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周长江

2023-04-07 13:44文/陈
美术界 2023年3期
关键词:芥子布面当代艺术

文/陈 晗

周长江,1950 年出生于上海。1978 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曾任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副院长、艺委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终身教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上海文化艺术基金会评审组专家、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油画雕塑创作中心副理事长。先后在纽约、慕尼黑、上海等地举办个展。曾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第六、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三届中国油画展艺术大奖,亚洲第六届艺术双年展荣誉提名奖,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艺术奖,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提名奖,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三等奖等。出版有《天·人之问——周长江作品》《当代艺术的意义何在》《中国油画人物志》《当然——抽象阅读与居室体验》《海上画家——周长江》《周长江作品》等。

周长江/ 互补11.12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11年

周长江/ 互补12.11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12年

一、艺术家工作方法

“抽象艺术样式虽然来自西洋,但在移植中国后,中国传统美学中弥漫的灵性意象和心象审美意识是天生自在的沃土,气、韵、神、品中高格调的精神元素及个体的开悟冥思足以使抽象艺术在中国茁壮成长,孵化出中国式的抽象文本。从艺术语言本体理论来看,虽然西方抽象主义已完成了它的体系,但抽象艺术样式在现代中国的注释必定要与本土文脉联姻,而传统哲学中对‘道’之体认、精神性‘天人合一’‘心物同在’的一元论也完全可以在这种新载体上显现其智慧光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的‘互补’系列绘画及其延展的作品,正是源于这样一种文化理想和心愿而积极探索创作的。在早先的境遇中,由于现代性张扬独立、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其出场即充当了冲破意识藩篱的先锋。数十年的深入持续劳作使我越发自信,我在研究了西方现代绘画后反观自身,对优良的传统审美理念、价值的现代转型充满了信心。我认为,在世界文化进程中,东方应树立起自己的现代形象。”(周长江自述)

二、作品及艺术脉络

“如果将周长江30 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做一个回顾,我们很难将周长江界定为一个抽象艺术家,或者说,周长江追求艺术语言的纯粹性,但却不是一个纯粹的抽象艺术家。”(殷双喜)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是一位表现城市题材的写实画家。这在当时风靡全国的乡土风中颇为独特。80年代中期,周长江转向抽象艺术研究,连续创作了几十幅题为‘互补系列’的作品。”(王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周长江的艺术创作来说,是最重要的转折时期。周长江本人也曾多次提到1981年对于他来说是特殊的一年,那一年他参加了全国青年油画座谈会,同时观看了波士顿美术馆在北京的展览,还听了该馆的东方部主任的介绍讲座。正是这次座谈会,使周长江对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既改变了当时包括他在内的青年艺术家们对于西方艺术的偏见,也改变了其个人的创作理念及工作方法,他深深意识到,“抽象”在中国并不是一种艺术风格,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具有现代主义的自觉意义。“抽象”是不可以被忽视的部分,这是其艺术创作变革的第一个主题。

“1983年,我到中原地带艺术采风考察,走访了许多古迹。东方传统石雕尤其是霍去病墓石刻使我顿悟艺术之精神,我决心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努力寻求现代艺术中与传统精神相符相契的部分,又做了一些作品,直至1984年底渐渐形成了我的‘互补’观念。”(周长江自述)

两年之后,“中原之行”又一次触动了他,他在传统的中国绘画、雕塑中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博大与宏伟,也意识到作为中国的艺术家,“传统”是他们在创作中既“不能绕开”也“绕不开”的存在,如何将“传统”隐含于心并为其所用,成为周长江的艺术实践中所围绕的第二个主题。

在这之后,他开始大胆实践并持续思考,从“非写实”到“变形”再到我们所熟知的“抽象”的艺术形式,这一历程所包含的不只是周长江对于创作中形式语言的实践,更是他对于现代西方哲学、艺术、文化等领域所进行的“中国化”思考。

(一)1983年—1986年 早期探索阶段

“虽然西方抽象主义已完成了它的体系,但抽象艺术样式在现代中国的注释必定要与本土文脉联姻,而传统哲学中对‘道’之体认、精神性‘天人合一’‘心物同在’的一元论也完全可以在这种新载体上显现其智慧光芒。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的‘互补’系列绘画及其延展的作品,正是源于这样一种文化理想和心愿而积极探索创作的。”(周长江自述)

在这个阶段,周长江对艺术形式的变革进行了初期探索,用评论家殷双喜的话来说,周长江此阶段的艺术作品“兼容半具象半抽象的艺术语汇”。

周长江/ 互补系列No.17 布面油画 110cm×150cm 1986年

(二)1986年—1989年 对艺术本体的探索阶段

“我们只有面对不可超越的现实,偏执地强调我们特有的环境、文化,以一个现代人的宽宏胸怀和眼力来审视周围的一切,以哲人的态度,把艺术批判指向自我,指向传统,指向现实,指向艺术本体”。(周长江自述)

从1986 年“互补系列”作品在上海首届“海平线”展览上的推出到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周长江的艺术实践,“互补”作为其作品中的视觉关系及哲学内涵,这个“关键词”贯穿周长江的艺术生涯近40年,成为艺术家不断突破自己的基点和可能。

“互补”究竟意味着什么?

周长江如是说:“‘互补’喻示着对立与统一,展现无所不在的两极关系:大与小、强与弱、简单与复杂、理性与感性、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对艺术家而言,“互补”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周长江在中国当代艺术转型时期所提出的新的探索方向,这是“求变”亦是“求真”,正如周长江在自述中所说的那样,“互补”是他在研究了西方现代绘画后所进行的反思,是基于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而提出的艺术理想,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在世界文化艺术的进程中找到东方现代艺术的位置,找到中国现代艺术的位置。

1989年,在“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周长江的油画作品《互补系列No.120》斩获银奖,无论对周长江本人还是对整个中国美术界来说,都无疑是那个时代轰动性的事件,这意味着周长江在抽象艺术领域的探索成就正一步步被时代主流所认可和接受。

(三)1990年—2000年“两条腿”走路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开始进入独立发展并逐渐成熟的阶段。随着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深入,周长江对于形式、媒材的运用更加自如丰富。

“在1990 年创作材料作品《互补——天道与人道》,我开始了从二元互补的思维方式出发,研究东方哲学思想在西方现代形式意义中实现视觉转换表达的可能性,并在平面视觉与装置艺术之间寻求一条中间道路。希望做到每件作品从现实切入立意相对独立存在,各有人文主题和相容的艺术形式。”(周长江自述)

1998 年,周长江参加了由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举办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展”,他的作品《家谱》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唯一的当代艺术作品参展,作品由80多幅上色的摄影作品复印件组成,以树状图的形式组合构造,表层封蜡,用综合媒介的手段表达观念。这也是周长江的艺术走向国际视野的里程碑性事件。

(四)2000年以来 视角、思路更为开阔和完善的综合运用阶段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材料作品的创作少了,注意力还是返回到绘画上,除了对手感的迷恋外,主要的动力恐怕还是对内在文化的思考。”(周长江自述)

对于周长江来说,“抽象”不是目的,“互补”更不只是一个艺术概念。作为创作者来说,每张画都是艺术家思维和心境的体现。在此次展览开幕采访中周长江提到:“每次的画都是此时此刻的一个心境,和你想要呈现的思维的结果。”每一件作品都根植于一位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法。

此次“隐匿的叙事——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生态研究2019”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周长江于2014 年和2015 年所创作的四幅作品,包括三件互补系列作品和一件大幅油画作品《闲游芥子园》。

从线面构成和斑驳凝重的色彩中,我们不难发现,周长江的创作从不拘泥于模式化的颜色、线条或布局,“形式”只是叙事的表现手段,作品要传递的是其所思所想,所感所动。当然,他的创作给予观众的思考并不是神秘而隐晦的,而是开放而宽容的,是朴素的真实。

如果说“互补”系列是周长江对于哲学“形而上”的思考,那么,其作品《闲游芥子园》就显得更为“通俗”和“接地气”。芥子园作为李渔的“壶中天地”,小而惬意。《芥子园画谱》作为习画者的启蒙课本,正像我们之前所言的那样,是艺术家们绕不开的“传统”元素。如何在当下社会“符号化”的快生活中找到“偷得浮生半日闲”之乐,如何在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观念下探寻中国现代艺术之变……所有的思考、讨论、研究、反馈都蕴含在周长江的“芥子园”中,所谓“闲游”既是自在,亦是从容。

周长江/ 互补迹象68 布面油画 170cm×560cm 2015年

周长江/ 互补构图18.10 布面丙烯 160cm×450cm 2018年

周长江/ 闲游芥子园之二十 布面油画 200cm×650cm 2020年

↑周长江/互补07.4布面油画200cm×280cm 2007年

↓周长江/互补09.7布面油画200cm×280cm 2009年

周长江/ 互补系列No.120 布面油画 170cm×165cm 1989年

猜你喜欢
芥子布面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钱爱康
王秋莲
詹克兢布面油画
多出来的空间
材料作文“芥子之灯”导写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张方白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