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头针从阳论治耳鸣思路探析

2023-04-16 06:01闫昊玥倪金霞徐靖妮华依霓刘金红赵静静
江苏中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清阳督脉素问

闫昊玥 倪金霞 徐靖妮 华依霓 刘金红 赵静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声源的影响下,耳内或颅内感知到一种或多种声音。耳鸣既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又是一种独立性的疾病[1],可分为客观性耳鸣和主观性耳鸣。主观性耳鸣是由听觉系统中的异常活动引起的,无明确病因,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根治方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患者的心理、社会、经济负担,是一种难治性常见疾病[2]。

于氏头针是于致顺教授在传统经络腧穴学与神经解剖学的基础上,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及对头针理论的理解创新而提出的。于教授认为十四经脉的循行皆通达头部,取头穴治疗,能起到调节气血、阴阳的综合作用,可用于十四经和五脏六腑疾病的治疗,认为透经、透穴的针刺方法能产生一经带多经、一穴带多穴的整合作用,并提出了“针场”假说[3]。于氏头针直接作用于头,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与诸多阳经均汇聚于头。本文分析耳鸣发病与阳气异常变动之间的关系,结合于氏头针的作用特点,探索于氏头针通过调控阳气治疗耳鸣的机制与方法。

1 于氏头针治病理念

于致顺教授在传统经络腧穴学与神经解剖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场的假说及头部分区治病理念。于氏头针所取的治疗区均在头部,可分为顶区、顶前区、额区、颞区、枕区、枕下区、项区[3]。具体定位:(1)顶区:从百会到前顶(或从前顶到百会)、左神聪、右神聪及其向外左、右各1寸;(2)顶前区:前顶透囟会,其两旁的通天透承光、正营透目窗;(3)额区:神庭透囟会,与其平行的曲差和本神向上透刺;(4)颞区:头维、承灵及二者之间向下刺入1寸半;(5)枕区:强间透脑户,与其平行旁开1寸向下透刺;(6)枕下区: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7)项区:风府、风池及两穴之间。临床常根据疾病选取不同的治疗区进行治疗,治疗时平行刺至帽状腱膜下1寸至1寸半,每区刺入3~5针,可适当施加补泻手法以增强疗效。

2 阳气的异常与耳鸣发病的关系

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原动力,与人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4]5中就有重视阳气的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悬解·生气通天论篇》将其释义为:“人之阳气,若天之与日,天运常以日为光明,人运当以阳为寿命”[5]18,认为人体内的阳气不失常,则健康无病,若阳气异常变动,则可引发各种疾病。故耳鸣的发病也与阳气的异常密切相关。

2.1 阳气跃动 《素问·脉解》[4]78曰:“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黄元御对此的理解是初发的阳气,虽量小而微,但其向上之势踊跃,若此时阴血不足,向上踊跃的阳气无以依存,则见阳气独跃于上,充于耳窍,郁勃鼓荡,发为耳鸣[5]83。与阴气相比,阳气的特性相对主升、主动,但若升发太过即为病阳。肝体阴而用阳,在脏腑中肝之阳气最易处于亢奋状态。故临床上多出现肝阳上亢而发作的耳鸣,体内阳气不循常道,上跃过度,无以续接阴血,则可发为耳鸣。

2.2 清阳不升 《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6]68载:“耳、目、口、鼻为清气所奉于天。”清气即清阳,是相对于浊阴而言的,由水谷精微中轻清上升的部分化生所得,是其中较为清轻之质者。清阳宣发于上窍,可保障呼吸、声音、视听功能正常。耳窍作为九窍之一,位于头面,即人体的上部,又为清窍,得清气濡养而健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10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充分阐明了生理情况下人体内清阳与浊阴的升降走向。人体内正常的升清降浊过程有赖于脾胃脏腑功能正常,脾胃功能正常,清阳之气上充于耳则耳窍清灵,反之,则清阳当升不升而下陷,浊阴当降不降而上扰耳窍,阻塞不通,耳窍失养,发为耳鸣。

2.3 阳气虚衰 阳气的重要作用之一为卫外御邪,《素问·生气通天论》[4]6记载:“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旺盛,作用于外可固护肌表,使机体免受外邪侵袭。若阳气虚弱,卫外不固,风、寒、热等邪气乘虚而入,侵袭人体。风为百病之长,易兼他邪合而为病,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又为阳邪,易袭阳位,常侵犯人体的上部。《丹溪心法·卷四》[7]85言:“耳触风邪,与气相搏,其声嘈嘈。”当机体阳气虚弱,腠理开泄,其他邪气随风邪上攻于脑,与耳搏击,耳中嘈嘈作响,发为耳鸣。

阳气的另一重要作用为推动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输布。若阳气充足,血与津液在阳气的推动作用下于体内正常运行,反之,阳气虚,无力推动血、津液的运行,则会形成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耳为清窍,喜通而恶凝滞,以通为顺,以空为用。瘀血、痰浊阻于耳络,耳失去“以空为用”的功能,扰于耳络则致耳如蝉鸣。若瘀血在体内日久不去,则新血不生,耳失于精血的濡养,也可引发耳鸣。

2.4 阴阳失衡 阴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4]7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阳秘是指阴阳双方处于一种有序的、自调的稳态平衡中,则人身体健康无病,反之,此稳态失衡则百病丛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10中谓:“治病必求于本”,耳鸣这一疾病之“本”就是阴阳失衡。阳气跃动为阴血不足,阴虚而阳不入阴;清阳不升为浊阴不降,二者相互影响。阳气虚,实为阴阳两虚。综上,耳鸣的病机可责之于阴阳失衡。但在阴阳关系中阳处于主导地位,阴平阳秘的关键在于阳。《素问·生气通天论》[4]7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医理真传》[8]中记:“一点真阳……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均体现了阳的重要地位,阴阳虽互根互用,但又有主从之分,阳为主,阴为从。因此,于氏头针以阳作为治疗耳鸣的切入点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3 于氏头针调控阳气以治耳鸣

头、脑关系密不可分,脑为元神之府,主宰所有生命活动,包括听觉,神作用于脑而辨声,故有学者认为“脑开窍于耳”[9]。于致顺教授认为针刺入头穴后,会产生物理、化学等变化而产生“场”,直接作用于该治疗区的大脑皮层及有关部位,可改善全身疾病生理病理状态[3]。阳气的异常变动致使耳鸣发生,而头又为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涌动的调节中枢,于氏头针尤其善于调节阳气,通过刺激头部的穴位,调整阳之所会,以治疗耳鸣。临床对于不同病机所致的耳鸣患者,基于于氏头针理论,常选取不同的穴区进行治疗。

3.1 疏少阳经以制亢阳 从传统经络学说来看,于氏头针治疗区中的颞区、项区涵盖了足少阳胆经的部分穴线,顶区和顶前区也包含了少阳经循行的附近穴线。于致顺教授提出的针场假说认为,治疗时针具不只作用于针具直下的组织,也作用于其周围[3],故针刺上述四个穴区可激发少阳经经气。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关系密切,针刺颞区、项区、顶区、顶前区可疏导少阳经气循常道运行,收降亢阳,使肝阳含阴而运,耳鸣之病因即可解除。

3.2 滋阳明经以升清阳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6]11曰:“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故治疗耳鸣重在升清阳以养耳窍,清阳升于上,则耳窍通利,听力聪敏。清阳的升发有赖于脾胃升降功能正常,若脾强胃健,气机调和,升降有序,则耳有上升之清气所养,不被浊阴所闭塞,清灵聪敏,听力敏捷。《灵枢·经脉》[10]中记载足阳明经在体内的循行:“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其主要病候为经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故认为足阳明经的循行、生理病理均与脾胃密切相关,针刺阳明经腧穴有健脾强胃的功效。于氏头针治疗区中的额区、颞区与阳明经在头部的走行有部分重合,针刺额区与颞区可激发阳明经经气以健运脾胃,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耳有所养则不鸣。

3.3 温太阳经以补阳虚 于氏头针的治疗区中顶区、顶前区包含了足太阳膀胱经在头部的部分穴线。《素问·热论》[4]53言:“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太阳经又被称为巨阳,是全身经脉中阳气最盛之处,可主持人体中阳气[11]。因足太阳膀胱经走行于人体最浅表的背部,故有“人身之藩篱”之别称,主一身之表,有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其气可外达卫阳。针刺顶区、顶前区则可激发太阳经经气,有益气助阳、解表通阳的功效,表解则外邪除,耳鸣自愈。同时,阳气充足则卫表固,外邪难扰,还可预防耳鸣的再次发病。此外,针刺顶区、顶前区还有温阳补虚的作用,阳气充足,推动有力,血得温则行,津液亦得行,血、津、液运行顺畅,无阻于耳窍,则听力敏捷而无病。

3.4 益督脉以治一身之阳 于氏头穴的多个穴区都包含了督脉的穴线。督脉循行于人体的后正中线,经头顶、前额,沿鼻下行至鼻尖,抵于上唇,督领六阳经,可调节全身阳气的消长,为阳脉之海。刺激包含督脉穴线所在的分区则可升阳益气[12]。此外,任脉与督脉同起于胞宫,又汇于龈交穴。同时,《素问·骨空论》[4]94记载:“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督脉的分支又与任脉有部分重合,故督脉亦可络一身之阴气[13]。因此,针刺督脉的穴线可调节阴阳平衡,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阴平阳秘,乃曰平人”,通过刺激督脉,调整阴阳,使阴阳重新归于平衡,耳鸣自愈。于氏头针通过针刺顶区、顶前区、额区、枕区、枕下区,激发阳气,从而协调阴阳,使人体重归以阳为主、阴为从的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是一种根治耳鸣的有效治疗手段。

4 验案举隅(倪金霞主诊)

申某,男,61岁。2022年7月14日初诊。

主诉:双耳持续性耳鸣25年。患者于25年前在国外工作时,因工作繁忙出现双耳耳鸣,声如蝉鸣,夜间尤甚,10 d后出现左耳听力下降,偶有耳闷堵感。就诊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查纯音测听示左耳听力下降,诊为“左侧感音神经性聋,耳鸣”,予口服维生素B12、金纳多片(具体剂量不详)。后患者于当地中医诊所进行针灸治疗,治疗25次后,左耳听力恢复,双耳持续性耳鸣未缓解。近期患者退休回国,特来求诊。刻下:双耳持续耳鸣,声如蝉鸣,夜间及劳累后耳鸣加重,影响睡眠,伴有头晕、耳闷堵感,不伴有听力下降,神疲乏力,纳食一般,寐差,小便调,大便不成形、质黏,舌淡胖、苔薄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耳鸣;中医诊断:耳鸣(清阳不升)。治以健脾升阳。针灸处方:

选穴:于氏头针治疗区顶区、顶前区、颞区,患侧耳门、听宫、听会。操作方法:嘱患者坐位,使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皮肤常规消毒后单手指切进针,顶区、顶前区、颞区沿皮刺入1寸,嘱患者微张口,患侧耳门、听宫、听会直刺0.5寸,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周治疗3次。

2022年7月29日复诊:针刺治疗6次后,患者诉耳鸣症状明显缓解,耳鸣频率、音调均较前减轻,持续时间减少,头晕、乏力、寐差等症状均较前好转。继续当前针刺治疗,嘱患者保持当前治疗频率,生活作息规律。

2022年8月11日复诊:针刺治疗12次后,患者诉仍有轻微耳鸣,偶在夜间安静时出现,继续当前针刺治疗。

2022年9月30日复诊:针刺治疗30次后,患者诉耳鸣症状已基本消失。

按:本案患者持续性耳鸣,劳累后加重,并伴有神疲乏力、头晕、大便稀溏等症状,考虑为清阳不升、耳窍失养所致。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均汇聚于头,针刺头部腧穴可调动全身阳气,故针刺处方的选择以于氏头针为主。颞区包含了阳明经在头部的部分走行,可激发阳明经气以升清阳,阳升则浊阴自降,阴血津液得以上承,使窍道通畅;患者病程长达25年,久病伤阳,针刺顶区、顶前区,两区均与督脉密切相关,可调节全身阳气的消长以平衡阴阳,推动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使患者回归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辅以耳门、听宫、听会三穴,调和局部气血。治疗6次,25年之顽疾有明显改善,说明以调节阳气为主的治疗方法有效,坚持治疗30次,耳鸣基本消失。

5 结语

目前,耳鸣仍是耳鼻喉科的难治性病症之一。欧洲及美国指南中共同推荐的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为一种心理疗法,其目的是促使患者适应耳鸣而非消除耳鸣。药物治疗方面,目前未见相关证据证明化学药物对于耳鸣有效,临床上多使用治疗突聋的药物治疗急性耳鸣,但指南对此持反对意见[14]。目前西医治疗耳鸣缺乏特异性疗法。于氏头针治疗耳鸣有其独特优势,尤其是对于病程较久的耳鸣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在针场假说的指导下,于氏头针可选取相应的治疗区治疗耳鸣,激发三阳经与督脉阳气,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正如《丹溪心法》[7]4所云:“盖疾疢之原,不离于阴阳之二邪也,穷此而疗之,厥疾弗瘳者鲜矣。”于氏头针以阴阳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阳作为治疗耳鸣的切入点,在诸阳汇聚之处——头部进行针刺,是治疗耳鸣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清阳督脉素问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