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4-11 15:20李秀峥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外汇储备影响因素

李秀峥

摘要: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开放程度,是研究该国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依据。因此,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量化研究,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当前状况,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解决建议。文章选取了1982~202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部分数据,从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和储备资产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分析,初步建立模型,并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变化;外汇储备;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受到新冠疫情、贸易摩擦等重大事件的冲击以及产业转型等国内因素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一改高歌猛进态势,出现顺差减少乃至出现逆差的情况。国际收支状况的波动对我国经济整体亦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国际收支历史变化趋势及背后具体原因进行梳理,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二、我国国际收支变化趋势分析

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众多。综合来看,短期的国际收支受到货币、预期因素、汇率管制及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国际收支又与该国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及所处经济周期等有关。

据此,可对我国国际收支变化进行详细解读。本部分主要选取1982~2020年我国经常账户、非储备性资本与金融账户、储备资产账户数据进行分析。该部分数据均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网站。

(一)经常账户

从1982年我国正式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以来,我国经常账户大致经历了稳中求进、快速增长、波动中力求增长三个阶段。

1. 1982~1996年,经常账户表现为顺差与逆差交替出现,总体处于收支平衡水平;具体结构层面上,货物项目几经转折最后开始呈现稳定顺差,服务方面基本保持顺差且顺差来源多以加工、旅游为主,运输项目则反映为逆差。

这一阶段初期实行官方汇率,汇率波动不大;1988~1989、1993~1995年曾出现CPI指数连年大于110的情况,进口需求增加,但由于汇率制订趋向贬值,且汇率“并轨”后对美元汇率快速跌破1∶8,出口产品的需求增加抵消了该部分冲击。而作为改革开放从起步到开始收获的过渡时期,该时期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商业银行体制确立等重大改革,生产力得到初步解放,人均收入增加,周期上处于从复苏到繁荣的增长期;且结合我国当时的人口红利和科技水平,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产业将是有力的增长点。故该时期货物进出口均有增加,其中出口增幅更大,服务方面则以加工项目为顺差主要贡献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这一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收支顺差主要以加工制造、货物出口等方面为主。

2. 1997~2008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呈现出指数型增长的特点,由1997年370亿美元增长到4206亿美元,这也是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迄今为止的最高值。而从结构上来看,高增长主要是由货物项目贡献的,该项目由366亿美元增长到了3455亿美元;服务方面基本保持收支平衡、略有盈余,顺差仍以加工、旅游为主,逆差以运输为主。

该阶段我国对美元汇率大部分时间保持在1∶8.27左右,以上年为基期的CPI指数保持稳定水平,短期因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不大;长期因素上,随着我国顺利加入世贸组织及申办奥运成功等一系列经济、政治大事件的发生,我国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国际大市场的认可,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走向繁荣,国民收入進一步增加;从产业增加值上看,第一产业缓慢减少,第三产业缓慢增加,第二产业依然占据并保持40%以上的份额,低价、量多的劳动力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再加上汇率基本保持在“盯住美元”的较低水平,出口得以保持高增长。故该阶段仍是进出口大幅增加,其中,出口增幅更大。

3. 2008~2020年,这一阶段我国经营项目的收支出现大幅波动。我国货物出口顺差一度大幅下滑,最低时仅为2287亿美元(2011),约为2008年的2/3;而后又大幅增长,最高点达5762亿美元(2015),2018年由于贸易战影响曾出现短暂下滑,2020年又快速回升。总体来说表现为数额高、波动大。与此同时,我国服务项目逆差开始逐渐扩大,尤其旅游项目由正转逆并逐步扩大,2015~2019年逆差均达到2000亿美元以上;加工项目虽保持顺差,但基本保持在200亿美元左右水平,增长潜力不大。另外,初次收入尤其是投资收益项目上规模大幅增加,且主要以逆差为主;投资收益借贷两方的扩张,反映了我国资金“走出去”的趋势和外商对我国市场的信任增强。

这一阶段世界市场出现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全球市场不景气;同时,由于各主要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及人民币汇率浮动进一步放开,人民币汇率也在以较快速率相对升值。仍以对美元汇率为例,汇率从2008年1月约为1∶7.1822,到2013年底时已经一路升值到1∶6.0537。这对我国商品出口相当不利,同时增加了对于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样,2018年中美贸易战、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等类似国际性突发事件,导致短时间内货物顺差的大额缩减。综上可以看出,汇率波动及各类偶发因素等短期因素对我国收支状况的影响极大。

长期来看,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开始向高新技术产业或服务业积极转型,具体表现到产业增加值上,第二产业所占份额开始松动,自2012年起第三产业份额已超过第二产业,且目前已超过50%;产业转型保证了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质量与稳定性,也进一步刺激了国民收入增长,劳动力成本提高,加工项目顺差下降;由于人均收入进一步增加,国外旅游成为国民选择,旅游项目逆差增大;同时由于进出口规模加大,而对外贸易海运服务多由外国公司提供,因此运输服务逆差也在逐步增加。而从GDP增幅放缓可以看出,我国按四阶段经济周期来看已进一步迈入了繁荣期,按体制转型周期看来,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尾声,因此未来经常账户上的长期趋势应偏向于顺差增速放缓乃至逐渐减少。

(二)非储备性的金融账户

资本与金融项目中,资本项目主要涉及固定资产,一般数额不大。我国在此项目上借方、贷方规模都较少,只在2005~2013年有过十亿美元以上的差额。其他发达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以美国为例,2020年度其资本收入为3.71亿美元,支出为58.59亿美元;我国则各为2亿美元左右,这也有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开放资本项目下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因。因为资本项目反映经济的能力有限,本部分主要分析非储备性的金融账户变化。

与经常账户类似,非储备性金融账户的变化历程也可近似分为平稳-增长-波动三个阶段。

1. 1982~2000年,这一阶段基本处于收支平衡状态。1993年起,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加,1993~1997年非储备性金融账户顺差一度连续达到200亿美元以上水平。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该账户1998年再度回落到逆差,但外商投资规模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他如证券投资则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仅在1997年后出现较大波动。

这一时期我国金融体系刚刚由“大财政、小金融”走向市场化的体系与制度,汇率并轨、商业银行改革等还处于起步时期,尚待进一步发展。造成的局面是:国民收入整体增长不足,对国外金融市场沟通不畅,因而1993年以前该账户规模较小。后期由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短期刺激,较为多变的证券市场和其他投资项目上出现了大幅的资金流入流出,但随着时间推移又恢复稳定。总体来说该阶段的金融账户主要受短期因素的影响。

2. 2001~2009年,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我国非储备性金融账户不仅回归到稳定的连年顺差,而且开始了快速发展阶段。就非储备性金融账户的趋势来看,1999~2011年我国实现了连续13年的顺差,其中从2001年开始明显进入稳定较高顺差时期。这一时期证券投资规模增长相对较慢,其他投资还较为不稳定,主要还是依靠稳定的外商投资提供逆差。

短期来看,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外商对我国市场预期态势较好,引发了对我国投资的热潮,约持续到2007年;2007~2009年,一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直接导致外商投资增速放缓;二是由于我国此时提出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号召;再者因为经常项目出现较大顺差,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风险,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外来投资减少,对外投资增加,直接投资项目一度出现下跌。更重要的是对预期极为敏感的其他投资项目也开始出现大幅波动。而由于以QDII等渠道为代表的跨境证券交易逐步放开,我国证券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顺差,冲消了小部分波动。

而从长期角度看,我国这一阶段仍保持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增长态势明显,我国经济实力增加,外商对我国长期发展仍处于看好,这一点由汇率放开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也可体现;而对内国民收入亦大幅增加,对外各类投资需求也自然有所增长。但是由于偶发因素较多,部分投机性资本多变,导致了这一阶段我国非储备性金融账户规模增大、顺差增加,但略有波动。

3. 2010~2020年,这一阶段非储备性金融账户出现了极大的波动。首先是2010年,直接投资又一次出现大幅上升,直至2014年均保持1400亿美元以上的高水平,其中2010~2011年非储备性金融账户整体出现较大顺差。但2012年金融账户时隔多年又出现了逆差,2013年则迅速返回順差,且达到该账户顺差的历史最高值。随后在2014~2016年又出现连续三年的逆差,后又返回顺差;证券市场保持稳定,除2015、2016两年外,证券投资在2007~2014年、2017~2020年均保持平稳顺差。而出现巨大波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其他投资大幅变动的影响。可以观察到,2012年、2014~2016年、2019~2020年均出现千亿美元级的巨额逆差。

预期敏感型的其他投资主导的波动,其中成因即为“负债本币化,资产外币化”,即人们根据汇率变化预期更换手中持有的货币种类。2010~2013年人民币汇率均处于升值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国外量化宽松“扩表”的影响,故除2012年外,其他投资均保持了较大顺差。2014年后,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因而直接投资项目收支情况体现为顺差减小甚至有时出现逆差;2014~2016年间,一方面正是我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并达到顶峰的过程,另一方面人民币也面临着长期贬值的压力,大部分时间均处于贬值趋势;故不难看出,这段时间出现的逆差仍然是短期预期主导的。类似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其他投资项目较大幅度的波动,这也是非储备性金融账户整体发生波动的关键原因。

尽管也有长期上国民收入增加、对外投资和存款需求上升的因素,但从数额上看大部分逆差还是由其他投资贡献的。因此,该阶段出现的大幅波动仍主要受到短期因素影响。

(三)储备资产

在不考虑误差与遗漏的情况下,一年度储备资产净增加量即等于经常账户差额与非储备性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之和。故储备资产的变化应与上述两账户的趋势类似,分为三个阶段。

1. 1982~2000年,在贸易方面,我国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国民收入水平低;资本金融方面,我国外贸和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全,外国投资者或进口商对于与我国合作持观望态度,我国资金流向国外市场的渠道亦不畅通。故总体上基本是顺差逆差交替出现,在收支平衡的水平左右波动。自1994年开始,由于汇率并轨等因素,我国市场更加开放,因而整体收支出现比较稳定的顺差。也正是由此时开始直到2013年,我国进入了经常账户和非储备性金融账户的双顺差时期。但是此时由于我国尚未加入WTO,且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受阻,积累储备资产较少。另外从储备资产的具体组成上来看,外汇资产占据绝大部分,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储备资产结构的主要特征。

2. 2001~2013年,此时我国的双顺差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加入WTO带来的贸易福利充分利用了我国本身劳动力充足的特点,出口及加工贡献了大量顺差;同时我国的巨大市场也吸引了广大外商前来投资,储备资产大额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巨额双顺差也是一种收支失衡。因为我国储备资产大部分均为外汇资产,大量外汇流入我国可能使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及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另外,在回收外汇过程中货币当局可能超发货币,导致国内价格水平上升。为避免贸易摩擦,人民币汇率在2005年进一步放开后出现升值;为更好适应国外市场和响应国家号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大幅上涨;因此在2010年后,我国收支顺差先放缓增速、后规模下降,并进入了一定波动期。

3. 2014~2020年,我国结束了双顺差时代,经常账户依然保持顺差,而非储备性金融账户则开始出现较大波动,2014~2016年出现了连年较大逆差。此时储备资产也出现了顺差大幅减少或出现大额逆差的情况。直接投资项目差额的双向压缩和其他投资项目的巨额逆差是一方面原因;短期来看,2014~2015年我国货币当局为缓解贬值压力大量抛售外汇也是因素之一。另外从经常项目上来说,服务逆差的日益扩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2018~2020年,储备资产又回到收支平衡附近的水平。然而由于各类偶发因素刺激,要保持稳定的收支平衡仍是一大挑战。

三、国际收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国际收支的影响因素有短期和长期两类,包括汇率、物价、预期、收入、产业结构、偶发因素等。据此可以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找出其中较关键的因素,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短期因素中,汇率、物价可分别选用年平均汇率(记为EXR)、以上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记为RPI)分别代替;预期虽是短期因素,却需要部分长期因素作为判断的依据,因此此处选用上年国际收支差额(记为Y*)、外债规模(记为DEB)和实际运用外商直接投资(记为FDI)分别反映短期和长期的预期影响因素。长期因素中,选用GDP反映国民收入,以出口品当中工业产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记为RATIO)反映产业结构。由于储备资产大部分为外汇储备,因变量选用外汇储备存量(记为Y)。数据均再取对数。其中Y*由于含有负值,在原基础加上足够大的正值再取对数以保持可取对数且数量级合理。

该部分数据均选自国家统计局网站。1982~1984年部分数据有缺漏。故在建模过程中仅选用1985~2020年数据。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可得LnRATIO、LnFDI为I(1)序列,其他数据均平稳。由此可利用EVIEWS软件直接建立协整模型,得:

LnY=5.1559+1.8982LnGDP+0.1957DLnFDI+0.8695LnEXR-2.0175LnRPI

(0.8448) (6.5063) (0.7253) (3.4536)

(-1.9863)

-0.4188LnDEB-1.0633LnY*+0.4987DLnRATIO

(-1.4626) (-4.5664)   (0.3487)

R2=0.9909 R■■=0.9886 F=420.4891 DW=0.9036

但显然该式中有部分变量未通过检验,可能存在各种问题。因此采用逐步回归法,得到新的方程:

LnY=10.21+1.4680LnGDP-1.2508LnY*+

0.9423LnEXR-2.1618LnRPI

(2.0307)(36.0990)(-6.4513)(5.0502)

(-2.3147)

R2=0.9905 R■■=0.9892 F=804.4844 DW=1.2076

且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检验值为-3.7954,小于其在5%显著性水平下得出临界值-3.5443,故认为不存在虚假回归。同时,利用White检验、LM检验及VIF方差膨胀因子检测可以分别进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得到结果如下:

White检验:Obs*R-squared=20.6878,p=0.0793>0.05,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认为方程中无异方差。

LM检验:Obs*R-squared=4.7251,p=0.0942>0.05,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设,认为方程中无自相关。

VIF方差膨胀因子检测结果如表1。

观察发现检验值均小于10,可以认为模型中多重共线性较弱。

以上方程可以说明,我国外汇储备与GDP、汇率水平呈正相关,与价格水平、上年收支状况呈负相关。

首先,GDP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国民收入水平,但它本身也代表产出水平,产出越大则出口更多,有利于外汇储备增加,因此外汇储备规模与GDP正相关;而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大,说明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减小进口需求、增大出口需求,进而造成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与上年国际收支呈负相关,是因为顺差记为负值,故实际表示为上年顺差更大则外汇储备增加,一方面其反映了外汇储备的来源,另一方面亦可侧面体现我国以往国際收支状况,反映了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运行状态,是重要的预期因素;而价格水平越高,说明我国对进口产品需求增加,进而会导致逆差。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主要与本国产出状况、物价水平、汇率波动及短期预期因素有关,与往期收支状况也有一定相关性。

四、政策建议

由上述数据及对应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国际收支状况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并主要受到产出、汇率及物价、外界预期的影响。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给出对应建议。

(一)产出方面

产出具体又分为规模和结构两方面。总体规模上,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兼具基数与增长速度的双重优势;但近年来,产出结构的调整成为重点,且主要是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协调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一直占据较大份额,直至2012年才有所松动,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然而,虽然我国正积极由“制造”转为“智造”,但在数据上还未反映出明显成效。就服务项目来说,知识产权使用费、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仍处于较大逆差,文娱、金融等服务行业依然收支规模较小。当然,这必须要考虑到高新技术研发本身的时滞性。因此,在确定向高新技术、第三产业转型的同时,一是要加大国内研发投入,二是要吸引国外人才,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缩短研发时间。另外,既要使用好国内的资本,也要合理利用大量的外来投资,合理配置引入外资的结构,保证外资使用方向与国家发展方向相一致。其他如金融方面,也应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之上逐步扩大开放,在防范资本大量外流的前提条件下更多地与国际接轨。

(二)汇率与物价方面

为满足WTO开放金融市场的要求和发展的自身需要,人民币汇率机制分别于1994年和2005年进行了调整,汇率越来越趋向市场化,因此必须管理好可能造成汇率波动的多种因素。

从宏观调整的角度来说,货币及财政政策都可能造成汇率波动,同样也自然会影响到物价。具体来说,扩张的财政或货币政策短期会导致贬值、物价上升;紧缩政策反之。另外,通胀水平也是汇率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若依然对汇率保持一定干预,就势必要兼顾国内物价,进而令货币政策自主性受到影响。所以必须减少对汇率干预,让汇率充分反映市场供求。

而要减小干预,则需要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保证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为此还需对内完善市场体制,对外拓展离岸市场和建设官方数字货币结算系统,使人民币有充分内在价值且可以自由与其他货币交易流通。长远来说,一国汇率及国内物价稳定都要靠国家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这又与上一条中保持产出规模和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相辅相成。

(三)预期方面

国际上各种大型突发事件频发,让短期预期因素成为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在事前、事中、事后做好充分应对准备。

在事前要保持监控,对潜在风险有所预估,并做好物质上和方案上的准备,保证有能力冲销风险;事中做好预期管理,保持公众对于汇率乃至本国经济状况有较稳定的信心,防止游资大规模流入流出。如果风险无法在事前化解,事后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冲销风险,将经济损失降到最小,不致影响后续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流和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欣怡.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历史变化及近来趋势分析[J].时代金融,2017(23):21-22.

[2]郑黎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演变分析[J].中国金融,2018(22):97-99.

[3]岳柳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因素探析[J].齐鲁学刊,2015(02):76-80.

[4]卜国军,于静静.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化及趋势分析[J].北京金融评论,2019(04):46-53.

[5]黄隽.人民币国际化、国际收支的变化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J].教学与研究,2012(07):20-27.

[6]常欣.中国国际收支格局的最新变化及其宏观影响[J].学术界,2015(12):37-51.

[7]周宇.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动因[J].世界经济研究,2018(09):10-20+135.

[8]岳鑫.我国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6.

[9]刘传哲,周莹莹,何凌云.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规模趋势预测[J].金融与经济,2007(11):41-43+30.

[10]王增磊,张恒义.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生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7):94-103.

[11]汪萍.我国外汇储备影響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02):82-83.

[12]陈剑.我国外汇储备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外汇储备影响因素
外汇储备增加并不必然引致货币发行量增大
201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31399亿美元
黄金和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黄金和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