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3-03-08 07:24吉,夏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观层面共同体

戴 吉,夏 璇

(湖南工商大学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2017 年12 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然而,当前高校心理育人依然存在着偏重于心理学知识传授忽视价值引领、育人责任不足,各要素之间存在“壁垒”、育人合力不足,各部门缺乏系统协同、育人体系不全,不同阶段心理育人内容未能很好衔接、动态管理不足等问题,明显制约了心理育人的功能与效果。因而,需要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一体化构建。

一、生态系统理论与生态共同体

生 态 系 统 理 论 由Bronfenbrenner(1979)[2]提出,Charles Zastrow(2004)[3]进一步发展。Charles Zastrow 将人的生存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微观系统(Micro system)即处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个人[4],中观系统(Mezzo system)即家庭、朋辈或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Macro system)即个体发展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三个系统,这三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思维、注重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协同发展的理念,与心理育人理念内生耦合,可以作为系统构建的指导理论。[5]

共同体(Community)由Ferdinand Tonnies(1887)提出,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一种结合关系,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后来,共同体概念的内涵外延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不断拓展并提出“生态共同体(Ecological Community)”[6],即“面临着复杂性、竞争性、动态性的人类生存环境系统统一体”。我国已经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的研究[7],其概念、要素、协同方式,对于高校心理育人有着非常大的启发。

二、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的界定

“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观、中观和宏观因子从时间维度动态协调的、具有内在精神特质的互动共同体”。内在的精神特质被认为是共同体的核心特点,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坚持“育心育德相融通”,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确保心育实践中嵌有德育内涵、德育实践中含有心育方法。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以Charles Zastrow 的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除按照该理论建立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教育系统之外,还加入了时间维度进行动态研究,考量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以及关键时间节点下的动态协同。

三、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1.微观层面:自主教育系统

(1)构成因子。微观层面由大学生个体因子组成,着重塑造自主教育系统意识。从生理—心理—社会视角来看,微观系统既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差异性,具备同一发展阶段、相似心理状态、相同发展任务等普遍性,也有着不同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差异性。

(2)实施途径。一是增加自我体验和促进反观自我,即通过心理咨询、成长辅导、团体辅导等体验性形式,以及冥想、正念、认知日记等主动觉察方式,更为深入地了解自我,契合了大学生继续建立自我同一性任务的需要。二是强化自主学习,即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与宏观层面“育心育德相融通”理念和中观层面学校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塑造微观层面的自主教育系统,达到主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2.中观层面:核心教育系统

(1)构成因子。中观层面由学校、家庭、学生朋辈等因子构成。Kieling 认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学校、发展中的行为问题、物质滥用等;保护性因素包含行为、情绪的自我调节、高质量的养育及同伴关系。[8]大学生处于离家的家庭生命周期,朋辈群体认同显著影响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概念。[9]同时,大学生虽然在物理空间上已经离家,但家庭的影响依然巨大且一脉相承,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家重点提出“家校协同”。中观层面与大学生接触最为紧密,着重打造核心教育系统,有助于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作用。

(2)实施途径。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开展普及性教育。打造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为主、心理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讲授和自我体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提炼心育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贯彻“育心育德相融通”的共同体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二是通过成长辅导、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开展个体化教育。成长辅导层面以存在发展性问题的学生为对象,以辅导员、任课教师为主体,在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等方面开展成长辅导。心理咨询层面以心理问题学生为对象,以咨询师为主体开展专业咨询,有效解决学生心理困惑。心理危机干预层面以“关键少数”学生为对象,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一抓到底”和“一人一策”,守护学生平安。三是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开展互帮互助。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实效性强、渗透性强等特点,是心理育人主渠道的有益补充。[10]以培养“自助、求助、助人”三助意识为核心,通过加强朋辈思想及情感交流,帮助大学生面对心理困扰时树立主动求助意识,对于周围陷入心理困惑甚至危机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从而提升心理育人实效。四是通过家校共育开展协同育心。通过开设“家长心理课堂”传播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知识,通过开放“家庭咨询”解决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问题,通过学生、家长、学校的“合作性谈话模式”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最终实现协同育心。

3.宏观系统:渗透教育系统

(1)构成因子。宏观层面由大学生所处社会系统环境构成,既包括实体因子如国家、社会,也包括精神因子如文化影响、价值观影响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1]因此,心理育人在宏观层面同样应该润物无声,打造渗透教育系统。

(2)实施途径。打造渗透教育系统,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抓好文化舆论导向;在高校层面塑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环境,进行价值引导;在学校层面营造三全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开展渗透式心理育人。一是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系列密集而有力的政策,明确了心理育人“育心育德相融通”的精神内核,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育人的大目标。二是高校层面进行心理育人工作布局。2018 年,教育部党组颁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各高校在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上进一步提升,“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三是学校和社区层面营造育心氛围。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和社区文化载体,打造兼具育心与育德内涵的宣传普及活动,将思想价值引领有机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心育实践中嵌有德育内涵、德育实践中含有心育方法的合力机制。营造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地推进心理育人的氛围。

4.从时间维度动态协调

Bronfenbrennerd 的理论模型包括了时间维度(choronosystem),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大学生在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如适应环境、自我探索、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同时,在关键时间节点,例如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其心理需求也有所变化。因此,“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应该从时间维度进行协调和衔接,确保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各因子的内容和实施途径都根据学生当前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整,实现动态、整体的协同。

从生态系统视角建构“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义。以“育心育德相融通”为共同体精神内核,确保对心理育人的思想价值引领。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确定“大学生个体—学校、家庭、学生朋辈—国家、社会、社区”等影响因子,充分发挥共同体各因子的协同能力,围绕着心理育人的既定目标有序地进行。通过三个层面的多种实施途径,塑造自主教育系统意识、强化核心教育系统功能、提升渗透教育系统影响,并从时间维度进行动态协调,优化高校心理育人生态共同体的系统配合机制,围绕心理育人协调共进,实现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中观层面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共同体的战斗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