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经验及启示

2023-03-19 09:01马飞飞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干部教育经验启示

[摘要]抗战时期,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文化落后,绝大多数干部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在党中央“抗战教育”基本方针的指导下,皖江抗日根据地通过多种有力措施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干部,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和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之中,推动了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使民主政权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认同,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身的力量。认真回顾与总结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经验,能够为我们新时代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關键词]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马飞飞,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安徽芜湖 241000。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抗战时期皖江根据地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KYR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D2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9-0046-05

一、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背景及发展阶段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曾强调培养提高干部对于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①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②1942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指出:“在目前条件,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③,这明确了“两个第一”,干部教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上。文件还对干部教育的其他方面作出了相应指示,比如教学的原则、方法、目的、学风及教员问题,并要求各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执行。遵循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皖江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了干部教育。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抗战爆发到1940年初。这时,皖江抗日根据地还未完全建立,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培训抗战骨干,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准备干部条件。在部队内,为提高干部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素质,开办了一些干部学校。第二阶段,自1940年初到1942年6月。在这段时间里,皖江抗日根据地已经建立并且巩固下来,对干部教育有了明确的方针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确定了学习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坚持学习制度。由于皖江抗日根据地形成的时间不长,培训干部以各种训练班为主,此时还未创办干部学校。第三阶段,自1942年下半年到抗战胜利。在这一阶段,皖江抗日根据地由于整风运动的全面开展,干部教育得到了有力加强,特别是在职干部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改进和充实,效果显著提高。皖江抗日根据地重视对干部教育的领导问题,强调其需严格遵守干部学习规章制度。而在学校的教育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许可,皖江抗日根据地又创办了一些干部学校,如临江干部学校、抗大十分校等。

二、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分为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种组织形式,并且在组织内容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下:

(一)在职干部教育

为解决干部的极端匮乏,同时也为了促进干部地方化的进程,皖江抗日根据地从群众中大量提拔抗战积极分子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大量的新干部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干部紧张的状况得到了缓解。但是,他们中间的大多数理论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如不迅速提高他们的水平,必然会阻碍抗日战争的进程,不利于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干部教育工作已成了刻不容缓的大事。同时,由于抗战的深入和局势的变化,所有的干部都有一个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的问题。但皖江抗日根据地受战争因素影响,不具备开办更多干部学校的人力、物资条件,致使数量庞大的在职干部都脱离了工作岗位,进入学校学习。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力开展在职干部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在工作和战斗的间隙进行学习。

1.在职干部教育的教学形式

首先,皖江抗日根据地实行在职干部的分类教育。遵照中央规定的要求将干部按文化程度和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长短分成甲、乙、丙、丁四类:“甲类为有相当文化水准的老干部;乙类为文化、理论水准都较低的老干部;丙类为有相当文化水准的新干部;丁类为工农出身的新干部。”④学习内容有业务、政治、文化和理论教育,根据不同的对象分类予以实施。按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要求,“全党在职干部必须平均每日有两小时的学习时间,非因作战或其他紧急事故不可耽搁。各个环节的负责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的保证之。”皖江抗日根据地区级以上的干部大都能执行这个规定,通常组织讨论会,讨论会按已拟好的题目进行,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由召集人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都在讨论时得到解决,不能解决或得不出一致结论的,由召集人在总结时负责解决。这种讨论会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生动具体,效果很好。采取抽查、测验等方式检查干部们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成绩的优劣,分别给予表扬、奖励或批评。

其次,皖江抗日根据地通过整风运动促进在职干部的学习。1942年6月,皖江抗日根据地开始整风运动。皖江行署设有“整风学习委员会”,负责干部的整风学习。基本做法是:以原来的学习小组为基础,将干部分为甲、乙、丙和普通四组。普通组为一般干部,除自学外,每周上课一次,以听报告为主,另外定期举行小组讨论。甲、乙、丙组由各级干部组成。甲组的级别和文化程度都较高,乙组次之,丙组较低。“学委会”每月抽查甲组、乙组的笔记一两次,乙组抽阅丙组的笔记一两次,小组长抽阅每人的笔记,每星期至少一次。此外,还有上级调看和“学委会”派的巡视员进行不定期抽查,以保证每人的学习都能如实进行。整风学习要求联系实际,对照文件检查自己的问题,但同时力戒说空话,戴大帽子,要求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武器,治病救人,提高认识,以求民主空气的发扬。为抓好各单位的整风,皖江抗日根据地党委和部队的师党委均举办轮训队,每三个月一期,培养整风骨干,由他们学习后指导各单位的整风学习。从1942年到1945年,皖江抗日根据地每年抽3—6个月时间整风,整风期间半天学习,半天工作。整风运动大大促进和提高了在职干部的素质,在学习态度上,一扫原来在一些干部中间存在的自由散漫作风;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以前不切合实际,不联系自己的不良倾向,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最后,皖江抗日根据地通过举办短期训练班进行在职干部教育。这些训练班时间较短,一般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不影响工作,效果显著,故在根据地大量举办。短训班通常按系统举行,如教育、财经、税收、行政、民兵、妇女、青年、党员干部等等,而且各级都办。由于皖江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所以在这些大量的训练班中,举办次数和参加人数都以教育部门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教师参加训练班4—6次,时间约3—6个月。短训班的学习内容有政治、业务两个方面,以业务为主。每期以解决一两个问题为限,内容少而精,效果很好。用这种方式教育干部后来成为解放战争初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种重要形式。

2.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

在职干部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理论、业务、文化三个方面,文化课程是专为文盲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设立的。

首先是政治理论教育。皖江抗日根据地在职干部的政治教育内容,是严格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进行的。主要内容如下:

“甲、初级课程: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游击战争、社会科学常识。

乙、中级课程:联共党史、马列主义。

丙、高级课程: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近代世界革命史。

丁、时事政治课程:分为中国、日本、国际三个方面经常研究。

戊、军队中应有军事学习课。

其中,在职干部则依其水准,分成四类,依其具体条件来选择学习科目。但每人同时以学习一门为原则。”⑤并规定,文盲或文化水平太低的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各类领导干部的学习课程,将以下列次序进行系统开设:

“甲类,联共党史、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哲学。

乙类,同时设文化课、中国问题,然后转入甲类课程,但文化课必须使干部提高到能自由阅读普通书报的水平。

丙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党建)、中国问题,然后转入甲类课程。

丁类,同时设文化课、党建。”⑥文化课方面,需要求干部具备能阅读普通书报的能力。学习完党建后再跟进学习中国问题。

整风期间,皖江抗日根据地按照中央的部署,以中央指定的22个文件为主要学习材料。由于整风不是全年进行的,在两次整风之间,对在职干部的教育,除参照整风期间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外,还特别加强了时政学习和各项政策、法令的学习。

其次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专为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干部而设的。由于革命队伍中的大多数干部是工农出身,他们在参加革命前没有学习的机会,文化水平大都很低,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他们自己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对革命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障碍。为尽快改善干部队伍文化程度过低的状况,皖江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

第一,对文化较低的干部在文化学习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要像对待政治任务和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完成文化学习的任务,并把学习的情况,作为鉴定干部的标准之一。

第二,从时间上提供保证。在每天两小时的学习时间里,对这些干部主要是要求学文化,即使在整风期间,也是要求一边学习文化,一边进行整风,并且减少规定的学习文件,要求他们将这些文件既作为政治课本,又作为文化课本来学习,对规定学习文化的时间都计入正规工作时间之内。

第三,根据各人的文化程度,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村一级的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参加冬学、民校的文化学习。

第四,建立辅导与检查制度。将学员按程度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名辅导员,随时帮助这些干部进行学习。每半个月或一个月检查一次,每个季度考试一次,以检查学员学习情况,督促学员认真学习。一些地区还实行“升组”制度,即按学员的文化水平高低,依次分成甲、乙、丙组,每组要求不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若低级组的学员经考试合格,可升入高一级的组参加文化课的学习。这种方法,对推动干部学习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经过学习,广大干部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即使原来是文盲的干部,经过二、三个月的学习,一般也都能看报、看文件和写简单的文章。

最后是业务教育。业务教育是在职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原则是“做什么,学什么”。其内容和要求主要有:一是与本职能部门和本职工作紧密相关的周边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如涉及到与教育相关的工作,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还要了解学生家庭、农村的社会状况等。二是与本部门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法令、决定、指示的研究。如教育工作者要熟悉教育法令和政策,财经人员要熟悉财经政策、规定、法令等。三是关于本部门具体业务经验的研究。如教育工作者要加深对本部门过去工作的了解,吸取成功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工作服务。四是对本部门及本职业务的历史知识的研究,包括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五是有关本部门及本职工作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如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教育学,医务干部要研究医学等等。

皖江抗日根据地对在职干部的业务教育有严格的要求,同时提供一定的条件。如:学习时间计入正常工作时间,提供教材和参考材料,订有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等。经过学习,各级各类干部的业务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职干部教育,是抗日战争期间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皖江地区党政军领导对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在职干部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才能使其取得显著成绩,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了在职干部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文化涵养,而且有力推动了根据地内各项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

(二)干部学校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所培养训练的各级各类干部,是活动于皖江区域的新四军7师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各级政权机关干部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皖江抗日根據地对干部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在战斗频繁、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人力、物力、财力都十分短缺的困难,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这些学校继承和发扬苏区干部学校的光荣传统,坚持教育为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的原则,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发扬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在短短几年中,培养了大量的干部,为抗日战争和皖江抗日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遵照党中央指示精神,皖江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在职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除了开办各式各样的干部培训学校和创设训练班以外,还致力于中等学校和完全小学的恢复和发展工作,并将其改造为具有干校性质的学校,以为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培养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革命干部贡献一份力量。虽然这些干部学校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学科和课程也不一样,但他们始终围绕着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真正担负起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这些经过培养的革命干部,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岗位上发挥着领导核心和骨干作用。

三、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对新时代干部教育的启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针对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问题取得较好的成绩并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新时代加强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在艰苦环境中,在短时期内取得巨大发展,取得丰富经验,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党中央和毛泽东对干部教育地位、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等重大问题,都及时作了明确的指示,为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党和政府,遵照这些指示精神,也十分重视发展干部教育事业。各级政府都能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定期召开会议,结合根据地实际,制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帮助解决干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

此外,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党政领导还亲自抓教育工作,如曾希圣、吕惠生、谭希林等领导同志,不仅都担任或兼任一些重要学校的领导,亲自做教师、学员的政治思想工作,还亲自担任校长或去学校讲课,直接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和重大问题的处理,更是事必躬亲。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吕惠生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政府必须“注重文教工作,并放进自己的日程”。⑦每次路过根据地内的学校或私塾都会去检查工作,还亲自为中学制定教学计划等。正是由于这些领导的关怀和重视,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事业才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社会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始终围绕着为抗日战争服务这一主线进行。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动员干部们参加伟大的抗日战争,切实做到为抗战服务。在课程设置中,也具有明显的抗战教育的特点。干部们不仅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还要接受占有很大比重的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政治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时事政策教育,这是在职干部必须学习的内容。皖江抗日根据地规定“时事政治为一切在职干部必须经常研究学习的课目”。⑧在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的教育中,时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其次是政治课教育,主要向干部们阐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问题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抗日战争,掌握和领会党的抗战方针政策。在军事教育上,一方面向干部们传授军事战争、游击战术、军械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进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还进行行军实践训练,为应对各种突发战争情况做好准备。此外,皖江抗日根据地所有干部学校,实行民主生活,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参加实践,相互学习提高。吸收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管理,民主空气浓厚,有效地将生活与战斗、军事组织与学校教育组织紧密结合,帮助干部们迅速成长,投身到抗战之中。

(三)坚持因地制宜、多种教育形式并进

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皖江抗日根据地办学环境动荡不安,因此干部教育不能再沿用传统旧式正规学校的模式,必须打破束缚,摸索出适应于抗日战争紧张环境下的办学形式。这就要求皖江抗日根据地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仅要注重办学形式的灵活,更要注重教育的连续性,不能因为偶尔的战乱就使教育被随意停掉。

由于地处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并且受到战争的影响,皖江抗日根据地经济紧张。干部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生活十分艰苦,校址随局势变化随时迁移,每到一处或借民房,或占庙宇祠堂。经费十分紧张,甚至连纸张笔墨都不能保证供应。干部大都实行免费教育,学校师生及领导都过着低标准的供给制生活。为解决必要的办学经费和对广大干部劳动观念的培养,皖江抗日根据地在进行干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干部学校的作用,为解决干部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学校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多数学校都将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比如各校都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征粮、扩军宣传、时政宣传、文艺演出、减租减息宣传和检查等社会活动。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有效地推动了根据地的斗争与经济建设。

结语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遵照中央关于“培养大批工农干部”“干部学习越大越多越好”等指示,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法,培养了众多各级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业干部。这些干部在抗日战争以及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巩固、发展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抗日战争和根据地建设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干部教育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对年轻干部进行培养教育的意义,皖江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新时代各级各类党组织加强干部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69.

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47.

④中央檔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33-334.

⑤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J].共产党人,1940(05):45-46.

⑥王世杰.安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5.

⑦曹道龙.永恒的记忆[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4:43.

⑧曹道龙.永恒的记忆[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4:715.

猜你喜欢
干部教育经验启示
新型综合教学示范基地的实践与探索
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新思路探索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结构化研讨教学实践分析
加强党校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