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023年1—12期中、英文分类总目次

2023-02-27 12:40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3年12期

1.专家特约稿

数字孪生江垭皂市工程建设方案研究

卢金友,王志宏(第1期)

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水工结构中的应用构想

李家正(第2期)

严重干旱情景下长江水资源调控与管理

陈 进(第3期)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特征分析与新时期抗旱减灾应对模式探讨

许继军,袁 喆(第4期)

堤坝漫溃机理、模型及溃决洪水模拟技术与应用

朱勇辉,周建银(第5期)

洪湖水质问题核心及水质综合提升途径思考

林 莉,潘 雄(第6期)

长江下游镇扬河段历史变迁与河道演变分析

渠 庚,郝婕妤(第9期)

面向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的水电站生态水文过程调控

熊 明,郭 卫(第10期)

粗颗粒土缩尺方法及缩尺效应研究进展

潘家军,孙向军(第11期)

2.流域综合管理

河湖长制下跨省河湖联防联控问题及完善建议

唐 见,罗平安,李晓萌,罗慧萍,曹慧群(第3期)

长江经济带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进展、困境与优化路径

任俊霖,匡 洋(第5期)

长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践反思与完善

庄 超,尹正杰(第6期)

大湾区水安全治理策略探讨

吉红香,黄本胜,邱 静,张之琳,郑 泳,秦 雁(第6期)

3.河湖保护与治理

鱼鳞状床面粗糙特性

潘云文,刘 欣,杨克君(第1期)

梯级水库建设背景下金沙江上游水沙变化特性

王远龙,李圣伟,朱玲玲(第1期)

三峡水库坝前深水清淤疏浚技术研究

任 实,胡兴娥,邢 龙,吕超楠,高 宇(第1期)

基于多目标-理想点法的洞庭湖淤泥制备轻质骨料最优烧结条件

陈星佑,张 聪,何怀光,周 双,刘 旭,谢梦珊,谢忠球(第1期)

长江荆江段二元结构河岸土体力学性能及崩塌试验

刘昭希,王 军,周银军,陈思含,金中武,陈 鹏(第2期)

砂质河道桥墩局部冲刷计算经验公式改进和验证

陈羿名,李 怡,渠 庚,栾华龙,尹大聪(第2期)

侵蚀基准面下降对弯道河床演变的影响

潘云文,刘 欣,杨克君(第3期)

流量调节对长江口潮流不对称的影响

王安琪,张 蔚,诸裕良,陈 婷,季小梅(第3期)

基于云模型的平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方国华,张文慧,郭 枫,唐雅君(第4期)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与洞庭湖关系变化研究进展

柴泽清,郭小虎,朱勇辉(第4期)

下荆江七弓岭弯道裁弯的水情效应研究

易放辉,彭赤彬,李 觅,卢 翔,郭小虎,栾震宇,李洪翔(第5期)

丹江口—王甫洲区间河道伊乐藻灾害原因与治理措施初探

郭 超,周银军,姚仕明,单敏尔,颜 剑,陈 花(第5期)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典型江心洲的形态调整及时空演变特征

唐青青,季永月,严聆云,曾思栋,唐小娅,李进林,余 勇,陈吉龙(第5期)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的龙感湖健康评价

章运超,朱孔贤,柴朝晖,葛李灿,闵凤阳,彭增辉(第6期)

长江口径潮相互作用下洪枯季余水位变化

翟 玮,张 蔚,季小梅,陈 婷(第6期)

量质结合的举水新洲段生态流量

章运超,柴朝晖,王家生,朱孔贤,闵凤阳(第7期)

黄河内蒙古段造床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克志,刘晓民,张红武,张晓华(第7期)

三峡建库后长江中游非均匀悬移质挟沙力变化

陈 栋,李凌云,郭小虎(第8期)

河流挟沙浓度对沉管基槽内回淤厚度的影响

冯先导,韩鹏鹏,仇正中,王 聪(第8期)

汾河二坝—义棠段液压坝群对河道冲淤变化影响的数值研究

张小雅,任春平,杨 帆(第8期)

滦河下游腰庄段丁坝群水流特性及局部冲刷三维数值模拟

李大鸣,肖程之,李佩瑶,李彦卿,卜世龙(第10期)

基于时间序列的鄱阳湖Chl-a预测模型优化构建

钱春龙,曾一川,袁伟皓,吴 怡(第10期)

汉江兴隆枢纽坝下枯水位下降成因浅析

由星莹,王祖卿,彭翔鹏,吴 铮,唐金武(第11期)

江西省河长制效能分级分区评价体系构建

张 磊,谢颂华,莫明浩(第11期)

受梯级枢纽运行影响的航道设计流量

张 明 ,冯小香,覃昌佩,蒋乙平,杨燕华(第12期)

基于改进灰色模糊评判的河流岸线开发利用风险评估

叶晓晶,方国华,廖 涛,陆洋洋(第12期)

4.水资源

基于IHA-RAV法的长江源区生态水文情势变化

李光录,樊立娟(第1期)

水风光打捆模式下新能源占比对水电机组效率的影响

…齐 帅,王现勋,曾 坤,汤正阳,姚华明(第1期)

金沙江流域石鼓断面上游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特征

谭楠囡,马晓青,沈春颖,何士华,程乖梅(第1期)

长江经济带用水结构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包鑫如,张行南,张文婷,徐 杨,张增信(第2期)

基于TerraClimate数据集的1960—2019年中国干湿气候变化特征

肖 潇,邱新法,徐金勤(第2期)

基于改进破产规则和验证惩罚机制的流域初始水权两阶段优化分配方法

张 慧,王 晶,方德斌,王永强(第2期)

“双碳”情景下抚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王 媛,苏布达,王艳君,占明锦,杨晨辉,姜 彤(第2期)

基于示踪试验的湘桂边界连通关系定量技术

袁 静,张德兵(第3期)

SWAT模型参数修正及应用——以德泽水库径流区为例

辛京达,李亚强,陈 成,杨栋淏,余 倩,王建雄(第3期)

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水汽再循环研究

王志刚,曹生奎,曹广超,侯瑶芳(第3期)

汉江流域蓝绿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宋慧玲,陈 述,敖源鸿(第4期)

基于RBF-SWAT的气候变化下汉江上游流域径流预测及特征分析

王 立,翟文亮,张爵宏,曹慧群,唐 见(第4期)

中国可降水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黄双庆,唐超礼,黄友锐(第4期)

变化环境下气候因素对赣江径流的影响

韩会明,孙军红,简鸿福,朱龙辉,胡 闽(第4期)

鄱阳湖湖泊与陆地水储量变化及相关分析

李晓英,童泽淳,王必磊,雷 声(第5期)

土地利用及气候变化对桐梓河流域水文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郑婷婷,蔡 宏,刘家威(第5期)

利益相关者偏好的用水冲突协调方法

王发强,付 湘,靳伟荣,谢亨旺,刘双郡(第5期)

基于长系列水文监测数据的台风对舟山岛降雨量的影响

叶 舟,耿 诚,徐 贝,陈 芳(第6期)

示踪试验在一把伞水库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

罗锐恒,刘天云,胡顺强,赵永宾,潘晓东,彭 聪(第6期)

时序分解和CNN-LSTM相融合的月径流预报模型

雷庆文,高培强,李建林(第6期)

长江干流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框架探讨

尹正杰,庄 超,陈 进(第7期)

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对流域径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黄锋华,黄本胜,洪昌红,邱 静(第7期)

济南长清岩溶地下水位与降水量、黄河水位的相关性

齐 欢(第7期)

CMIP6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降水和气温的模拟能力评估

李佳文,周育琳,魏 兴,范祖金(第7期)

近30年澜沧江上游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李红刚,张攀全,管 镇(第8期)

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区灌溉供水安全的影响

王 冬,谢 帅,许继军,王永强(第8期)

表层水温红外原型观测实验及准确性评价

王加红,王子伟,秦 鑫,赖 红,罗含敏,陆 颖(第8期)

中国气候分区ET0未来演变趋势预测及归因分析

郑荣伟,张 越,王庆明,桂云鹏(第8期)

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绿色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肖 宜,慈晓虎,杨 冰,张利平,夏 军(第9期)

供需变化情景下破产理论在流域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孙冬营,余梦玲,马剑锋,王慧敏(第9期)

基于可拓云模型的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牛莉霞,胡天龙(第10期)

数值模拟在岩溶湿地需水量计算中的应用

吴沛霖,潘 越,吴卫熊,梁学文(第10期)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评价

胡圆昭,朱 豪,尹明财,麻家宁,秦华松,张济世(第10期)

基于数字滤波法的长江上游流域基流时空分布特征

孙志伟,梁 越,钮新强(第11期)

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生态径流风险评价方法

王飞龙,郭晓明,张 松,胡 挺(第11期)

干旱条件下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蓄水形势初探

欧阳硕,徐长江,邵 骏,胡丰渝(第12期)

CMADS降水的时空分布评估及分布式水文模拟——以红河流域为例

王 洁,陈裕迪,蒿 萌,王丽荣,吴苏舒,马燮铫(第12期)

基于多种群引力粒子群算法的金沙江下游—三峡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

汪 涛,徐 杨,刘亚新,卢 佳,马皓宇(第12期)

HBV模型在玛纳斯河流域的适用性

张海川,尤 洋,乔长录,王 斌(第12期)

5.水环境与水生态

澜沧江真核浮游生物的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

胡愈炘,金 磊,刘 威,谭庆军,梅增荣,胡 圣,王英才,熊少凯,邓 玥(第1期)

基于GIS的青海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

陈治荣,曹广超,陈克龙,马元希,王欣烨(第1期)

水库水温研究进展及趋势

靖 争,张爵宏,曹慧群,陈 浩,汤显强,罗慧萍(第2期)

电场对高含水率淤泥中Cd2+迁移及去除的影响

刘 叶,汪存石,吴绍凯,沈文韬,徐剑波,白王军,祝建中(第2期)

低碱性环保固化剂调理淤泥的板框压滤脱水试验研究

李世汩,陈文峰,夏新星,张 航,黄小龙,徐杨帆,胡 南(第3期)

升钟湖冬季氮和磷内源静态释放风险初探

宋 琳,冯晓玉,万佳璐,陈 超,徐 飞,张 拓,张富斌(第3期)

船载自动巡测模式在长江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李名扬,张智源,王晓晨,谢卫民,翟婉盈,谭凌智,周 伟,刘旻璇(第4期)

怒江真核浮游生物的海拔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黄 杰,邓 玥,李天翠,胡明明,刘 威,王雨春,王英才,胡愈炘(第4期)

丹江口水库消落带总氮和总磷变化特征及通量研究

金海洋,王 立,赵良元,秦 赫,陶晶祥(第5期)

乌梁素海入湖排水沟水质分析与污染评价

魏学敏,温雅琴,王志军,勾芒芒(第5期)

梯度进水对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及番茄酱废水去除性能的影响

肖 飞,王维红(第6期)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西丽水库水质预测

王渤权,金传鑫,周 论,沈 笛,蒋志强(第6期)

好氧颗粒污泥造粒过程中EPS及脱氮除碳性能

曾天续,马 娇,党鸿钟,严 渊,吴新波,李维维,陈永志(第6期)

平寨水库水体氢氧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

谢江婷,周忠发,王 翠,孔 杰,李永柳,温朝程(第7期)

耦合改进输出系数法-SWAT模型的丹江口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

翟文亮,唐 见,汪成刚,李晓萌,赵科锋(第7期)

小型水库水质劣化特征及长效治理对策

王振华,李青云,龙 萌,胡艳平,郝 越(第8期)

基于改进果蝇算法的LSTM在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郭利进,许瑞伟(第8期)

微电流电解产H2O2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研究

张雨婷,林 莉,贾 迪,董 磊,潘 雄,刘 敏,赵良元(第9期)

基于B-IBI的东江下游河流生态健康评价

马卓荦,胡和平,王 赛(第9期)

湘江航电梯级开发对四大家鱼繁殖适宜流速水域的影响

曹艳敏,乾东岳,王崇宇(第9期)

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法的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

申梦姝,郑 航,刘悦忆,陈 进,尹正杰(第9期)

改性正渗透膜去除水中全氟化合物研究

金海洋,余 婵,张 为,刘 敏,张雨婷,孙婷婷(第10期)

湘江流域水环境评价模型及驱动因子识别

曹艳敏,安宏雷,韩 帅(第10期)

奎屯河流域地下水及沉积物化学组分特征对氟释放的影响

刘亚楠,李 巧,宿彦鹏,陶洪飞,马合木江·艾合买提(第10期)

武汉市后官湖藻类越冬及复苏过程

贾 迪,许元钊,贡丹丹,潘 雄,董 磊,林 莉(第11期)

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空间分布特征

王有财,曹生奎,曹广超,康利刚(第11期)

南湖余氯时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与分析

王景芸,李剑锋,季 臣,杨炜民(第12期)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刘苏港,黄 羽,倪庆国,黄 磊(第12期)

6.水灾害

石狩川流域雨洪涝灾害应对经验对中国海绵城市发展的启示

陈飞勇,李锦煜,王 晋,刘 建,吴凌壹,许思思,沈 雪,宋 扬(第3期)

内涝积水对城市交通路网邻域拓扑势的影响

晋良海,彭 爽,杨应柳,陈 述,邵 波,陈 云(第3期)

不同二变量重现期在水利工程防洪设计中的应用对比——以桂平航运枢纽为例

甘富万,刘 旻,张华国(第3期)

贵州省正安县“2020·6·12”山洪灾害成因分析与启示

卢 阳,黄科翰,胡 月,张乾柱(第4期)

基于水工消能原理的溃口水流降速方法

程永辉,陈 航,熊 勇(第4期)

暴雨山洪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许文涛,唐文坚,王协康,董林垚,丁文峰,郭宜薇,张平仓(第4期)

暴雨型山洪灾害链监测预警研究与展望

唐文坚,范仲杰,董林垚,刘纪根,张平仓,李同录,童官军,杜 俊,王 林(第7期)

重庆市山洪灾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乾柱,卢 阳,严同金,谢 谦,赵 姹,胡 月(第7期)

面向历史洪水的三峡水库削峰能力量化分析

王锁平,马伊洋,朱 迪,姚华明,王现勋(第9期)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内涝治理评价

胡灿灿,周兰庭,邓思源(第9期)

基于水文学模型的洞庭湖内部超额洪量分布

宋 雯,王加虎,卢金友,赵文刚,刘晓群(第11期)

基于降雨情景模拟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淹没风险

张洪云,王永强,王大胜,王 伟(第11期)

清代滁河流域旱涝灾害序列重建及时序分析

李士毫,毕硕本,李晓岑(第12期)

7.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估

吴 丹,曹 巍,黄 麟,呼和涛力(第1期)

高寒沼泽草甸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许 泰,鄂崇毅(第5期)

川西高原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叶兰,杨 鑫,郝利娜(第5期)

全坡面水土流失时空分异规律及观测技术研究进展

许文盛,谷金钰,孙宝洋,张志华,张文杰,李 力(第6期)

基于PLUS模型的重庆市南川区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谢向东,林孝松,王 莹,涂荣誉,张吉祥(第6期)

基于遥感监测的2000—2020年三屯河流域植被覆盖时空演化分析

张艳娇,李 巧,宿彦鹏,陶洪飞,姜有为,马合木江·艾合买提,魏建群,杨文新(第6期)

基于近20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的水土流失治理分析

王一峰,屈丽琴,李建明,李 力(第7期)

基于MOD17A3的京津冀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

郭 豪,袁金国,王景芝,王晓昕,李艳翠,刘博涵(第7期)

基于生态无砂混凝土护岸的植物抗冲刷性能

张志华,杨 晶,汪 倩,黄金权,邓灵敏,许文盛(第8期)

东寨港湾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王 宇,叶长青,朱丽蓉,李 昂,梁 栩,邹 艺(第8期)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王小凤,杨广斌(第8期)

城市水土保持区划及水土流失防控策略——以深圳市为例

张文杰,黄金权,许文盛,温夏伟,张志华,聂文婷,高 阳(第9期)

典型红壤区输变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细沟侵蚀特征

李 熙,刘 强,江世雄,孙宝洋,钱 峰,陈 垚(第9期)

自然生态空间占用补偿平衡机制构建——以湖北省为例

贾宝杰,曾文浩,张亚全,孟汉龙,黄 茁,陈 进(第9期)

近20年大别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朱鹏凡,刘 刚,何 敬,代堂锐(第10期)

菌渣改良淤泥用于黑麦草种植试验

王龙涛,徐扬帆,陈文峰,夏新星(第10期)

引黄灌渠生态护坡技术

方 琳,孙红霞,杨春景,陈 诚(第11期)

长寿区长时序生态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林 娜,张 迪,潘建平,冯珊珊,潘 鹏(第11期)

降雨强度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养分及颗粒组成的影响

刘 涛,杨以翠,周 旺,郑腾辉(第12期)

2000—2017年江苏省县域尺度碳平衡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彭 瑞,吴 丹,高 洁,呼和涛力(第12期)

8.农业水利

河北省夏玉米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曹永强,杨雪婷,周姝含(第2期)

基于天地协同与深度学习的灌区地下水位模拟

陈文龙,杨云丽,张 煜,胡祖康(第7期)

基于面板模型的农业信息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田 甜,熊玉江(第11期)

基于云模型的云南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杨 蕊,王 龙(第11期)

9.水力学

基于变折射率透镜原理的水波控制方法

王思莹,丁 宁,宋志伟,石小涛(第1期)

低弗劳德数梯形墩-悬栅消力池水力特性

俞晓伟,牧振伟,高 尚(第1期)

岩性对砂石加工高浓度废水动态辐流沉降特性的影响

郭 辉,於思瀚,陈 雯,黄明海,陈 端(第2期)

竖缝式鱼道180°转弯段隔板布置与水力特性

柳松涛,石小涛,孙双科,李广宁,陈 里,张立胜,谭均军,杨文俊(第4期)

适用于明渠流及冰盖流的统一泥沙起动流速计算方法初探

刘晓民,杨耀天,张红武,王文娟(第6期)

城门洞型输水隧洞明满流计算与试验

张婧镁,向 升,汤荣才,王 群,鞠小明(第6期)

溢流坝壅水条件下的弯道水流特性

潘云文,刘 欣,杨克君(第8期)

肯尼亚某迷宫堰溢洪道水力特性

闫彭彭(第8期)

基于数值模拟的盲三通流场计算与局部阻力系数影响因素初探

吴森林,王秋良,甘杜芬,李 恩,王一帆,刘 云(第9期)

非对称河道窄缝挑流轨迹及冲刷规律试验研究

徐礼哲,袁 浩,何小泷(第9期)

池室结构对竖缝式鱼道水力特性的影响

陈柏宇,袁 浩,何小泷,孙 倩,许光祥(第12期)

10.岩土工程

基于墙后填土各向异性强度的土压力计算方法

刘 洋,王怡萱,杨光昌(第1期)

基于GRU算法的盾构掘进参数预测——以成都地铁19号线为例

肖浩汉,陈祖煜,徐国鑫,蒋宗全,苏 岩,曹瑞琅,刘诗洋(第1期)

GCL复合垂直防渗墙中污染物运移的一维解析解

肖成志,陶子琪,张金利,谢世平,何顺辉,吴东彪(第1期)

深厚软土区深大异形基坑开挖对临近建构筑物的影响

李 琳,李 彬,刘 东,韩 笑(第1期)

筑坝粗粒料单线法湿化变形模型比较

孙向军,潘家军,周跃峰,左永振(第1期)

干湿循环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试验与微观机理研究

周 宇,陈东霞,于佳静,李 齐(第1期)

多花木蓝和双荚决明根-土界面摩擦特性

张乔艳,唐丽霞,冉 洁,谭玮颐(第1期)

西双版纳隧道爆破开挖动力学特征及损伤效应

王永伟,李冠中(第1期)

干湿循环节理砂岩单轴压缩声发射演化特征

王桂林,杨证钦,张 亮,孙 帆(第2期)

基于深度学习的黄土干湿循环损伤分析

宋 佳,白 杨,王小林(第2期)

基于CMFOA-SVM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

陈光耀,汪明武,金菊良(第2期)

基于PIV技术的冲刷条件下桩-土水平变形机制

杨晓峰,李 伟,姚兆明(第2期)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白云岩砂化等级划分中的应用

董家兴,张晟玮,程 娟,杨润学,米 健,赵永川,黄信萍,沈桢洛(第2期)

不同温度条件下北山花岗岩巴西劈裂试验裂隙扩展过程

贺 琦,陈世万,杨福波,田云雷(第2期)

氯化钙溶液对红黏土渗透系数变化的影响

肖桂元,张达锦,雷 云,朱杰茹(第3期)

不同埋深下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试验

方 焘,梁 连,颜建伟(第3期)

安哥拉红砂湿陷性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乔建伟,夏玉云,刘争宏,王 冉,唐立军(第3期)

堤防渗漏通道弱磁探测技术及其磁场分布特征

周华敏,邬爱清,肖国强,宋俊磊,周黎明,唐鑫达,张 敏(第3期)

单剪与常规三轴条件下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差异

李浩民,饶锡保,江洎洧,徐 晗,卢一为,刘 蔚(第3期)

抽排水时间对静钻根植排水桩承载特性的影响

陈紫强,邓岳保,孙嘉烽,邵飞瑜,张日红(第3期)

循环荷载下海砂复合固化淤泥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研究

吴 恺,柴芮祥,王继成(第3期)

单向冻结条件下硫酸钠盐渍土的冻结温度试验研究

任亚军,张卫兵(第3期)

深厚覆盖层上土工膜防渗堆石坝渗流场影响因素分析

岑威钧,赵昱豪,李邓军,刘力增(第4期)

黄土钻孔剪切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于永堂,朱建民,郑建国,徐文涛,张 龙,黄晓维(第4期)

地震作用下压力型锚索锚固段受力状态理论分析

叶 红,陶廷权,李 艳(第4期)

间歇式真空预压处理高含水率疏浚泥模型试验

韩启元,徐桂中,李明东,翁佳兴(第4期)

基于声发射和DIC特征的层状复合岩石力学损伤试验及模型研究

杨 振,亓宪寅,冯梦瑶,王胜伟,付 鹏(第4期)

冲击荷载下珊瑚礁灰岩动态力学特性及损伤特征

雷学文,李浩明,孟庆山,洪胜男,周皓然,蒋 雪(第5期)

不同光照度下有纺织物孔径变化试验研究

唐晓武,李柯毅,赵文芳,陈式华,林维康,梁家馨(第5期)

引江补汉工程输水线路工程地质选线研究

王吉亮,向家菠,颜慧明,邓争荣,贾建红,许 琦(第5期)

天然岩体结构面产状的动态聚类分组分析

艾纯明,陆 云,孙萍萍(第5期)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层识别

魏永新,赵顾尧,庹晓军,赵宇飞,刘 彪(第5期)

粗粒含量对珊瑚礁砂混合体剪切特性的影响

潘剑锋,雷学文,孟庆山,覃东来,付金鑫(第5期)

考虑空间效应的基坑开挖对邻近管线的影响分析

李永焕,刘志贺,饶勤波,过 锦,胡海波,刘秋媛,杨 萤(第5期)

某大型散货码头堆场地基处理方案

徐妍彦,刘均卫,陈 娜,魏 莱(第5期)

胶体氧化物对红黏土微观结构和胀缩性的影响

张雪莲,吴道勇,叶 雷,袁滨伶(第5期)

超近接上跨既有隧道施工影响分区及加固措施效果

崔光耀,宋博涵,何继华,田宇航(第6期)

考虑温度和井阻影响的竖井地基固结

张玉国,王 闯,杨文兵,赵亚敏(第6期)

基于围岩分类HC评分的双护盾TBM施工速度预测模型

杨继华,闫长斌(第6期)

盲沟泄水降压技术在地下构筑物抗浮中的应用探讨

陶文涛,湛海群,孙 毅,谢 俊,罗会平,董 俊,安旭文(第6期)

考虑成层土阻水减渗效应的地表水入渗过程分析模型

张兴毅,曹文贵,崔鹏陆,李慧鑫(第6期)

引江济淮白山船闸水泥土强度试验

王志勇,杜广印,章定文,宋 涛,杨 泳(第6期)

冻融-干湿循环下硫酸盐渍土强度劣化的宏微观响应

雷 过,张卫兵,李 晓,刘臻祥,周鑫磊(第6期)

循环高温淬火后花岗岩三点弯曲试验研究

张 帆,吕敦波(第7期)

Pasternak冻土地基梯形渠道冻胀变形与内力计算

肖 旻,王正中,吴 浪,杨晓松,崔 浩,葛建锐(第7期)

无界域问题的数值流形法

王方义,郑 宏(第7期)

考虑等效裂隙面的含软弱夹层边坡降雨渗流模型

钟卓希,盛建龙,胡 斌,李 京,王庭元(第7期)

盐溶液对膨润土干燥收缩特性的影响

李 靖,刘清秉,郑鹏麟(第7期)

碱激发下砒砂岩钢渣粉水泥复合土强度及微观机理

王重阳,李晓丽,赵晓泽,杨 健(第7期)

动力荷载下软硬互层岩体力学特征

姚忠劭,李龙起,胡忠良,徐 雷,黄 杨,何 川(第7期)

隧道穿越突出煤层预留安全岩柱失稳分析方法

李永靖,王 松,印建文,文成章,程耀辉(第8期)

砂岩应变相关变形损伤本构理论及试验研究

童立红,伍冰妮,吴琳琳,徐长节(第8期)

堤防管涌通道微弱磁场信号检测技术

周华敏,邬爱清,肖国强,宋俊磊,周黎明,唐鑫达(第8期)

侧限拉伸对无纺土工布孔径概率分布的影响

赵文芳,唐晓武,郭文琪,李柯毅,陈式华,林维康(第8期)

某冻胀敏感性粉质黏土冻结过程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胡 坤,高兆国,王少伟,杨 兆,吴 炎(第8期)

级配和密度组合对粗粒土强度特性的影响

孙向军,潘家军,卢一为,左永振,周跃峰,王俊鹏(第8期)

双江口水电站堆石体附加质量法检测参数试验研究

张 岩,马圣敏,张建清,刘林鳢(第8期)

部分落底式止水帷幕在基坑降水中的应用

阎 波,太 俊,胡 科,徐 伟,韩 帅(第9期)

草本植物根系类型和分布对根土复合体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刘向峰,张 强,郝国亮,王逸腾,孙颖聪,王来贵(第9期)

裂隙及强降雨入渗对堆积体滑坡渗流场及稳定性的影响

付 敬,艾 凯,施华堂,高阳阳,谭 海,吴勇进(第9期)

水平偏心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特性模型试验

曹卫平,李清源,陶 鹏,赵 敏(第9期)

红层平推式滑坡滑带土自愈合效应试验研究

周 航,郑 达,张 文(第9期)

软岩堆石料试验前后级配变化规律

孙向军,潘家军,丁立鸿,周跃峰,卢一为,左永振(第9期)

动荷载对微型桩深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

王春景,卜一鸣,王金星,梁 斌(第9期)

土工袋垫层不同结构形式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陈 爽,方斌昕,刘斯宏,鲁 洋,李博文,赵同乐,顾一鸣(第9期)

基于透明土技术的盾构壁后注浆效果试验研究

倪小东,寇恒绮,刘雨琨,徐 硕,王 媛,史志鹏(第10期)

潮流能水轮机单桩基础的海床动力响应

张继生,赵 康,陈 浩(第10期)

含砂量对砂-粉土混合物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

常留成,王红雨,曹 静,王 亚(第10期)

某特高土石坝防渗砾石土料P5含量对其工程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

郑 星,杨文超,魏伟琼,敖大华,张 胜,徐永旺(第10期)

膨胀土裂缝灌浆效果可视化定量评价方法

周学友,张 敏,常兆广,翟晓平,丁浩桢,王新志(第10期)

不同粒径组废旧轮胎橡胶颗粒改良膨胀土性能试验研究

周 锐,王保田,王斯杰,胡 豹,王培清,张福海(第10期)

间歇性降雨作用下含碎石夹层堆积体水气运移规律

张 鑫,罗崎峰,涂国祥,唐 豪(第10期)

弱超固结黏土-混凝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直剪试验研究

刘 蔚,饶锡保,李浩民(第10期)

弱膨胀土三轴膨胀模型及其应用

李从安,许晓彤,沈登乐,王 卫,胡 波(第10期)

卡拉水电站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分析及洞室间距优化研究

方 丹,韩 钢,鄢江平,邵 兵,张传庆,周 辉,高 阳(第11期)

CAES储气库衬砌开裂对裂隙围岩两相渗流和传热特性的影响

万 发,蒋中明,李海峰,梁贤浩(第11期)

碎石桩复合地基抗剪特性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江洎洧,盛春花,任佳丽,王汉武(第11期)

高温作用下砂岩声发射特征及破坏前兆

王小林,温仕轩,王煜东,张 亮,雷瑞德(第11期)

基于RS-SSA-RF的帷幕灌浆施工质量预测

宋铭明,刘宗显(第11期)

西南红层泥岩填料膨胀变形宏-微观响应机制

邱恩喜,陈秋玲,孙希望,张 蕊,万旭升,渠孟飞,王 彬(第11期)

红黏土固结压缩过程中电阻率结构特性试验研究

彭光灿,徐兴倩,屈 新,赵 熹,王海军,蔡 波(第11期)

深埋水平层状围岩拱形隧洞顶板稳定性分析

樊纯坛,梁庆国,岳建平,李海宁,周彩贵(第11期)

春融期根-土复合体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张小荣,马艳霞,张吾渝(第11期)

CLFD-TS协同固化云母片岩强风化土性能试验研究

李永靖,文成章,王 松,程耀辉,郝稳杰(第12期)

非稳定渗流条件下宽级配砂砾土细粒迁移试验研究

董 辉,任佳展,程子华,徐 平,蒋秀姿(第12期)

强风化岩流态固化土压缩特性正交试验研究

朱彦鹏,王 浩,房光文,刘东瑞,吕玉宝(第12期)

根土复合体依赖根系含量的力学特性及非线性破坏准则

程 平,李鹏程,钟彩尹,何 博,吴礼舟(第12期)

基于Weibull分布的高温结构性黄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郅 彬,王 成,王尚杰,李曾乐,白 鹤(第12期)

考虑缩尺效应对堆石料颗粒破碎影响的压缩试验研究

卿 云,马爱娟,杨少博,邱珍锋,邓文杰(第12期)

CFG桩复合地基新型嵌入式褥垫层桩-土应力比改善特性

郑光俊,盛春花,李振华,江洎洧(第12期)

基于电阻率法的非饱和路基水汽迁移试验研究

张睿霞,唐 红,姚海林,刘 杰,朱乐萌(第12期)

循环荷载作用下土石混填料的蠕变模型研究

刘家光,宋 杨,王清洲,张志彬,齐子怡(第12期)

弹性参数变异下孔径变形法地应力测试实践

赵顺利,邓伟杰,郭 冲,杜卫长,高慧民(第12期)

11.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

金沙江上游旭龙水电站库区滑坡堵江及涌浪风险研究

王周萼,蔡耀军(第1期)

考虑谷幅收缩变形的高拱坝多源信息融合安全评判

周心怡,胡 蕾,张启灵(第1期)

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单沟预报

陈文鸿,余 斌,柳清文,路 璐,马 超,孙 帅,师春香(第1期)

黄冈地区降雨型滑坡影响因素及与降雨量的关系

邹 浩,何 霏,白俊龙(第2期)

土坝渗漏非接触式红外热像探测方法试验研究

马佳佳,周仁练,杨 孟,苏怀智(第3期)

基于大坝脆弱度与溃坝后果系数的群坝风险排序方法再研究

张士辰,彭雪辉,侯文昂(第3期)

三峡库区白杨湾含多级软弱滑带滑坡变形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

袁旭凯,罗 丹,许万忠,杨长明,蒋朝兴(第3期)

一种考虑遮挡物的地铁隧道表面裂缝识别方法

黄远远,彭 潜,徐 兵(第5期)

基于OWOA-RFWSVR-DLM的高寒区混凝土坝变形预测模型

葛盼猛,陈 波,陈伟楠,朱明远(第5期)

智能全站仪大坝自动化监测时的辅助水位测量

周建国,彭 朵,蒋卫国,黎建洲(第6期)

库水位变动下库岸滑坡变形失稳机制离心模型试验

谷建永,张 强,卢晓春,胡 晶,朱军威(第6期)

基于降雨量逐步逼近法的泥石流预警判据

侯燕军,田婉婷,康永强(第7期)

基于小波的SSA-ELM大坝变形时空预测模型

宋宝钢,包腾飞,向镇洋,王瑞婕(第8期)

改进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在建筑物现状测量中的应用

黎建洲,韩贤权,万 鹏(第8期)

基于DCGAN的水下结构物表面缺陷图像生成

程风雯,甘 进,李 星,吴卫国(第9期)

地下水封洞库施工质量检测及管理工作改进探讨

荆少东(第10期)

基于电极瞬变电磁响应的故县大坝渗漏检测

祝肖林,沈建国,沈永进(第10期)

深挖方膨胀土渠道边坡运行期变形成因分析

胡 江,李 星,马福恒(第11期)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大坝运行安全等级评估方法

魏博文,周凌凯,徐富刚(第11期)

基于有效降雨量的滑坡位移-降雨相关性研究

朱智杰,卢书强,梅 军(第12期)

多维多时间-空间尺度水利工程安全风险评价系统及其应用

王 翔,郑淇文,李 晨(第12期)

12.水工结构与材料

纳米SiO2和碳酸钙晶须制备水泥基材料性能试验

黄 伟,张阳阳,葛进进,方张平(第1期)

基于细观层次的轻骨料混凝土压缩破坏及端面效应数值模拟

张登祥,李金朋,刘智光(第1期)

含泥量及成型工艺对疏浚砂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

诸裕良,林明泽,陈 磊,江朝华,孙建伟(第2期)

透水性红砂岩防渗帷幕丙烯酸盐化学灌浆试验研究

曾国华,肖承京(第2期)

跨运河钢桁架梁拱组合体系通航渡槽力学性能

董福歧,张福强,付书林(第2期)

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渗透性能和孔结构研究

黄大观,牛荻涛,刘云贺,苏 丽,夏 倩(第2期)

CFRP补强水工压力隧洞内压分载比例参数敏感性分析

秦 敢,陈 锐,金典琦,曹生荣,杨 帆(第3期)

水工混凝土冰冻害机理及抗冻性能研究进展

刘骏霓,路建国,高佳佳,晏忠瑞,万旭升,张嘉成(第3期)

不同石粉参数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 岩,刘嘉昊,吕 园,李志豪,张燕楠,李 昇,陈撰文(第3期)

多因素耦合条件下锚索材料腐蚀演变规律

廖灵敏,肖 伟,王媛怡,梁 凯(第4期)

掺粉煤灰混凝土绝热温升速率特征及模型研究

权娟娟,傅少君,杨如东,陈 健,张凯峰(第4期)

PVC膜应力松弛特性

谷晓雨,张宪雷(第4期)

凝灰岩石粉对水工泵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游秋森,张显羽,李新宇,谢国帅(第5期)

青海盐沼泽环境下混凝土现场腐蚀试验

冯忠居,陈 露,孔元元,王富春,陈慧芸,张 聪(第5期)

粉磨作用对火山灰凝灰岩性能的影响

李 杨,李明霞,李家正,石 妍(第5期)

掺量和长度效应对矿渣纤维加筋水泥砂浆强度的影响

柴林杰,郜 帆,王 彦(第5期)

干湿循环与持续轴压荷载对水泥砂浆耐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王 帅,胡少伟,李文昊,李景浩(第6期)

聚甲醛纤维高强混凝土孔隙特征及动态力学特性

秦 楠,李 琼,徐 博(第6期)

基于模糊数学的混凝土表观质量综合评价

杨 科 ,陶铁军,黄柯宇,徐跃生,游聚刚(第6期)

水工混凝土饱水过程水分分布及冻融劣化对比

刘 方,蒋 伟,傅少君,张国新(第7期)

隧道二衬微膨胀注浆料试验研究及性能分析

马立纲,乔金丽,孙永涛,朱祥瑞,张文彬,薛桂香(第7期)

掺碱调整pH值对萘系减水剂及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刘战鳌,孙明伦,王 玮,吕兴栋,胡洪涛,肖开涛,李将伟,张昺榴(第7期)

吸湿聚氨酯保温材料导热系数模型研究

王后密,刘 超,明 锋(第8期)

冻融作用下低热水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评价

姜春萌,李双喜,蒋林华,唐新军(第8期)

不同应变率下干燥及饱水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

贾文振,李 磊(第8期)

基于交叉全局人工蜂群算法的拱坝热学参数反演分析

茆大炜,张 傲,王 峰,周宜红,谭天龙(第9期)

PVA纤维-纳米SiO2对混凝土抗疲劳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孔政宇,逯静洲,王建伟,王维良,韩文宇,肖 瑛(第9期)

α-半水石膏对掺铁尾砂水泥砂浆综合性能的影响

皇甫婧琪,何 强(第9期)

高寒地区拱坝运行期保温板脱落位移和应力场分析

马基栋,武志刚,费新峰,吕维娟,李高超(第10期)

铜矿尾矿取代部分水泥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闫海峰,赵更歧(第10期)

二龙山水库弧形闸门支臂稳定性分析与优化

涂从刚,杜蔚琼(第10期)

碳纳米管增强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变形特性

李永靖,王 松,张淑坤,冯佃芝(第11期)

随机球形骨料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研究

姚泽良,令狐恬晶,祁亚伦,党发宁,闻 硕,崔婷婷(第11期)

水溶性渗透结晶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钟聚光,耿必君,任 鑫,李 杨,周世华,石 妍(第11期)

白鹤滩水电站施工期玄武岩骨料碱活性长期跟踪分析

…刘战鳌,王 玮,欧阳秋平,李鹏翔,肖开涛(第12期)

水工结构材料模拟及CSG坝模型应用

丁泽霖,魏新科,王 婧,朱轩毅,高昱芃(第12期)

TiO2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光催化性能

吴林松,王星之,梅梦君,李 振,曾 磊(第12期)

13.水利信息化

基于高光谱数据和雷达融合的滑坡信息提取

李小来,李海涛,杨世强,徐海章,王 庆(第1期)

基于CiteSpace的淡水环境微塑料研究现状及新兴趋势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

曹玥祺,林 莉,潘 雄,董 磊(第2期)

融合GIS和BIM的流域环境保护三维数字化管理平台

孙文良(第2期)

中国近60年干旱热浪演变趋势及并发特征分析

廖国清,朱 烨,吴光东,王 文,刘 懿,朱玲玲(第2期)

区块链技术在智慧水利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展望

徐 健,徐 坚,魏思奇,赵保成,肖 潇,李国忠(第4期)

白鹤滩库区象鼻岭—野猪塘段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

吴明堂,崔振华,易小宇,冯文凯,尹保国,薛正海,韩靖楠(第4期)

基于智能机器人的水下建筑物裂缝检测方法与应用

刘 巍,葛海彬,徐妍彦,赵洪光,金京善,季昊巍(第4期)

基于CAN总线的双轴测斜系统设计

张 锋,彭思唯,杜泽东(第5期)

多源遥感土壤湿度产品与水文模拟结果的时空对比分析

杨 涵,熊立华(第8期)

基于文献计量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发展态势

赵素婷,袁 洁,刘佳程,李富山,汤宏波,吕新华(第8期)

基于Sentinel2-L1C的江汉平原水产养殖区水质参数反演

邹志科,余 蕾,张 煜,王文娟,赵永立,孙建东,程青雷(第9期)

基于机载LiDAR及无人机影像的高位危岩体调查和成因分析

夏雄彬,谯立家,许万忠(第9期)

基于Docker技术的灌浆信息管理系统在红卫桥电站的应用

雷 涛,郭 亮,侯忠发,王 路,张 念(第12期)

14.长江技术经济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长江保护与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专栏

新条件下长江镇扬世业洲段演变对河流功能的影响

渠 庚,卢金友,马月华,尹大聪,雷文韬,栾华龙,李梦雨(第2期)

乌江重庆段河道演变及其对航运的影响

卢 阳,王玉璇,曹 磊,张乾柱,赵 东(第2期)

径流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福姜沙河段分流分沙不平衡性

刘高峰(第2期)

15.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关键技术专栏

数字孪生驱动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水质平台设计与开发

李 喆,叶 松,杨星玥,姚正利(第3期)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安全智能分析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

牛广利,李天旸,杨恒玲,胡 蕾,周华艳,方豪文(第3期)

人工智能视频识别在水利数字孪生中的典型应用

赵科锋,曹慧群,林 莉,靖 争,罗平安(第3期)

16.长江源科学考察与研究专栏

长江源典型地区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分离的影响

孙宝洋,任斐鹏,邵逸文,刘纪根,李 昊,师 哲(第4期)

基于遥感与地面实测的青藏高原冻土流域土壤温湿度变化分析

杨 涵,徐 平,常福宣,洪晓峰,袁 喆,何晓波(第4期)

长江源区基流分割方法对比及基流特征分析

李光录,樊立娟(第4期)

长江源区径流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多尺度相关分析

邵 骏,吴 琼,钱晓燕,卜 慧(第7期)

基于GEE云平台的三江源湖泊面积提取及动态变化

祁昌贤,任 燕,彭海月,魏加华,王永强,李 琼(第7期)

长江源区旱涝急转事件演变特征

王永峰,樊立娟(第7期)

ENSO事件对长江源区径流演变的影响

邵 骏,钱晓燕,谢 珊,杜 涛,汤瑶瑶,向碧为(第10期)

2012—2021年长江源区水沙变化特征调查分析

陈 鹏,金中武,周银军,汤柔馨,冯志勇(第10期)

基于多源数据的近40年青藏高原降水量时空变化

周思儒,信忠保(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