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城区交通拥堵原因及对策探讨

2023-03-17 15:37李游慕冰
西部交通科技 2023年11期

李游 慕冰

摘要:文章分析城市老旧城区拥堵原因,分别从供给端、需求端和秩序端提出可行的交通缓堵对策。其中,增加供给端的措施主要为优化交通组织及管理,可在短期内提升老旧城区通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控制需求端主要聚焦于交通政策,其更多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交通问题,是未来老旧城区交通问题缓解的根本所在;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旨在提升参与者文明意识,加强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遵守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

关键词:老旧城区;交通缓堵;拥堵原因;缓堵对策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动化水平飞速提升,随之应运而生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尤其是老旧城区,由于先天条件较差,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不仅制约了居民的日常出行,降低了居民出行品质,更阻塞了消防、救护等生命通道,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解决老旧城区交通拥堵迫在眉睫。本文将深入分析老旧城区拥堵原因,提出可行的交通缓堵对策。

1 老旧城区拥堵原因

1.1 道路条件先天不足,交通供给难以匹配需求增长

老旧城区道路建设普遍较早,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道路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存在交叉口间距短、车行道宽度窄、圆曲线半径小、节点基本无渠化等缺陷,道路通行能力较为有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块也陆续在机动车道上设置了出入口,交通的连续性遭到了较大的破坏,进一步削弱了通行能力。随着个人机动化出行比例的日益提升,老旧城区道路交通量成倍增长,不断逼近原本就不富余的道路通行能力极限,形成较大的交通供需矛盾,引发交通拥堵[1]。

1.2 停车占用行车空间,动静交通矛盾突出

老旧城区的大部分建筑未设置或仅少量配建停车位,车辆只能占用道路行车资源进行停靠。随着机动车持续增加,停车对于行车资源的侵占愈演愈烈,车辆乱停乱放、见缝插针等现象日益严重,道路交通不堪重负。空间资源的缺失导致的尖锐动静交通矛盾现已成为了老旧城区交通最主要的病症,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1.3 交通设施水平相对落后,智能化管理水平较低

智能化、精细化的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已成为了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据现阶段发展情况,新城区及主要干道才是智能化精细化交通的主战场,受限于道路条件、交通秩序、空间资源以及区位关系等因素,老旧城区得到的设施升级的机会较少,从而难以较好地发挥交通引导、交通管控等功能作用。

1.4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差,机动化出行比例高

现状老旧城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受限于用地等原因,新兴的轨道交通难以就近接入;受限于道路条件,常规公交开行区域有限;受限于交通运行情况,常规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较长,运行效率较低,居民出行时效性较差,进一步削弱了公共交通吸引力,助长机动车出行。

1.5 文明交通意识淡薄,削弱道路通行能力

老旧城区一般拥有较为浓重的生活气息,小汽车、小货车、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类型较为复杂,各种运行速度差异較大的车型均挤占相同的道路资源,机非混合,快慢交替,道路运行时速不足原设计时速的一半,通行能力经受较大折减[2]。此外,居民占用车行道摆摊布点、行人乱穿、随意调头、逆行等现象频发于老旧城区,交通运行效率低下。

2 老旧城区缓堵对策

老旧城区的交通问题不仅仅是纯交通方面的问题,也和历史遗留问题息息相关,要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不但要从交通方面入手,同时也要兼顾居民生活习惯,尊重居民意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保持居民生活的最大便捷性。本文将主要从增强供给端的交通组织优化、控制需求端的交通政策优化以及秩序端的规范参与者行为三方面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3]。

2.1 优化交通组织及管理,挖掘道路通行能力

在有限的空间资源下持续开展交通组织优化工作,通过路口精细化渠化、转向交通组织优化等手段打通道路瓶颈,通过单向组织、潮汐组织等疏通城市脉络,通过智慧交通等科学管理手段提升运行效率,在科学范围内实施道路提速增效,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1)单向组织:要解决老旧城区交通问题,单向交通组织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单向交通组织调整,可以大范围地减少交通冲突点,缓解节点、道路开口等带来的交通压力,打通瓶颈,提升通行能力;同时可释放道路资源,施划路内停车位,弥补老旧城区停车供给不足的缺陷。通过科学的单向交通组织在提升通行能力和缓解停车矛盾的同时,也能尽可能地减少居民出行绕行距离,在交通改善与出行便捷性之间获取有效平衡。

(2)节点精细化渠化:节点往往是道路通行能力的瓶颈所在。受空间限制,老旧城区道路一般不具备全线拓宽的条件,但在一些重点节点,可以进行一些小型“手术”,包括局部微拓宽、车道重新划分等,重新匹配节点各转向流量与车道数,可对节点通行能力提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3)节点转向组织优化:受出行路径影响,老旧城区路网容易出现流量分布不均的情况,交通流量集中于局部道路及节点,形成部分道路拥挤不堪,而部分道路出现大量资源闲置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禁止部分节点的部分转向,人为调整路网流量,实现路网流量均衡。

(4)潮汐组织:老旧城区用地多为居住用地,随着社会发展,产业外移,区域交通出行一般具有较为明显的潮汐现象,早高峰以离开城区为主,晚高峰以回到城区为主。由此,可根据交通量分布,对一些主要进出通道实施潮汐组织,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促进供需平衡。

(5)限时停车位:以居住用地为主的老旧城区,其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对于道路资源的需求一般存在较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动态交通对于道路资源需求一般集中在白天,尤其是通勤早晚高峰,而静态交通的需求则更多地集中于夜间。因此,若将道路空间资源机械的归依为某一类交通,都可能形成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引发资源供给的紧缺或浪费。故建议采用灵活调控的方式,在条件合适的地方设置限时停车位,辅以切实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夜间作为合法停车位,满足居民停车需求;白天清空转换为行车空间,释放通行能力,从而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助力动静交通矛盾缓解、推进交通运行效率提升。

(6)智慧交通:智慧交通为未来交通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利用高新技术,为交通管理提供全方面的技术支持,能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预测、分析、控制城市交通运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运行中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于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不仅能使交通管理更为科学、高效,同时也能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因此,建议构建智慧交通服务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有序优化完善交通运行主动管控、违法行为监测、交通事故分析预警、交通应急协同指挥等功能平台,利用科技化的手段,在交通供给有限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发挥设施潜力,保障道路畅通。

2.2 推进交通政策,控制道路交通需求

老旧城区道路空间资源增长极为有限,通过交通组织优化可提升的通行能力也不断逼近“天花板”,但随着经济水平持续提升,机动车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通过各种措施加强交通供给只能在短期内实现交通缓堵,难以从根源上解决交通问题,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政策优化,控制交通需求端[4],才是解决老旧城区交通问题的治本之道。

2.2.1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加强公共交通便捷性,将原通过小汽车出行的居民吸引至公共交通,从而降低个人机动化出行比例,减少道路机动车流量。建议相关部门尽量协调用地,加强轨道交通对于老旧城区的覆盖率;推进公交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局部改善道路条件,保证常规公交基本通行需求;加密公交出行班次,提升公交便捷性;强化公交与周边轨道站点接驳,加强附近轨道交通吸引力;普及公交出行理念宣传,提升居民绿色出行意识。

2.2.2 车辆限行政策

根据机动车增长情况,逐步推进车辆限行政策。通过在不同时段限定不同尾号车辆在道路上通行的规定,强制降低道路上机动车的通行数量,促进供需平衡。建议相关部门结合道路通行能力、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交通出行需求等,综合考虑,科学制定相应的交通限行政策。

2.3 提升文明交通意识,保障道路通行效率

良好的交通秩序是保证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关键之一,提升参与人的文明交通意识是保持良好秩序的根本所在。提升文明意識要以教育为主,管制为辅,将人民群众从被动遵守交通规则转移至主动遵守交通规则,深刻理解其中利害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构建、维护交通秩序。

(1)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开展宣传工作,同时不定期开展线下宣传活动,通过鲜明的案例向居民说明交通违法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如阻塞消防、救护通道,加大交通安全隐患等,使居民有切身体会,感同身受,提醒在出行过程中要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做到安全出行,文明出行。

(2)针对老旧城区特有的占道经营情况,要联合市场管理人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通过批评教育的方式,指出该行为的后果,督促其到指定地点经营。

(3)仍然要加强交通执法,对于不听劝阻的人员依法给予处罚,共同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3 结语

老旧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从增加供给端、控制需求端以及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3个方面提出缓堵对策。其中,增加供给端的措施主要为优化交通组织及管理,可在短期内提升老旧城区通行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控制需求端主要聚焦于交通政策,主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交通问题,是未来老旧城区交通问题缓解的根本所在;规范交通参与者行为旨在提升参与者文明意识,加强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遵守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为交通缓堵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 明,过秀成,於 昊,等.老城区交通特征、问题解析与改善对策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2,27(4):82-86.

[2]肖 琴.老城区交通拥堵原因及缓解策略建议——以重庆市鱼洞片区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24):100-101.

[3]陈 伟.重庆市主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分析及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37-42.

[4]李 武.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J].道路交通管理,2021(2):46.

作者简介:李 游(1987—),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