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评论栏目建设的实践与创新思考

2023-03-28 19:14刘威威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域时常泥沙俱下,越来越多的读者期望能够在“短阅读”中寻找到权威、确定的内容。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具有严格的专业素养支撑和层层把关的优势。文章以《中国税务》常规重点评论栏目为例,从策划编辑的视角出发,基于专业期刊的特点和优势,剖析评论栏目策划的思路方向,并总结实践经验和工作原则,以期为专业期刊做好评论栏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期刊;栏目建设;新闻评论;税收宣传

在网络时代,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得新鲜的碎片化信息。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读者对“逆碎片化”的呼声渐高,希望新闻内容更具权威性、思想性、系统性,以求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域中寻找到权威、确定的内容。新闻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尤其是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由于其具有更严格的专业素养支撑和内容把关,因此在泥沙俱下的舆论场中更具有优势[1]。

《中国税务》杂志是国家税务总局主管、中国税务杂志社主办的行业指导类期刊,曾获“国家期刊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全国百强社科期刊”等诸多奖项和荣誉。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税务》单期发行量始终在50万份左右,读者对象主要为全国税务机关和广大纳税人缴费人。其扉页中的评论栏目已坚持开办20多年,每期通过1篇千字文对税收工作进行权威阐释、对财税政策进行释疑解惑、对财税热点话题进行回应、对舆论杂音进行引导,通过轻量化的传播方式报道“重磅级”话题。

一、探索:构筑税务系统的主流叙述

“世纪之交,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税收战线应认真总结过去,周密部署今后的工作,积极面对即将到来的机遇和挑战。”这篇题为《回眸99展望2000》的文章刊载在《中国税务》2000年第1期的扉页上,开启了《中国税务》进入21世纪后对评论栏目的探索。20多年来,《中国税务》各栏目的话题与内容、表达形式与话语体系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选题和立论的角度与方向。其评论栏目坚持高站位和宽视野,坚持思想性、权威性、专业性、通俗性的统一,坚持构筑税务系统的主流叙述。

(一)宣传解读中央精神

作为行业指导类期刊,《中国税务》服务税务系统69.8万干部队伍,引导和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精神和决策部署,是其职责所系。评论恰是传道明理的有效载体,《中国税务》将评论栏目作为排头兵,及时、准确、权威、清晰地呈现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精神,阐释其中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以及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比如,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题宣传中,评论栏目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按照“预热、升温、高潮、持续”的波次式传播,从2022年9月开始推出系列评论文章,为当时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砥砺峥嵘“税”月 见证非凡十年》《十载春华秋实 凝聚前行力量》等文章回望了党和国家税收事业波澜壮阔的十年征程,描绘了税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呈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税务人和纳税人缴费人共同书写的新时代精彩篇章。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评论栏目的主题转向引领税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文章《十载铸梦辉煌 今朝再赴征程》阐释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税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路、新啟示,号召全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根基,承担兴税强国的历史使命,锻造向上向善的税务铁军。文章《奋力书写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进一步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内涵要求,从“抓好党务、干好税务、带好队伍”角度,展开了税收现代化如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讨论。

(二)聚焦改革权威发声

专业期刊作为本行业的宣传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承担起举旗定向的责任。《中国税务》在评论栏目的组约稿环节,要求作者将选题的站位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放在高质量推进新发展阶段税收现代化大局中去定位和推动,尤其要为一次次重大的税收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十四五”时期指导税收系统更好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内容丰富,涉及税收工作中从征收到管理再到服务等方方面面,如何解读、如何执行《意见》是税务系统相关人员关注的问题。基于此,《中国税务》评论栏目推出文章《蹄疾步稳推进〈意见〉落实 见行见效深化征管改革》,从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四个维度对《意见》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提炼,将《意见》读薄、读简、读明,让读者快速、准确地理解税务改革的深层含义。

“营改增”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被称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完善税制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税务系统而言,涉及几千万户纳税人的“营改增”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基于此,《中国税务》评论栏目推出文章《一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弘扬工匠精神 全力以赴确保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落地生效》,这两篇文章用通俗的语言阐明“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困难可能比预想的要大”,“首先,改革涉及的行业和纳税人远多于以往,并且20多个行业情况差异悬殊,既要保证税负只减不增,又要保证税制的相对规范统一,这对政策设计和调整完善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涉及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税与地税等多方面的关系,十分复杂而敏感,处理不好极易引发风险。最后,具体实施过程会遇到更多难题,如防范骗税风险……”既强调了“营改增”改革的难度,使税务系统相关人员对困难和问题有一定预估,又明晰了国家税务总局的整体部署—合作要推进到位,服务要细致到位,宣传要精准到位,督查要严实到位,明确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方向。

(三)及时回应大众关切

以往大众对税收常常无知无觉,但近年来税收越来越真实地被人们感知和触摸,我们已进入“税感”时代。税收虽然被广为关注,但是因其专业性很强,所以时常被误读。每一项税收政策出台都可能涉及适用范围、计税依据、纳税期限、特殊情形等,普通人对此经常感到“云里雾里”,社会媒体也深感找不到重点,对其相关报道容易“跑偏”。而这正是专业媒体对税收政策做出专业解读和评论的好时机。比如,2018年12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个税政策发布,开启了新一轮的个税改革。这是惠及百姓民生,促进国家治理和税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也是广大纳税人缴费人热切期盼的政策。对此,《中国税务》评论栏目推出文章《你好,2019 你好,个税新政》,从一个普通纳税人的个税变化视角切入,将抽象的政策具象化、场景化,全面解读新一轮个税改革的要点,重点阐述纳税人缴费人可能困惑和疑虑的问题。

2022年4月1日,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出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对此期待很高。但是本轮政策既有关减税降费,又有关退税缓税,既有普遍适用的减免政策,又有针对困难行业的帮扶措施,政策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无论对纳税人来说,还是对税务机关人员来说,政策如何解读、如何执行都面临诸多难题。基于此,《中国税务》评论栏目推出文章《全力打好打赢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攻坚战》《退税减税降费 注入源头活水》,及时回应和解读社会各界关心的税收热点问题,讲清讲明政策执行中的难点和困惑,通过最短的篇幅让纳税人缴费人和基层税务干部厘清政策难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关注热点引导舆论

在现今的舆论场域中,信息纷繁复杂,有关重大事件和关键时刻,大众期待权威观点和权威声音来发挥“主心骨”“定音鼓”的作用。

2018年税务系统机构改革,涉及省、市、县、乡四级税务机构的合并,也涉及每个税务干部的切身利益。为确保税务系统机构改革平稳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中国税务》评论栏目及时推出文章《大浪洗礼 改革流金》《书写历史拥抱未来 上下同欲推进改革》,既阐释了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也澄清了模糊认识,更肯定了全体税务干部讲政治、顾大局、重情义的行为。“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注定要选择担当。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全体税务干部职工将焕发崭新的精神风貌,凝聚起崭新的铁军力量,向党、向人民、向历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些文章评论对税务系统机构改革起到稳心定神的作用。

(五)坚定信心提振士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日益融入国家治理,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生等领域息息相关,这使得税务部门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改革任务越来越重。作为专业期刊,《中国税务》要为在社会发展中彰显税务担当的税务系统相关人员鼓劲加油,要为敢拼善战、默默坚守的基层税务人员点赞打气,评论栏目要发挥凝聚人心、提振士气的“轻骑兵”作用。

比如,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做出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六保”任务等重大决策部署,税收支持政策的社会关注度很高,但是其中的内容多、事项多、程序多,在短时间内有效落实政策的难度很大。基于此,《中国税务》评论栏目连续推出《全力构筑打赢战“疫”的税务防线》《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服务“六稳”“六保”大局贡献税务力量》《让“非接触式”办税缴费走向常态化与长效化》《在疫情防控中践行初心使命 在大战大考中彰显税务担当》等评论,以奔走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主战场的普通干部为主角,记录其帮助各类纳税人缴费人克服困难和坚持收税为民、政策惠民、服务便民的生动事例。文章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税务系统落实国家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提振市场信心的担当作为,通过催人奋进、激荡人心、充满力量的新闻评论为税收系统上下加油鼓勁。

二、原则:“五个突出”追求浅阅读的深表达

2021年底,“中国税务杂志社”电子刊微信小程序开通,其2021年所有文章共计获得300余万次的点击量,其中评论栏目拔得头筹,点击量超过30万次。有地方税务局长留言:“评论栏目常常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更加理解税务总局的工作部署,自己的工作思路更清晰了。”有税务干部留言:“评论栏目连天线也接地气,主题宏大但是文字轻快,我们基层同志愿意读这样的文章。”有纳税人缴费人留言:“读了文章,能够更好地把握税收政策了。”评论被誉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难度较高的写作形式,但每每看到读者的留言反馈,更让《中国税务》编辑部坚定将评论栏目作为常规重点栏目。《中国税务》一直坚持的栏目建设原则主要有“五个突出”。

(一)突出政治高度

新闻舆论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在新闻产品中,评论的政治性最强,行业期刊作为部委和行业协会的“机关刊”,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中国税务》作为国家税务总局主管的刊物,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工作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税务总局的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把握好评论的基调和重点。只有同党中央、同税务总局保持高度一致,才能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才能成为税务系统引导主流思想舆论的坚强阵地。《中国税务》坚持紧扣重要时间节点,紧抓宣传工作节奏,在总体谋划上下大功夫、真功夫、细功夫,把握好时度效,不断提升刊物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质效。

(二)突出专业深度

行业期刊扎根专业领域,深耕行业发展,在专业性上有其他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其内容建设要突出专业深度,创造行业期刊独特的传播价值。税收政策、税收改革涉及纳税人缴费人的切身利益,一字不同就可能谬之千里,因此税务期刊的专业度尤其重要。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税收征管体制先后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2015年出台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第二次是2018年出台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第三次是202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几次的改革方案从字面来看十分类似,实则承载的内容大相径庭,如果在专业评论中阐述为“大差不差”,则可能给税务系统工作人员带来疑惑和理解偏差。当然,专业不代表枯燥乏味,也不代表照搬照抄文件中的标准表述。《中国税务》面向的60多万读者可能来自税务系统各个层级的干部职工,也可能来自企业的办税人员,因此,其评论栏目要突出专业深度,评论文章要深入浅出,既要让专家觉得不外行,又要让大众听得懂。

(三)突出思想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渠道在改变,平台在拓展,形式在出新,但是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深刻的评论通常都能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思想含量的多少常常决定评论的深度与广度,也决定评论的传播力和引导力[3]。《中国税务》评论栏目努力寻找“国计”与“民生”的交汇点,既关注党的路线方针、税收政策的落地执行,又关注民生民情,站在人民立场挖掘群众关心的问题。对重大议题、热点话题,《中国税务》给出自己的判断,发出自己的声音,给人以思想、真理和逻辑的力量,用思想优势来赢得话语优势。

(四)突出情感热度

评论要有“温度”,就要有人情味,文生于情,而情生于经历。好的评论要来源于现场,来源于实践[4]。基于此,《中国税务》将视角对准基层和一线,让观点走进群众心里,以挖掘在税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和大众关心的问题。比如,文章《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我们一起走过》开篇即以实际场景切入:“走进税务总局指导协调组的集中办公地,我们看到了一张总作战图、九张分作战图。在12大类215项主要任务近700个具体事项的改革任务总台账和分台账中,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一图尽展、一目了然。这样的改革任务图也贴在全国每一个税务机构的墙面上……”若没有对这些真实场景描述,《中国税务》想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通过小故事彰显大格局,就仅是停留在纸上的空话,无法体现评论的情感热度。

(五)突出语言温度

新闻评论为受众而作,应以受众为中心,其应摒弃枯燥单一的说教方式,通过唯实、唯新、唯活的话语表达让评论更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发挥新闻评论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真正把评论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5]。在文字表达上,《中国税务》在多年实践经验中得出:评论想受欢迎,第一要平实,通过生动活泼、娓娓道来的方式阐明道理;第二要精准,表述需要简洁准确,要寻找最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达,突出语言温度。

三、结语

当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都在改变,但是行业媒体的职责使命、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没变,内容为王的基本特征没变。经济社会发展越深入、越复杂,人们对权威、专业、准确的信息及其深入解读的需求也越大,主流声音、主流价值、主流叙述仍是“刚需”。尤其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众声喧哗的新闻舆论场中坚持铁肩担道义,行业期刊既有资源、有优势,又有空间、有潜力。

专业期刊评论栏目面对的常常是重大主题、严肃话题,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的特点更易让读者接受,从而起到凝聚共识、引导舆论的作用。因此,专业期刊可以尝试在新闻评论上大展拳脚,在方向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话语体系上把握政治话语、专业话语、大众话语、网络话语,通过深入的论述、严密的逻辑、生动的故事激活评论栏目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卢新宁.提升“四力”,打造大评论[J].新闻战线,2018(21):2-3.

[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陳力丹.“重要的是从适当的方面迅速抓住问题”:谈新闻评论的写作[J].新闻爱好者,2022(05):7-10.

[4]杨雪雷.为时代书写有温度的评论文章[J].新闻战线,2022(11):48-50.

[5]李思辉.新闻评论也应讲究语言美学[J].青年记者,2022(19):1.

[作者简介]刘威威(1980—),女,天津人,中国税务杂志社副编审。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研究性质刍议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新闻评论的语言研究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广播新闻评论之我见
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
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辽沈晚报》优秀源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