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2023-03-25 14:41侯峥
数学之友 2023年23期
关键词:量感体验

侯峥

摘 要:在量感的教学中,不少老师存在弱化体验重知识传授、重教学结果、重机械性重复练习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培养量感的策略:创设有效情境,激发量感需求;经历深层体验,建立量感表象;注重梳理沟通,建构量感体系;立足生活应用,助推量感生长.

关键词:量感;体验;量化思维

“量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加的一个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所谓“量感”,是关于量的一种直觉,它不仅有感,而且有悟.

量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事物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对学生形成抽象能力,提高应用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一线教师加强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1.1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量感需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精选真实、新颖、富有趣味的素材,尽可能地把抽象的单位融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能激发学生“量感”需求的生活情境,经历认知冲突,形成对“量”的感悟,不断丰富“量感”的情感体验.

教学《秒的认识》一课,笔者为了培养学生对时间“量”的感知,除了引导学生观察指针的转动,还组织视听活动让学生感受时间的长短,初步形成时间量感.比如,导入部分笔者将“神州八号”飞船的发射场景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更小时间单位的思考;接着,笔者以春节联欢会背景中的11时59分的倒计时与12时的对比,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深刻体会秒的意义,初步形成秒的量感,为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有趣的情境活动中,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促使学生体会计量单位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培养量感,感悟时间计量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2 经历深层体验,建立量感表象

量感是借助于数、以计量单位为基础对现实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因此,量感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感知度量对象,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度量单位的直接感觉,不断加深对度量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找一找、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带领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体验“量”,建立其清晰的表象,培养度量意识,孕育自身的“量感”.

笔者在执教二年级《千克与克》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概念,课前,笔者布置“我是生活小能手”的任务: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超市、菜市场等地,调查物品的质量,找一找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是用千克作单位,并体验每种物品拎在手上的感觉,经过观察与体验,通过明确指向性的实践活动,强化“克”与“千克”的概念,深刻体会量感.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盐、糖、橘子、苹果等物品,先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填写在学习记录单上,最后再掂一掂每个物品的质量,充分感知1克、1千克的质量,通过反复的体验、感受,逐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接下来,笔者还让学生估计1千克的鸡蛋、橘子、苹果有多少个,然后进行当场验证.课末,笔者又布置了一个体验活动:了解自己与父母的体重,进行比较.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估—看—摸—掂”的过程,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品1千克有几个,让1千克有了可以感知的参照物,并且可以通过相应的参照物去类比与估测,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获得丰富的量感表象储备.

再如,笔者在执教《千米的认识》这个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小学阶段最大的长度单位,更好地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笔者设计了一个深度的体验活动:以学校为中心,根据学生不同的回家路线,选择几条1千米的线路,明确告知起点与终点,让学生用上学或放学的时间经过这个路段,感受1千米有多远,统计需要的时间与走的步数.鼓励学生多走几次,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感受.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不仅提升了对千米这个量的感知,而且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生活乐趣.

1.3 注重梳理沟通,建构量感体系

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教师应该对计量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不仅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要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核心知识连“点”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结构化思维和理性思考,拓宽认知视野,淬炼量感.

1.3.1 类比迁移,促结构生成

计量单位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学策略也是相通的,教师要用联系的眼光,抓住知识间的共性,进行知识的比较、沟通,引导学生将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的活动经验迁移转化到新知的学习中,能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梳理,构建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量感”经历数学思维化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在执教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教学中,通过教材分析,认为应该以度量的思想去培养量感,由一维的长度单位到二维的面积单位再到三维的体积单位,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应度量单位的累加.为此,笔者按照“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反复体验,建立量感—叠加单位量,寻找标准—估测应用,发展量感”的路径来学习,不断积累学生的度量经验,使他们感受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断深化对度量单位的理解与把握.到六年级时,可以把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融合比较,形成一套完整的单位体系,便于理解与记忆,真正建构起“量感”体系.

1.3.2 全局视角,促整体推进

教师可通过主题活动或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运用中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关联,感受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比如笔者在执教《时、分、秒》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分”,培养量感,笔者组织班上的学生开展了“1分钟时间你能做什么”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把体验结果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与小伙伴进行交流.学生的探究活动多种多样,有科普类:1分钟心跳80下,1分钟眨眼12次,1分钟人体会有3亿个细胞死亡;有体育类:1分钟可以跑300米,1分钟可以做25个仰卧起坐,1分钟可以跳绳110下;有学习效率类:1分钟可以读500个字,1分钟可以写70个字.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实践活动,巧妙地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实践活动,构建了一个生长式的探索空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测量的意识,提升了量感,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时间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 立足生活应用,助推量感生长

量化思维是指能用定量的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问题,并形成相应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量化思维水平的高低,是检测学生量感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表现之一.学生对量感有了深刻的體验后,接下来可以回归生活,教师可以落实多样的估测,鼓励学生利用生活情境感悟量的大小,培养量化思维.比如学完《面积单位》,当学生已经明晰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量感表象后,引导学生估测课桌、教室、学校、广场的面积,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面积大小有初步的概算,最后用面积单位度量的方法进行验证估测结果是否接近准确值.在这些操作中,学生应用的是之前形成的量感,积累的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的是量化思维.通过不断地对比、参照、修正,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不仅感受到估测的必要性,而且帮助他们找准量感的生长点,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量感.

2 结语

总之,量感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量感的建构依赖于丰富的度量经验,依赖于单位度量与解决问题的经历,只有充分经历了观察、探究与体验,强化动手操作,积累丰富的“量”的活动经验,学生的“量感”才能得以螺旋式地深入与提高,才能真正让量感内化于心,自然生长,形成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旭东.丰富数学经历迈向深层体验——例谈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基本路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8):98-100.

[3] 娜仁格日乐,史宁中.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6):13-16.

[4] 郑大明.数学眼光的基本表现及其评价——基于数感、量感、形感的思考[J].小学数学参考,2021(29):3-6.

猜你喜欢
量感体验
我国中小学数学量感研究综述与展望
兼收并蓄
数学实验赋予儿童“量感”以生长的力量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