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哲学观研究概述*

2023-03-10 07:11崔志林张玉昆宋立群郭宏伟
中国药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灵枢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崔志林 ,张玉昆 ,宋立群 ,郭宏伟 △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是基于先秦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而形成,是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长期观察和反复临床实践验证,基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归纳和总结出的系列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合集[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哲学智慧,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及人与宇宙万物的哲学关系[2]。哲学是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归纳总结发展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和属性进行理性认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认知体系。在此,通过梳理以中华书局出版由姚春鹏译注的《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知名著作,并检索相关文献,对《黄帝内经》基本学术思想中涉及的物质观、辩证观、恒动观、整体观4个哲学观进行概述,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1 物质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的物质观主要体现在对“精气学说”“神”的认识,“精气学说”作为对宇宙万物和人体物质本原的解释,“神”主要反映人的精神意识情志思维活动。“精气学说”为稷下道家学派创立,逐渐演变为研究人体生命生理变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古代哲学认为,“精”(也称“精气”)是对宇宙万物本原的认识;中医学中“精”的概念主要指人体之精,是藏于脏腑并流于不同脏腑间液态精华物质的统称,是对人体生命本原的认识;中医学之“气”是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活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其概念来源于“云气说”[3-5]。“神”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神,五脏藏五神,心为“神”之大主,与五行、五志、五液一一对应,是对人体生命意识的分类概括和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同样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由物质与意识组成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黄帝内经》的哲学观颇为相似,而《黄帝内经》中的物质观远早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物质观。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为,天地之气上下感召而化生万物,真气布满宇宙,统率乾坤,万物的生长、变化、消亡源于天地之精气的感应、盛衰。《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布气真灵,揔统坤元。”《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是说天地之气相合,六节之气划分,万物才能化生,又一次说明万物是由天地之气化生而来。《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为,人亦是秉承天地之气而生,肾精是人体的根本,肾能藏精亦能泻,说明人体的生长、变化和消亡与“精气”密切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云:“精气夺则虚。”《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是指肾气受五脏六腑之精的滋养,五脏六腑之精又接受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最终发挥功能,从而阐明了肾气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提出,人体精气的来源与“神”密切相关,“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了先天之精的来源;“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说明了后天之精的来源,从物质观角度阐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6-8]。

《黄帝内经》建立以精为人体生命的产生本原,以气为生命动力和物质基础的“精气学说”,以“神”作为生命意识体现,以此系统阐释了人类生存和天地万物的关系,解释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变化,把自然现象、天地万物、人体生理变化统一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使这一哲学理论成为中医药最重要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观念,并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养生防治理论的构建具有方法学意义。

2 辩证观

中国道家哲学思想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运动为天地万物变化之根本,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2个方面,相互依存变化,蕴含辩证观、对立统一观,贯穿《黄帝内经》始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规律之一,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基石和动力,认为任何事物、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9]。

《黄帝内经》的辩证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阴阳学说,主要是从阴阳互藏、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不同角度阐释天地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辨证治疗等[10]。阴阳学说同样阐释了“气”构成万物的理论,气分阴阳,阴阳对立统一,推动万物生化、发展及消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开篇明理以解释天地万物变化总规律和人体生命的奥义,并以此奠定中医学理论的辨证思维方式。《灵枢·病传》云:“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把阴阳哲学观与中医学理论融为一体,成为中医理论体系“阴阳学说”形成的基础和源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用阴阳理论来阐释生命现象。《素问·宝命全形论》中“人生而有形,不离阴阳”,以及《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将人体概括为相对的阴和阳2 个方面,指出阴阳2 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说明人体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是对立统一平衡状态,即人体健康的状态。“阴胜则阳病”指的是阴阳对立统一状态失衡,打破了生命的健康状态而出现疾病,甚至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消亡之态[11-12]。

“治病必求于本”之“本”指阴阳,调节阴阳作为中医治病的总纲和基本原则高度体现了《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哲学辩证观。在对立统一观念的指导下,《黄帝内经》通过“阴阳学说”全面解释生命现象、病因病机等,形成了人体脏腑分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观,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的对立统一观,有效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3 恒动观

3.1 概述

恒动观也是古代哲学的精华,更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思想[13]。《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为,气是构成万物本源,其特性在“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自然之气表现为“升降”运动和其他形式运动,人体之气表现为“升降出入”运动,形成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恒动观[14]。朴素唯物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而运动又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根本形式。恒动即不停运动、变化、发展,恒动观是认识事物现象、分析事物变化、把握事物本质规律所持有的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哲学观点。

3.2 宇宙和自然界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的“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以及《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均阐述了宇宙万物分为阴阳而运动变化无穷[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上天,浊阴归地,……终而复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说明宇宙万物阴阳变化,天地之气升降变化为云雨,处于周而复始不停运动的状态[16]。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这种“升降出入”“生从于化”“升已而降”“降已而升”便是《黄帝内经》学术思想在自然恒动变化上的“恒动观”,系统阐释了自然界万物在阴阳之气的、不断的“升降”运动之中生生化化,形成自然界中“生长化收藏”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17]。

3.3 人体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生命过程、生理活动及疾病过程亦属恒动过程[18]。首先,《灵枢·天年》以十为数阐述人体生命过程的恒动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以七八为数阐述女男生命过程的恒动变化。其次,《灵枢·营卫生会》中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以及《灵枢·痈疽》中的“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均说明人体在正常生理活动状态下,营卫之气作为人体生命基本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中。《灵枢·阴阳清浊》中的“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以及《灵枢·营卫生会》中的“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均充分体现人体物质和能量通过升降作用不断运动转化。再次,《素问·热论》中对伤寒的阐述认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系统阐述了伤寒于人体移经传变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同时,《黄帝内经》也描述了疾病,一日内存在“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不同程度的动态发展过程[19]。

无论是五行的生克制化,抑或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还是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宇宙万物都时刻处于周而复始的动态平衡状态,故医者临证治疗应动态辨证,遵循物质恒动观原则遣方用药,为善治医者。

4 整体观

4.1 概述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的统一整体观受先秦文化影响,与古代唯物论、辩证法及恒动观相互支撑融合,是古代哲学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具体反映,整体可理解为统一和完整。自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以来,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统一性、完整性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藏于内者,必有象于外,必有通于外,基于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相关理论。《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界统一相应[20]。

4.2 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为,人体内藏为藏,肢窍体肤为象,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系统为沟通纽带,联结人体六腑、五体、五官、五液等的有机整体,通过精、气、血、津液作用,实现人体系统器官的相互关联,构建了人体自身的统一整体观[21]。《素问·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概括了肝象系统的主要构成和主要联系,阐释肝象系统是以肝为中心发挥整体机能,并说明了藏与形体间的联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系统阐释了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功能,各有不同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并以五脏为整体发挥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素问·本藏》《灵枢·本输》2 个章节都有“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的论述,阐释人体五脏与六腑之间互为表里的统一关系。《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从藏象理论、五脏学说、经络学说及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等方面确立了人体自身是有机整体的观点,人体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全身改变亦可引起局部病变,故临床辨证要遵从统一整体观念。

4.3 人与自然界统一相应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认为,人与自然相应、相通、相参。人为藏,自然为象,人体五脏与自然界五时、五色、五味、五性、五化、五气等一一相应,将人体与自然形成天人相应的统一整体观。古人认为,宇宙空间包括整个自然界,更包括人体本身。故《素问·咳论》《灵枢·岁露》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之说;《灵枢·经水》《灵枢·邪客》中有“人与天地相应”之说,强调人与天地统一相应的整体观[22-23]。《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基于运气学说,把天地的四时六气与人体的五脏五气相互关联为统一整体,可称之为大整体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充分体现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季节交替规律具有一致性,春、夏、长夏、秋、冬四季四时之变化,对应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生命过程中的生理变化[24-25]。因此,《黄帝内经》强调对应自然节律和四时变换的自然养生方法,形成了人体顺应自然的从阴阳适四季的养生理论。如春月之时当夜卧早起,夏月之时当夜卧早起,秋月之时应早卧早起,冬月之时应早卧晚起。

5 展望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当前中医药学者广泛认可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两大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是《黄帝内经》基本学术思想的物质观、辩证观、恒动观及整体观4 个哲学观集中的体现。《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源,指导了中医学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为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深入发掘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梳理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哲学观,能丰富中医哲学思维,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加强中医理论守正创新,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医思维现代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后续将对相关方向开展持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灵枢理论体系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