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023-04-06 10:50李亚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互补性综合性新课标

李亚平

关键词:新课标;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综合性;互补性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对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做出了明确定位,即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其课程主要思想的依据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就业导向”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核心要素。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与此相对应,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信息技术》是完全依据新标准而面向全体中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适时教学用书。然而,新标准的颁布与新教材的出版使用对广大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诸如,新标准的主题思想、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等的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结构和内容调整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改变特别是教学策略的改进等都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本文仅就在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下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1 基于“新课标”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很多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到位、学习不深入、理解不深刻和研读不仔细。不管是从参加“新课标”与“新教材”培训会的教师的交流发言来看,还是从部分教师参与实际教学的教学实施过程来看,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际上就是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不过是更换了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因此,对“新课标”的学习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谈不上深刻理解,没有仔细辨别“旧大纲”与“新标准”变化、区别、异同等。很多教师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策略改革意识不强;教学实施的过程呆板、枯燥,缺乏创新;课程思政或学科德育教学可有可无、或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

2 教学策略概念的界定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教学策略”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标准,不同的人对教学策略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学者对教学策略的描述侧重点不同,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三种:1) 施良方认为,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1]。2) 邵瑞珍指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2]。3) 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的教学总体方案[3]。

3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变革性探究

1) 从总体上准确把握和理解以“新课标”为前提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结构、内容、核心和主要任务,体现教学策略的综合性、灵活性。毋庸置疑,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抓住“信息技术为公共基础课”这一性质定位,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专业基础课”。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课程是对中职学校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必须学习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摆在首位,更加明确了课程思政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也突出了“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策略设计和制定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地把“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有机地融入学习目标、内容以及评价之中。在课程整体上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具体到每节课都要有思政,每一个项目或任务的实现,都应该体现出育人的影子或者留有育人的痕迹。就课程结构和内容而言,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加全面。结构上,新课程不再以“章—节—内容”的模式组织教材,而是以“学习领域—项目—任务(元素)”的架构模式来组织教材。内容上,新课程做了全面优化和呈现,由原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改變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的呈现。这样的设计和安排使得学生的学习领域更加明晰,更加广泛,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选择更加灵活,从而能满足所有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在充分把握综合性的基础上,也能体现出灵活性和动态性。

2) 牢牢抓住“学生的生活、生涯、生命”这条主线,以生为本,聚焦教学策略的指向性。信息技术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尽可能地遵循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学科特点,提出了“学生的生活、生涯、生命”这条主线,着眼当下(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经历或经验)、关注未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崇尚生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聚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练就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活、生存与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时代社会实践活动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所有这些,归纳到一点,就是以生为本,就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教学策略制定与实施的重心应偏重学生,靶心指向于学生。

3) 教师应实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过程,呈现教学策略的扩展性。信息技术新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采取项目课程设计的理念,按照学习目标"情景导入"且行且思"知识词典"资源链接"评价反思"练习提升[4]的路径组织教学任务,形成闭环。通过研究发现,在这个闭环路径中,学习目标是起点,也是核心,其主要内涵是围绕信息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任何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应该从学习目标出发,始终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并且随着教学过程的调整变化而改变。不能促成教学目标实现或有效达成的教学策略在形式上无论有多么华丽都是徒劳的,也是毫无意义的。情景导入中的情景素材大都取自发生在学生身边生活实际事例,生动鲜活,学生有切身体验之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且行且思则强调了知识和能力的相伴相长,这是该课程既是公共基础课又是基础课的双重定位所决定的,也是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理念。知识词典的出现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基本知识点起到补充和巩固作用。资源链接对教师所教的教学内容的扩展提供了源泉,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了学习的资源库源头,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变为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主。对教师而言,教师将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策略的研究、设计和制定上,而不是对具体知识的传授、答疑、解惑上。对学生而言,学生将会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无原则和不受限制的,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评价反思并不是教学任务或教学过程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给学生评定一个“优、良、中、差”或者“甲、乙、丙、丁”并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通过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评判,查找原因、不足以及优劣差距,在问题解决和过程优化中实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练习提升则涉及知识巩固和实践拓展两个部分,兼顾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做好这个环节,可以延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学习的难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更高一个层次。以上七大教学任务涉及面宽,内容繁杂,因此,在教学策略中都要有所兼顾和拓展。

4) 坚持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定向,凸显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新课标”对新课程的定位除了公共基础课之外,还将其定位为技能基础课,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课程。加强实践性和突出实操性就是该课程的客观要求。在以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习惯于按照“以教定学,以学定做”来进行教学定向。尽管教师在其教学设计或教学策略中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表述,但事实是,这样的教学定向已经使教学走进了以教为中心的胡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且削弱了“做”的分量,加大了知识占比,减少了技能占比。与此相反,信息技术新课程明确提出“行动导向”的教学定向,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由学习目标确定行动方向,通过行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以做定学,以学定教。这样的教学定向突出了“学生中心”,突出了“行”的重要性,也明确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新课程要求所有的教学都要以学生“做什么”来确定“学什么”,再以学生“学什么”来确定教师“教什么”。因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做什么”比“知道什么”更重要。而且,大量事实证明,通过实践或操作获得的知识在人的大脑的驻留时间与靠单纯的理论学习获得知识的驻留时间相比较,前者会更长久。通过实践获取知识的速度也要比通过理论学习获取知识的速度要快。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显著特点是:理论知识或基础的学习能力较弱,动手能力或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定向是中职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的最佳捷径。也是实现知识积累与技能练成相互促成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行动导向”为主的教学定向要求授课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始终如一地保持连续性。

5) 新课标、职业教育法以及中职学生的就业短板共同决定了新课程的教学策略要具备兼容性。新修订《职业教育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从法律层面保障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同样,在“新课标”中提出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文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应重视未来发展。原因是中职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直接就业,因其年龄小、心理不够成熟、知识储备不足、能力不强等方面的因素不能满足工作岗位需求,且很多不能胜任工作要求,高质量稳定就业更无从谈起,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上。为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应该倾向于学生的升学,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教学策略要适时做出调整,制定兼顾夯实基础、提高技能、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教学策略。

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环境优势,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策略的互补性。目前,中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有两大环境优势,一是学校内部的计算机室或网络教室,二是互联网环境或联网家庭环境。这两大环境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与极大的便利条件。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和以教学为中心的策略都属于教学策略类型中的形式型策略,前者有助于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能按照自己特性、喜好、真实水平去学习;后者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以适应所涉及的教材及学习者水平。信息技术新课程无论从结构到内容,還是从理念到实施,都集中体现了“生本”思想和“学生中心”思想。这就要求课程教学策略更多时候有必要考虑采用形式型教学策略。学校的计算机室或网络教室一般都能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要,而互联网或许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环境,在几乎人手一部移动终端的条件下,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补充知识,而不是对学生的上网行为置之不理,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学生在无约束、无管教、无引导的情况下去玩游戏、看快手、刷抖音。再者,学生在学校机房或网络教室没有完成的实践任务,完全可以在自己家里的计算机上去完成。这样,充分利用好两大环境,可以实现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增长。

4 结束语

中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生为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升学、就业打好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从客观上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策略的设计、制定、实施过程中,要有综合性、灵活性、动态性、指向性、扩展性、连续性、兼容性和互补性,使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对从事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有所借鉴和帮助。

猜你喜欢
互补性综合性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
综合性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