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4-16 06:53耿松涛张伸阳
关键词:农庄高质量空间

耿松涛,张伸阳

(1.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口 570228;2.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关于“三农”问题的总战略,“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此外,《“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面向“十四五”,农业发展基础依然相对薄弱,农民可持续增收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改革需要持续推进,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旅游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实践路径,在一些乡村地方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为实现乡村脱贫和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提供了一条发展道路[3]。但基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全面,需进一步探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实践意义。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内涵[4]、指标评价[5]、发展模式[6]等,但其内生逻辑和旅游业的特殊性未获得充分观照。旅游业与乡村性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产品成为现代都市人寻找差异化体验的一种有效路径,对乡村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带动效应[7]。因此,本研究选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研究主题,从乡村旅游现象的本质需要到外在需求分析乡村旅游业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可行路径,并基于此凝练总结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差异化发展方向,以及乡村旅游空间可持续再生产能力的意义,以期逐步建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结构特征,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路径。

本文以海南省乡村旅游的三个典型案例地开展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从海南率先提出的共享农庄的乡村发展模式出发,选取海南三亚某共享农庄为案例地,透视该模式在海南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内生动力机制;其次,以海南白沙县某茶园小镇的乡村产品构造为案例基础,研究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如何塑造差异的商业化品牌形象;最后,以海南琼海某乡村旅游商业开发实践为案例,指出乡村旅游空间再生产能力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研究者先后于2021年3—5月、9—10月对上述案例地开展实地调研,采用在位观察和出位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经验事实材料,同时结合案例地相关管理机构提供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和归纳分析。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演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8]。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上尚未取得一定共识,这也反映出高质量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和动态变化性,已有研究与相关界定主要是从经济社会新矛盾及新发展理念、宏中微观、供求和投入产出等角度切入[9]。具体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适应当前主要矛盾变换的一种发展模式[10]。有学者则强调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等多角度促进经济发展,指出高质量发展具有广义和狭义不同情境的含义[11]。在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和评价上,一方面,有学者采用单一的全要素生产率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衡量[12];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单一指标度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选用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测度,但在评价体系构建上,不同学者采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如钞小静和任保平[13]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和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赵儒煜和常忠利[14]则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经济效益六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算。此外,当前数字技术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15]。相比于较为丰富的宏观经济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在乡村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中微观研究则较为薄弱,理论体系和实践案例的相关探讨均需要进一步总结。

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来看,研究内容多为分析当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以及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能性模式[16-17]。乡村旅游作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业态,符合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18]。乡村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开阔的空间氛围,且乡村性塑造出独一无二的乡村体验。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体验对城市居民具有吸引力,乡村旅游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发展基础。因此,在乡村高质量发展中要将旅游与乡村发展有机统一结合起来,需要不断培育乡村旅游市场主体,让各主体在市场中迸发活力,要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以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乡村业态提质升级[19]。

面向新时代,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点与约束因素表现在:一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而高品质与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依然欠缺;二是现代性社会需要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三是乡村治理能力不足,乡村旅游资源有效开发路径不够清晰制约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在科技革命和创新发展的催生之下,迫切需要对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开展相关研究,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与可持续实践路径。

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需要激活村民内生发展动力,以此转变村民对待发展的态度,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20]。2017年海南省率先提出共享农庄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不改变产权归属的前提下,将农业生产与民宿住宿相结合统筹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发展,从而达到共建、共享、共赢的效果[21]。海南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以共享农庄发展为重要抓手,以2020年为例,经营的88家共享农庄接待游客共计200余万人次,利润颇为可观,由此实现了以旅游业为牵引、推动乡村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带动了村民主动参与共享农庄的发展。本节以海南三亚某共享农庄为案例分析地,实践证明,发展共享农庄可以探索出立足资源优势、融合多主体利益关系、构建新型盈利模式、构造乡村性等多种实现路径,并激发相关主体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支持。

(一)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发展动力

共享农庄的提出是海南乡村振兴的一项政策创新,并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专门阐释支持共享农庄的举措,举措充分涵盖了以维护村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源和资本组成的混合所有制合作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让村民充分参与并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实现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的“三农”新业态。该模式一方面使得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使得村民在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

从乡村资源现状来看,首先,海南乡村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热带农业资源,然而长期以来海南的农产品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由于单纯生产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未能充分提升产品的市场效应。其次,海南的生鲜农产品面临诸多竞争对手,如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目标下,逐渐“零关税”的海南农产品必将日益丰富,导致海南的本地资源优势逐渐削弱。最后,海南乡村虽拥有良好的热带风光,但一方面海南省城市化水平不高,大量城市居民本身来自本地农村;另一方面,海南岛外客源市场的游客多集中于海南主要城市和景区附近,鲜有前往乡村旅游。如何破解海南乡村旅游市场狭小的问题,需要不断突破海南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不断提高其吸引力,同时需要让本地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而以共享农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对当地村民投入旅游产业具有一定的刺激效应。以共享农庄为突破口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并以提高本地居民主动参与能力为突破口,进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二)融合乡村产业,塑造地方吸引力

海南共享农庄以融合发展的方式推动,吸取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经验,提升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22]。如以果园景观为观光基础,结合采摘活动等体验式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可体验性。如利用数字经济的优势,结合互联网平台,推出“乡村+互联网”的共享农庄发展模式,统筹“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由此,最终形成以田园式生活方式为核心吸引力,构建新型吸引物系统,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让游客在共享农庄中获得难忘的体验与“乡愁”记忆,并充分体验乡村生活。

首先,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之下,乡村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村民的权利不断得到保障,以发展共享农庄的形式就业为村民带来了实际收益。如三亚某共享农庄所在的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持续增加;村民将闲置的房产以出租或者入股的方式统一经营,避免了相关产品的产权冲突;加之,村民参与其中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进一步拓宽了其收入来源渠道。其次,以村集体形式运营的共享农庄,不仅提升了村集体的管理水平,还不断开拓了新的业务渠道。如案例地共享农庄拓展了网络直播、农事体验、研学教育、康养娱乐、会议会展等多种形式的产业业态。最后,在乡村产业不断融合和运营水平不断提升之下,共享农庄为海南乡村旅游提供了一个新的动力引擎,解决了村民增收问题、居住问题等,并在发展中保护了海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提升了乡村的差异性。海南乡村旅游因共享农庄发展模式获得了游客认可,为乡村旅游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方向。

(三)培育乡村品牌,提供多元主体支持

目前,共享农庄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相关协调机制尚不完善,一些项目的用地手续仍不够齐全,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共享农庄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塑造。为此,一些共享农庄引入社会资本,改善现代化基础设施,推动共享农庄的市场融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财力有限,共享农庄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依然较少,还未将发展共享农庄与美丽乡村建设、“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资金综合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此外,在共享农庄发展过程中,人才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对相关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多数农村青年人倾向扎根城市发展,导致农庄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青年劳动力非常缺乏,影响了农庄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品质。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海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共享农庄发展的十一条措施》,在金融方面,省级建立政银企对接平台,健全共享农庄名单发布机制,定期向银行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推荐发展前景好、经营效益明显、信贷需求强、诚信度高的共享农庄名单;鼓励各部门多渠道整合共享农庄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共享农庄信用体系,为经营稳健、信用良好的共享农庄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在确权颁证、抵押登记等外部条件具备的地区,扩大抵押质押品范围,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海域使用权和集体资产股份抵押质押贷款,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活体畜禽、生物资产、农业商标和保单等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

在推进乡村现代化过程中,产业兴旺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多要素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多主体的积极性[23]。以共享农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价格波动问题,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问题,可以持续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村民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高质量发展。

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策略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除基本的农业生产外,乡村高质量发展还包括高品质的食物生产、美好舒适的公共空间、居住的土地、环境保护[24]。乡村在相关政策影响与市场发展中形成农业区,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同时,一方面与内部的村民、产业互动,不断重新建构乡村的文化、经济或社会等各项秩序;另一方面,则与都市或区域形成连接与互动,推动区域化发展,使不同的地方因为形成共同的生产关系而达成更密切的互动,为地方提供一个动态的关系网络。区别于一般农产品,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城市居民寻求差异化地方体验的消费方式。本节以海南白沙县某乡村茶园发展为例,该茶园处于热带雨林保护区,原始雨林的良好生态赐予茶树上佳的生长环境,同时海南三江源头分流出来的两条清泉山涧环绕茶园,又赋予有机茶园极佳的自然旅游资源。然而长久以来资源优势始终没有促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如何将资源转化成产品。为此,茶园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以产业融合、关系网络建构和乡村性文化推广的差异化策略,从而不断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数字经济引擎,推动乡村产业联动发展

乡村振兴中,要实现商品化,需与其他地区形成一定的商业网络关系。不同区域空间在互动中不断更新,其中的商业性节点与地方性意义进一步被建构与生产。白沙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首先以建设有机茶园为出发点,种植的茶树品种主要为海南本地品种,后来陆续从云南、福建等地引进云南大叶、水仙、乌龙、福鼎等优良品种在陨石坑内种植;其次鼓励绿茶产业地方化,加快绿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最后,通过打造白沙县绿茶一体化产业,整合当地一、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推进陨石坑周边的农场以及三个乡镇的绿茶规模化种植,培育以农场为中心、三个乡镇为辅的绿茶重点种植生产区,形成绿茶种植、加工和观光旅游的产业链条,进而拉动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

然而由于土地流失严重、从业人口欠缺等不利因素,白沙县在发展茶园小镇和塑造茶品牌过程中遭遇许多阻力。为此,白沙县通过“农业+加工”“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方式,推动产业间互相渗透。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突破口,白沙县茶叶系列产品成功进驻天猫、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主流电商销售平台,并在海岛生活、南海网等微商城、微店进行销售,同时五里路、天香岩、碧沙鸥、哥侬等白沙县茶叶品牌都纷纷开启淘宝企业店铺。早在白沙县绿茶品牌入驻电商平台之前,已有不少人在淘宝等线上平台销售白沙县绿茶,多以个体为主,然而个体经营的茶叶品质不一、真伪难辨,导致白沙县茶业品牌力不强、线上流量不佳。这也成为白沙县茶业线上销售的主要困境之一。为解决这一难题并加快市场营销推广,白沙县茶业积极参加全国各类推介会、县内消费扶贫集市、电商节等活动。在数字经济日益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要以技术融合为发展目标,整合本地优势资源,才能在资源与技术双重作用下奠定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搭建特色小镇平台,助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2014年,白沙县出台绿茶产业扶持政策,鼓励绿茶产业突出地方性,由此加快了绿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同时,白沙县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科学发展依据、后发赶超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并以此助力地区脱贫,促进农民增收。2017年,白沙县贯彻落实全域旅游和全省“百镇千村”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建设特色产业小镇为契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了原生态茶园小镇项目。原生态茶园小镇规划面积约130公顷,依托白沙县农场场部原址茶园景观、河谷溪流及黎族文化等资源,以打造成4A级景区为目标,将茶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建设了一个集生态茶叶生产、茶园观光休闲、黎族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为一体的茶园小镇。原生态茶园小镇的落地建成极大地推进了白沙县脱贫攻坚工作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并构建起其多维网络关系和多层次的行动者空间网络,为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重塑乡村性意义,提升乡村旅游体验质量

白沙县以茶园小镇建设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重构了小镇产业之间、茶农与消费者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白沙县的茶叶生产依托于特殊的陨石坑地貌,茶叶的质量取决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无农药的绿色生产过程,因此,白沙县有机绿茶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与健康意义。茶园位于典型的云雾茶产区,自然环境优越,茶树种植面积300亩,采用坡地种植,基地呈龟背形,四周植被覆盖率较高。当地植物多样化使之拥有丰富的有益昆虫和微生物资源;当地生物多样化使之方便进行自然环境改造;加之安装现代设施农业,让茶园达到生态种植模式。同时,在种植有机茶过程中,以自然农耕为主,使用天然绿肥,采用生物或物理的方法防治害虫,且做到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和化肥。另外,在加工有机茶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最完整保留茶叶清香甘醇的特性。陨石坑茶已然成为白沙县地方文化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不仅为了品茶,还为了寻觅白沙县茶产业背后的故事,感受独有的乡村氛围。因此,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塑造出地方性,成为乡村性重要的本底条件,并在游客的实地体验中予以再建构,从而打造出优质的乡村旅游体验。

白沙县能够成功推出健康、生态的绿茶是遵循差异化发展之路、将乡村旅游与地方性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此外,白沙县还将黎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旅游要素相结合,如茶园小镇内的围墙上绘有黎族图腾、竹竿舞等;通过申报省级非遗名录及黎族传统制茶工艺、培育非遗传承人等促进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通过从自然环境的本底意义到人的文化意义建构,乡村振兴中的地方性得以充分挖掘,从而实现了与其他乡村旅游点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五、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生产

空间生产,即是通过人类生产实践不断消解原有空间结构、实现新空间结构中物质资料的重置,最终创造出人所需要的空间形态的过程[25]。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形式,其本身的特殊性在于其需要依托地方进行空间化的再生产,以此推动乡村空间的重塑与再建构。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社会空间”概念,以打破传统的客观(物理空间)与抽象(精神空间)的二元认知范式,强调第三化空间的存在,由此形成了“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三元辩证分析框架[26-27]。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洞悉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空间认知,在流动性的体验之中何以生产地方空间,及其与存在的乡村空间关系是什么,从而以空间再生产的形式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本节以海南省琼海市某村为案例地,该地距离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4.6公里,被九曲江、龙滚河环绕,有风景优美的沙美内海,还可远眺南中国海,同时拥有山峦林野风貌、南国田园风光、丘陵村落景观和海河湖泉景色,集“山水林田湖海”的生态景观为一体。这座人口数量仅千人的“网红村”,吸引了大量游客打卡体验。为了推动该村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琼海市在后续建设中引入陕西袁家村的商业模式,重构了乡村旅游空间。

(一)乡村空间实践的感知体验

该村在乡村空间具体实践中塑造了新的场所、景观和社会关系,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空间。从2017年起,琼海市决定在该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首先,改变村容村貌,村两委带领党员群众拆除了沿路两边猪圈、鸡舍、破旧小房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其次,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路网、水网、电网、光网、排污管网“五网”贯通。然后,在建设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通过优化该村原有的自然景观,精心打造出“椰林水韵”“饮水思源”“滨海长廊”“耕读传家”“山海在望”“金牛泉涌”等六景生态景观。最后,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理念,该村全面退塘还林还湿,恢复生态和景观功能,复植多处红树林,形成了以红树林保护为主的湿地生态区。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很快显现。2018年该村开始对外开放,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给村里带来很大的经济收益,不仅民宿、农家乐、咖啡、小吃等业态点都得到了实惠,还吸引了大学生和农村能手回村创业。同年,该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该村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00多万元。同年,该村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稳定脱贫。如今该村已建成“一店一品”餐饮小吃、农家特色小院、草坪花园休闲娱乐区、精品客栈、2万亩内海湿地、千亩红树林生态公园等旅游项目。该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该村在空间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旅游接待空间,如特色街区、住宿、娱乐场所等,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憩空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主体空间。置身于其中的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舒适感知过程,唤醒了游客的乡愁记忆与具身体验,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乡村空间表征的主题化

2020年该村二期项目开始投入,从单纯的空间实践愈发注重挖掘空间中的元素表征。本地特色民居和骑楼风格建筑错落有序,1.2万平方米古村落庭院式综合商业街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与一期改造后的美景融为一体,这既有了村中的美景,也有了繁华的商业业态。该村还依托引进的陕西袁家村振兴乡村模式,提升该村特色地域资源,形成南北有机的融合,并经过当地政府三年来的“修路盖桥、穿衣戴帽”的建设,最终成为有山、有河流、有内海、有田园、有湿地公园、有漂亮村舍的美丽乡村。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琼海市在着力优化该村原有的自然景观同时,精心打造六景生态景观,并结合自身情况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社会资本,以“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休闲渔业、民宿、农家餐饮、电商等农村特色产业,实行“旅游+美食”“酒店+民宿”“度假+休闲”“团建+娱乐”“亲子+康养”“文创+农副产品”的产业链一体化综合管理标准,实现产业、创业、投资、孵化、就业等多元化协调发展。在乡村空间的本地要素支撑之下,该村依托再构建的空间场所,使得乡村的形象主题更加凸显,进一步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辨识度,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吸引力。区别于纯商业化的运营,空间表征出来的乡村意义则更加凸显出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性。

(三)流动性的乡村表征空间

经过两期建设,从第一期的乡村空间实践到第二期的乡村空间主题表征,成功吸引了大批游客。当前,该村已经形成了特有的空间模式,并伴随着乡村建设的变化和游客体验的变化,空间再生产能力得以建构。一方面,游客的体验是流动性与生成性的,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景观凝视过程和具身参与过程均不断建构出自身的体验,并以此形成地方认知与地方评价。另一方面,乡村空间需要在地方空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变革与再生产,延长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因此,面对流动与变化的游客体验,乡村空间需不断重塑自身的空间价值与意义。

随着旅游业发展、乡村景区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原本属于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转换为旅游型公共空间,使得这些空间由生产资料转换为消费对象,并从原先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从而为村民和运营方创造价值。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地方和环境空间的多要素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乡村空间为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兼顾地方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从而在空间正义的框架之下推动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再审视空间要素、空间生成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

六、结论与讨论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之下,乡村产业兴旺的目标实现需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而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乡村,如何以旅游业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理论逻辑、实践路径等均需要予以再审视。

首先,乡村旅游发展要充分发挥内生动力,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村民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鼓励多种主体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地海南拥有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和热带农鲜产品,却无法为村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而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共享农庄模式能够在明确产权归属的前提之下,让村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共享农庄的建设。同时,政府和企业通过推动农业与旅游业、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以共享农庄为突破口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阶段性地解决了农民的获利意愿,并让产权归属明晰,避免了产权之争。

其次,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须利用差异化策略构建乡村旅游品牌发展。在茶园小镇的发展过程中,白沙县一是主打陨石坑的生态与健康,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二是构建良好的商业网络关系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推动茶产业在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纵深推进;三是在茶园小镇构建起一种良好的关系网络,让游客获得一种“诗意地栖居”感受,增强游客对茶园小镇的地方依恋;四是通过品茶活动、采摘活动让游客的体验感得以唤醒,从而加深游客对白沙茶园小镇的地方认同感。因此,乡村旅游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把握乡村的地方性意义,将自然资源与地方文化进行融合推广,实现资源的本底意义与文化意义的多重建构。

最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须厘清乡村旅游商业化、空间生产能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调研发现,琼海市某村从早期的田园风光式村落发展到商业化运营的乡村空间聚集地,并最终成为游客网红打卡之地。由此可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乡村在商业化运营中具备空间生产的能力,政府和企业通过感知的空间实践构建空间要素,提供空间场所。乡村旅游需要空间具有可表征的要素,该村为此和陕西袁家村合作开发了二期乡村空间,通过空间表征向游客传达出一种和谐的生活态度和对乡村美的感受。同时,游客的在场体验是一种生成建构与流动变化的,在空间实践和空间表征基础之上新的目的地形象被不断生产与建构,一个具有流动性表征的乡村空间也随之逐渐产生,并不断更新发展。

综上,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亟需理顺乡村产业发展的逻辑脉络,本文正是以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分析对象,遵从核心本质到外围要素的分析思路,对在实践中生生不息的乡村旅游实践予以观照,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之鉴。乡村振兴和旅游业的关系、乡村性和旅游体验的关系等均需要在实践中予以理论总结,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支撑。

猜你喜欢
农庄高质量空间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空间是什么?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创享空间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农庄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农庄里的羊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