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以琴歌教学为例

2023-02-28 08:03李玉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声乐思政课程

李玉勇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各高校已经深入人心, 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艺术院校“重专业轻思政”现象依然存在。课程思政的提出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是构建全课程育人的全新思路。在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推进中,民族声乐教学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实践,才能胜任民族声乐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双重任务,为党和国家培育出合格人才。本文以琴歌教学为例,就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和实践做了归纳和总结,以期能抛砖引玉,对本专业或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借鉴。

一、以琴歌教学为例的缘由

以关键词“声乐+课程思政 ”检索知网文献,查找到近百余篇文章,大部分文章都是谈“声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经典歌曲教学”“四史元素融入声乐课程”。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转眼近两年,声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在现阶段已经清晰明了无需赘述;以红色经典歌曲和“四史”歌曲教学为例的课程思政类文章也比较多见,目前可以拓展到其他声乐体裁的教学研究。以关键词“民族声乐+课程思政”继续检索,查找到6篇文章,也多是在谈“民族声乐教学渗透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关键词“古诗词歌曲+课程思政”再次搜索,查找到1篇文章,即李海涓2022年2月发表于《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的《“课程思政”理念下声乐课堂的古诗词歌曲教学实践——以<青玉案·元夕>为例》。由此可见,目前声乐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已见初步成效,下一步是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研究深度和广度都需要拓展。笔者以琴歌教学的角度来谈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对声乐课程思政教学广度上的拓展,期望亦能达到深度上的拓展。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中国民族声乐体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琴歌是中国古诗词歌曲中光彩夺目的一个分支。琴歌历经数千年的朝代更替和历史变迁,得以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其深邃的文化内涵探之不尽,独特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本文选择以琴歌教学为例,最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深入探索民族声乐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好中国声音。

二、挖掘琴歌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一)挖掘琴歌中思想价值元素,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引领

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什么?当代大学生的内在品格修养是什么?怎样处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等等。在课堂上,我们通过教学内容引出这些思政小课题,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坚持用继承和发扬的态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提取出来,然后将它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它们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最终展示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建立起文化自信。建立起文化自信的青年人在面对外来文化、多元文化时,就能做到理性分析、批评接受,能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能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我们除了在第一课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引领,还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例如:琴歌教学开课前,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或者组织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们谈谈这些思政小问题,让学生养成理性的思考问题、主动的探究问题、高效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琴歌教学开课中,通过组织经典诵读活动或布置小论文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文化和琴歌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琴歌学习的兴趣,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琴歌教学开课后,通过举办琴歌音乐会,担任志愿者去博物馆古琴展区介绍古琴和琴歌文化等活动,传承和推广琴歌文化,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经历体验,最终让学生有认识感和获得感。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真正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通过琴歌教学引领学生挖掘琴歌艺术的精神内涵

我们传承琴歌、演唱琴歌、研究琴歌就是继承发扬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需要通过琴歌教学引导学生从琴歌中挖掘的最主要的精神内涵。除此之外,琴歌中那些经久不衰的诗句,蕴含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塑造着几千年华夏子孙的个性及审美情趣,这也是我们要挖掘的精神内涵。

例一:传唱于春秋时期并被《孟子》和《楚辞》收录的琴歌《沧浪歌》,意为“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1],渔夫劝谏屈原保存力量曲线救国,用现实主义践行理想。这正是和平年代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例二:南宋琴歌《满江红》,诗词慷慨壮烈,情调激昂,表达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通过这首琴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立爱国之志,践报国之行。

例三:唐代琴歌《阳关三叠》中经典诗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友情”“友善”“友爱”“团结”的思政小课题来讲授怎样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如何增进友谊,如何团结同学来共同完成团队任务,这些也都是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例四:唐代琴歌《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李白积极向上、踌躇满志、百折不挠的健康心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活泼乐观、积极向上、自立自强的人格,这也是我们要挖掘的精神内涵。当我们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以后,有选择的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三、琴歌教学的课程思政实践体现

据课程标准,琴歌内容教学为一学期,1课时/周,共18周。将18课时教学内容分成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8课时)是琴歌演唱基本功训练部分。从独特的伴奏乐器——古琴着手,了解其音色特质、精神内核,探究琴歌对演唱者的内在和外在要求[2];结合四首琴歌中经典乐句、乐段来介绍琴歌的不同演唱特点,并进行反复揣摩训练。第二个模块(6课时)琴歌演唱训练部分。对四首琴歌全曲的演唱进行分析并演唱。第三模块(4课时),琴歌表演舞台综合实践部分。结合古琴伴奏完整演绎四首琴歌,并呈现在舞台上。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选择琴歌教学的第一模块来介绍。

(一)琴歌教学目标及思政目标(见表1)

表1 琴歌教学目标及思政目标

(二)琴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见表2)

表2 琴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续表2 琴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三)教学实施过程与思政目标的融合(见表3)

表3 教学实施过程与思政目标的融合

(四)教学实施成效

通过对接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岗位核心能力,设计模块式的教学实践内容,学生完成了琴歌演唱基本功训练、琴歌演唱技能的训练,舞台综合实践经验的积累三个模块的学习,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对照专业考评标准、思政考评标准和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全班同学课程结束后优秀20%,良好70%,合格10%,合格率100%。

与往届学生相比,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杜绝了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作业完成率和作业质量也大幅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坚持课下自主学习,全班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大大提高了班级凝聚力,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从专业能力上来看,大多数同学对作品领悟、分析、综合表演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从一学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风、考风明显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明显提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案例教学,教学实施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思想、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能行动起来,利用课余时间,去小学“素质拓展课堂”给小学生们教唱琴歌,进社区参加“文艺志愿者走进小区义演”活动,上电视台参加“国乐有传人”等活动,展示了本课程思政教育的社会功能。

(五)教学反思

在琴歌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从“育才”到“育人”的转变[4],本案例教学完成后,通过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思想价值都得到提升,基本实现了从“育才”到“育人”的转变。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先从教师来说起,教师从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到教材的选编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再到教案的撰写,教学过程的实施,最终到课程实施成效的评估,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行动力都有了一些提升,教学思路和理念都有了一些变化。但是,无论怎么改变,始终有一些是不变的。变的是教学新教材、新设计,始终不变的是教师的专业态度;变的是教学新思想、新理念,始终不变的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变的是教学新手段、新方法,始终不变的是教师那一颗始终关心爱护学生的心。这些不变的品质,是一个教师最根本的素养。另外,笔者通过一学期的琴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不足:一是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还存在不自然、不流畅的的现象;二是为实现思政目标,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的比较多,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三是为达到合格率100%,教学实施重点关注中等和落后学生的提高,优等生有点“吃不饱”。

再从学生来说起,课程完成后,虽然“合格率”为100%,但个别学生在学习上还是有敷衍的态度,作业提交不及时,完成质量不高,甚至质疑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有爱心和耐心,多鼓励多表扬,让他跟上不掉队。我们强调思政,其实是鼓励学生改变“专业至上”的学习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鼓励学生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引导学生走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未来。最终,当代大学生们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相连,让“青年梦”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综上所述,是笔者亲身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收获和反思。2020年6月,学院全面展开课程思政建设,笔者参加了中国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主持项目“琴歌演唱教学”,参加2021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三等奖。本文的琴歌教学案例就是来自这次教学能力大赛“课程思政案例”中的部分内容,笔者希望本文能给同行们一点教学启示,同时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将来能看到更多的更专业的记录中国民族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文章。

猜你喜欢
声乐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