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石窑民居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
——以老牛湾村为例

2023-03-16 06:27管勃勃苏晓明李旭龙GUANBoboSUXiaomingLIXulong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期
关键词:湾村窑洞老牛

管勃勃 苏晓明 李旭龙 GUAN Bobo SU Xiaoming LI Xulong

传统村落传承的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是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与潜在力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以呼和浩特老牛湾村为例,通过资料收集、走访调研、现场测量,基于石窑洞建造技术和现代建造技术,结合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针对老牛湾村传统民居提出更新策略,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提供思路。

乡村振兴;传统村落;民居;保护更新

0 引言

乡村振兴构建全新的乡村面貌,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弘扬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传统民居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中是重中之重,其保护与更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老牛湾村是清水河县旅游型乡村的代表,对县城本身乃至周边乡村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民宿是当地民居结合地域人文、自然、旅游资源特色,为游客提供住宿,并配套餐饮、娱乐、休闲体验等服务的旅游衍生产品,既让游客更近距离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来源[1]。相较于普通新建民居,石窑民居具有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更新研究更有意义,故有效地保护石窑民居并提炼其特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 传统石窑民居形成的背景

1.1 自然条件

老牛湾村处在万里长城和黄河的交会地带,以该村命名的国家地质公园坐落于此,是华北北缘最完整的一套古生代地层系统,与闻名于世的明代古长城以及凝聚人类智慧的古窑洞遗址交相辉映。如图1所示,清水河地区地层发育较为完全,产状平缓,构造变动微弱,矿产资源丰富,石灰岩是较好的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是石窑民居建材的直接来源[2]。

1老牛湾村航拍

1.2 人文历史

老牛湾村是以家族为主体,且5个家族共同居住的空间单元,村民祖籍多为山西、陕西[3]。老牛湾村地处山区,靠天吃饭且宗教文化浓厚,村内庙宇众多,特殊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风俗习惯等对村内传统石窑民居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 传统石窑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现状

2.1 民居形式及建筑特征

清水河县石窑聚落历史悠久,营建方式根据全域内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靠坡村落的石窑层层叠叠隐于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窑洞主体材料为当地盛产的白云岩石,经过工匠加工处理成片状,层层堆叠而成,整体层次分明(见图2)。

2石窑民居及建筑材料

石窑营建分为定向放线、挖基坑、砌基础、砌窑腿、起拱券和后墙、屋顶覆土、砌窑脸、盘炕这8个步骤[4]。每个步骤、环节都一丝不苟,整体结构符合受力特征,单体稳定性较好,很多窑洞有约300年历史。电灯的普及使室内空间布局改变,火炕位置由南侧改为北侧,大幅提高了冬季的火炕温度。

2.2 民居保护与更新现状

老牛湾村窑洞建造方法源于陕西、山西等地[5],但因村落地处山区,地质多为岩石,黄土层薄,不宜建造土窑洞,故石砌窑洞应运而生。

当前,老牛湾村因国家级地质公园等优势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焦点。村落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景观绿化布置有序,传统民居修缮和保护工作稳步开展。随着旅游业发展,游客对村内民宿需求增加,村民开始对自家民居进行修缮扩建,仅注重外立面形式的统一,室内并未进行实质性修缮。扩建民居多为外立面为窑洞造型的砖墙、混凝土盖板的单层或2层建筑,失去窑洞建筑应有的物理特性(见图3)。

3新建窑洞

3 传统石窑民居现存问题

3.1 建造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不断发展,建筑材料种类增多,新建建筑的建设周期和造价远低于传统建筑。乡村建设发展缓慢,旅游等新兴产业未得到全面开发,村内人员流失严重,很多民居目前均处于空置或荒废状态。传统石窑建造技术是时代工匠的艺术结晶,随着时代发展,石窑建造手艺人愈来愈少,建造技术传承面临严峻考验。

3.2 室内环境舒适度有待提高

石窑建筑为单侧开窗,故室内采光较差,空气流通缓慢,环境质量不佳。村民普遍反映室内空间夏季过于潮湿,加上通风较差,墙体附着水汽,长期出现霉菌,导致面层材料脱落。老牛湾村地处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极低,即便黄土和石块的导热性较差,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室外冷空气通过围护结构进入室内,但窑脸和门窗等部位的保温效果不佳,故石窑建筑冬季室内温度极低,无法满足人体对室内温度适宜的需求。传统石窑民居相对独立,建筑单体之间联系不佳。

3.3 现代建筑材料应用不当

当前,村民为节约建造时间和建造成本,盲目采用现代建筑材料。新建石窑主要采用红砖和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为砖墙、混凝土柱,盖板为现浇混凝土,石窑风貌仅体现于仿石块砖贴外立面,室内空间结构方正,窑洞建筑原有的形式和风貌不复存在。一排排砖墙、混凝土盖板的“伪窑洞”失去了石窑民居原有的特色和物理特性,导致民居更新建设更加混乱。

4 传统石窑民居保护与更新策略

4.1 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有机融合

现代建造技术先进,施工更为迅速,结构更加稳定,故村民在民居更新建设过程中盲目推崇现代技术,建造大批“伪窑洞”。传统建造技艺是村民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显著优势。在老牛湾村传统石窑民居更新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地质特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条件,合理采用现代的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这对于传统民居更新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如在窑洞起拱阶段采用现代支模技术,替代立木柱及大梁等繁琐的支模方式,提高建筑质量与施工效率。

4.2 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

多数石窑民居坐北朝南,呈“一”字形分布,只能通过出入室外才能进入另一个空间,在雨雪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存在极大弊端。石窑民居门窗均设于南侧,采光与通风仅能通过此处,这也是导致民居室内舒适度较差的原因之一,故应对民居建筑平面进行优化。如对民居建筑单体之间进行打通处理,重新排布房间功能,使其成为整体。针对窑洞进深长带来的采光不足、通风差等问题,可在窑洞内侧置入导光管和通风口,营造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

4.3 搭配使用新旧材料

村民对现代材料过度依赖导致“伪窑洞”出现,将现代材料盲目地应用于传统石窑民居的修缮和新建中,实际已破坏原有窑洞的特色。老牛湾村石窑民居多已朝向民宿发展,故应更加注重窑洞的修缮和新建,使其更符合当地风貌特色。窑洞主体结构应选用当地盛产的石材,挑选方正、大小均匀的石材砌筑窑面,水泥砂浆勾缝,外立面修建尽量体现当地的石窑建筑特色。以水泥砂浆抹平石窑内墙,外层刷乳胶漆使墙面平整干净,提高室内亮度。石窑室内地面以水泥砂浆打底,面层贴地板砖。对于老旧木制门窗进行修复、翻新而非拆除换新,对于新建窑洞,安装新型塑钢窗、铝窗及防盗门。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可改善乡村环境及推动乡村进步,又可实现以农民增收为基础的共同富裕目标。目前,旅游型乡村民居多已转变为民宿,故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呼和浩特老牛湾村的村落起源、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建筑特点等调研分析,总结当地传统民居现状和现存问题,并针对当地石窑民居建筑提出具体的保护和更新策略。

猜你喜欢
湾村窑洞老牛
运橙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支部有决心致富有信心
老牛垦荒
汗洒大凉山 援彝显忠心——凉山彝族自治区金阳县小银木乡簸箕湾村第一书记刘宁
老牛不流汗
收获
陕北窑洞民居
论窑洞的建筑艺术
习近平谈《平凡的世界》我和路遥住过同一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