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全民自觉行动机制

2023-03-14 23:17褚松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3年5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全民环境保护

褚松燕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实现了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2023 年7 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无论是在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还是在新征程上“五个重大关系”的处理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是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强调积极发挥“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形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自觉行动。

一、全民行动是美丽中国建设事业中人民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和不断完善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从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一)全民行动是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早在1972 年6 月,在获邀参加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时,中国代表团就提出了中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1],并在1973 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作为环境保护工作方针确定下来。这32 字方针既简明扼要地点明了中国政权的人民属性,又生动说明了环境保护全民行动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之初,1979 年9 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将32 字方针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都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内容。2000 年3 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了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参与形式,拓宽了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2],为人民群众从源头参与环境立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鼓励和保障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更加完善,形成了系统性全民行动法治保障。例如,在立法层面,2014 年4 月24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部法律自修正案草案公布到最终修订通过,经历了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四次审议[3],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立法特点。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政府、企业各方面的责任和处罚力度,并专门设立了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展示了全民共同治理环境污染、共建生态文明的决心。尤其是2018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也为人民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总体目标和根本行为准则。在政策层面,2014 年5 月22 日,原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明确“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2015 年9 月1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这些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有效保证了人民环境信息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行使,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全民行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就是把这一显著优势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生态文明事业发展,因此,全民行动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要保障,也是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社会基础。

全民行动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传统优势有多种多样的体现,如爱国卫生运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生活垃圾分类等。以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为例,早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在《兴国调查》中写道: “山虽分了,树木只准砍树枝,不准砍树身,要砍树身须经政府批准”[4]。新中国成立后,1955 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激发起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热情。改革开放之初,为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掀起了从国家到个人的全面植树造林运动。1978 年11 月3 日,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原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同年11 月25 日,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占国土面积的42.4%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5]。1979 年2 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将每年的3 月12 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1981 年12 月13 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多次讲话指出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而且身体力行,每年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2023 年4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们一起参加植树,就是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既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种下片片绿色,也在广大人民心中播撒绿色种子”,“一代一代做下去,美丽中国就是这么建设出来的。”[6]在党的领导下,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持续至今,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全民义务植树成为社会风尚,爱树植树护树作为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得到了传承。我国国土绿化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森林资源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沙化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连续减少,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 多年保持“双增长”。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参加全民义务植树的人数累计28 亿人次,义务植树116 亿株,累计完成造林5.29 亿亩。在全球,2000 年到2017 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 来自中国,中国贡献居全球首位[7]。2022 年全年,我国完成造林383 万公顷、种草改良321.4 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 万公顷,森林面积2.31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8]。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就得益于党的全面领导,得益于党长期以来密切联系群众所形成的全民行动体制优势。这不仅是人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结果,而且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未来,必然也要依靠人民当家作主来推动。

二、全民行动是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本身就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秀传统的传承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之一。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一直十分重视提倡勤俭节约和反对铺张浪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秉持勤俭建国的原则,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在工农业发展和教科文卫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各种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坚持综合运用惩戒性、奖励性政策杠杆和倡导性政策工具来推动我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2016 年12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设定了公共机构节能目标,从实际成效来看,2021 年6 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显示,2020 年全国约158.6 万家公共机构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与2015 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07%、11.11%,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政府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加大了柔性倡导力度,在“十三五”期间,推动全社会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节约就是增加资源的理念,深入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和节能“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军营、进商超、进宾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等“十进”活动,使节能减排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党和政府对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推动力度也进一步加大。2015 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即“更新理念、夯实基础”“节约优先、绿色消费”“创新驱动、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全民行动”,通过政策措施来全面构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全民行动体系。2017 年,商务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发出通知,推动餐饮行业厉行勤俭节约,引导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得到餐饮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10]。党的二十大更是明确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转向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在当代的继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全面节约的体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民贡献。

(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时代高品质生活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摆脱贫困到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内容到实现方式都越来越多姿多彩。其中,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追求的重要内容,但我们并没有走西方进入丰裕社会之后的资源能源浪费老路,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际行动加快绿色生活方式转型的步伐,垃圾减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都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品质生活的新风尚。尤其在“80 后”“90 后”和“00 后”的青年群体当中,节水节能的低碳生活和用绿色脚印取代“碳足迹”正成为常态,甚至有的年轻人为了拥有高品质生活而坚持“买少、买精”、强调回归自然,崇尚减少物质消费和垃圾产生的极简主义。

可以说,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蓝天碧水净土的保护,并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日常生活、消费和出行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在形成一种随时随地参与环保行动的生活状态。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更是站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统筹角度,为新时代高品质生活指出了具体行动方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型已经开始成为文明健康生活的时代风尚和全民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风向标,正在为新时代新征程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打下坚实基础。

三、健全全民自觉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机制

尽管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从认知到实践还需要一个过程,缩短这个过程,就能够在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争取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11]在今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可见,全民自觉建设美丽中国,关键是健全相关有效机制,促进人民群众建设美丽中国的认知向实践的转化,做到知行合一。

(一)群众有序有效参与的引导机制

一般来说,对于直观感受深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短期内感受强烈、直接损害其利益的环境问题,人民群众行动的积极性更高,例如水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和噪声环境治理方面的参与度都比较高。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以全国12369 环保举报管理平台为依托,深入推进举报信息联网,规范举报受理、办理工作程序,实现了“有报必接、违法必查,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切实维护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些地方主动将12369 与政府12345 热线对接,与有关部门共享信息、联动转办,有效减少多头举报、重复受理,提升回应效率和回应质量。同时,新闻媒体也加大了监督力度,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共同营造了全民环保监督的公共利益链条和社会氛围。但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人民群众环保参与的“两多两少”现象,即对直接可见的污染防治监督参与多,制度和政策制定等源头建设性参与少;对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和公共设施建设“邻避”情绪化参与多,而公共利益导向的常态化参与少。

为此,一是在制度机制层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公共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准确披露各种环境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进一步完善和畅通各种公众参与制度化渠道,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活动,引导群团、行业组织、社会组织、环保志愿者基于专业优势进行合作,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破解“邻避”困局,使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参与更加有效。二是通过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组合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引导到日常环保行为当中,在从标准、准入、监管等方面有效撬动市场资源向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配置的基础上,有效引导人民群众的消费偏好和行为偏好,使更多人愿意通过绿色生活方式来获得节能减排、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的多重收益,提升生活品质。三是进一步畅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意愿传达和协商的通道机制,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从垃圾减量、节电节水、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细节小事做起,以涓涓细流汇聚生态环保的时代潮流。

(二)优化宣传教育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增强全民自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后,我国从法制宣传和全民行动倡导等方面加强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逐渐营造起人人行动、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2023 年6 月28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 月15 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这一决定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8 月15 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12]。由此,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及其首次活动使我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常态化从内容到形式进一步得到丰富。

为激发全民行动的自觉性,还需要对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例如,在宣传内容上,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增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判断力。在宣传渠道上,进一步加大生态文化立体传播力度和互动性,吸引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民群众加入生态文化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互相教育,共同弘扬生态文化。同时,进一步丰富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在《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简称“公民十条”)基础上,形成对全民自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为指引。

(三)健全环境治理多方共治机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13],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全民行动体系显然是贯穿始终的能动性支撑力量。大量研究表明,公众环境参与度和环境治理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既有的环境治理实践也有力说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公众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资源配置机制,能够朝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共同目标形成合力,并取得巨大的环境治理效果。

健全环境治理多方共治机制,显然有助于全民自觉行动合力的发挥。这就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进一步明确各方共治责任。政府不仅需要通过政策和行政工具来履职尽责、加强环境治理监管,而且需要进一步优化吸纳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渠道,使人民群众全链条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把民意民心转化成环境治理的良性力量。企业不能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甚至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而应该更多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追求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从源头把好治理污染的关口。进一步加强环保信用引导,鼓励人民群众以行业自律、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发挥国家主人翁作用,在常态化参与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习惯的养成,厚植全民行动日常化的社会支持力量。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全民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全民·爱·阅读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可持续全民医保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