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研究

2023-03-08 07:24王博耘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育德高校教师课程思政

王博耘,朱 桐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培养教师育德意识的重要性

1.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教学各个方面及环节,做到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融合并行,实现场景在于课堂,教师是促进思政理论转化为思政实践的主体,主导着课堂讲授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学生作为课堂的受众,其接收内容及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内容及方式。因此,教师是否具有育德意识、育德意识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与思政理论的传授水平,进而影响学生的课程获得感。[1]

2.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强调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实现其他维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智育义务,还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的育德责任,教师的育德意识直接关乎高校育人水平提升及“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2]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对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新要求

1.主动挖掘并融入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实现从专门开设的思政课转变为与学科专业技术课相融入,从专门化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做好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收集工作。一是要树立对挖掘思政元素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从专业知识中挖掘高品质的思政材料具有可行性这一客观事实。二是要提高对从专业知识中提取思政元素的积极性,主动依据专业课程及教材,将隐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整合、梳理,最终融入专业课教学课堂。此外,还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更新思政元素内容。

2.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及时调整育德方法

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与困惑点,及时调整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将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元素自然地引入课堂。教师要主动了解并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方式,营造教学相长、平等和谐的互动式思政教育氛围,使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深远持久地强化学生道德习惯养成。

3.坚持以现实为导向,促进课程思政联系实际

课程思政既要传承发扬经典思政资源,也要与时俱进地开发动态思政资源。在传承传统的优质思政故事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当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积极捕捉与课程相关的动态思政资源,拉近思政与学生的距离,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国内外形势,讲好中国故事,从而突破思政教育的课堂时空限制,拓宽思政教育场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政学习。[3]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建设困境

1.育德效果评价科学性不足

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课程思政对课堂及教师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原有的教学评价指标和体系对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实践而言,不仅不能完全适应其需要,而且存在着体系不完善、指标不科学、激励不明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4]

2.育德意识主动性不足

有学者指出,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不足,育德意识提升工作或浅尝辄止或生搬硬套;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意识薄弱,主动进行育德引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缺乏育德进取心,对育人理解片面化,将专业知识与育德相割裂;高校整体育德意识仍处于被动他律而非主动自律,对本校学生思政问题的积极关注和自觉研究有待提高。

3.育德实践创新性不足

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论及实践了解不够,由于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研究本身处于初级阶段以及缺少专门化的课程思政实践培训渠道,高校教师对其内涵理解的科学性和深入性均不足,因此难以准确地指导育德实践。二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滞后,教学行为存在定式。专业课教师仍然难以摆脱传统专业课教学“只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传统,容易在课程思政实际实施过程中陷入生搬硬套、囿于经验的困境,难以真正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的途径

1.高等教育主管部门

(1)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督导功能。只有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和支持课程思政,高校教师才能在开展科研与教学任务的同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和改良工作中。因此,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首先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实施标准、指标体系、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从根本上肯定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合法性,大力倡导课程思政,提高高校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2)系统整合资源,搭建育德平台。高校教师大多缺少育德实践经验,因此,就职后进行育德能力提升是保障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系统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相关资源,为教师搭建多方面多层次育德平台。如学校牵头为教师搭建育德能力教学实践平台,促进育德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

(3)制定教学指南,落实育德理念。高等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原有的教师教学指南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思政对教师和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要明确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优秀教师基本素质、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研究与教师奖励等,提供可操作性方案,为教师进一步将育德理念转化为育德实践提供方向指引。

2.高等学校

(1)校院两手抓,构建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首先,高校党委要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协调学院及各职能部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要注重各职能部门细分责任、相互配合、整合资源,加强对职能部门的指导、管理和考核,保障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职能。同时落实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责任,除了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等常规职责外,还有承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因此有必要将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能纳入学院重点工作内容。

(2)开展教师育德能力培训,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分层次对教师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全方位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通过专家讲座、育德沙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评比大赛等形式,同时邀请育德能力突出的教师分享经验互促共进,对教师从育德理论到实践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引导全体教师加强对育德能力的研究和学习,推动全体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创新课堂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评价制度。首先,要加快构建起容纳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处理等多方面内容的课堂评价体系,为课程思政实施效能的科学评价及精准改进提供机制保障。其次,要注重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一是要拓宽评价主体,既要涵盖师资管理者、课程监督者、课程受众者等传统主体,必要时也要引入校外第三方单位组织参与评价,构建全方位评价体系;二是要完善教师评价指标,综合考量“教”与“学”两个层次,既要从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思想理念、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设置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还要从受众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状况等方面进行考量。只有做好以上两点,才能充分发挥课堂评价机制与教师评价制度在课程思政育人育德实践效能中的督促与引导作用,从而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课程思政育德效能不断提升的正循环。[5]

(4)结合传统与现代,倡导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在传承传统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技术,实践新型教学方法,比如采取兼具开放与互动的案例教学法以及兼具趣味性与沉浸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法,以此改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被动接收课堂信息的弊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获得感。

(5)教学手段翻新,课堂性质由知识教授转向展示体悟。结合学生对课堂吸引力的主观反馈、教师课程思政实践的客观效果、学生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状况等方面,及时对方法进行常规化反思及个性化调整,探索形成适应所授专业课程特色并且更能培养和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新教法和新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3.高校教师

(1)提升职业修养与“协同育人”的育德意识。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育人”的外在责任,还要有“育德”的内在意识。在精深专业学科领域学识,践行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育德意识,助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

(2)关注课程思政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高校教师要主动加强对课程思政理论及实践的了解,将思政元素积极融入专业课教学,及时跟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将传统的“嵌入式”思政教育转变为“潜移默化式”,提高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3)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革新教学方法。高校教师要将理论联系实践,运用课程思政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就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等对教学实践进行复盘,并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实效。

猜你喜欢
育德高校教师课程思政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