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改革策略探讨

2023-03-14 21:55张淑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产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从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微观层面来看,传统的高校影视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及社会的需求。文章以近年来高校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为背景,结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改革大趋势,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教学模式现状、改革思路等方面展开研究,指出传统高校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针对当前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文章提出高校传媒类专业影视创作类课程深化产教融合的具体策略,包括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校企平台的搭建;从学校、专业、课程等多维度开展的改革探索等。

关键词: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影视创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904;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23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21048;2020年度山西工商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影视专业创作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JG2020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新媒体浪潮迅速席卷了整个社会,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格局,影像的概念与本质正在默默发生着变化,影像传播已然成为一种新的交流互动方式,网络直播、短视频、微短剧等新的产业形态成为市场“宠儿”。行业风向的变化对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成为各大高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主要思路。传媒类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多数课程以“理论+实践”的形式展开教学,影视创作类课程作为实践教学主阵地,需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与行业密切接轨。发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将课堂与企业紧密连接,引入行业真实项目,既能够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又可以提升学生市場竞争力,是新形势下传媒类专业影视创作类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传统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高校传媒类专业影视创作类课程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以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联合创作”与综合类高校的“项目教学”为主。

(一)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联合创作”模式优势明显,专业性较强

影视创作类课程实践开展过程中,专业艺术类院校以专业设置丰富,硬件设施完善凸显明显优势。基于影视导演、影视与制作、摄影、戏剧影视文学、录音、表演等不同专业,通过“短片创作”“纪录片创作”等不同形式的实践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联合起来,学生可以基于自身专业特长承担不同创作任务,构成完整系统的合作体系,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短片创作的专业性。此种教学模式,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各取所长,团队人员设置较为合理,能够初步实现影视创作过程的工业化、模式化,但在创作过程中学院派风格较为浓厚,过于理想化,往往与市场接轨较弱,对市场风向的掌握有一定滞后性,局限性较为明显。

(二)综合类高校传媒类专业单一,影视创作类课程实践性较弱

普通综合类高校的专业设置单一,硬件设备不足,学生在实践创作中更加注重文本层面,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开展一般采用项目制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根据各自专长或创作需要分别承担编导、摄影摄像、录音、剪辑等不同岗位,根据不同项目要求撰写剧本,制订拍摄计划,最终完成作品拍摄。此种方法主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方法,主要考验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创作中多以前期文本为主,作品具有深度,但创意不足。此外,影视创作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专业分工极其明确的密集型艺术生产活动,项目制教学在难以保证影视创作专业性的同时,容易产生资金分散、拍摄设备短缺、影视制作技术生疏等问题,最终导致影视创作类课程只能以一种小作坊式的生产活动存在。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学生竞争意识不强,也无法真正获得影视产业一线的工作经验,产生精品的概率大打折扣,这是此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影视创作类课程改革

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授课,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旨在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学习提升学生创作审美水平,为学生进入社会做知识铺垫与能力培养。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为主,以传媒类专业影视创作类课程为实践调研基地,从教师视角出发,将已有的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进行翻转,逐渐实现以教学目标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以成果为导向,进行多课程之间的联动实验,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观察,总结探索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实践改革新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产教融合背景下,创作类课程实践训练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成果为导向,利用“分层次目标模型”对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进而梳理各层级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各层级清晰的“目标模型”,便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学习成果[1]。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等方面着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其个性,挖掘其潜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通过完成不同阶段的目标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如在学生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时期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实践成果引导,通过阶梯式创作明确教学目标。

(二)教学成果的改革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同步学习。影视创作对于环境变化、技术发展非常敏感,教师需要紧跟潮流,关注行业最新动向,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根据不同课程开展如剧情短片、纪录片、微短剧、影视广告等不同形式的实践,丰富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聚焦传媒类专业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实践改革,以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为例,在剧本创作、电视栏目策划、纪录片创作等课程中,教师设计“模块训练+主题创作+交流反馈”环节,结合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微短剧等形式实现学生整体实践水平的提升。课程实践能够最大程度地结合行业现状,不教条、不死板,针对性地提出实践创作目标,完成具备专业特色且符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顺应行业发展要求的实践作品。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师对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直接检验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主要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构成,期末考试多以闭卷的形式展开,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考查集中在理论部分,较为片面。而创作类课程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难以通过量化考试客观呈现。影视创作类课程在教学改革中主要侧重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通常在日常项目制考核基础上,结合课程期末作品汇报展示,通过新媒体平台数据反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完成此类课程的综合考核。此外,扩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期末考核方式更加灵活,便于教师根据学生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

三、开展专业引导、课程共建的深度融合

影视创作类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阶段,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通过课程建设,开展专业引导、课程共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一)校企合作现状与局限

高校在推进应用型本科改革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市场现状与行业需求,注重大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实践锻炼,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能够及时应对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成为很多本科院校应用型改革的新方向。

第一,传统艺术类高校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过程中主要以影视基地建设、专项讲座居多,融合层级偏低。地方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受地域限制较为明显,本土传媒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接受大批影视专业学生实训。部分产教融合课程只能提供到企业参观,达到认知实训,而无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以学校为主导联合校外企业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将企业最新技术资源引入课堂,引导企业独立承担课程的开发与授课,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2]。

第二,高校教师缺乏企业视角或企业态度,需要进一步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增加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推进高校产教融合新模式探索改革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以山西工商学院传媒学院为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在大二阶段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展开专业分流,这一阶段以学院为主导,主动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导师展开授课,并推行“一师一企”制度,多角度促进高校课堂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二)以课程为阵地的产教融合

在以专业、课程为阵地的产教融合进程下,可以针对性地引进企业技術与实践项目,通过点对点的专项实践训练,以行业标准要求展开影视创作实践。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授课,引入专业前沿知识,拓展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行业需求的理解。利用课程实践积极参加各行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媒体融合意识和跨媒介技能,为未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影视行业发展需求打下基础。

第一,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展开教学,突出影视创作的创新、创意。如结合山西省文旅厅发起的“游山西·读历史”主题活动展开主题文化栏目策划等,既高效地完成了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又通过课程实践实现了产教融合。此外,在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潮中,多所高校以课程为主孵化的新媒体项目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赛事中获奖。

第二,引入影视工业创作流程,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落实“创作导师+创作团队+实际项目+推广评奖渠道”模式,“全环节”链条把关。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众多艺术类高校在毕业季联合企业举办“全国高校毕业作品云展映”,开拓学生的影视制作视野;各大技术公司成立专门机构如索尼影像技术学院、佳能青年影像学院等联合高校开展专业培训,更新高校教师授课体系。以课程为阵地,激活课堂教学,建立起教师、学生、企业之间三向互动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四、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为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院成立“新媒体产业学院”,与多家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导师,逐步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特色之路。

(一)完善培养方案,健全课程体系

根据影视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岗位需求,学院充分运用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和山西工商学院融媒体中心等平台优势,构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岗位对接”[3]为培养目标的影视媒体学科群。构成由学院主导,晋商行、天下秀、山西电视台等一线企业参与,重构对接戏剧影视学学科专业岗位群的课程体系,将信息技术交叉学科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衔接,完善戏剧影视学学科专业岗位群课程体系。

在课堂改革方面,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和微课比赛,组织红色筑梦考察、微电影创作、作品展出等活动,以应用型教材开发带动应用型课程建设、教改带动课改、一流师资带动一流课堂创建、教学成果带动教学水平提升,从教和学两个层面推动课堂改革。在教学方面,学院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了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多种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影视公司、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4]。学院师生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为区域文化传承、政策宣传、“非遗”数字保护、虚拟仿真等提供项目化服务,共同实施项目化教学。

(二)信息共享,打造校企合作联盟

利用“互联网+”,建立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政府产业政策、产业技术需要、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等信息融合起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为产教活动有机对接、深度融合开辟新渠道[5]。近年来,山西工商学院大力引进企业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资源,由校企合作共建集项目开发、项目孵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师资培养、学生就业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与科技研发平台,深化校企共建,打造合作联盟。在引入企业导师授课的同时,增强自有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技能,扩展学术视野。学院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相关大学和企业进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参加各大专业论坛、研讨会等。

五、结语

技术创新、行业变革对影视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业融合背景下,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与影视的融合发展已然被视为下一个行业风口。传统高校传媒类专业的应用型改革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前提,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结合,将影视创作类课程对影视人才的培养提升到社会层面,达成专业与行业接轨,学校与社会共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武威,杨秀珍,魏茂金.疫情期间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94-200.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2017-12-19.

[3] 周荃,宋西宁,王丽红,等.产教融合匠造专班校企协同进阶育人模式探析[C]//教育:人之为人的生长过程:校长教育思想的凝练与践履会议论文集. 2022:499-504

[4] 陈曦.基于OBE理念的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以《影视广告创作》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科技资讯,2020,18(34):141-143.

[5] 彭志华.以深化产教融合 释放发展新动力[N].广西日报,2019-10-29(003).

作者简介 张淑艳,讲师,研究方向:影视产业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