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及其理论贡献

2023-03-13 17:03黄时进
关键词:总书记精神时代

王 悦,黄时进

(华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1]23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需要精神动力的支撑。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实质和生成逻辑作出凝练和概括,用“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来高屋建瓴地阐释和评价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不同的层次、于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表达,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思想根基、理论意涵与时代价值。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是内涵丰富、思想严整、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对揭示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彰显中国人民崇高的思想境界、阐明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品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思想根基

近代以降,西方列强与中国的对立冲突不断发生,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开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反省。尽管历经多次文化转型,萌生于中华民族内部的中国精神却葆有相对稳定的思想内核,并演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首次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2],随后作出系列关于中国精神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发生与发展的进程是不断挖掘中国精神思想根源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过程中创造了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提出“精神生产”[3]62的概念,进一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精神自诞生伊始就与人们的客观实践直接交织在一起,“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4]524。马克思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完整阐述了精神生产这一基础性理论,为构建中国精神的当代形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从“民族精神”到“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之主体、宗旨和原则一脉相承。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密切相关,密切关联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主体。“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5]5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驰而不息、行稳致远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精神的内容创新与伟力发挥中承担了领导核心作用。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密切相关,密切关联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宗旨。党的十九大报告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完成了在“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判断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无论是“美好生活需要”还是“物质文化需要”,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奋斗的目标,其中所蕴含的人民对精神的需求成为构筑中国精神的动力来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贺信中提到,多年来,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和卓越人才,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贡献”[6],突出强调了人民在精神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夯实了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密切关联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原则。不同于个体的意识与观念,中国精神作为整个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中国社会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需求的升华,赋予了中国文化以民族特征。为持续发挥中国精神更深沉、更厚重、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不断增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并将此提升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位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文化基因

历经岁月变迁的中华民族有着恒久的精神追求,内蕴其中的中国精神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不仅追溯了中国精神之所以存在的历史依据,而且揭示了中国精神作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动力支持的未来走向。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借助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中国精神由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积淀而成,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发挥着文化纽带和历史规约的重要作用。尽管随着时代的演进,部分价值规范已不再适应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现状,但其优秀的文化内核与经过改造的精神形态仍旧为当代中国人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尺度。例如,在生产力不发达时所形成的“克俭于家”的勤俭节约精神,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从国家精神培育的角度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创了中国精神独特的思想形态。一个国家所呈现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形态,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探索而形成的“世界大同”“协和万邦”“居安思危”“知行合一”等价值观念里汲取社会理想、和平理念、忧患意识与实践思维,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德治、廉政、仁政等思想,在社会层面构建了崇尚公平、维护正义等观念,在个人层面推崇慎思慎独、尊师重道、勤劳勇敢等品格,形塑了中国精神独特的思想形态。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立场,强调文化自信,以继承弘扬中国精神为突出使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中国精神在表达中国、呈现中国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文化自信支撑。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价值体系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随着历史的演进逐渐成为中国精神价值内核的根基和源泉,也将继续在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进程中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品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历史传承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勠力推进中国精神构筑,在此进程中取得了丰富经验与伟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精神的内容丰富主要依傍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展开。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坚持从党领导革命文化建设中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浴血奋战中。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在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建设,根据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战斗事迹谱写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等具有时代特征新篇章,为中国精神的丰富提供了革命文化基础。党在领导革命的征程中所构筑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8],传承着深邃厚重的红色历史与意义深刻的红色文化,激发了党领导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强劲动力。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1]44的要求。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坚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提炼精神要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国家重点工作任务的转化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而且需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这场变革,这就需要深入推进思想观念的改变。比如,自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始,人们对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问题进行重思和探讨。这一使中华大地迎来了经济腾飞历史巨变的精神样态即“改革开放精神”。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坚持从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中构筑精神谱系。精神文化的概念和内容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改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两个大局”的新境遇,凭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准识别、精心淬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品质,以现实问题活化经典内容,赋予中国精神概念以新的意涵与特征。在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指引下,我们党重构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关系,国家蓬勃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正为亿万中国人民所见证。

二、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理论意涵

中国精神依托于中华民族这一社会群体得以形成和传承,是一个持续与变迁、守正与创新的复合体,其内容要素展现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它由中华民族共同拥有和持续回忆的“过去”和正在经历和不断丰富的“当下”组成。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关注精神生产、钻研精神提炼、践行精神构筑,在推进中国精神内涵式发展的非凡实践中,回答了关于中国精神的一系列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为中国精神的提炼升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精神概念的提炼升华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不断自觉丰富和充实中国精神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精神这个概念,并对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系统阐释。

首先是凝练一个“整体概念”。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使用“中国精神”[2]这个概念,将“中国精神”置于中国梦的整体视阈之下,可见中国精神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与党带领中国人民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概念的论述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在实践中持续塑造的精神风貌,深刻蕴含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智慧,广泛吸纳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璀璨思想精华。将中国精神同中国梦直接关联,习近平总书记从整体性视野中夯实了中国精神的独立概念与完整结构。

其次是明确两个“核心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多元思想文化的激荡,江泽民认为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置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9]559对民族精神进行了科学界定。胡锦涛在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0]661的具体内容。至此,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进一步被确认。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守正创新,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进行系统凝练,并以此来诠释中国精神的两个“核心内容”。一方面,爱国主义构成中国精神的民族特质。民族精神凝聚和激发了中国人的信念,爱国主义经过历史大潮的荡涤被继承、内化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灵魂栖居之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记录着一个文明共同的愿望与追求。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两大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呈现时代特征的改革开放精神始终为投身现代化实践的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支撑。

最后是提出三种“现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概念的中轴,其实质在于激发精神潜在的现实力量,也就是在坚持走中国道路时,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1],展现“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价值”是新时代我们党总结的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新模式,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精神具体表达的符号载体

中国精神既具有历史性,也具有“未完成性”。中国精神的概念本质是基础,体现了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对中国精神的整体概念、核心内容、现实力量的科学把握和理性认识。中国精神具体表述的充实变化反映了我们党在深化、丰富、拓展中国精神内容上的洞察力、创造力、引领力,为我们认识中国精神构建了全面的解释系统。总体来看,中国精神的具体表述大致包括“以重大时间节点命名”“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命名”“以英模群体命名”“以重大历史事件命名”[12]四种类型。

第一,以重大时间节点命名的具体表述。例如,在“五四运动”时期孕育而成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13],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党中央领导全国军民进行抗洪救灾实践铸就的伟大抗洪精神,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抵御重大风险挑战的斗争精神要素,是全党全国人民“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1]27的精神力量。

第二,以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命名的具体表述。中国精神的构筑贯穿于党带领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是中国精神具体内容与国家政治实践互动的见证,具有鲜明的在场性。如在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历史地域形成的精神内容;在大庆油田建设、青藏铁路修建等重要历史地域形成的精神要素;在小岗、深圳特区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要历史地域形成的精神表达等,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精神整体性生成凝聚了思想共识和集体记忆支撑。

第三,以英模群体命名的具体表述。中国精神的塑造具体呈现了人民群众在共产党带领下展现英雄主义精神的奋力实践。例如,对于焦裕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14]。对于女排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大力弘扬以“实现体育强国目标”[15]等。由此可见,一系列以英模群体命名的精神要素均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达。

第四,以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具体表述。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关联着中国人民对伟大民族复兴历程中的历史传统与革命记忆的重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整体性构筑中国精神的进程中,形成了以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建党精神等为代表的以重大历史事件命名的精神谱系。其随着时代发展对中国精神具体内容进行调整,可以在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迅速引起心理情感反应,还能够使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1]15。

(三)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内核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源于中华民族生产生活实践,彰显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尤其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特质。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守护中国精神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一道路上建构中国精神,使这一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是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同时汲取了其他文明精神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契合的积极因素;这样才能批判性地转化传统文化精神要素,同时规避西方现代精神负面因素,不断推动中国精神内核的守正与内容的创新。从中国国情出发,不仅暗含着尊重文明多样性的预设,而且反映出中国精神内容革新与实践演进相适应的逻辑。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中国精神的人民性。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贯穿于党的初心使命践行之中。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内涵积淀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多个群体强调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构筑中国精神。例如,面向广大文艺工作者,他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6];面向新时代作家群体,他要求进一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17],创作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了凝练中国精神始终把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主动、实现人民的精神满足作为追求的一以贯之性。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以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确认了中国精神的世界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21。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正是中华民族坚持独立自主构筑中国精神的成功经验,反映的是现代精神的普遍性内涵。从世界性维度来看,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可以通过中国精神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验表达而呈现。一方面,独立自主构筑中国精神可以有效扭转西方文明的“东方主义”文化偏见;另一方面,中国经验的精神呈现,是牢牢把握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战略主动权的表征。

三、中国精神时代阐释的理论贡献

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思想内核的集中展现,“统摄民族复兴的文化传统、实践意识、价值追求与信仰坚守的思想智慧,蕴含着多元整体的现代性意义”[1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国精神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思想,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也为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提振了精神状态、凝聚了精神力量,为世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从全局确定弘扬中国精神的战略地位,表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使其与中国精神融通起来,“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7],这些重要论述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强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梦决定了弘扬中国精神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深刻提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构筑中国精神的经验智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的路径。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投身弘扬中国精神的实践,在诸多场合对其进行了重要论述,如撰文《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19]。其次,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1]45,弘扬社会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在弘扬中国精神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要求[20]。最后,抓住了文艺界这一重要群体,要求文学、艺术等从业者把人民的需要放在首位,鼓励其守正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为弘扬中国精神贡献主体性与现实性力量。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从人类文明互鉴的高度指明了中国精神的构筑指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探源事业是全球文明探源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构筑工作的开展需要加强同国际文明交流、对话。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直面临着确证自身文明存在方位的压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勾画人类文明的历史高度,通过全球化的视野把精神生产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申明中国精神的构筑既要为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也要为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定位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共建文明互鉴的和谐国际关系。

(二)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坚定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中华文化是最有理由充满自信的文化。这一论断鲜明地彰显了文化自信在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深刻蕴含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实践基础和价值基础,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如何将中国精神构筑与党的发展历程相结合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精神重要论述复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非凡奋斗历程,唤醒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的集体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一种历史感,要敬畏历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1-2,指出历史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将崇高的精神世界融入中国人的人伦日常与行为规范当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经过岁月洗礼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中国精神的历史源流。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实现了中国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现实中的书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1]。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智慧结晶,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实践智慧。中国精神具体展现为在争取民族独立时的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在新时代中生成的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次一次地战胜革命的苦难、建设的困顿、改革的挑战,不断固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基因。

(三)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要把一个完整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22]。构筑和弘扬中国精神不仅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表征,还是一种实践力量,中国精神最终都将表现为一种文明状态。基于中国在新时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阶段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极大地强化了中国精神构筑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价值。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实践指南。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1]45愈发迫切。已经走过百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鼓励华人华侨要积极“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23],为特定人群、特定行业如何做到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指明了实践道路。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时代阐释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有益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起“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深刻阐述了如何让世界“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24]151,打破了在人类文明构建理论和实践上“西方中心主义”的神话,在世界文明构建上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迷思,真正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发展逻辑与“文明平等”的正义法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华民族世界地位与影响力的获得“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17]。内生于中华民族的中国精神不仅是构成多元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为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提供文明层面的启示。

猜你喜欢
总书记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