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IHSS 评分、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评价扎冲十三味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疗效

2023-03-01 06:42陈培峰曲培向
吉林中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味丸偏瘫内皮

陈培峰,张 民,曲培向

(1.内蒙古包钢医院中医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天津 300120)

脑梗死指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氧或缺血而局限性坏死或软化[1]。脑梗死患者颅内水肿及缺氧缺血会进一步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炎症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改变,患者可出现偏瘫、构音障碍及失败等体征[2]。长春西汀片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通过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血脑屏障,进一步选择性作用于脑血管系统,促使脑代谢及脑循环得到改善,但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头昏、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3]。脑梗死后偏瘫为脑梗死后遗症,蒙医认为其基本病机为外因所致体内三根(协日、赫依、巴达干)失调,琪素、协日亢盛而致气血流通运行障碍,治疗以散瘀活血、通脉活络为主要原则[4]。扎冲十三味丸由制草乌、麝香、沉香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镇静、活血通脉的功效[5]。本研究选取150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随机研究,旨在分析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经扎冲十三味丸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 年2 月—2022 年2 月收治的150 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分为A 组和B 组,各75 例。A 组,男40 例,女35 例;偏瘫分型[6]:不完全性43 例,完全性32 例;病程1~7 个月,平均(3.99±1.02)个月;年龄45~63 岁,平均(53.78±4.35)岁。B 组,男42 例,女33 例;偏瘫分型:不完全性41 例,完全性34 例;病程1~7 个月,平均(4.03±1.05)个月;年龄45~63 岁,平均(54.02±4.37)岁。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没有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内蒙古包钢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已审核并批准本研究试验设计。

1.2 纳入标准 脑梗死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症诊疗常规》[8]中“白脉病”“萨病”的相关诊断标准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者;对本药无过敏者;依从性较高,能够积极配合治疗者等。

1.3 排除标准 合并脑出血、脑瘤等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者;合并免疫性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疾病者;同时参与不同研究者等。

1.4 方法 A 组给予包括任务导向性训练、系统康复训练及营养支持等脑梗死后偏瘫常规治疗,同时口服长春西汀片(国药准字H33022342,浙江泰利森药业有限公司),每次5 mg,每日3 次。在A 组的治疗基础上,B 组于每晚临睡前口服扎冲十三味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5020409),每次2 g,日1 次。2 组治疗时间均为1 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参照《中医病症诊疗常规》评估2组治疗1 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其中患者功能缺损评分(NIHSS)[9]降低小于18%,且头晕目眩、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体征没有改善为无效;NIHSS 评分降低18%~46%,且体征有所改善为有效;NIHSS 评分降低46%~90%,且体征均改善或部分消失为显效;NIHSS评分降低91%~100%,且体征基本消失为痊愈。

1.5.2 血液流变学 采取2 组空腹静脉血,采用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CT-3180 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2 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的全血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全血高切黏度。

1.5.3 内皮功能 于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采取2 组空腹静脉血6 mL,取3 mL 分离得血清(3 000 r/min,10 min),取3 mL 外周血及3 mL 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S-1200)检测2 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及血清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

1.5.4 综合功能评定(FCA)及运动功能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采用FCA 评分评估2 组综合功能,总分78 分,其分值与功能成正比;并分别采用Rivemead 运动(RMI 指数,0~15 分)评估2 组平衡能力,用Meyer 上肢运动功能指数(S-FMMFA 上肢指数,0~34 分)评估2 组上肢分离活动及上肢反射运动能力,用Meyer 下肢运动功能指数(S-FMMFA 下肢指数,0~34 分)评估2 组下肢分离活动及下肢反射运动能力,3 项分值均与各运动功能成正比[1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分析数据,经K-S 法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予以χ2检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n =75)

2.2 2 组NIHSS 评分与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2。

表2 2 组NIHSS 评分与血液流变学比较(± s,n =75)

表2 2 组NIHSS 评分与血液流变学比较(± s,n =7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A 组比较,△P <0.05

2.3 2 组内皮功能比较 见表3。

表3 2 组内皮功能比较(± s,n =75)

表3 2 组内皮功能比较(± s,n =7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A 组比较,△P <0.05

2.4 2 组FCA 评分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2 组FCA 评分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s,n =75) 分

表4 2 组FCA 评分及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s,n =75)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A 组比较,△P <0.05

3 讨论

脑梗死后引起的瘫痪是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1]。长春西汀片是一种脑血管扩张药,一般用于脑出血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具有促进大脑新陈代谢及保护神经的作用,但其单独使用治疗效果有限[12]。

蒙医用“希拉”“巴达干”“赫依”三根的关系对人体病理、生理现象进行解释,脑梗死在传统蒙医学上属于“白脉病”“赫依症”范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和,乃至血液凝而为瘀,瘀血、痰浊物内生,随气血上运脑络,致阻塞不通而为其主要病理病机,白脉发病将呈现偏身麻木、疼痛、肢体功能障碍、颤抖等症状,故治疗以活血化瘀、通脉活络为主[13]。扎冲十三味丸是蒙医常用的方剂之一,其中的沉香温中止呕、行气止痛;木香止痛行气,调节体内三根;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且可护脑海;禹粮土“协日乌寨”;诃子能够调节三根失衡;石菖蒲具有去三根中赫依、益智醒神、化痰开窍等功效;肉豆蔻舒筋通络;麝香通经活血、开窍醒神;磁石平肝潜阳、安神镇惊;珊瑚通窍祛风;丁香助阳补肾、温中降逆;制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珍珠安神定惊,以上中药可协同发挥祛风通窍及安神镇静等功效[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扎冲十三味丸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的改善,进而使患者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得以提高[16]。

脑梗死后偏瘫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密切联系,ET-1 是一种血管紧张因子,vWF 会促进血小板黏附,使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脑组织细胞损伤加重,二者与内皮细胞损伤成正相关;而EPCs 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参与损伤血管的修复,eNOS 能够促使血管舒张功能提高,二者与内皮细胞损伤成反比[17-18]。本研究发现,B 组治疗1 个月后的血清ET-1、vWF 水平低于A 组;外周血EPCs 及血清eNOS 水平高于A 组,进一步说明扎冲十三味丸可显著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现代药理研究[19-20]证实,沉香中的槲皮素具有抗神经功能障碍、保护神经元、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木香中含有的总内酯、内酯挥发油、12-甲氧基二氢木香内酯有血管扩张作用;石菖蒲中的挥发油能够扩张血管、抑制血栓形成;肉豆蔻含肉豆蔻醚、黄樟醚等成分,主要有抗血小板凝聚、中枢镇静等作用;磁石主含超分散磁石微粒,混悬液有镇静、镇痛的作用,进一步可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综上,扎冲十三味丸有助于改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进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猜你喜欢
味丸偏瘫内皮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HPLC-DAD法测定云香十五味丸中非法添加松香酸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蒙药嘎如迪-15味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
蒙药槟榔十三味丸的抗抑郁作用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