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班本德育课程研究

2023-03-03 14:36陈伟梅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4期
关键词:垃圾分类课程资源

[摘要] 为设计小学班本德育课程,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学科特色资源、整合学校育人资源、统筹生活教育资源。在实施班本德育课程的过程中,要遵循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主题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等原则。

[关键词] 班本德育课程;垃圾分类;课程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学生缺乏垃圾分类的习惯,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垃圾分类知识学习。“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班本德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减少资源浪费,让学生成为垃圾分类的倡导者、传播者与践行者,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垃圾分类”环保课程的设计策略

(一)挖掘学科特色资源,开发“垃圾分类”班本课程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应利用日常教学活动,组织学生以有趣的形式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与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创编环保课程时,要善于挖掘学科特色资源,与其他任课教师紧密协作,根据学科教学目标和方法的不同,利用不同的教育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内化、提升。引导学生在感动点、兴趣点、疑惑点、领悟点等方面与课程内容进行对话、交流,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认同和环保素养提升(如下表)。

(二)整合学校育人资源,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

丰富的活动有助于调动积极情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活动的兴趣。多元的活动体验能够促进课程设计,并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可以整合学校育人资源,扎实开展“垃圾分类”环保主题教育,让学生在一次知识竞赛、一次设计、一次绘画、一次调查等学习体验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统筹生活教育资源,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德育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将育人理念融入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垃圾分类时尚馆、丛林捡拾、厨余堆肥、制作环保酵素等。此类活动的开展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实践中观察生活、体验乐趣、感悟人生,并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协同育人。

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小学环保课程设计,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员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彰显班本德育课程的特色。

二、“垃圾分类”环保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德育课程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式。校园文化、班风建设、班队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都属于德育的内容。班级的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为营造“垃圾分类”的活动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橱窗、板报、评比栏等进行文化建设,以图片展示、文字说明、问题解答等形式来宣传垃圾分类的常识。通过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班本课程既在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又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发展,收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二)主题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有规划的专题教育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实现环保课程目标。因此,我们利用班队课时间,每个月开展一到两次专题教育。这几年,中山市一直都在倡导“创文”。对此,我们结合当下生活,举行主题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环保教育主题活动,将垃圾分类理念通过生动的视频展示出来,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垃圾的种类、可回收物的利用价值、有害垃圾的危害等知识。此外,还结合学校每年的科技节,邀请“壹起分”进校园开展“垃圾的回收与利用”“厨余堆肥”专题讲座,让学生在掌握垃圾分类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的奥秘,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

在专题教育活动之外,我们还将“垃圾分类”这一环保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學中。例如,语文课上,我们引导学生设计“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写倡议书信,以提升学生的环保素养;数学课上,通过统计各类垃圾数据,从数字上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与判断能力;美术课上,我们则开展变废为宝、垃圾桶设计、创意绘画等活动,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等。

(三)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实践育人要重体验,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基地、校外活动中心、研学旅行等多种实践资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垃圾分类”课程应突出实践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实践活动。我们开展实地研学活动,走进垃圾分类时尚馆、清洁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厂等部门,在研学中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知;我们在劳动基地进行厨余堆肥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了解堆肥不但能帮助垃圾减量,净化环境,还可以变废为宝,为农作物提供有机肥料;我们还走进广场,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实地调查采访,号召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氛围。“垃圾分类”环保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参与,只有父母对“垃圾分类”有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之中。我们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鼓励家长在家实行垃圾分类,还邀请家长到学校开展“家庭节约小窍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小讲坛,共同开发亲子活动,让家庭教育助力学校教育,最终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三、“垃圾分类”环保课程的评价方式

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在实施“垃圾分类”环保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让家长也参与课程评价活动。为激励典型,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结合学校“雏鹰争章”活动,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班级评比工作之中,在班级内评选垃圾分类小标兵、绿色模范家庭等,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以“雏鹰争章”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总之,教师要基于儿童的生活体验,从学科特点出发,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善于挖掘学科特色资源、整合学校育人资源、统筹生活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开发有教育价值的班本德育课程,最终有效实现课程育德。

陈伟梅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垃圾分类课程资源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