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伤寒论》“误汗”探析避误思维

2023-03-22 22:37陈世玉赵鲲鹏王奎淞李婕妠郭嘉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误治桂枝汤伤寒论

陈世玉 赵鲲鹏 王奎淞 李婕妠 郭嘉琪

甘肃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临证指南,其中记载了数条有关误治的条文,笔者以 “误汗”相关条文为例,浅谈仲景对于误治的临床思维。以期指导临床,降低误治发生率。

1 汗法不当而生变

《伤寒论》中误汗相关的条文共有57条[1],汗法使用原则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2]43违背此原则,使用不当将会伤及气血津液,导致正虚邪陷。汗法不当的形式不外四种——发汗太过、汗出不彻、不当汗而汗之、当汗而不汗。

1.1 发汗太过 以《伤寒论》第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附子汤主之。”[2]46为例。太阳病,发汗为其正解之法,但发汗太过,卫气因过汗而不固,致使营阴外泄而汗出不止;卫阳因过汗而伤,风邪又未解则恶风;筋脉肌肉失于温煦加之过汗致津液被伤而出现四肢拘急,难以屈伸的变证。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加附子以温经复阳。营卫和、表邪去、阳气复则诸证自除。

1.2 汗出不彻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43此论列举了太阳病汗出不彻产生的两种转归及治疗。其一,大汗出,脉洪大。此处脉洪大是因发汗解表药鼓动人体气血所致,不见里热之象且表证仍在,故非邪传阳明之势。汗虽已发,但汗出不彻,邪仍在表,故依旧从太阳论治,仍以桂枝汤小发其汗,调和营卫。其二,出现寒热交作的症状,一日再发。是因太阳病发汗后,虽大邪已去,但余邪犹存,与正气相争而致。此时证微邪微,正气亦伤,故予桂枝二麻黄一汤,微发其汗,以解余邪。

1.3 不当汗而汗之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2]51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此乃一派太阳表虚之象,本应予以桂枝汤。但同时兼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症状,显然并非单纯的太阳表虚证。自汗出伤及阳气,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数;汗出伤津导致阴虚,虚火扰心则心烦;阴液不足且阳气被伤失于温煦则小腿挛急。此时不可单纯解表,当兼以温阳益阴。若单予桂枝汤,则阳气愈虚,阴液愈伤,必将生变。

1.4 当汗而不汗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2]60太阳病桂枝证,本当汗而解之,反误用攻下之法伤及胃肠,遂下利不止。此时脉促,说明正气尚能抗邪,邪气仍欲还表而出。喘而汗出是因太阳表证误下之后,病邪入里化热,里热壅盛,肺胃之气不得肃降则上逆致喘;里热蒸腾,外泄于体表则汗出。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以解表清里。

2 发生误汗之因

宋俊生[3]指出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论述了关于误治的问题:仲景明与辨证, 注重脉证合参, 若有其它疑难, 就查考订正, 求得应验。强调的是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实则是诊、辨、治环环相扣的过程,其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误诊误治。

2.1 医德失修而致误诊 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2]24张仲景以此为例批判了医者不严谨的医疗态度,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诊察疾病可借助精准的医疗设备,为传统的望闻问切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撑,但对医疗检查设备的过分依赖,使得当今的中医执业者愈发忽略四诊。加之部分医者自身责任意识薄弱、服务能力欠缺、医疗态度浮躁,故诊察不细,四诊不全便处以汤药而造成变证的情况时有发生。《伤寒论》29条导致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医者“诊察片面”。症状繁多,而医者未顾及全貌,妄用汗法,不当汗而汗之,遂生变证。

2.2 思维局限而致误辨 中医诊治疾病遵从辨证论治的原则,实则是注重个体化治疗的突出体现。这就要求医者具备过硬的临床思维能力,以此来指导临床个体化辨证施治。疾病本身及其发展转归变化多端,且不同患者体质和气血盛衰的差异也会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应全面而具体,思维要灵活且缜密。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和体质不同的个体,思维方式影响着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决定着医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思维局限而导致误辨误治而生变证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伤寒论》第25条发汗不当的原因就在于“误辨轻重”。证虽不重,但医者用药过轻,汗出不彻,导致余邪不去而出现变证。《伤寒论》第20条发生误汗的原因在于医者“误辨证型”。医者误将桂枝汤证辨为麻黄汤证,予麻黄汤峻发其汗,虚其虚,故导致漏汗,伤阴伤阳而出现变证。

2.3 医术不精而致误治 《伤寒论》序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2]23批判的不仅是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和不清明的医疗氛围,更是对医者医术不精的担忧。临床上医源性变证层出不穷,其直接原因就是医者医术不精而失治误治。《伤寒论》第34条变证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医者医术不精,典型的桂枝汤证,以汗法解表合营即可,医者却反用汗法,伤及胃肠。

综上,因医务工作者误诊、误辨、误治导致的医源性变证在临床实践中一直未能避免,此类医源性失误不仅会影响疾病转归,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安危以及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医源性误治的问题,深究其中原因,提升医德修养、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精修医术,以避免误治的发生。

3 误汗变证治疗关键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4]38此处“阳”是指“阳气”,“阴”是指“津液”。阳气蒸腾人体内津液而成汗。故无论是运用汗法还是治疗发汗不当产生的变证,都要究其根本。张仲景论治误汗产生的不同变证始终注重“救阳气”和“存津液”。

3.1 救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4]10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明确指出汗法不当会伤及阳气:“凡发汗……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2]181《伤寒论》载方112首,其中90首方使用了干姜、附子、桂枝等温阳之品,足见仲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对阳气的重视。

《伤寒论》第20条论述了过汗伤及卫阳出现小便难、四肢微急的变证,治以桂枝汤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另加炮附子固卫阳以回营[5]。第64条论述了过汗损伤心阳出现心下悸,欲得按的变证,以桂枝与甘草相配,温通心阳。第89条论述了误汗损伤脾阳出现吐蛔的变证,当以理中丸培其中土之阳,辅以乌梅丸和胃安蛔。第61条论述了误汗重伤肾阳而出现虚阳外越的诸多变证,急用干姜附子汤回阳救逆。综上,汗法运用过程中,无论是误汗还是过汗都可能损伤人体阳气,临床应根据脏腑生理之不同,明确伤阳之根源,辨证施治,以救阳气。

3.2 存津液 汗乃津液所化,汗法不当最直接耗伤的即是人体津液。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总结:“长沙论, 叹高坚;存津液, 是真诠。”[6]并注解“存津液是全书宗旨”。《伤寒论》第71条论述了太阳病发汗过多,伤及胃阴,胃热扰心而出现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等津伤轻症,此时以水少少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表证仍在,又里有水饮不化,则用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第211条论述了过汗伤阳,阳亡及阴可能出现谵语、脉短等阴阳俱竭的变证,若津液损耗不重,阴气自行得复而脉和,则阳气有根,故不死。虽未提出针对变证的处理方法,但明确了存津液的重要性。第217条论述了过汗伤津,燥屎内结,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故于太阳证罢后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综上可知,津液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津液的最终目的在于调和阴阳。《伤寒论》第58条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故临床运用汗法时,不仅须注重阳气,更要顾护津液。

4 小结

本文以误汗的四种形式例举了产生的不同变证,阐述了变证的病机,究其根本还是误汗伤及阳气和津液。分析了误汗发生的原因,以期当今医务人员注重加强医德修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强化临床思维能力、精修医术,提高医技以减少医源性变证的发生。明确了针对误汗变证的处理应从根本出发,始终不忘“救阳气”和“存津液”。

猜你喜欢
误治桂枝汤伤寒论
《临床误诊误治》2022 年投稿须知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临床误诊误治》2022年投稿须知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