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的新延伸:论“铁肩膀”精神的发展传承与时代价值

2023-03-01 01:07刘守芳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肩膀大桥精神

刘守芳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愚公移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千百年来,愚公身上所体现的无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断鼓舞着中华儿女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愚公移山精神早已与中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弘扬愚公移山精神。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毛泽东同志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明确提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1]1101的愚公移山精神。从此,愚公移山精神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愚公移山精神更成为强有力的思想力量,激发人们积极奋进、满腔热情地投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愚公移山精神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群众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拓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江西瑞昌大桥生产大队逐渐形成了以 “担当实干、开拓创新、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铁肩膀”精神[3]1。“铁肩膀”精神是对愚公移山精神本质的时代阐释,同时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补充,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具有充分指导意义。

一、“铁肩膀”精神的诞生

“铁肩膀”精神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西省瑞昌市武蛟乡大桥村,是以胡华先、陈金香、邓居圣为代表的大桥百姓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而不断奋斗逐渐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

(一)“铁肩膀”精神诞生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瑞昌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大桥地区仍然十分落后。1953年,为响应国家政策,上级组织决定将大桥地区的六个生产小组合并为大桥生产大队。重组后的大队是瑞昌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142户,521人,耕田一千余亩[3]8。在这五百多人中,群众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寥寥无几。据《瑞昌县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居民仅占总人口的9.4%[4]443,更遑论一个僻远的村庄了。大桥大队位于丘陵地带,土质多为红壤,土地稀薄,肥力贫瘠,耕地大半分布于红壤之上。在当地还流传着“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的俗语[5]3。由于土壤难以耕种,作物收成不高,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科学素养,不懂得如何提高土地肥力,百姓的生活极端贫苦。在如此破败不堪的环境下,时任合作社社长兼支部书记的胡华先挺身而出,下定决心要带领全队百姓摆脱贫困的局面。

(二)“铁肩膀”精神诞生的思想基础

愚公移山精神奠定了“铁肩膀”精神的思想基础。不论是在最初团结民众意志方面,还是在后续生产队拓荒垦田的艰苦创业历程中,愚公移山精神始终贯穿于大桥百姓改造家乡的历史过程,成为支撑生产队人民克服艰难险阻的信念力量。

在胡华先准备动员群众改变家乡时,整个大桥大队还是一穷二白,大家根本不知从何处着手,不少群众对能否改变现状充满了质疑。1953年在某次学习活动中,受到愚公移山精神的启发,胡华先意识到要想对家乡作出改造,首先要改变群众的落后思想。在之后的集体讨论会上,他向大家号召:“开垦荒山、荒湖的困难,跟搬走太行山、王屋山相比,简直小得不能再小。反过来,我们大桥几百号人,力量跟愚公他们父子比,又要强上百倍,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集体力量……要发展生产,就一定要开荒,要向荒山、荒湖进军,用我们的双手把贫瘠的土地改造成肥沃的田地。”[3]10在胡华先的激励下,生产队群众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双肩,背扛肩挑,以“‘愚公移山’的顽强意志,革红壤山岗的命”[5]7。

除了带动百姓达成改造家园的共识外,愚公移山精神还于无形中坚定了民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信念。如在改造红壤的过程中,需要从湖边打捞大量的湖草湖泥。据估计,若将湖草运至丘陵上的红壤处,最近的路程起码要走三四里。一个壮劳力一天至多挑16担草泥,每一担负重达到了180斤[3]14。即使面临庞大的工作量,胡华先也从未退缩,仍毅然选择率领大队百姓日复一日、一挑一担地辛勤劳作。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从1953年到1957年,大桥生产大队2000余亩的红土上,每亩都覆盖有350多担湖泥、100余担湖草,生产队的土地开始由坚硬的红土逐渐转变为疏松肥沃的土壤[3]16。土质的变化,印证了胡华先在鼓励民众挑泥草时立下的“只要立下愚公志,一块地一块地改造,一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总有一天,我们能把这里的红壤地都改造过来”[5]13铮铮誓言。

(三)“铁肩膀”精神的最终形成

自1953年起,大桥民众通过扛泥背草、铺设水管、学习先进种棉技术等方式,逐步提高地区生产水平,不断发展区域经济。队员们凭借“一根扁担,两个肩膀”埋头苦干,使得乡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桥民众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大桥民众取得的成就统计表

大桥大队的百姓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历程,铸就了“铁肩膀”精神;而大桥地区实现改天换地的变化,则标志着“铁肩膀”精神的最终形成。1963年,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与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在瑞昌考察时,将大桥民众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苦、敢为人先的精神比喻为“铁肩膀”[3]49。自此,“铁肩膀”精神正式得名,成为敢作敢为的标签。

二、“铁肩膀”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自“铁肩膀”精神诞生以来,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力行下,其内涵实质得到源源不断的弘扬传播与继承发展。

(一)官方的大力宣传

“铁肩膀”精神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新闻媒体的报道,二是文艺作品的创作,三是党和政府的学习号召。通过这些途径,“铁肩膀”精神得以广泛传播,迅速响彻大江南北,成为振奋人心的时代强音。

1.新闻媒体的报道

大桥人民通过双手双肩改变家乡面貌的宏伟事迹引来了各大媒体的高度聚焦。自1964年以来,《江西日报》《九江日报》《解放日报》等众多地方报刊陆续以头版刊登了“铁肩膀大桥”的长篇通讯,并发表社论,对“铁肩膀”精神事迹进行褒扬宣传[6]601。如刊登于1964年5月16日《江西日报》上的社论文章《学大桥 赶大桥》评论道:“大桥的人民,经历很多的艰苦,战胜很多的困难,使红壤丘陵翻了身,这是个大的革命。在十年艰苦创业的斗争中,大桥人民把自己锻炼成了一副坚强有力的‘铁肩膀’……他们的英雄业绩,对于全省人民必将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全省人民学习的。”[7]1964年9月17日发表于《解放日报》的评论《“铁肩膀”赞》称赞道:“大桥人的革命精神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们敢于披荆斩棘,迎战困难,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具有不断革命精神,在取得一定成绩,开始富裕起来的时候,能够自觉地克服自满松劲情绪,坚持革命到底……也向大桥大队看齐,学习大桥人的革命气概和革命意志,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今年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搞得更好。”[8]新闻媒体在高度赞扬大桥人民不惧艰险、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的同时,亦广泛动员了全国民众以大桥大队为榜样,锤炼“铁肩膀”,扛起“铁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

2.文艺作品的创作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了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1]854-856。在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9]在“双百方针”与“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两条重要原则指导下,反映“铁肩膀”精神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地方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大桥姑娘喜事多》《红心嫂》《茶山乐》《捞湖草》等一系列文艺曲目,广受人民群众好评[4]377。1959年8月瑞昌农民歌舞团赴庐山向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献演,《大桥姑娘喜事多》还被选上舞台进行文艺汇演,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与鼓励[10]。

除了文艺节目外,“铁肩膀”精神还通过电影、纪录片、书籍等形式得到传播。1965年7月,江西省新闻管理局将大桥棉花生产情况拍摄成《铁肩膀大桥》纪录片在全省放映[3]52。同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铁肩膀大桥人》在全国上映。两部影片的播出,极大推动了“铁肩膀”精神向全国传播,最终成为全国享誉的红旗标杆。1966年,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第一部专门叙述大桥故事的书籍《铁肩膀大桥人——江西省瑞昌县大桥公社大桥大队》正式出版发行,从此“铁肩膀”精神被载入史册,该书亦成为民众了解20世纪大桥百姓依靠双手与自然抗争伟大史实的重要资料。

3.党和政府的推动

“铁肩膀”精神的弘扬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宣传号召。1965年7月,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曾在瑞昌大桥主持召开江南“三八”红旗手会议,会上决定向陈金香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4]29。1966年冬,康克清二度视察大桥,并对村庄百姓焕然一新的面貌表示欣慰。国家对“铁肩膀”精神的重视,在胡华先的四次进京中尤为彰显。据《江西省人物志》记述,1957年,胡华先在全国劳模大会上,曾被评为全国植棉模范,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接见。1964年,他受邀出席华东局劳模大会,第二次进京受奖。次年,大桥生产大队被评为红旗单位,是当时全国的51家红旗单位之一,胡华先、邓居圣带队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分享实现棉麦双高产的“大桥经验”。1966年,胡华先又作为特邀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6]601。胡华先的数次赴京,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激发了全国上下学习“铁肩膀”作风的优良风气。

地方党委和政府亦高度重视“铁肩膀”精神的弘扬。1965年3月,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在全省贫下中农、农业先进代表会议上,点名表扬大桥大队所取得的成就,并在大会上号召其他大队向其学习[11]。1965年7月,九江地委在大桥召开丘陵地区棉花生产现场会,以推广大桥百姓种植棉麦的经验[4]29。是年10月,杨尚奎视察大桥大队,并与胡华先共同在田间劳作,鼓励他带领全队百姓继续为棉花生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3]49。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下,“铁肩膀”精神逐渐誉满华夏,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力量。

步入新时代,“铁肩膀”精神并未褪色,作为一种鼓舞人心的优秀精神文化,仍为官方大力提倡。2015年,在武蛟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反映“铁肩膀”精神的重要文艺作品《大桥姑娘喜事多》经过部分改编又重返舞台,继续讲述着大桥地区的那段峥嵘岁月。其后,武蛟乡政府又创作推广了《铁肩担大道》《传承“铁肩膀”,实干勇争先》《父辈的肩膀》等“铁肩膀”系列作品,并通过举办文艺汇演,开展大讲堂等活动,提高“铁肩膀”精神的覆盖面和影响力[12]。为讲好时代故事,实现“铁肩膀”的薪火相传,2016年,武蛟乡建成了“铁肩膀”文化展览馆[1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响应中央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号召,地方相关单位时常组织工作人员赴展馆学习大桥人民战天斗地的激昂之歌,以更好地在岗位中发扬“铁肩膀”精神。

(二)群众的身体力行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4]。作为一种伟大思想力量,“铁肩膀”根植于百姓的生产劳作中,其传承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继胡华先等第一代“铁肩膀”践行者之后,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继承这一优秀精神品质。先进党员孙友刚在家乡遭遇干旱时,召集村庄农户组建抗旱打井队伍,抢建旱井,缓解农业用水之需。当家乡突发新冠疫情之际,他又坚决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身躯,守护群众的安全[15]。“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周贲长期扎根在基层,从业近三十年来始终心系百姓。他在担任乡农技站一职时,对乡民帮助颇多,不仅协助乡民提高油菜产量,还解决了一直困扰农民的棉花虫害等问题。后转任乡党委副书记时,乡里突发地质灾害,他不顾个人安危,半夜冒雨挨家挨户组织群众撤离。由于关心群众,政绩斐然,2022年8月,周贲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3]194。据不完全统计,在“铁肩膀”精神的引领下,自1978年以来,瑞昌共有91名先进个人荣获省级以上表彰[3]207。这些传承人分布于各行各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新时代赓续传承“铁肩膀”精神,丰富拓展“铁肩膀”的内涵实质,用“铁肩膀”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三、“铁肩膀”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有益补充

愚公移山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发端于上古,流传于当今。它所蕴含的意志与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展望未来的重要思想武器[16]。同时,它亦是博大精深的。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愚公移山精神得到不断发展衍生,如中国古代的铁杵磨针、精卫填海,当代的红旗渠精神、李保国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战疫精神等,均是愚公移山精神不可分割的部分。“铁肩膀”精神是在愚公移山精神的影响之下诞生的,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延伸,不仅反哺着古老的愚公移山精神,还拓展丰富着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为其持续注入时代活力。

愚公移山精神长期受到我党重视。近年来,党中央更是不断发出大力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号召。如在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17]。2019年,总书记在甘肃省八部沙林场考察时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18]实际上,任何行业的长足进步,都离不开愚公移山精神。目前,中国人民肩负着实现“四个全面”的时代重任,这就需要人民大众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优良作风。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部分,“铁肩膀”精神得到深入践行,即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大力弘扬,为鼓舞群众不懈奋斗树立了良好典范。

(二)鼓舞人民奋进新时代的不辍弦歌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新年贺词中亦指出:“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19]“铁肩膀”的先进事迹与精神内涵,能够增强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发展迈入了新时代。在新征程中,必定会面临诸多艰难险阻。“铁肩膀”精神的重要实质,就是无惧困难,勇于奋进,进而生发为一种精神信念,给予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勇气。七十年前,大桥百姓凭借着“铁肩膀”,实现了从一贫如洗到丰衣足食的转变。七十年后,“铁肩膀”精神依然鼓舞着人民在新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沉着应对时代挑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助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是党和人民今后长期坚持的方略。坚持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之一便是提高民众思想境界,培养人民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20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即已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20]“铁肩膀”精神所蕴含的担当实干、敢为人先等优秀品质与总书记的要求基本契合,能够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力。2023年,瑞昌市委书记在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表示,要“弘扬人人‘铁肩膀’,事事‘马上办’的精神,做到‘五个一’,全力描绘现代化瑞昌新画卷”[21]。这表明,“铁肩膀”精神已被应用于促进地方发展的实践,并为推进地方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同时进一步反映了“铁肩膀”精神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助推之效。

四、结束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大桥百姓凭借着“两个肩膀一双手,一只扁担两个筐”,开始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历史进程。在人们的奋斗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担当实干、开拓创新、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为主要特征的“铁肩膀”精神。自诞生起,“铁肩膀”精神便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弘扬,官方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创作文艺作品与发出学习号召等方式,促使“铁肩膀”精神响彻大江南北,成为全国人民践行的对象。在官方的广泛宣传与群众的身体力行下,“铁肩膀”精神得到赓续与发展。迈步新时代,它仍是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继续前行。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延伸,“铁肩膀”精神不仅补充拓展着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其思想本质还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克服时代阻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肩膀大桥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没有一座山高得过父亲的肩膀
拿出精神
要借你个肩膀吗?
这是我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