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桥主桥桥塔方案优化方案比选分析

2023-03-17 12:04李茂华
西部交通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方案比选桥塔高速铁路

摘要:文章通过建立某大桥Midas Civil桥梁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四种方案(方案Ⅰ~Ⅳ)下的桥塔塔柱内力、桥塔横梁内力、桥塔抗弯性能,得出以下结论:方案Ⅳ为四种方案中受力性能最好的结构形式,但总造价最高,且施工难度较大;对比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虽然结构的抗弯性能提高,且主梁的配筋率可以降低,但增加了一道横梁,成本相较于方案Ⅰ分别增加了1.67%、4.22%;在受力分析验算中,方案Ⅰ的上横梁、上塔柱结构的受力较大,但经过增加配筋可以有效提高承载性能;结合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及适用性考虑,方案Ⅰ的桥塔结构形式较为合理。研究成果可以为同类型桥梁桥塔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特大桥;桥塔;方案比选

0引言

对于斜拉桥,桥塔结构是桥梁结构中较为重要的受力构件,斜拉桥将桥面荷载沿着拉索结构传入桥塔结构中,进而转化为竖向荷载传入承台及桩基。因此,研究桥塔结构对于斜拉桥结构是较为关键的。

对于桥梁桥塔结构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文望青等[1]分析了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的泉州湾跨海大桥,通过对多个塔型方案进行设计和比选,最终确定桥塔采用贝壳造型的曲线H形塔;崔苗苗等[2]以甬舟铁路富翅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了结构受力、工程造价、景观效果及施工便利性等因素,对桥塔方案进行了选择,最终确定梭形桥塔较为合理;张德明[3]以济南凤凰黄河大桥主桥为研究对象,对桥塔结构进行静力、稳定及动力分析;王念[4]以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研究对象,对桥塔环向预应力技术进行了分析;徐艳等[5]以某双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振动台试验的研究方法观测桥塔破坏过程,并对桥塔加速度和位移响应进行了分析;李浩[6]以广州南沙港铁路西江特大桥的高低塔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受力特性及车桥动力响应;马碧波等[7]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主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桥梁结构的中塔应力分布,并结合数值模型分析了索鞍施工时的预偏量影响;贺鹏等[8]以嘉鱼长江公路大桥主桥为研究对象,该桥结构形式为双塔单侧混合梁斜拉桥,对该桥塔结构结合斜拉索工作性能、受力状况进行了分析。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拟建立Midas Civil桥梁数值分析模型,分别分析方案Ⅰ~Ⅳ在多遇、罕遇地震响应下的稳定性状态。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以某大桥为研究对象。该特大桥桥址处的河道为航道主干道,规划为Ⅴ级航道,如图1所示为大桥主桥的布置方案,为(80+80+260+80+80)m双塔、双索面、半飘浮体系混合梁的斜拉桥结构,主梁为钢-混混合箱梁结构。其中,梁体高度为4.25 m,梁体中间截面为钢箱梁结构,两端为混凝土箱梁结构,桥塔设计高度为101 m,桥塔基础为桩孔灌注桩基础+矩形承台結构。桥梁的抗震烈度设计等级为Ⅷ级,该斜拉桥设计抗震烈度在国内同类型高速铁路中处于较高水平。

桥塔是斜拉桥结构较为重要的受力部件,主要是将拉索传递的荷载转化为竖向载荷传入承台及桩基。为了保证桥梁的抗震烈度、降低工程造价、降低施工难度,桥塔采用竖直上塔柱并结合横向内倾下塔柱的结构。由于高设计抗震烈度对于桥塔的要求较高,结合设防烈度下的内力状况,设计了4种桥塔形式(方案Ⅰ~Ⅳ)如图2所示。对于方案Ⅰ,该桥塔为H形的结构形式;对于方案Ⅱ,该桥塔为方案Ⅰ的H形+中部1道横梁的“井”形结构形式;对于方案Ⅲ,该桥塔为方案Ⅰ的H形+塔顶1道横梁的门型结构形式;对于方案Ⅳ,该桥塔为方案Ⅱ的“井”型变形结构形式(上塔间距减小至8 m)。

2 桥塔方案比选

2.1 桥塔模型的建立

采用Midas Civil软件对桥梁进行建模,分别分析4种方案在多遇、罕遇地震响应下的稳定性状态。在4种方案的桥塔中,均在主桥设置纵向、横向阻尼器,当在罕遇地震下,承受地震作用的主要为横向钢阻尼器结构。

2.2 桥塔内力分析

2.2.1 桥塔塔柱内力分析

选取桥梁结构的7个主要的点进行分析,对于计算截面的编号如表1所示,在罕遇地震作用下,4种方案下7个典型截面的纵向弯矩、横向弯矩变化状况如图3所示。

分析图3(a)中的纵向弯矩值变化状况可以发现,对于4种方案,其典型截面最大纵向弯矩值基本无变化,表明最大纵向弯矩值基本不受桥塔塔形的影响。

分析图3(b)中的横向弯矩值变化状况可以发现,方案Ⅱ为方案Ⅰ的H形+中部1道横梁的“井”形结构形式,上塔柱底S5位置处的横向弯矩值由方案Ⅰ的299.5 mN·m减小为方案Ⅱ的114.1 mN·m,减少了62.0%,下塔柱底S1位置的横向弯矩值也略有减小,其余典型截面的横向弯矩值基本无明显变化;方案Ⅲ为方案Ⅰ的H形+塔顶1道横梁的门型结构形式,上塔柱底S5位置处的横向弯矩值由方案Ⅰ的299.5 mN·m减小为方案Ⅱ的194.4 mN·m,减小了35.1%,但上塔柱顶S7位置由于在塔顶设置了1道横梁,出现了弯矩突然增大的情况,其余典型截面的横向弯矩值相较于方案Ⅰ均略有减小;方案Ⅳ为在方案Ⅱ的“井”型变形结构形式的基础上,将上塔间距减小至8 m,中塔柱底S3位置与中塔柱顶S4位置处的横向弯矩值相较于方案Ⅱ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减小幅度约为30%,其余典型截面的横向弯矩值与方案Ⅱ基本相同。

2.2.2 桥塔横梁内力分析

选取桥梁结构的3个主要点进行分析,对于计算截面的编号如表2所示。在纵向罕见地震作用下,四种方案下3个典型截面的最大横向弯矩值基本无变化,表明最大横向弯矩值基本不受桥塔塔形的影响。最大纵向弯矩变化状况如图4所示。

分析图4中的最大纵向弯矩值变化状况可以发现,对于下横梁根部L1位置与上横梁根部L2位置,4种方案中最大纵向弯矩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方案Ⅰ、方案Ⅲ、方案Ⅱ、方案Ⅳ,对于次上横梁根部L3位置,3种方案最大纵向弯矩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方案Ⅱ、方案Ⅳ、方案Ⅲ;相较于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的上横梁根部L2位置处的最大纵向弯矩值由454.7 mN·m分别降低至316.0 mN·m、356.3 mN·m,分别减小了30.0%、22.0%;相较于方案Ⅱ,方案Ⅲ的上横梁根部L2位置处的最大纵向弯矩值由316.0 mN·m降低至260.5 mN·m,减小了18.0%。

总体分析认为,方案Ⅱ~Ⅳ的两道上横梁布置方案相较于方案Ⅰ的一道上横梁布置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桥塔塔柱、横梁内力,但两种横梁布置方案的内力除了上塔柱底S5、上横梁根部L2具有明显差别外,其余典型截面的弯矩值差别较小。

2.3 桥塔抗弯性能分析

该桥的设计要求较高,基本原则为“中震弹性,大震可修”,即在小震及中震下的桥塔结构保持弹性的状态、不发生塑性的破坏;在罕遇地震下,桥塔结构可发生小的塑性可修复的损伤变形,且在震后及修复过程中不影响车辆的通行。针对这一要求,该桥塔结构的分析采用弯矩-曲率的分析方法,在地震工况下,桥塔结构不同塔形下下塔柱的变形及内力差别较小,因而主要分析桥塔结构的中、上塔柱及横梁结构的抗弯性能。对于模型中材料的选择,混凝土采用C55等级的混凝土,钢筋材料为HRB500级别钢筋,预应力钢筋为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混凝土采用Mander模型,钢筋、钢绞线为强化阶段的双线性模型。

由于纵向地震对中、上塔柱弯矩的影响较小,因而,本研究主要分析在横向地震下中、上塔柱弯矩的变化特征,选取中塔柱底S3、上塔柱底S5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抗弯承载力。对于方案Ⅰ~Ⅳ工况下,中塔柱底S3的配筋分别为1.40%、1.40%、1.12%、0.96%,上塔柱底S5的配筋分别为1.84%、0.45%、1.03%、0.45%,模拟中、上塔柱底的抗弯性能,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表3可以发现,在罕遇地震下,4种方案的最小抗弯安全系数为1.05,>1.0,均能满足抗弯性能的要求。

3 结语

本研究通过建立某大桥Midas Civil桥梁数值模型,分析了4种方案(方案Ⅰ~Ⅳ)下的橋塔塔柱内力、桥塔横梁内力、桥塔抗弯性能,主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方案Ⅳ为四种方案中受力性能最好的结构形式,但总造价最高,且施工难度较大;(2)对比方案Ⅰ,方案Ⅱ、方案Ⅲ虽然结构的抗弯性能有效提高且主梁的配筋率可以有效降低,但增加了一道横梁,通过造价分析,4种方案的成本分别为933.2万元、948.8万元、972.6万元、960.1万元,成本相较于方案Ⅰ分别增加了15.6万元、39.4万元;(3)在受力分析验算中,方案Ⅰ的上横梁、上塔柱结构的受力较大,但经过增加配筋可以有效提高承载性能;(4)方案Ⅰ造型较为美观、简洁,与周边建筑物风格较为统一。因而,结合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及适用性,考虑选取方案Ⅰ作为桥塔形式结构。

参考文献:

[1]文望青,严 翯,曾甲华.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桥塔设计[J].世界桥梁,2020,48(S1):7-11.

[2]崔苗苗,刘振标,王鹏宇.甬舟铁路富翅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桥塔设计[J].世界桥梁,2020,48(S1):40-46.

[3]张德明.济南凤凰黄河大桥主桥桥塔设计[J].桥梁建设,2020,50(5):84-89.

[4]王 念.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桥塔环向预应力技术[J].桥梁建设,2019,49(4):7-12.

[5]徐 艳,崔存玉.斜拉桥H形混凝土桥塔横桥向地震破坏模式研究[J].桥梁建设,2019,49(3):29-33.

[6]李 浩.铁路高低塔斜拉桥受力特性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9,40(3):54-59.

[7]马碧波,叶雨清,白雨东,等.瓯江北口大桥中塔设计及索鞍施工预偏量影响研究[J].桥梁建设,2018,48(6):41-46.

[8]贺 鹏,王成启.嘉鱼长江公路大桥桥塔设计[J].桥梁建设,2018,48(4):84-89.

作者简介:李茂华(1988—),工程师,主要从事高速公路试验检测工作。

猜你喜欢
方案比选桥塔高速铁路
外悬挂附着式塔机对桥塔线形影响分析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高速铁路技术》征稿启事
超高异形桥塔及支架自振特性研究
斜拉桥桥塔开裂计算与分析
浅析BIM在城市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应用
基于索面布置的扇形索面斜拉桥桥塔稳定性分析
南同蒲铁路圣佛平改立通道道路优化设计方案比选
基于TD-LTE的高速铁路WiFi通信系统
西非加纳某净水厂工程净水工艺方案比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