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2条“鼻鸣”解读

2023-03-23 10:44丁小龙
浙江中医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鼻息鼻音闭塞性

丁小龙

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所作[1],由于距现今久远,故而当时的语言文字词义与现今大不相同。正确理解原文词义对学好《伤寒论》至关重要。笔者览阅后世伤寒学者的注解,并结合自身的鼻科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分析得出《伤寒论》第12条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中的“鼻鸣”可能存在以下两种解读:一是患者讲话过程中,因鼻甲、鼻腔黏膜肿胀或鼻涕堵塞等原因,“声能”气流进入鼻腔鼻窦受阻,导致鼻腔及鼻窦共鸣减弱,而产生的闭塞性鼻音;二是用鼻呼吸时,空气进出鼻腔因阻力增大而产生的呼吸声(鼻息声)。“鼻鸣”应理解为“闭塞性鼻音”更为恰当,现探讨如下。

1 后世医家认识

后世有不少医家注解《伤寒论》,其中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2]中记载有“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明代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3]中述:“鼻鸣者,气息不利也;盖阳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鸣。”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4]中述“皮毛内合于肺,皮毛不固,风邪侵肺,则气壅而鼻鸣矣。”清代柯琴的《伤寒来苏集》[5]认为“风之体在动,风之用在声,风自皮毛入肺,自肺出鼻,鼻息不和则鸣,此声见于外者然也。”后世医家认识到“鼻鸣”是因鼻塞而产生的,但未能讲明“鼻鸣”是讲话时伴随的病理性鼻音声,还是经鼻呼吸发出的呼吸声(鼻息声)。虽然有部分伤寒论学者对“鼻鸣”做了注解和论述,但均未深入研究。对伤寒论初学者来说,依旧较难准确把握“鼻鸣”的含义。原文中,患者有发热恶风恶寒的样子(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得到的症状和体征;“干呕”是指有声无物,是医者通过闻诊(耳听)得到的症状,以此类推,“鼻鸣”也应该是医者通过耳朵听到的病理性声音。与《伤寒杂病论》同一时期的古籍《说文解字》将“鸣”解释为鸟鸣声[6]。可以推测出“鼻鸣”也应当解读为一种声音或声响。《伤寒杂病论》的另一部分《金匮要略》在“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里明确有“鼻塞”这个词汇的记载[7]。所以“鼻鸣”应理解为对一种声音的描述,不能简单的解释为“鼻塞”。风邪侵袭,鼻部病变,可出现2种情况:一是鼻病患者讲话时发出的闭塞性鼻音,二是鼻病患者经鼻呼吸时产生的呼吸声(鼻息声)。因而“鼻鸣”可能是指“闭塞性鼻音”或“鼻息声”。

2 基于鼻生理病理学理解“鼻鸣”

鼻司呼吸,助发音,主嗅觉,御邪毒。鼻腔包括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具有呼吸、共鸣、嗅觉及保护等重要功能。经鼻呼吸,吸入鼻腔的空气在鼻阈处主要形成“层流”,即从鼻孔朝后上方弧形流向后鼻孔,中途经过下鼻甲、中鼻甲以及嗅区黏膜,再汇聚到后鼻孔,经咽喉进入肺内[8]。空气从鼻腔进出肺脏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是无声的,鼻腔通气不佳或呼吸急促情况下会发出呼吸声(鼻息声)。

鼻腔为发音的共鸣器官,可以使语声更加清晰、动听,所以鼻音是讲话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能”由喉部产生,经口咽部被软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到达口腔,在舌体的辅助下产生基础语音;另一部分“声能”经后鼻孔到达鼻部,在鼻腔、鼻窦内产生共鸣,即鼻音,能使基础语音更加悦耳。鼻腔共鸣作用正常发挥,则鼻音正常,反之,则产生病理性鼻音。病理性鼻音包括闭塞性鼻音和开放性鼻音[8]。闭塞性鼻音是由于鼻腔通气功能减弱,“声能”不能正常进入鼻腔、鼻窦,导致缺乏共鸣作用或共鸣作用减弱(n和ng音异常),如鼻甲肥大、鼻腔黏膜肿胀、鼻腔分泌物增多、鼻腔新生物以及鼻窦炎症均可出现闭塞性鼻音。开放性鼻音是由于发音时软腭不能正常关闭鼻咽部,产生过多的鼻腔共鸣,导致患者口齿不清,语言听起来使人费解,如唇腭裂、萎缩性鼻炎等患者,g、h不分,常将“公公”读成“哄哄”。鼻腔具有生理性鼻甲周期[8],即双侧鼻腔阻力2至7小时交替性改变(双侧鼻甲呈交替性和规律性扩张、收缩),鼻腔总阻力保持相对恒定,所以正常情况下并不妨碍鼻腔通气,无鼻塞性鼻音或鼻息声,人体也感知不到鼻塞症状;当患者鼻腔总阻力轻度增大(轻度鼻塞),因不显著影响呼吸,常常仅出现闭塞性鼻音,并无鼻息声。现代临床中医工作者常通过三种途径获取患者鼻塞的症状:一是患者自身感受到鼻腔通气障碍,自诉鼻塞;二是医患交流过程中医者感知到患者的闭塞性鼻音;三是医者对患者进行鼻部专科查体,观察到病变鼻腔通气不畅或堵塞。在古代,医者不具备现代的鼻科检查工具及专科技能,不会通过查体获得患者的鼻塞症状,然而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听到患者发出的闭塞性鼻音,医者可判断出患者有鼻塞症状。故笔者认为“鼻鸣”应解读为“闭塞性鼻音”。

3 结合桂枝汤证表现解读“鼻鸣”

《伤寒论》原文第12条桂枝汤证是太阳中风表虚证,亦可表述为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畏寒、恶风、汗出、发热、头痛、鼻鸣及脉浮等。病机是因患者感受风邪,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9]。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表虚证或外感风寒表虚证)常见于鼻病的轻症阶段,临床中常见的鼻病有:急性鼻炎(伤风鼻塞病)、急性鼻窦炎(鼻渊病)和过敏性鼻炎(鼻鼽病)[10]。故而,有较多的临床医师能够运用桂枝汤治疗上述鼻病[11-14],并取得满意疗效;甚至还有医学工作者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桂枝汤治疗鼻病的有效性[15]。在这些鼻病的轻症阶段,下鼻甲或中鼻甲肥大,或鼻腔黏膜肿胀,或鼻腔分泌物增多,或仅仅鼻窦内炎症,气流无法进入鼻腔鼻窦或气流进入鼻腔鼻窦阻力增大,患者则出现闭塞性鼻音。在常见鼻病的轻症阶段,往往鼻塞症状较轻,通常伴有闭塞性鼻音,较少听到患者的鼻息声。如急性鼻炎(伤风鼻塞病-风寒表虚证)、过敏性鼻炎(鼻鼽病-肺气虚寒证),患者鼻黏膜轻度肿胀,或鼻腔少许分泌物,或单侧鼻腔轻度通气不畅,仅仅出现闭塞性鼻音,可无明显鼻塞感觉,亦未显著影响患者经鼻呼吸,也无鼻息声。急性鼻窦炎(鼻渊病-肺气虚寒证)只有鼻窦腔内局限性炎症,患者也有闭塞性鼻音,而无鼻息声及鼻塞感觉。“闭塞性鼻音”更能反映患者的鼻腔、鼻窦病变,且更容易被医者所获知。

闭塞性鼻音和鼻息声都是鼻塞的一种体现,多数鼻塞患者讲话时都有闭塞性鼻音,而只有重度鼻塞患者经鼻呼吸时才有鼻息声,轻度或单侧鼻塞患者往往会有闭塞性鼻音,常无鼻息声,甚至患者自身感觉不到明显鼻塞症状,只有进行鼻部专科查体才能发现病变鼻腔通气不畅。故“鼻鸣”应解读为“闭塞性鼻音”。

4 结语

综上所述,《伤寒论》原文第12条的桂枝汤证常见于鼻鼽病(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证、伤风鼻塞病(急性鼻炎)风寒表虚证、鼻渊病(急性鼻窦炎)肺气虚寒证。“鼻鸣”解读为“闭塞性鼻音”更恰当,因“闭塞性鼻音”(患者讲话过程中,因鼻甲、鼻腔黏膜肿胀或鼻涕堵塞或鼻窦内炎症等原因,“声能”气流无法进入鼻腔鼻窦或进入鼻腔鼻窦受阻,导致鼻腔及鼻窦共鸣作用减弱而产生的一种病理性鼻音)更能提示鼻腔或鼻窦内病变,更易被医者所感知。

猜你喜欢
鼻息鼻音闭塞性
上了一年级的蚊子
到底谁是老师啊?
佛珠
馈赠
普通话与前后鼻音的发音方法
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哑剧
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大鼠模型建立及其miRNA表达谱分析
赵坤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经验
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6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