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及2024年高考备考策略

2023-03-31 17:28许红明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试题新课标考查

许红明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展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新理念,积极呼应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共有四套试题,分别为新课标I 卷、新课标II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下面,笔者就结合高考全国卷的四套试题,谈谈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及2024年高考的备考策略。

一、2023 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方面的特点

1.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语文试题的一大特点。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无论在选材上还是在对问题的设计上,都很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的引导和考查。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紧扣时代主题与精神,充分展现了高考试题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今年的语文试题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重在引导其观察生活、勇于实践、增长知识,进而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选自陈村的《给儿子》。文章着重讲述了父亲引导孩子,通过劳动的洗礼,锻炼其身心,使其获得人生阅历与经验,让生命更加成熟、稳重的故事。2023年新课标Ⅰ卷中的诗歌选的是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重在引导学生研读经典,回归本真,明白做学问的真谛。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中的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强调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2)引导学生品味文化经典,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试题取材于经典作品,选材紧扣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全国甲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的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全国乙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韩非子·十过》。文中的曹君因“无礼”而“绝世”,釐负羁因“守礼”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可见语文试题旨在引导考生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先贤的美德。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青年敢于担当、敢于作为。全国甲卷中的论述类文本节选自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文中列举了很多考古发现,论述了我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让考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全国乙卷中的实用类文本选自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深时之旅》,呈现了以“深时”计量的岩层、冰川、山脉的信息,引导青少年敬畏自然,踏上“深时之旅”。可见命题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帮助其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4)培养劳动意识,育人育心。试题强调将劳动教育与“四育”相融合,引导考生重视劳动、尊重劳动者,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全国甲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选用了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赞美机械“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的背后是工人在辛勤创造,赞美了辛勤劳动的工人们。全国乙卷中的文学类文本为《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展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情,表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新高考Ⅰ卷中的文学类文本为《给儿子》,旨在教导青年通过劳动,锻炼身心,不断成长。

(5)贴近学生的生活,鼓励他们获得个性化发展。2023年的语文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如新课标Ⅱ卷的写作试题要求学生围绕“青少年自己的空间”展开思考,可以写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困惑等。

2.创设真实的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在高考命题建议中强调“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语文试题重在引导学生运用综合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其综合素养。试题一般会创设真实的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试题的内容极为丰富且涉及面广,并且与课文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理解文本的主旨,筛选出其中的重要信息,阐述作者的观点,把握其中的论证逻辑,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思考问题,以把握事物的本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比如,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的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甲组提出了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该题通过创设情境,让考生作为读书小组的成员,为文学作品写短评。其中有甲、乙两组的关键词作为限制,具体任务是围绕所选定的关键词写出短评的思路。试题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布置的是真实的任务。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转换身份、走进情境,结合所学知识和经验,较好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又如,全国甲卷的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进行评论。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学习活动,综合考查了俗语的使用,句子的修改、仿写、评论,成语的讲解等,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语文知识。试题指向了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由“做题”延伸到“做人做事”。

3.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基础的关键性内容,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他三个方面也都是通过语言建构与运用得以体现的。2023年的高考語文试题进一步凸显了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其实也是以一带三,突出对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全国甲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依托一段语料,连续设计了5道题,综合考查了考生使用俗语、修改句子、仿写、评论、讲解成语等能力。其中的情境设置得更加复杂,所提出的任务也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2023年新课标I卷中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学生比较叠词与单音节词的表达效果,鉴赏标点符号的表现力,思考句式对表意的影响,综合考查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不仅是语用题,阅读板块中的主观题也非常注重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新课标Ⅱ卷第4题材料二的最后两段使用了“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要求考生简析其作用。第5题的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自己的认识。这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下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

4.强化对高阶思维的考查,为选拔人才服务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题通过设计多文本阅读、复杂情境等,加强了对比较与分析、论证与推理、评价与反思等高阶思维的考查。

2023年的语文试题加大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四套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从多个方面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点是否成立、推理是否合理、论证是否严谨、表达是否准确等。全国乙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是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这篇文章属于社会科学类的连续性阅读文本。学生要比较文中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个重要的概念,并进行梳理和分析。全国乙卷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节选自《韩非子·十过》。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思考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结局的原因,以史为鉴,展现思维的深刻性。新课标Ⅱ卷中的现代文阅读Ⅰ分别摘选了习近平总书记和费孝通的关于调查研究的两篇文章。学生需对两则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比较、梳理和分析。两者同中有异,是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的考查。

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时代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考试题选取了文质兼美的科普文章,意在激发考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考查其科学思维、理性思维、辩证思维。语言文字运用Ⅱ大都以科学小语段为阅读材料,普及科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如全国乙卷的“青少年日常拖延症”、新课标Ⅰ卷的“超强记忆力”、新课标Ⅱ卷的“耳机噪音”等。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分别选自科普读物《树的秘密生命》和《深时之旅》,很好地营造了热爱科学的氛围,引导学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展开探究与思考。

5.做好教考衔接,引导教师开展教学

试题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问题,考查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凸显了新教材的地位。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关联有显性关联和隐性关32 联。笔者在此主要谈谈显性的关联。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关联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第9题要求考生写出有关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学写文学短评”这一学习任务。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第1题的选项B提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的技术》一文,指向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

(2)关联了新版教材中的单元内容。新课标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Ⅰ与教材中的“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单元相关联。信息类文本阅读Ⅰ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相关联,全国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阅读材料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的“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联。

(3)关联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中的词义理解题和教材中的内容相衔接。

(4)关联了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篇。如新课标Ⅱ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关联了鲁迅的《社戏》、沈从文的《边城》等。

二、指导学生备战2024 年高考的策略

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以真实的情境培根铸魂,借助多种题型来启智增慧,通过考教衔接来引导教师开展教学。这些都给2024 年的高考备考带来了启示。语文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加大对“双标”的研究力度,明确考什么;增加对高考真题的研究,明确怎么考;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探索复习备考的模式;梳理教材,实现单元主题与研习任务的系统构建。

1.强化对“双标”的研究,明确考什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出版2020年修订)》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与引导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新课标”新教材都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要求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教师开展教学与引导学生备考的第二个依据。欲了解“考什么”,教师需要认真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语文试题遵循了“一核”(立德树人)、“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命题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出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备考的重要依据。

如,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对标了有关关键能力的培养:能够抓住材料中的重要概念、主要观点、基本写作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能够对所选材料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判断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能够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本在观点、材料、写作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展开比较,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展现处理信息的能力。

紧紧围绕“新课标”,信息类文本阅读题既考查了学生把握文本主旨的能力,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论证逻辑的能力,又考查了其综合文本信息进行实证、推理和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考查了其通过文本信息理解事物的本质,利用文本理论迁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明确不同的题目所要考查的关键能力,可以找到备考的方向和重点。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备考的前提。

2.加强对高考真题的研究,明确怎么考

(1)明确试题的选材。近五年,新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题改原先的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为单文本的形式,或由2至3则相关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以考查学生的關键能力。文本的选材主要涉及学术论文、政论文、时评、书评、科普文,除此之外,还涉及访谈、传记、新闻、调查报告、图表等,文体样式丰富多样。非连续性文本一般会围绕某一共同话题展开,材料的组合可以有“学术论文+图表”“科普文+访谈”“学术性评论+整本书阅读”等形式,极大拓宽了文本组合的呈现形式,使文本的样式变得更加多元化。简而言之,新高考卷中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的文体和组合形式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考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又如,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文本样式或类型,而是逐渐向富有现代特征的文本类型拓展、延伸。这些富有现代特征的文本在创作手法上有比较多的突破,增加了考生考场阅读的难度;而且有些文本的特征并不明显,似小说又似散文,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2)明确考试侧重点的变化。这几年的试题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合能力方面,越来越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重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题目往往切口小,层次丰富,加大了对高阶能力的考查力度,切实考查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本只是一个依托,考题只是一种形式,考查的核心永远是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素养。

(3)研究高考题的设问方式。仔细研究近五年的全国卷,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几套试卷为求平衡而在设题思路上有些共性之外(比如都在比较阅读上设问),其他的试卷都是年年出新,几乎无套路可循。但是,千变万化中也有不变的宗旨,那就是依文设题。不断改变设问的角度,创新考查的形式,丰富试题的呈现方式,这样确实能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研究高考试题用什么考、怎么考,是教师指导学生备考的核心和关键。高考试题强调展现综合性与创新性。在指导学生备考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答题技巧。经验丰富的教师在高三备考前就应该让学生掌握与阅读、写作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审题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3.整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并完善知识网

(1)引导学生整合基础知识,建构知识网。必备的知识包括:常见的成语、病句的分类、复句类型的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压缩语段与扩展语句的方法、句子的衔接方法、图文转换的方法、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古诗文背诵、文体常识等。在指导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典型的文本,让他们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转化,建构思维导图或知识树,形成知识结构图。比如,散文的内容、情感、主旨、结构、语言等是考查的重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情感、主旨、手法、语言等也是考查的重点。

(2)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发散学生的思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研究高考题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发散他们的思维。这里的发散是指对试题中的考点进行深度挖掘、探究、整合,針对试题未涉及的考点进行补充,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如,《给儿子》的客观题考查了细节分析、语言分析、主旨概括等,主观题考查了环境、主旨、形象分析等,其中未涉及与情节、语言特色相关的考点。对此,我们可以命制以下试题:

①情节:《给儿子》的情节安排有何特色?请简要概括。

②语言特色:《给儿子》与《理水(节选)》(2019年全国Ⅰ卷)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通过补充,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善其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教师要深入研究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结合试题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复习,备战2024年高考。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试题新课标考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