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赋能下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探讨*

2023-04-06 03:46王静雯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精神

王静雯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工匠精神自2016年至今已五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劳动教育也被列入我党的教育方针,为德智体美深化发展提供保障,这也是弘扬新时代劳动、劳模和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职业本科院校要正视劳动教育,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模式探讨不仅仅是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更是具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之义。

一、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审视

(1)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意蕴。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其要义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彰显了我国古代工匠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表现为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道技合一的职业精神与境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特色。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一般意义上的基础上,还蕴含品质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中,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总结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其中,执着专注的匠人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匠心是核心,一丝不苟的匠品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匠艺是灵魂。这些特质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彰显新时代意蕴。

(2)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立足新时代不同方位,劳动教育的论述不同。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发挥劳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四维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教育活动。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综合概括职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是融入专业特点,以夯实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与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勤于进取的劳动精神和严谨负责的劳动态度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

劳动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党教育方针的重点工作。职业本科院校应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使其在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方面发挥内在引领作用。

(1)具备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逻辑价值。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遵循其工具性的“饥饿逻辑”,劳动对人类而言并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基于本体论的“意义逻辑”。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方法。人全面发展的深层意蕴不仅只有物质层面的自我解放,更指向精神层面的自我解放。物质层面的解放特指人通过劳动获得能力的提升,精神层面的解放指向个性的自由,是要充分结合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实现人在体力与智力方面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劳动观指出,劳动教育可以避免人的片面性发展,促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二者有机、全面地融合。因此,劳动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内在逻辑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质。

(2)牢筑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之基。劳动教育是筑牢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基石的内生动力。国家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关系紧密,在培养方向上趋向一致。职业教育属于类型教育,教育目的是培育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和人才,教育内容与劳动息息相关。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明确了职业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德技并修,提高站位,在职业技能培养中深化学生劳动素养。另外,劳动教育具有功能属性,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备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面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色。”弘扬劳动精神,鼓舞学生争做新时代奋进者,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而,劳动教育对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内涵现实之义。

(3)凸显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应然之义。历史实践表面,共同富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式要求,更凸显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重要特色。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的论述,为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指导方向。劳动是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进路。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加速器”,而高技能人才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具备推动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变革等新形势,劳动教育能充分凸显其独特优势,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主要作用于两方面:一是筑牢推动共同富裕的理念之基。通过劳动教育塑造劳动者热爱、辛勤劳动的优秀品质,摒弃四体不勤的坏习气。二是助于厘清共同富裕与社会氛围的联系。不内卷,不躺平,在实践理路上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进路。加快形成具有可推广的示范性劳动教育成果,倡导勤劳致富,着力提升劳动者的能动性和获得满足感,促使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奋楫前进。

三、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互融的逻辑维度

(1)理论基础具有相通性。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热点词汇。从相关的重要论述中可以发现,二者实质上是有着共同的理论要义,都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蕴含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力量源泉,生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明,践行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进程中的所蕴藏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赋能。其次,蕴含人全面发展的观点。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观点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上,即大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互融互促能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体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育人目标上,工匠精神赋能下的劳动教育作为精神力量丰富发展的具体体现,其育人导向与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相契合。最后,蕴含高度重视依靠工人阶级的观点。工匠精神赋能下的劳动教育实质蕴藏了工人阶级精神,历史上永不褪色的工人阶级精神谱写了中国梦的新篇章。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程中,奋力拼搏的工人阶级作为中坚力量,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价值导向具有相通性。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价值导向上趋向一致。劳动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广泛性,工匠精神具有专业性、严谨性和技术性。二者的实质都是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论是工匠精神亦或劳动教育,都显现了劳动的必要性,都在共同探求匠艺的提升与创新,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方向,劳动教育则是工匠精神的基础。二者的主要内容都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重视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在劳动中创造美好未来。实质上,从普通劳动者进阶到大国工匠的不同阶段,即劳动精神趋向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干一行、爱一行向钻一行、精一行的跃升。

(3)践行路向具有相通性。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其相同的践行路向是厚植于劳动实践。其一, 工匠精神的伟大凝练生成于工匠们丰富的实践经验, 实现了一项项的工艺革新。劳动教育是涵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与正确路向。其二, 弘扬和涵养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工匠精神对铸就卓越的坚守,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实干,实干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形成劳动价值感知、劳动的情感观等要素。劳动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领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树立敬业精业的使命感,从而实现涵养工匠精神的进阶目标。

四、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现状检视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这一新教育体系,是结合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国情,以及紧跟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劳动教育是职业本科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内容要求。但纵观当下,发现职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具体如下:

(1)劳动教育内容认知不足。技术和工具是劳动的前提。现代化劳动工具,智能化和设备技术含量高,因此劳动教育必须加强技术的学习指导,然而劳动教育内容不仅仅只有技术学习,还需要关注劳动育人功能的实效性。目前在职业本科院校中劳动教育只有技术学习,缺乏对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情感情感和劳动品质的培养,更忽视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劳动的育人价值未凸显。

(2)教育课程设置尚未健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2]。现行阶段,大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具体表现为课程形态同类化程度高、课程内容衔接度欠缺、课程学习方式单一等方面。

(3)劳动教育评价短板尚存。劳动教育评价标准是检验劳动育人成果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手段。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尚未制定体系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现行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完整性不强,科学化与规范化程度不高。另外,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未见劳动素养,激励机制还未建立。

(4)文化熏陶体系尚未形成。00后大学生因自小家境优渥,受无限宠爱长大,因此劳动素养不强,在劳动中缺失主体性地位。《论衡》有言:“譬尤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剐赤。”校园文化熏陶作为践行劳动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潜移默化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然而,职业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体系塑造中,鲜有将劳动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物质与精神文化。因而,校园文化熏陶这一载体未充分发挥其效力,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较为弱化。

五、工匠精神赋能下职业本科院校劳动育人路径

(1)明确劳动教育内容要求。职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方向是围绕专业特点,夯实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与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劳动职业技能,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劳动精神与严谨踏实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内容需契合学生特点,主要通过三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节”等日常生活劳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锻炼学生的劳动自理能力,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其次,定期开展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校内,通过“迎新”等校内互助类活动或校园秩序维持类活动,营造校园全员劳动的良好氛围。校外,利用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为社会提供相关公益性服务。以此,强化学生实践体验,厚植学生爱国爱民情怀,培育学生奉献精神。最后,注重课程思政,开展实训实习。围绕大国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内涵要义,引导学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就业观,直面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2)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的实施主要是以劳动教育课程为载体。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对其课程设置进行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劳动具有鲜明的课程思政属性。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既要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也要结合职业教育属性,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在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元素,形成协同效应。

1.劳动教育必修课

《意见》提出,职业院校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设要围绕规范性、必要性及灵活性三大原则,课时不得少于32学时。首先,课程地位方面:《指导纲要》提出,劳动教育要贯通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在课内外活动中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劳动文化来拓宽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必修课程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第一课堂,有着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功能优势,对探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实效性具有实然之义。其次,课程内容方面: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在工匠精神的“专注、敬业、精益、创新”内涵赋能下,职业本科院校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要注重围绕马克思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等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并辅以必要的实践经历。最后,课程衔接方面: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性,贯通各学段。根据各学段的劳动教育目标,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将课程分模块贯通于四个学年中。

2.劳动+课程

多元交织,打造劳动+课程体系。如果说,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课程属性类似于思政课程,那么劳动+课程就类似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延伸,具有隐形的思政属性。劳动+专业课、劳动+实训课等形式的融合课程,是从“三全育人”大格局角度出发,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要义,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推进通识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强化蕴含思政属性的劳动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实训课程方面,践行“德技并修”。在传授职业劳动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从思政教育的高度锤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职业操守,传递“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的价值导向。

(3)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职业本科院校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要求出发,围绕如何评价和结果反馈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首先,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确定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方面,要建立量化指标,例如劳动态度的端正与否、专业技能的掌握度、职业素养是否生成等。结果性评价方面,以学生最终的劳动成果为考核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方案需体现劳动素养元素,将其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其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运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结果。劳动教育成果是衡量劳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结果反馈机制,作为改进劳动教育方案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4)营造校园劳动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物质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实现。物质文化方面,职业本科院校可以借助校园标语、雕塑等有形载体,设计蕴含工匠劳模元素的建筑、景观等物化形态。以工匠精神为抓手,切实营造校园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使学生无形中拥有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以及对大国工匠与劳模的崇敬之意。精神文化方面,紧扣三条主线。首先,以史明理,以史增信。职业本科院校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充分挖掘办学历史特色,在校史教育中赓续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及劳动精神。其次,开展劳动教育品牌建设活动。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等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或依托“工匠大师工作室”,打造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力的劳动教育特色品牌,形成劳动协同育人机制。最后,守好劳动教育宣传主阵地。结合新时代特色,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宽宣传渠道,使得劳动教育宣传“接地气”,有吸引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工匠精神为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引领,使劳动育人能把握正确方向。二者的价值意蕴与职业教育目标趋向一致性,且二者的互融互促对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模式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