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成人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国家开放大学人文英语系列课程为例

2023-03-04 00:12朱政贤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成人中华英语教学

朱政贤

(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石与血脉,是展示国家形象的主要途径,更是衡量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文化自信”观念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升温。在英语教育领域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已有的研究基本是针对各层次全日制学生的英语教学,如伊琳娜和伊力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3],谢柯和张清璨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重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杨素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相融合[5],而在成人业余教育中,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国开)作为全国培养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在校生已超过四百万,如果能在成人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成人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文化自信大有益处。鉴于此,本文将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成人英语教学,以提高成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念及文化创造力的自信心态。在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界定有以下几种:第一、文化自信是指由于某种文化价值观所赋予的自信,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践的验证[6]。第二、文化自信是指对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和文化传承的自信,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遵循和传承[7]。第三、文化自信是指把不同来源的文化知识组合在一起,形成属于自己或团体独特的文化视角、文化思考和文化行动能力[8]。第四、文化自信是在以文化多元为前提,按照自己的文化眼界,开放、包容、接纳和改进其它文化,并推动形成自己的创新文化[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清晰认识,是对其价值层面的高度认可,以及实践层面的坚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在思想体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佛道文化为辅”[10],这些思想体系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石。在文学艺术方面包括诗、书、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其中的古文化代表作如《诗经》《论语》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传统习俗方面包括传统节日、婚嫁礼仪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方面包含古代科技的精华,如四大发明等,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类情感和内在修养,如“仁爱”“道德”“礼仪”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中华儿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历程及民族精神,同时也展现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的胸襟与格局。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习近平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显著特点”[11]。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贡献巨大,对全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都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成人英语教学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成人英语教学存在密切关系。首先,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共通之处,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和观念,从而提升英语学习效果。其次,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包含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思想,如礼仪、道德等,这些价值观念不仅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对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成人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成人英语教学的现状

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他们的语言区已经形成,加之多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三观也相对固定,学习形式又主要是以半工半读或网络线上课程为主[12],所以和一般全日制学生相比,虽然两者在英语学习的内容上大同小异,但是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目的上还是存在较大区别,这就使得教师在对成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就目前而言,开放教育成人英语教学存在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的倾向。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大量基于西方文化和背景的语料,确实也了解一些西方文化,很多人因此误以为这样就能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和冲突。实际上,这种单方面接受目的语文化信息,而不会输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其最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母语文化知识的失语;二是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的失语”[13]。比如让一些成人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应习俗,诸如春节、中秋节等,大部分学生只会用中文描述,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对这些节日习俗也了解不够全面。可见,“中国文化失语症”确实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成人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成人英语教学的因素

1.教师因素。在意识层面上,大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目的语文化,并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需双方都将各自的文化呈现给对方。在能力层面上,很多教师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尤其是在需要用英语表达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时,会涉及很多专业的文化负载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发掘和搜集相关素材,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提升个人的中华文化素养,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14]。

2.学生因素。目前,成人业余教育的大多数学习者英语基础薄弱,语法概念模糊,词汇量严重不足。并且根据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相当多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时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视。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习态度,在本校2022 春本科班中随机选择25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填空,共十题,先用中文填空,再写出对应的英文表达,其中中文填空得分率为33.6%,而英文翻译得分率仅为13.2%;第二部分是学生对学习中西方文化知识的看法与态度的选择题,共两题,其中只有24%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有必要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而有68%的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有96%的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了解。由此可见,尽管大部分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但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更加重视西方文化知识。

3.教材因素。现阶段成人英语教学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教材,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决定学生在学习时接触相关内容的信息量。以国开目前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之一《人文英语》系列为例进行统计,这套公共英语教材作为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在全部三十多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涉及极少。

虽然教师在课堂面授教学时,可找到很多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嵌入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成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学生自学,因此,教材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就显得异常重要,“教材编写上需要平衡中西文化比重,适当增加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中国特色事物及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的素材”[15]。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成人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强化中国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又称文化认同,是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的总和,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的文化基因和对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16]。作为中国英语教师,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所以,本土文化身份确定无疑。但是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甚至会使用目的语的思维模式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知识的传授。

“中国外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就是指以汉语文化背景为主的主体身份和作为目的语文化传播者的异域文化的伴随身份”[17]。中国英语教师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必须持有本土文化价值观这一基本准则。其次,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中国英语教师也是英语的学习者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对西方文化须拥有兼容并蓄的胸襟与态度。只有教师自己拥有了双重文化视野和自由转换能力,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出真正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二)引导成人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师可引导成人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和文化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进行自主学习,还可鼓励成人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感受文化氛围。比如春节写对联,元宵节猜灯谜等,或者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可定期组织一些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中华经典文化知识竞赛”“中华传统文化单词竞赛”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既可提高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敬畏之心,又可增加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三)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鉴于目前成人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料的缺失,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合理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国开公共英语课程《人文英语3》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Culture Note(文化常识)讲的是Parenting Quotes(家庭教育名言),其中有一条“Kids are like a mirror.What they see and hear they do. Be a good reflection for them.”——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他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事情,所以父母要做好榜样。而早在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理学家陆世仪就在《思辨录辑要》中提到,“教子须是以身率先”。虽然这两句话是在不同的文化中,通过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述,但是反映出来的理念完全一致,就是强调为人父母的表率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孟母三迁”—— Mencius’mother moved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ducation;“岳母刺字”——character-tattooing of Yuefei’s mother 都是其中的经典故事。此外,还有很多其它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比如“父母爱之深则计之远”——Deep love for children,visionary devisal for future;“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 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ends in danger等。

除上述这些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和名言警句以外,一些简单的词汇也同样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例如,在《人文英语3》第六单元中,Culture Note 是“Loanwords”(外来词汇),其中提到café 一词是从法语演变而来,指咖啡馆、小餐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文里其它类似的外来词汇,如“咖啡”“披萨”等。但实际上,在英语中也有很多从中文演变而来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的词汇,比如风水——feng shui、功夫——kung fu、京剧——Beijing opera、长江——the Yangtze River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找寻合适的切入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述这些内容,增强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四)运用多元教学素材与课堂组织形式

1.引入多模态学习资源。由于在成人教育中,课堂面授时间有限,学生主要以自学为主,因此,学生要学会合理运用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在教师经过专业地筛选后,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信息,一方面可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节约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强国App“听英语”栏目中,有一个专栏“A Thousand Whys(中华文化千问)”,这里面有大量关于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Why chopsticks,not fork and knife?——为什么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刀叉?;Say hello to Sangxingdui—你好,三星堆。再比如,中央电视台拍过一个纪录片《美丽中国Amazing China》,它主要是以短视频的形式,配合中英文双字幕,用英语介绍中国有历史、有特色的地理风貌和区域:沙山中的奇观月牙泉—— Crescent Spring in the Desert、云海中的峨眉——Mount Emei in the Sea of Clouds、西湖——West Lake 等,这些学习内容不仅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而且呈现形式上兼具听觉和视觉效果,可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会专业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

2.开展在线互动教学。由于工学矛盾,很多成人学生无法按时到校参加面授教学,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较少。为此,充分利用网上学习平台、线上课堂,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加师生间的交流机会。以国开学习平台为例,在“课程讨论区”教师可上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主题,而学生则在规定时间段内针对主题帖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及疑问,教师再给予及时回复,师生双方开展线上交流。前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在网上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活跃度和参与度,远高于其在课堂面授教学时的表现。

(五)改进考核评价内容

测试是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根据前期的调查统计,在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中,只有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年修订版)》中,明确说明在翻译题型中“段落的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18]。而一般学校层级的考试,都是以教材内容为主,以国开公共英语课程人文英语系列为例,目前课程考核分为网上作业和期末测试两部分,无论是作业内容还是考试内容,50%来自教材,50%则选取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因此,试题内容基本不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仅依靠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而忽视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拨效应,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成人英语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成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如何在成人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实现育人目标提供新思路。目前看来,相关的教学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全融入成人英语教学还需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中华文化元素的加入一定会让成人英语教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成人中华英语教学
成人不自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