004 年, 铁农主席指导编辑了 《中国的参政党》 一书。 这是由中国参政党自己编写的、 介绍自身情况的第一本书。 编写过程中, 铁农主席曾经多次求教于民革的一些老前辈, 当时90 多岁高龄的贾亦斌同志曾拉着他的手详细回忆民革的发展历史。 铁农主席说: “这些老同志的现身说法, 让我更加明白了民主党派为什么选择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更加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在纪念中共中央 “五一口号” 发布60 周年座谈会、 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大会和纪念民革成立60 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 铁农主席每次讲话发言, 都旗帜鲜明地表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先后发表多篇署名文章, 表达对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完全认同、 衷心拥护: “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没有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这是历史的结论, 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对于民革来说,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没有民革的今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 风雨同舟, 这是民革必然的历史选择, 是民革的光荣传统, 是民革老一辈领导人的政治交代, 是民革的立党之本。”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 铁农主席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事业。 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 他以耄耋之年, 心系 “国之大者”, 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 自觉增强 “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 “两个维护”, 继续为民革全党作出表率。

2021 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铁农主席抱病接受了 《团结报》 专访。 采访最后, 他送上真情祝福: “祝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 只要我们的党年轻, 我们的国家就会永远年轻, 我们的民族就会永远年轻。 年轻, 就存在着无限的发展空间, 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要达到的任何一个目标。”

每每重温铁农主席的这些谆谆教诲, 我心中都充满了暖意, 身上都充满了力量。 铁农主席用他的一生, 永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初心, 成为 “中国共产党信赖的挚友和诤友”。 这种政治品质, 正是我们民革全党最需要代代相传、 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公心为民, 履职尽责报家国

周铁农主席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杰出领导人。 担任民革中央主席期间, 他紧紧围绕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 这一时代课题, 为把民革建设成为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高素质、 有作为的参政党, 做了大量工作, 奠定了良好基础。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铁农主席多次强调, 民主党派要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 同样需要牢固树立履职为民的宗旨,要秉公心、 通民情, 真正把百姓冷暖装到心里, 多做有利于人民、 让群众满意的事, 以实际行动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 好帮手、 好同事。

很多人都好奇铁农主席名字的由来: “铁农铁农, 是要铁了心当一辈子农民吗?” 他告诉我们,他的名字是外祖父起的, 一辈子做个平平安安的农民也可能是祖辈对他寄予的期望吧。 后来, 铁农主席一辈子教书、 从政, 没干过多少农活, 却意外地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 “农民” ——铁了心从事“三农” 工作的人。

1998 年, 铁农主席正式到民革中央工作, 担任民革第九、 十届中央常务副主席。 2007 年, 担任民革第十一届中央主席。 到民革中央工作后, 铁农主席把他深厚的 “三农” 情结与民革履职紧密结合起来。 从首次领导民革中央每年一度的重点大调研, 到2012 年他卸下民革中央主席重担, 民革中央几乎每年都把大调研选题确定为与 “三农” 问题有关的课题。 其间, 民革中央安排的其他参政议政调研活动也多是涉农选题。 铁农主席经常深入农村和田间地头开展调研, 与农民朋友聊天谈心, 让他们能了解最上层的声音, 也让自己能够听到来自最底层的最真实诉求。 在甘肃调研引洮工程时, 铁农主席和亲历引洮工程的老人亲切握手, 后来这张照片一直摆放在铁农主席的办公桌上;在河北调研农教结合时, 铁农主席给易县柴厂村的农民朋友送去农技图书, 使用书里的技术培养出来的幼苗, 被送到铁农主席办公室, 让铁农主席深感欣慰。 多年来, 在铁农主席领导下, 民革中央提交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化解乡村债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内容的调研报告, 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为中共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2 年, 是铁农主席担任民革中央主席的最后一年。 在他亲自牵头下, 民革中央选拔部分党员中的农业专业人才, 成立了民革中央 “三农” 委员会。 至此, 民革中央涉农参政议政品牌基本形成。 正是在何鲁丽主席、 周铁农主席等领导的接力推动和带领下, “三农” 成为新时期民革中央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和民革全党新的界别特色, 为民革新时期参政履职和自身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辟了新的领域。

铁农主席格外牵挂台湾同胞。 民革是由原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 与台湾方面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联系, 所以也被重点赋予了促进祖国统一的任务。 民革前辈先贤在祖国统一事业上政治影响巨大、 经历丰富。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后, 铁农主席领导民革顺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 及时提出 “四个转变” 的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思路, 利用辛亥革命100 周年等契机, 推动两岸交流交往, 增进两岸同胞感情。 我曾任民革中央联络部部长和分管祖统工作的民革中央副主席, 因此更能近距离感受铁农主席对祖统工作的格外重视、 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

印象最深刻的是, 2011 年3 月, 铁农主席带领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参访团一行赴台访问交流。 这是铁农主席的第一次访台, 我是陪同人员。 铁农主席勇于 “破冰”, 到台湾南部参访, 成为首位跨过台湾浊水溪、 深入台湾中南部的时任国家领导人, 在海峡两岸引发轰动。 八天行程 (含往返) 里, 年过七旬的铁农主席安排了各种拜会活动几十场, 会见各方面人士上千人, 包括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吴伯雄,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台湾政要, 还有许多参访过大陆的台湾南方的乡 (里) 长们, 开创了民革对台工作的新篇章。

在台北会见台湾政要时, 铁农主席说: “祖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台湾, 没有忘记台湾人民,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让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起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耀和福祉。” 在高雄, 近两百位曾参加过大陆参访团的乡 (里) 长从台南、 台中、 嘉义等地专程赶来相见, 一位余老爹由于身体不便, 特地委托他的儿子儿媳前来, 送上他亲手制作的凤梨酥。 乡亲们的淳朴和热情, 让大家异常感动。 在台南, 铁农主席还专程回访了2010 年10 月参访民革中央的奇美集团创办人许文龙先生。 两位老友共弹一把琴、 合奏 《茉莉花》 的场景, 也成了两岸交流的一段佳话。

回到大陆, 铁农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动情地说: “踏上宝岛, 我既高兴, 也有些伤感。 山水、 人情、 风俗和大陆没有区别, 处处可见的同胞情谊, 让人高兴。 而伤感的是, 台湾目前与祖国所处的分离状态。 这让我感到自身责任的重大, 希望祖国统一的目标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铁农主席退休后, 对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仍放不下、 舍不掉, 多次参加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民革组织等开展的活动。 今年9 月, 由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指导的 “忠义千秋” 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展在山西运城开展。 令人感动的是, 此次书画展展名也是由铁农主席于病榻上所题写。 “民革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 我们尤其要发挥好民革的特色和优势, 不断开创思路和方法, 有力配合党和国家对台工作的主体和全局, 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贡献民革的力量。”铁农主席的叮嘱言犹在耳, 遗憾痛心的是, 他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的愿望没有实现。 如何结束这一遗憾, 我辈当加倍努力!

铁农主席提出 “牢牢把握政治交接这条主线和提高参政能力这个重点搞好自身建设, 牢牢把握提高能力和水平这个关键搞好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 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个主题搞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工作”, 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 民革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国家各项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扶贫事业, 铁农主席倾注了大量感情和心血。 他带领民革发挥人才智力优势, 帮助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等西部地区编制经济发展规划、 落实重大项目、 促进产业升级、 积极改善民生。为改变纳雍 “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的尴尬, 他数次带队考察, 向有关部委写信, 成功推动纳雍发电厂立项、 建设, 唤醒了当地沉睡的煤炭资源开发。 他多次率队赴纳雍等贫困地区访贫问苦、 视察调研, 协调资源帮助铺路、 修桥、 建学校, 亲自为纳雍博爱小学题写校名, 参加全国扶贫协作优势产业推介暨招商引资洽谈会, 为贫困地区脱贫出列殚精竭虑, 奔走呼号。

铁农主席还十分关心民革党员成长发展, 特别是干部培养问题。 记得在一次关于民革组织工作会议上, 他说: “发展和培养民革干部,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如果不与中共党委积极沟通, 自己另搞一套, 那就犯了方向性错误; 借口党管干部, 对民革干部的培养选拔不闻不问, 则是对统一战线事业和民革工作的不负责任。” 这些犀利话语至今仍发人深省。 他还悉心开导大家, 选择民革就是选择了奉献, 这是民革的优良传统之一。 有的岗位比如驻会副主委, 要甘为人梯, 有时要牺牲很多机会, 为更多人才的成长、 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而自觉地让贤。

铁农主席特别重视基层, 提出了 “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 的号召。 他自己身体力行, 关心善待每一个民革党员。 每逢开会、 调研, 他都尽量留出机会与普通党员交流, 轻言细语, 倾听他们的心声。 黑龙江省民革党员唐玉文同志是机组电报员, 1946 年与刘善本一起开创了国民党空军驾机起义的先例。 “文革” 期间受到不公正对待, 但他依然坚定信念, 跟着共产党走。 一次, 他不幸受伤,铁农主席听闻后, 亲自到医院慰问, 并在唐玉文同志逝世后积极协调有关方面, 给予其家属妥善安置, 后又协调有关方面为其修建墓地, 并推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年来, 铁农主席为民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既注重从宏观上把握方向、 从理论上深化认识,也重视从小事着手、 从细微处着力,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体现出对民革全党、 对民革事业的关心和关怀。 正是因为铁农主席在民革全党的崇高威望, 2007 年, 年届七旬的他从何鲁丽主席手中接过千钧重担, 领导着民革全党奋力向前。

爱心永驻, 崇高风范遗后人

铁农主席既是优秀的民革领导人, 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他睿智而豁达, 位高却随和, 他深谙领导艺术的真谛, 拥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赢得民革全党的爱戴和社会各界的敬重。

铁农主席是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作为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 成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民革领导人, 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洞察。 他积极阐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起源、 发展、 优势、 特色, 为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同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8 年全国两会期间, 铁农主席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中国政党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并表示愿意在会后接受外国记者的专访。 他认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不同于西方那种争权夺利的关系, 而是一种民主协商、 肝胆相照的合作型政党关系, 这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 也是很有活力、 有效的制度。 他多次率团出访、 参加接待外宾, 乐于和他们探讨中国的政党制度并做好解释和说理工作。 他深入浅出地介绍, 让外宾心悦诚服。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9 年7 月, 铁农主席率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访问团赴阿根廷访问。访问期间, 接待方突然临时提议, 邀请铁农主席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议会发表介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演讲。 由于并不在既定日程之内, 随行的同志都认为应该推辞, 但铁农主席在征询当地使领馆意见后坦然接受了这一不情之请。 在市议会大厅, 铁农主席全程脱稿, 用生动的事例、 朴素的语言, 简明而深刻地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概况。 当他按照预定时间分秒不差地结束演讲时, 在场所有议员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想, 如果说开场时的掌声更多是礼节性的话, 那么演讲结束后的掌声, 应该都是发自肺腑、由衷钦佩的。

铁农主席高超的领导艺术、 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谋略, 常常让我们敬佩不已。 铁农主席学习效率很高, 可以说是过目不忘, 领悟力强, 脱稿讲话总是丝丝入扣、 条理清晰。 即使退休后,他也不忘学习。 记得中共十九大刚闭幕, 他主动参与网上学习十九大精神在线答题, 第一次就得到了满分100 分。 面对同志们的请教, 他笑着分享说: “我是学数学出身的, 不管什么复杂的难题,我习惯把它化成一个个方程来解——一步步搞清事情的关键, 再着手处理。” 铁农主席的 “解方程”工作法, 至今仍影响和指引着民革同志们。

2011 年10 月9 日, 纪念辛亥革命10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铁农主席代表各民主党派、 全国工商联发言。 他掷地有声地说: “历史已经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 最亲密的合作者、 最忠实的继承者; 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正在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夙愿而不断奋斗。 我本人作为这一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既感荣幸, 又感振奋。”

从孕育、 成立到发展的漫长历史阶段中, 民革一直受到中山先生思想和精神的重要影响。 继承发扬孙中山爱国、 革命、 不断进步精神也被写入了民革党章。 铁农主席不仅继承了中山精神, 还亲任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 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 指导民革全党的孙中山、 辛亥革命研究宣传工作。 2011 年, 他亲自在国家图书馆作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专题报告, 报告一结束, 台下听众纷纷跑到台上请他签名、 合影。 尽管场面有些失控, 但他依然保持着那和蔼的微笑, 来者不拒。 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地爱国家、 爱人民、 爱民革。

铁农主席积极践行志愿精神, 以实际行动推进志愿事业发展。 他积极推动中华志愿者协会成立并亲自担任首任会长, 积极参加志愿论坛、 阐述志愿理念, 号召全社会关爱志愿服务事业; 他积极推动志愿服务基金会成立, 出席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并热情致辞, 呼吁企业家关心志愿服务事业。在给一位大学生志愿者的回信中, 铁农主席这样写道: 年轻人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寄托, 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对身边同志, 铁农主席也非常爱护。 一次外出考察时, 由于路滑, 铁农主席腿部不慎受伤, 缝了好多针。 他的警卫非常自责, 不吃不喝, 以泪洗面。 铁农主席主动安慰他, 和他开玩笑, 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

行笔至此, 浮现在我眼前的还有铁农主席标志性的满头白发。 记得初次见到铁农主席时, 我就惊讶于他的白发。 后来接触多了, 我忍不住好奇问道: “您这一头白发, 是因为工作劳累、 操心太多吧?” 没想到我一开口, 他就哈哈大笑起来, 说: “我这头发从30 多岁就全白了, 大概是遗传的缘故吧。” 铁农主席说他是不会为什么事犯愁的。 在他生病我们去看望他时, 他还对我们阐述他的“四不” 生死观, 即不想死, 希望继续见证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不怕死,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 等闲视之即可; 不作死, 不折腾自己, 不折腾别人; 不等死, 勇敢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我想, 正是因为铁农主席心里时刻想的都是人民, 做的事也都是为了人民, 坦坦荡荡, 才能不畏困难, 不惧艰险, 智慧而豁达, 真正找到人生的航标、 工作的价值。 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境界!

2013 年, 卸任国家领导人职务后, 75 岁高龄的铁农主席专程瞻仰革命圣地江西井冈山和瑞金,并满怀豪情写下一首诗:

平生素慕红都名, 年届八旬始成行。

早知农工皆勇士, 更信先烈俱英雄。

煌煌伟业开新纪, 熠熠光辉照远程。

老夫犹恋兴国梦, 踏血寻根觅豪情。

虽然已年届八旬, 虽然已经卸任领导职务, 但铁农主席的豪情依旧, “兴国梦” 依旧, 他对祖国人民的爱依旧。

写到这里, 我眼前不禁再度浮现出2022 年12 月8 日, 民革十四大开幕会上, 铁农主席冒着严峻的疫情, 不顾家人和我们的一再婉劝, 毅然坐上轮椅, 被推上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主席台的那一幕。 他对民革事业的无限热爱, 让在场的近千名代表和工作人员, 无不为之动容。

今天, 铁农主席虽然驾鹤西去, 但他为民革事业所做的点点滴滴, 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缅怀!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当前, 民革全党正在深入开展 “凝心铸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 主题教育。 让我们传承好铁农主席等民革前辈的政治信念、 高尚风范和同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 不断赓续与党同心、 爱国为民、 精诚合作、 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为把民革建设成为高水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为书写无愧伟大时代的民革新答卷,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周铁农主席永垂不朽!

猜你喜欢
民革中央民革主席
王 建
永留一片丹心在 好为人民服务来——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钱昌照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主席致辞
我最想对习主席说的一句话
民革中央举办厅级以上实职干部专题研讨班
民革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剪影
万鄂湘参加民革基层支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