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研究

2023-03-28 17:29刘大川
传播与版权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影视媒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是社会发展的新兴业态,不仅能对影视产品进行文化赋权,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时代新路。两者的耦合互动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激发其时代活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聚焦现实语境,认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思维,树立跨界创新融合的时代理念,以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媒介;耦合互动

近年来,我国优秀影视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古装剧、综艺节目等影视产品尤为火热,这些作品在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还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而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将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勃兴的重要方向。文章基于时代发展的现实语境,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逻辑,梳理两者耦合互动的表征,探讨两者的互动功用,并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实践建议,促使影视媒介实现文化赋能,以丰富其文化内涵,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凝结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多元功用的独特文化,既是中华民族鲜明的身份标识,亦是中华民族乘风破浪的自信之基,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工作,对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予以充分观照,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进路。

影视媒介是科技文明时代的产物,其借由影视产品实现对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的媒介再现,其文化传播本就与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2]。影视媒介除却所依赖的技术本身,更需要仰仗其内涵的文化肌理,进而实现影视内容的完备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所谓两者之耦合互动,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素借助影视媒介载体进行新形式的文化表达。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影视作品涌入中国,其中蕴含的西方价值理念的传播不仅给中国影视行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影视行业如何发展,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影视文艺工作者面临的

难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化自信的社会要求迫切召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3]在党和国家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现象频频“出圈”,以“影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创作模式的优质文化产品赢得市场和大众的广泛好评。两者的耦合互动,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符合时代趋势的传播载体,又为影视媒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和文化元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耦合互动的表征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延展到影视行业,便是观众不仅关注影视媒介带来的视觉享受,更注重其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将极大地满足观众的感官和文化的多元需求。当前,两者的耦合互动在形式、路径、特点上呈现以下表征。

首先,从形式来看,两者的耦合互动涉及多种影视形式,如电视剧、电影、卡通、动漫、综艺等,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下,诸多新类型影视题材“破壳”。例如,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文博探索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节目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来担当“国宝守护人”,并运用电视化语言及现代化的特效手段讲述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这一节目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耦合互动的文化典范。《国家宝藏》节目“在尊重历史本源的前提下,时刻关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通过不断探寻与创设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平台,完成情感意义上的互通,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国家宝藏》节目不仅打破了大众对综艺节目的纯粹娱乐性质的普遍偏见,还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式,构建了新的文化表达形态。

其次,从路径来看,两者的耦合互动路径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媒介中扮演文化来源、文化要素及文化价值符号的角色。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影视创作的文化来源,在历史影视题材类作品中尤为突出。历史影视题材类作品大多以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创作题材,涵盖古代、当代等各个历史阶段,其将叙事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聚焦某一历史人物或某一历史事件,致力于阐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民族精神,如《长津湖》(2021)、《觉醒年代》(2021)等。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元素,即在影视演绎的过程中广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以此增强作品的文化渲染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类作品较为普遍。近年来大火的影视作品如《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姜子牙》(2020)、《新神榜:杨戬》(2022)等皆广泛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而这也是它们取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原因。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影视媒介的价值符号,如文化综艺类节目。这类作品在创作时就有意着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演绎时以此为特色,在最后呈现上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符号,具有文化启发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

最后,从特点来看,两者的耦合互动呈现技术与文化交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技术与文化交织特点指影视媒介中完备的技术形态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提供优质平台。相较于传统纸媒时代的文化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影视媒介能够借助现代新兴技术来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力度。例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便是运用3D影像技术,将孙悟空“身披金甲,手持金箍”的传统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饱满,给人以震撼效果。传统与现代结合特点则体现在影视媒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需求相结合。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基于时代背景不断推陈出新,这个“新”便是融合现代文化需求的新型表达。例如,2018年播出的古装剧《延禧攻略》,导演在拍摄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较为考究,小到人物的一颦一笑、大到整个空间的环境布局,无不浸染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和文化观,而其在创作和表现时也有意地削弱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符合现代人的价值需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耦合互动的价值功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不仅为影视产品进行文化赋权,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开辟时代新路。总体来看,在文化遗产大保护、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两者的耦合互动具有多重价值功用。

(一)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马丁·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所预言的“图像时代”已实现,影视媒介凭借快速、动态的优势,已在信息传播中牢牢占據主体地位,而其影视呈现中所编码的文化价值符号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生活和价值观。因此,影视媒介首要的价值功用便是有效地全面呈现中华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与精神气质,并着力阐释文化要素与传递文化能量,进而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例如,现今距离文化综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首播已过去7年,但其仍保持良好的市场口碑。究其原因,该节目旗帜鲜明地打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口号,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节目特色,同时改变传统的说教形式,通过演播室比赛这种具有竞技趣味的形式带领全民重温古诗词,深挖诗词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种新形式不仅使观众深入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发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化正能量、形塑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

(二)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遗产高度重视,曾在讲话中提到“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提供了可循方向。所谓“双创”,实质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既要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发掘具有活力、可供借鉴的文化要素,并结合发展趋势适度地改造文化形式,赋予时代气息,又要按照现代需求持续补充、延展、创新文化内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合奏。以动漫行业为例,纵观20多年来的动漫制作,如《花木兰》(1998)、《功夫熊猫》(2008)、《大鱼海棠》(2016)、《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雄狮少年》(2021)等通过采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制作而成的动漫精品逐渐增多,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深邃意蕴。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该片的创作灵感和人物形象皆来自中国传统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讲述了被当作妖怪的哪吒在孤独和误解中顽强成长的故事。片中极力地将蕴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与故事情节相结合,赋予该片强烈的文化色彩,让观众在无形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动漫电影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表达形式,使得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在不自觉中转化成为文化传承的客观主体,在文化消费与文化再生中传递文化元素。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是“双创”背景下的生动体现,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活力的有效选择。

(三)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

文艺作品是反映我国文化生产力、创造力的鲜明载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1]。因此,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创作必须彰显时代特色,映射当今时代的社会文明。影视媒介便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带来技术赋能,进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舞蹈剧《唐宫夜宴》讲述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设宴,女乐官在赴宴起舞的路上发生的趣事。在节目的呈现上,《唐宫夜宴》运用了先进的5G技术、VR技术再现国宝和大唐宫宴场景,不仅使节目变得立体饱满,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宫宴的场景,还造就了极具视觉美和创新性的文化景观,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总而言之,影视媒介不仅创设了技术时代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还通过挖掘历史文明,整合可传承、可弘扬的文化要素,以丰富的文化样态与深厚的精神力量不断充实我国影视文艺的创作,促进影视创作者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精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耦合互动的实践建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媒介的加持下得以快速传播,影视媒介也因获得文化赋权而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然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一种艺术生产,影视创作无疑会受到资本和市场的影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耦合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规避其可能面临的外部文化侵蚀和文化失守的风险,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值得深入探究。

(一)应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双向赋能,应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遵循本真叙事,这是实现两者耦合互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在流量和资本的裹挟下,我国影视创作出现一些歪曲历史、杜撰恶搞的抗日剧、历史剧等作品,不仅助长了影视行业泛娱乐化等不当风气,也不利于发挥影视作品文化教育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201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指出“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等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以英雄烈士事迹为题材、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出版物的创作生产和宣传推广”。由此,在党和国家正确方针、路线和政策的指引下,一大批优秀作品纷纷诞生。例如,为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上映便得到极大反响,市场、口碑双丰收。该剧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故事主线,通过展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等先锋革命人物的活动事迹,全面呈现了当时风雨摇曳的中国社会状况,进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该片获得极大反响的原因在于编剧和导演在创作和呈现时,始终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编剧龙平平在接受采访时就明确表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是搞好创作的前提。

影视创作者在综合运用文化元素进行艺术生产的过程,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过程,能不断引发人们对“传统”“历史”“过去”的关注,进而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因此,在进行影视创作时,影视创作者应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立足历史事实,挖掘、提炼、升华历史文化中具有正能量、值得弘扬与传播的传统元素,还原当中的本真历史,诠释其中的文化精神,打造具有良好品位的影视作品,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思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3]。2018年,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历史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讲述了北宋官宦盛家庶女盛明兰在亲情、友情以及爱情方面的成长故事。该剧突破以往“大历史观”下的宏观叙事模式,采用“小历史”的文化建构方式,通过虚拟的故事情节与真实历史元素的结合,展示了古代社会国家至上的集体利益观以及宽以待人、自强勇敢的为人品质,从历史故事、人物群像传达极具哲理性的文化精神,是历史唯物观下的文艺精品。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耦合互动的现象级产物,是充分观照时代背景、社会特征后进行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由此,影视创作者应认识到,文艺产生于民间,文艺的创作土壤植根于人民,人民是文艺的享受者、欣赏者与传播者。因此,影视创作者应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思维,在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影视创作的同时,更应秉持社会的价值遵循,思考人民群众根本的文化需求,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良性互动,创作发出人民之音、时代之声的文艺精品。

(三)应树立跨界创新融合的时代理念

新时代的影视创作要具备“创意+”的时代理念,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创作生产更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6]。纵观近年来的“文化+综艺”现象,均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跨界创新融合的时代理念。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是以讲述我国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场景与观众的互动而打造的真人秀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国宝大会》等是以阐释我国诗词文化、历史文物为核心,采用文化竞技模式,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舞台综艺。又如,河南卫视打造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是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制作的演艺精品,其创造性地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多维度、巧妙地展示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影视创作者应树立跨界创新融合的时代理念,深入挖掘寓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打造原创文化IP,巧妙地通过影视作品呈现民族基因与文化符号。同时,影视创作者应发挥“文化创意+”的优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IP为基础,生产出更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形成影视、文旅、游戏、演艺等多种跨界业态,推进影视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办法的具体要求,其中将“滋养文艺创作”列为七大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动画片、纪录片和节目栏目”[7]。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与影视媒介的耦合互动既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又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影视创作者应充分认识到两者融合共生的文化语境,正确看待两者耦合互动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以及创造时代特色文艺精品中的价值功用,并通过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思维,树立跨界创新融合的时代理念等诸多路径,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4)[2023-0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张铮,刘钰潭,陈雪薇.“人类共同价值”视域下我国影视文化产业海外传播的实践升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61-69.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21-12-14)[2023-01-10].http:// www.cflac.org.cn/xw/202112/t20211214_576173.html.

[4]李振鹏.知识传递、平台共存与情感交流:近年央视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路向[J].东方艺术,2021(05):96-100.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3-01-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6]“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2021-05-06)[2023-01-1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106/P020210607537541941661.pdf.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23-01-1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创新资助项目)“民俗主义与文化传承研究:基于影视民俗的文化考察”(项目编号:2022CXZZ09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大川(1997—),男,山东青岛人,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践探索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