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

2023-04-05 14:10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城关小学徐海燕
家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正方体双减政策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城关小学 徐海燕

小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初步阶段。然而,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家长、学生等都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学科成绩上,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随着2021 年7 月“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小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压力、课外辅导压力中解脱了出来,为学生营造了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使得小学教育真正地回归了基础教育本质。为切实地实现减压减负教学目标,教师需紧密围绕课堂教学,不断求变创新,为学生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双减”政策下,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紧密围绕教材内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与探究性、实践性教学活动,以此营造趣味化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高效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双减”政策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利器,为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合理设计家庭作业,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结合“双减”背景,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创设对策。

一、“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与校外补习负担。“双减”政策未实施前,通常学生每晚需花几个小时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为了防止学生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正常课堂学习之余为学生报各种课程补习班,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双减”政策的出台,则将减压减负上升到了政策层面,为小学各学科教学活动指明了新方向。此项政策旨在解决义务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外补习过热,也缓解了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不得不说,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卓越成果。

当前,绝大部分学校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教育部还利用网络和电视学习项目,免费为中小学生提供覆盖所有年级和学科的优质课程资源。许多城市也采取具体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比如,北京推动了校长和教师在学校之间的轮换,而南京的学校则努力让平均学习能力相似的学生一起上课。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教师、家长和全社会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着重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建议

(一)了解“双减”政策,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一是坚持以生为本。为改革与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师需从思想层面全面认知与解读“双减”政策。政策为创新小学数学教育指明了新方向,教师应契合政策要求,积极主动转变数学课教学理念,增加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轻压力、高效化”的正面学习感知。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丰富教学经历的数学教师更懂得从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中跳出来,突出自身的课堂引导性,并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改革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基础、学情等因素,选用科学合理、高效率的方法为学生解读这部分课程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读题、再测算,依照正确运算顺序进行相对应的练习题计算。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教师要突出减压减负这一核心,从传统的“题海战术”作业理念中解脱出来,实现控量提质,确保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全方位发展。在政策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后,有益于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关注课后作业设计,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与课后练习间的联结。

二是坚持分层化教学。“双减”政策可以让学生自然分流,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政策执行效果来看,主要受益者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但政策的核心主体是学生,目标则是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态系统。“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学习态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是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双减”政策,学习丝毫没有放松,比以前更加专注。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这类学生仍有着较高的课堂活跃度,可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够高效地接受知识,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亦可实现自主化学习。第二类学生是班级中成绩一般的学生。此类学生的基础较好,在跟进基础化教学的同时,多会将业余时间用于发展音乐、艺术和体育等兴趣上。此类学生多愿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并依靠自身兴趣来获得更大的自我效能感。第三类学生则表现出一定的学习障碍,或者对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此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度不合作,扰乱课堂纪律,拒绝完成学习活动。若不进行干预,就会完全放弃学习。

为真正实现减压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教师就需立足学生需求,从学生学习层次入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相关知识时,因学生初步接触此类知识,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辅助每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堂任务,将任务划分为基础探究任务、巩固练习任务与拔高类任务,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并在阶梯性学习中掌握新知、巩固新知。教师可先为学生布置“301×22”和“45×18+55×18”两道“凑整”解题思想类练习题,接着布置“15×(40-2)”等简单变形练习题,最后为学生布置“99×”类的拓展型习题,引领学生步步前进,有效掌握这部分数学知识。

(二)引入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为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小学数学教师亦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学生打造信息化课堂。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可结合学生学情、教材等,通过网络平台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正方体的认识”单元知识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中找寻教学素材,将学生熟知的正方体通过信息化技术呈现给学生。各学习小组成员在观察后可共同探讨正方体的特点,总结出正方体角、边、面的特征,在观察与探讨中学生可更直观地了解与正方体相关的知识点。此外,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拓展性训练,让学生找寻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正方体。为辅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正方体知识,可通过信息化技术将正方体的平面展示给学生,在直观化的情境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内化新知。

(三)合理开展作业设计,实现控量减负目标

从学校层面来看,“双减”政策颁布和实施后,学校要将教学管理重点放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上,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招生数量与升学率。教师也在加大教学创新力度,既关注课堂教学质量,也注重了家庭作业的控量提质。比如,为防止拖堂,小学教师在课前要做更细致、更全面的准备,在确保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兼顾课堂教学质量。在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习成绩上,拼命为学生灌输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在成年人看来,这些数字是最基础的、最简单的,但是对于一个10 岁左右的学生而言,高强度、高频率的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成为他们丧失兴趣的“罪魁祸首”。因此,“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可将“减压减负”贯穿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环节的同时,有效把控课后作业设计,突出作业设计的多元性,并合理把控作业数量,引领学生在趣味化的作业情境中内化新知,并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高阶思维。在学生高效完成课后作业的基础上,学生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继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生年龄尚小,认知具有局限性,却又对很多事情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前可紧紧抓住小学生这一鲜明特征,将一些新鲜的、有趣的元素融进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集中学生注意力,引领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紧跟教师教学步伐。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可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比如,在组织“长方体和正方体”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摸清学生的基础与知识掌握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为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协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点。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入几何画板软件,将圆柱与圆锥快速成型过程以直观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演示出长方形、圆形、扇形等向圆柱与圆锥的转变,辅助学生在直观化的情境下理解与掌握圆柱与圆锥知识。教师亦可通过几何画板呈现圆柱切割过程,使学生在观看中了解圆柱上下两面与侧面展开图。

(五)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针对性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打造趣味化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应从学生学习情况入手,合理调节课堂教学计划,营造有活力的课堂气氛,清除课堂的枯燥乏味感,推动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可强化课堂知识和生活现象间的紧密联结。在讲解完知识后,可由学生制作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地图,在趣味化的实践作业中,学生可将掌握的方向知识应用到路线图绘制环节,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并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在这种趣味化的教学情境中,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生活化作业情境中内化新知、运用新知,继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六)关注实操练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双减”背景下,为给学生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师在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适度为学生组织实践类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探寻问题答案,并学习新知识与运用新知识。在设计实践探索类教案时,可依据学生年龄层制作游戏案件线索,引领学生在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中保持学习热情,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与问题求解能力。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知识时,教师在讲解完知识点后,可安排各小组成员完成探究式学习任务,结合班级学生数量,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负责统计出本组成员爱读的书籍类型与人数,并将结果以条形统计图形式呈现出来。在探究过程中,既锻炼了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与实操能力,亦可加深学生间的了解,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意味着教师与家长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尽管此项政策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课外辅导压力,但教师和家长需要找寻出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或实现个性化发展。于教师而言,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优化作业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等,以此推进课堂改革,为学生打造高效课堂。于家长而言,教育理念、言谈举止等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家长应关注学生的成长,善于引导学生,将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讲解给学生,以此帮助教师建立起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间的关联,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教师创设数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正方体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给正方体涂色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多少个小正方体
助企政策
政策
数小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