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以文化人
——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2023-02-28 16:25黄红萍
学苑教育 2023年24期

黄红萍

(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小学,福建 长汀 366399)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长久以来,在功利化教育思想的驱动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得到了无限放大,而人文性被极大地忽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其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提升不尽如人意,这不利于新教育理念下“全人”培养目标的达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以文化人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内涵与独特优势。要将立德树人与以文化人结合起来,通过“德育”与“文育”的有机整合来彰显和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将语文课程打造成重要的思想道德与优秀文化的培养阵地,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学科价值的基本体现,也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师应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的职责与使命。

一、小学语文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小学语文德育使命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在此背景之下,课程思政理念应运而生。语文作为小学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而其在课程思政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将语文课程打造成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是新时代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这一神圣使命就落到了每一位普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身上。

(二)小学语文“德育”与“文育”目标

课程标准从“核心素养内涵”与“总目标”两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其中“总目标”又从不同角度分成九个具体目标。第一个目标阐述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个目标表述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可见,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优秀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其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问题,这两者甚至具有比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学科价值具有明确的认知,将“德育”与“文育”摆在语文课程教学的首位,从思想认识上与具体行动上把立德树人和以文化人落实到位。

二、小学语文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课程育人中进行文化育人,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程教学任务与思想政治任务。只有将两者贯串于教学始终,挖掘与利用教材,立足课堂教学,重视目标设计,运用多种策略,把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落实到日常和平常,才能持续地熏陶思想品德、涵养文化素养。

(一)坚持双线并行,凸显人文主题

统编版以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有独立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主要指向阅读与表达的方法、策略、技巧与习惯,以学生的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为目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而人文主题则是所在单元内容的人文思想、情感,以德育与文化教育为标签,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教育。那么,要达到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的目标,首先就离不开对各个教学单元人文主题的凸显与强化,将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共同组成单元的两翼。

一是将思想与文化目标融入单元教学目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人文主题,这些主题或含蓄或直接,或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立意,或较为平淡含蓄。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之前,要结合各个单元的导语以及单元中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习作等各个板块的内容,来定位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通过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言来引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本单元所收录的课文《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都隐含着“伟大的品格”这一人文主题。教师在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都要凸显各课中包含的人文思想,挖掘课文中心人物的“伟大品格”。如《铁杵成针》这则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少年李白知错就改、虚心求学的美好品格,鼓励学生做李白一样的人,把主题思想摆到语言文字同等的位置。

二是把思想与文化目标渗透于各个教学板块。语文教材中,课文是最重要的教学板块之一,但是其他各个板块也有各自的功能与价值,其在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优秀文化教育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以统编语文教材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为例,古诗词、名人名言、经典著作语句、谚语、歇后语等,具有厚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教师应多带领学生阅读,背诵,积累佳句,感受思想文化的熏陶,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如通过“日积月累”古诗词《蜂》,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蜂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我们生活中哪些人像蜂一样默默奉献?这样就很好地把这首古诗的文化价值与德育价值凸显了出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育学生自立自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育学生珍惜光阴,发奋学习……这些经典名句都能给予学生思考与启迪,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

(二)开展德育渗透,坚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学校德育要发挥各门学科的德育价值,与思政学科形成合力,开展协同育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课程,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以及独特的优势。德育渗透的契机无处不在,德育渗透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政意识,将立德树人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与教育使命。

一是依托文本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小学生未来是家乡的建设者,是国家的建设者,从小应灌输好家国情怀思想,促使其树立建设家乡、奉献国家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教育,是德育的重点与核心。家国情怀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课程中的地位十分突出。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第一单元是以“家乡”为主题的学习单元,第四单元则是以“国家”为主题的学习单元。前者以家乡的风俗为线索串联单元,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后者以奉献国家为线索串联单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二是依托课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几千年来由中国人民创造、流传与弘扬的思想道德标准,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美德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主要维度,分别对应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勤劳敬业、精忠报国等方面,这些都是语文课文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制定,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因素。如六年级上册《桥》这篇小说,通过讲述党员老汉在山洪暴发后指挥村民撤离,群众优先,党员殿后,最后与同为党员的儿子英勇牺牲的感人故事。在小说思想主题的提炼过程中要渗透好思想品德教育,分析老汉和儿子的光辉伟岸形象,学习他们作为党员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贵品质。这都能让小学生受到一次很好的精神洗礼和道德教育。

(三)重视文化教育,落实以文化人

语文是一种语言的文化,其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文化教育是语文学科教育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化品位,涵养小学生的文化品质,提升小学生的文化气质,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基本对象。教师要以阅读为桥梁,培育文化之种,让文化因子更好地入脑入心。在小学语文以文化人过程中,着重要做好两方面:

一是在经典古诗文诵读中涵养传统文化。古诗文诵读是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古诗文代表着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其集语言、文学与艺术于一体,能涵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使其受到语言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双重熏陶。教师借助古诗文阅读教学,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文化拓展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和《竹石》。在这三首咏物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物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为学生讲解。如《竹石》的教学中就梅、兰、竹、菊的象征意义为学生进行讲解,给学生拓展《咏梅》《兰花诗》《寒菊》等对应的咏物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又如,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古诗词,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以古诗词诵读为载体,更深刻地感受体会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总之,经典古诗词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是极其深刻和厚重的。开展好古诗词诵读,是实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二是在中外名著阅读中提升文化品位。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散发着厚重高贵的文化气质,利用名著阅读涵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是以文化人的有效方式。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阅读教学单元,根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改编的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架设了古典名著课内外衔接阅读的桥梁。教师以“快乐读书吧”为载体,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与《红楼梦》,让学生从四大名著的阅读中获得古典文学的熏陶,提升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这对他们文化素质、人格内涵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六下第二单元的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单元,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与《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这几部外国名著的阅读教学,引领学生走进世界名著的海洋,在与心仪书籍不期而遇中发现阅读的惊喜,获得丰富的文学熏陶与思想养分。

(四)组织实践活动,升华道德文化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工具性,都要求语文学习的教、学、做合一,将学与做、学与用结合起来,将课内语文与课外语文结合起来,用综合性学习、实践性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学习鲜活生动的语文。语文课程的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依赖于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对文化的理解、认同,只有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才能更好实现这种思想与文化的觉悟升华,因此要通过语文实践学习活动来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品格。

一是在德育主题语文综合实践中升华思想道德。德育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是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践行语文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发挥实践活动在增进学生体验方面的优势,应时应景地组织德育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活动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与洗礼。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正值国庆节来临之际,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校外的《少年中国说》朗诵快闪的德育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穿着齐整的校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排着整齐的队伍,以流利的语言、洪亮的声音、丰富的表情、饱满的情感,将《少年中国说》朗诵出来,吸引了广场数百观众的驻足欣赏,赢得了大家的鼓掌与称赞。学生在饱含深情的朗诵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教育,不仅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听众。这样的德育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德育的体验感,又强化了德育的效果。

二是在文化主题语文综合实践中升华文化素养。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鲁迅主题学习单元,收录的《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作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则是以鲁迅为主题人物的课文,连这一单元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都是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句子。为了更好地开展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对鲁迅这一文坛巨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教师以“鲁迅文学作品阅读沙龙”的形式进行文化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搜集更多的鲁迅生平资料,搜集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中的经典篇章进行阅读,开展阅读沙龙活动,涵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情怀。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升华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品格。

三、结语

总之,语文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书”,还要“育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或者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注重思想教育与文化提升,即不仅仅要以文化人,还要立德树人。只有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基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属性,把“德育”和“文育”统一到课程育人当中,让小学生既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文化品质,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光荣职责与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