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生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研究
——以官牛犋村为例

2023-03-16 06:27于宏伟李鹏涛冯沛YUHongweiLIPengtaoFENGPei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期
关键词:开间正房生土

于宏伟 李鹏涛 冯沛 YU Hongwei LI Pengtao FENG Pei

生土民居建造方便且绿色生态,是我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生土民居是“走西口”移民文化的产物,其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特色。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官牛犋村生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从而获得该地区生土民居的现状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从院落构成、住宅平面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该地区生土民居的建筑形态特征及建筑地域文化,完善该地区生土民居理论,为生土民居研究提供借鉴。

传统民居;生土建筑;建筑形态;院落;装饰

0 引言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地形复杂,文化多元,是多民族聚居地。受“走西口”移民文化影响,当地出现大量不同于本土建造的技术及形式。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此交汇,孕育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生土民居,既保留部分山西民居的特征,又融合地域建筑特色,形成形态多样的生土民居。

1 研究背景

1.1 地理环境

内蒙古地区跨度较大,地域狭长。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与山西省、河北省接壤,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凉城县距山西省较近,作为“走西口”移民活动中移民进入乌兰察布较早的地区之一,民居样式受到较大影响。本次研究对象为凉城县六苏木镇官牛犋村,该地区生土建筑类型丰富,村庄形态受破坏较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1.2 自然环境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南部,气候变化四季分明。受自然环境、建造材料、建造年代、施工技术等影响,该地区生土民居为单层建筑。建筑形制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作出适应性改变,民居正房一般南向开窗,且窗户尺寸较大,有利于采光通风。民居正房北向极少开窗,山墙面一般不开窗,尽可能减少建筑热量的损耗。民居建筑强调冬暖夏凉,保障良好的日照条件。

1.3 文化渗透

内蒙古地区生土民居在“走西口”移民文化背景下,作为移民活动的迁入地,自明清以来,大量来自山西、陕西、甘肃、河北等地的移民向此迁徙,带来不同的地域文化及全新的建造技术,村民运用经验及技艺,保留部分山西民居的建筑特色,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及独特的地理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及建设。基于此,内蒙古地区逐渐形成形态丰富、种类多样且具有地域特色的生土民居建筑形式。

2 生土民居空间形态分析

2.1 院落构成

院落是我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民居的院落空间大多为一进式,南北向较长,东西向较窄,呈矩形形态。整体相对规整,采用围合式布局。院落空间较为开敞,为房屋获得充足日照提供条件。院落内部有相对明确的轴线,空间组织自由、灵活。凉城县官牛犋村民居院落空间主要由正房、厢房、院墙、院内菜园、牲畜棚与院门共同构成。院落内部依据民居数量、排布方式及居民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划分各个功能区域的相对位置。

2.1.1 正房

正房是生土民居中最主要的活动空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均在正房内进行,一般布置于庭院轴线北部,正房或由正房和紧挨着的耳房所构成的院落空间是最基础的院落形式。后期因家中人口增长或原有民居老化,会在原有正房周围新建房屋,但基本格局保持不变(见图1)。

1正房

2.1.2 南房

部分民居在院落中会建造与正房平行的南向房屋,主要功能为储藏生活用品,院落东西向由院墙围合,形成统一的整体(见图2)。

2南房

2.1.3 厢房

厢房在当地又称“凉房”,在建筑高度及建造规模方面不及正房,一般不用作居住使用,但可储藏粮食、生产工具等,布置于正房的左、右侧,形成东厢房、西厢房(见图3)。村民因日常生产及生活的实际需求,会在部分院落空间内建造棚屋,以满足谷物加工、牲畜草料储存、粮食晾晒、生产工具制作等生活需求,院落格局更加自由、灵活。

3厢房

2.1.4 种植与养殖空间

生产方式决定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反映于村民日常生活的院落空间格局,村民需要饲养牲畜、种植蔬菜,故会在院落内部划分养殖空间与种植空间,院落形制顺应居民生活需求不断调整。

2.1.5 院门

院门是民居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部分,调研得出,当地民居院门有2种形式。一种是院墙用于区分院落内外空间,院门正常布置于院墙内,仅作为院落入口使用;另外一种是在院落南向房屋基础上将院门融入,即在南向附属用房中加入院门,院门与房屋融为一体,故形成民居入口灰空间,居民通常在茶余饭后在此处交流与休息。

当地民居院落空间在正房基础上演变而来,通过正房与南向或东西向房屋的自由组合,官牛犋村民居的院落空间呈现出丰富的形态特征,民居功能更加齐全。现存民居部分厢房已破败不堪,用作杂物间。合院型民居以中间庭院为活动空间,院落内部种植功能与养殖功能减弱,官牛犋村现存三合院较少,院内厢房部分已被拆除。

2.2 平面形态

凉城县官牛犋村生土民居建筑平面形制主要以二开间、三开间为主,伴有少量一开间与四开间的建筑形式,其中主要以三开间居多。房屋为三开间正房,每间由土墙进行分隔。此种平面形式的生土民居房屋进深通常为5~7m,建筑平面呈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长方形。官牛犋村三开间生土民居主要有2种平面布局,一种是民居仅开一个门,门设于中间房屋,通过外间联系两侧卧室;另一种布置方式为民居开2个门,房屋由一开间与二开间组合而成,西侧为一开间,内为卧室,东侧为两开间,分为外间和内间。西侧一开间与东侧两开间共同构成三开间式房屋,东西两侧以墙体隔开。在民居内部,外间通常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主要用以储存生活用品及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包括洗脸、炊事等功能,部分外间设置灶台。卧室是民居内主要的生活空间,村民在此休息、用餐、会客等。卧室平面布局随火炕布置而定。部分火炕布置于南向,与窗下墙相连而又低于窗的高度,此种布置方法可使火炕获得更多日照,增加炕内热量。部分火炕设于东西方向,多见于开间较小的房屋,火坑面积约占卧室面积的三分之一,炕旁通常设置灶台,用以做饭及供给房屋热量。生火过程产生的热气随着火炕的炕道循环,传送至墙体烟道,最后顺着烟道排放至室外。

2.3 门窗

内蒙古地区民居主要为木门和单层玻璃木窗。在部分民居厢房中,屋门制作较为随意,仅在木架基础上放置木板,起到简单的遮挡作用,木板与民居墙体颜色接近,以在视觉上统一观感。

2.4 装饰

生土民居给人留下的最深刻且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其自身的土黄色,因其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民居与环境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凉城县生土民居建筑立面采用明显的三段式设计理念。房屋的基础部分至窗台为第一段,部分生土民居会在砌筑过程中在房屋的底部利用当地石材砌筑墙体,在石墙上放置土坯砖,最后以草泥抹面并找平,既增加了民居墙体基础部分的结构刚度,又对民居起到美化作用,防止墙体基础部分因雨水的腐蚀而导致“起酥”;窗户至屋檐为民居的第二段;民居屋顶为第三段。三段式生土民居立面比例均衡,造型朴素,呈现质朴与平实的特色,具有较强的质感。

3 生土民居发展过程

实际调研可知该地区生土民居建设年代较早,经济水平较差时建造的生土民居主要为解决居住问题,通常开间较小,墙体为土坯砖,屋顶为草泥材料,民居建造就地取材,在当地方便获取的生土材料中加入枯草、秸秆等植物并制成土坯砖,从而提高生土材料的整体性。而后由当地具有建设经验的村民夯实基础后按照房屋的大致框架进行墙体砌筑。由于生土材料无法抵挡雨雪侵袭,居民会定期对墙面补土以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椽子部分通常超出墙面一定距离,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生土建筑墙面变薄(见图4)。

4屋顶细部

经济条件转好后建设的生土民居则采用瓦片屋顶,在墙体砌筑过程增强了砖的使用,出现四脚落地结构和砖包土坯结构。四脚落地结构是将房屋四角用砖块垒起,随后在形成的框架内填充土坯砖,此种房屋较正常土坯房更显立体,房屋整体轮廓也因砖的使用更显挺拔。砖包土坯结构的建筑内部为生土材料,外部以砖块包裹,既减少雨雪对生土材料的破坏,又使居民享受到生土建筑的蓄热优势。民居室内开间逐渐增多,室内布置更加丰富。在该地区早期生土农房中,部分房屋虽已破败,无法供人居住,但窗格上丰富的装饰造型仍然可见。后期由于房屋维修,过多装饰的窗格被取消,改用较大的木窗代替,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居民生活需求。

4 生土民居现状

生土民居既具有冬暖夏凉、绿色环保等生态特征,又反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但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的生土民居遭到破坏,其历史资料尚未被及时保留。笔者实地调研发现生土民居正以极快的速度消失于人们的视野,部分被保留下来的生土民居处于闲置与废弃状态,房屋因无人居住而缺乏使用与必要的修缮。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相较于现代的砖瓦房,生土民居不够整洁、干净,但其自身的结构与材料特性难以满足居住需求。村民缺少专业知识,民居被随意修整,建筑风貌被破坏,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逐渐消亡,后期新建民居样式雷同、千篇一律。

4.1 功能缺失

现存生土民居功能混杂,由于村民随意建设,院落空间混乱且闲置空间较多。民居内部功能均集中于正房,单个空间承担多个功能,如卧室兼作休息区、用餐区、会客区等。生土民居室内未设卫生间,卫生间一般建于院落一角。笔者调研发现,生活在生土民居内的村民大部分为老年人,然而民居却未进行适老化更新,造成老年人生活不便等问题。

4.2 结构老化

由于生土建筑材料的特殊性,其一般无法承受过多的自然腐蚀,降雨、降雪及风沙等导致当地生土民居出现墙面开裂、屋面木材弯曲、地基沉降不均匀等问题,加剧房屋破坏。

5 结语

内蒙古地区生土民居是移民文化、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共同作用下的时代产物,是当地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是人类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应及时记录与研究民居建造智慧,保护当地建筑风貌。随着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生土民居作为旧房与危房被推倒重建,当地丰富的建筑形态特征未被及时保存、记录。本文以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官牛犋村生土民居为例,分析当地生土民居的院落构成与建筑单体特征,总结该地区生土民居现存问题,为生土民居保护发展与更新研究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开间正房生土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生土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生土掺量对硫氧镁水泥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九五之尊”
生土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福绥境胡同50号“开间更新”院,北京,中国
王家烈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