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

2023-04-17 13:19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孙 礼

(辽阳市社会主义学院,辽宁辽阳 111000)

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和成功实践,为促进世界政治文明多元多样化发展作出创新式探索,更为世界范围内那些既想保持政权独立又囿于民主模式选择单一的国家或地区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政党制度新范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相关理论和实践,不仅借鉴了此前人类各种善治,更深刻把握它们固有不足,客观冷静地加以反思,继而促其政治智慧趋近成熟完善,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一、坚持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建构与实践的中国思维

接续和超越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驱之源。政党制度是指在政党参与政治体系的国家中,所有政党本质属性、结构类型及其运行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政权及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也涵盖政党在整个政治体系中运行的体制机制、模式规律等。

(一)政党与国家之中对“大一统”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政治生活与制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属性根植于对传统文化基因中的“大一统”理念的传承,必须是集中统一的领导,打破各种独断专制的弊端,使参与主体多元化多样化,还必须区别于西式轮流坐庄、竞争制衡或一党独大的政治模式,这便要求新型政党制度从民主政治的根源性及现代治理的现实需要来深刻考量[1]。

1.“大一统”在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多次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传统思维中的“大一统”常与专制政治紧密关联,甚至被外界等同于暴秦政治,其实随着对传统文明认知的深入,其所蕴含的政治哲学与智慧亦拥有弥足珍贵且富有时代价值的政治意义。具体言之,“大一统”的“大”是崇尚的意思,“一”可引申为开始、根本以及天地人的秩序,“统”意味着起始,整体就可以看成是慎初、慎始,以及推重和崇尚天地人归一的伦理秩序。几千年来“大一统”文明的沉淀给中国政治留下丰厚的遗产,不仅维系中国社会、民族整体的存续和发展,更在众多民族疆域中建立起“大一统”的政治伦理体系。这个思想和制度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建构和政治实践,一方面强调中央权威的确立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另一方面包容地域性政治和文化差异性[2]。

2.“大一统”基础上新型政党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政党,尤其兼具革命党、执政党双重身份,首先必须履行好政党建国的历史使命,也就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便要求其既要推崇并遵循“大一统”传统,又要以自身努力与变革推动重塑现代政党形态模式,即新型政党制度。这里涉及新型政党制度与“大一统”的辩证关系,其一是“大一统”历史属性与秉性决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及其制度的孕育生成,无论是搞革命、建政党、造政权,或出现先进政党、进步政党,其宗旨都是救国救民、捍卫自由、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一统;其二是以中国共产党为典型的新型政党赋予“大一统”时代性理念,这一形态需要以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呈现,本质是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一个有领导、坚定自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民主国家,便是我们“大一统”传统的现代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属性,因此,“大一统”便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民主通于一体的政治产物。在这个新理念基础上,新型政党制度不仅贯穿中国制度自身及其运转、发展、完善的全过程,更是关乎中国政治格局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3.新型政党制度隐含新型的民主形式、执政方式。在“大一统”解构和重构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新型民主形式及执政方式也是同步互进的。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是平等、协商与合作,其内部政治联盟主体间不是竞争压迫、掣肘制衡的关系,而是领导者与合作者间的友党关系,这需要以领导者足够合法权威与合作者具备自主平等地位二者共存为前提。以民主形式为基础的新型执政方式就是一党执政与民主党派协商治理。不同于西方多党制、执政联盟间的政党关系,中国是“一体多元”大一统的社会构成和政党格局。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政治生活为主导,领导多党合作,并借重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因此,执政与参政便呈现多向互动、有效沟通与协商对话的特征,这是理性的政治过程、合理的体制安排,也是多元民主政治、政党政治与执政方式的中国选择和模式[3]。

(二)政党与社会之中对公天下理想的坚守和实现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一直将公天下视为自身政治理想,即使权力可以垄断,但其实质始终是天下公器,这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底线。政治之本色总在于民心,终究是人民之天下。不仅民主进步等精英分子,绝大多数中国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对资本主义阴暗的本质和必然前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终摆脱被“全盘西化”的思想与命运,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完成现代转型、实现符合国情与文化的民主政治的必然途径。在政治文化交流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只有符合本民族属性特征或时代需要的文明成果方可在中国落地生根,而那些不顺应中国政治实际的产物势必水土不服,难以生根。随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新型政党及其制度的创立及发展真正适应了本国文化的发展逻辑,也在建构现代国家进程中充分证明了其是救中国、发展中国的唯一路径选择。无民主便无社会主义[4]。中国政党与社会之间通过社会主义民主赢得依靠力量、团结盟友,而民主天下与天下为公本质是一致的,所以中国共产党必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既凝练了中国政治文化成败的根本,更是基于民主政治理想、意志的政治自觉,已然成为指导当今中国政党政治、政府治理的精髓。

(三)政党与政党之中集“尚和合”秉性的扬弃与实践

“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潜意识,是与家国情怀、共同体意识紧密不分的,其中和合思维认为矛盾总是可以转化、化解的,在此基础上,中国政治文化便衍生出“和而不同”的先进政治理念。新型民主、共和统一是中国政党政治文化的本质追求,这也决定了中国道路已经摒弃高度中央行政集权的历史[5],当然亦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实施公开的政治竞争,这是从根本上避免政党之间不良恶斗、国家动荡和社会撕裂最为明智的选择和路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基础上,这也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各个阶层群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现实利益的多元化。从国家与政党产生的先后次序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是先有国家而后创立政党,但中国却截然不同。中国共产党创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成长在革命时,成熟于改革中,发展在强国里,革命党、执政党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与群众的联系既紧密又广泛,不仅承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使命,更加关注各个政党的政治利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而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与在野党或一党独大、强人政治。中国政党之间的基本特征就是协商合作,这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进程中形成、巩固并趋于成熟的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制度及模式的领导属于政治领导而非行政领导,同时政党制度模式及相关协作机制逐渐成熟完善,新型政党制度越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区别于西方社会政党制度及关系的明显特征[6]。

二、以发展思维看待新型政党制度的瓶颈与不足

统一战线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与社会运转过程中不断彰显其独特的政治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制度优势的发挥同样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亟待健全完善

1.学术理论体系尚未成熟,理论研究有待深入。首先,关于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缺乏较为全面完整、科学独立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具体表现之一是相关研究文献比较分散,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具体表现之二在于目前我们可以查阅搜集到的相关理论阐释与西方政党政治学概念没有明晰的划分,甚至直接简单生硬复刻西方某些概念观点,必须警惕西方政党政治理论对我们学术理论界关于新型政党制度建构的不利影响。其次,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国内政党理论研究有所发展并取得较多成果,但研究范畴更多局限于统战理论的某一部分[7],没有细化上升到政党制度层面。关于统战理论体系的研究较为笼统分散,更多滞于粗浅地整理汇总党派合作理论,以及解读领导干部讲话、统战政策或制度性规定,对于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运行体制机制以及实践效果方面缺乏时代性、独创性研究,更无法满足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实践的现实需要[8]。

2.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要。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最为现实的问题就是理论落后于实践,虽然其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实践效能方面的论证,但学理界多以宏观价值性判断视角进行理论性阐释,而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效能及经验的总结和论证稍显单薄,缺乏对未来政党制度走向的预判或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在研究方式方法层面也是过多采用定性分析而非具有大量数据支撑的定量动态分析方式,政策机制解释多于指导性理论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就产生了理论和认识领域的困惑,导致执政党与参政党主体能力及政党政治作用持续提升遇到瓶颈,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度还需进一步提高等系列现实问题。

3.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有待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影响力不足也是我们政党制度研究滞后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其在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的认同度及推广度均处于劣势。在国际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识形态领域竞争越发激烈,个别西方国家以“人权”“民主”为幌子,隐匿或直接大力在中国倡导他们的政党制度,这也让中国长期处于被西方社会话语权支配的被动地位。国际社会甚至曾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曲意歪解成“一党独裁”制度,进而使中国政党的国际形象受损,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难以在国际社会得到有效表达与解释。在国内,关于新型政党制度及其优越性的宣传近几年刚刚起步,并以党内或统战领域为主体,多数民众及其他社会领域对新型政党制度或多党合作事业了解甚少,甚至存在一定误解误读。因此,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发展水平落后于当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新时代背景下政党自身建设面临挑战

1.执政党方面。首先,制度创新需进一步提升。制度创新本身关乎改革进程,是核心问题。虽然执政党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仍存在需要完善的空间,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制度创新力需要加强,特别是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提高。其次,政策执行力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关乎执政党及政权的强制力,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效率是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是执政党的政策执行力和效率还需提高,尤其在基层党内民主相关政策实践情况方面。再次,执政党公信力面临一定挑战。政党存续的基础必然是来自民众的支持与认可,而民众支持的范围与强度的大小必然在于政党公信力的强弱。当前执政党的公信力面临一定的挑战,个别党政官员未能以身作则,特别是近几年揪出的典型案例对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造成一定影响,侵害了民众的切身利益,不利于执政党的公信力及执政能力的提升。最后,执政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会危及政权稳定。邓小平曾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一旦执政党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哪怕是微小程度也会造成一系列失误或重创,甚至会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9]。

2.参政党方面。首先,参政党重精英角色定位,职能定位存在局限性,导致内生动力不足。当前参政党组织发展处于阶段性优化过程,如党员数量、素质,组织体系、原则等都在不断完善优化,但总体来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执政党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虽然执政党积极支持参政党建设,但参政党的组织定位侧重于精英型政党,导致了参政党在基层社会层面功能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其次,参政党职能发挥不平衡。从横纵两个维度来看,参政党履职能力是中央强于地方,地方高于基层,即呈纵向递减趋势,而且参政党职能发挥也出现整体与局部的不均衡,这也是导致其履职能力与水平差异的原因。理论上分析,参政党自身发展势必会提升其整体履职能力,但实际来看,其发展水平明显不平衡,政党之间、各职能之间均有差异。再次,参政党自身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方面,部分民主党派组织对自身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主题教育、理论学习等针对性不强,导致民主党派成员积极性、参与度不高,对政治问题不敏感,教育效果不显著。少数民主党派领导干部对其组织内成员意见、疑问的解答不到位,导致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对自身的定位模糊,个别成员因寻求政治安排及扩充人脉等动机加入党派组织,组织战斗力弱化。组织建设方面,当前参政党组织凝聚力稍显不足,具体体现在参政党发展党员较为笼统宽泛,倾向于精英化而非突出政治化特点,且领导班子或主要负责人大多专兼职搭配,经常出现不熟悉多党合作工作或无法保障有充裕时间投入党派工作的现象。另外,民主党派日常组织生活也较为单一,缺少创新,多采用普通会议、书写笔记等传统形式,对新科技、新方式的运用较少。最后,参政党人才发展规划需进一步完善。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民主党派成员均具备较高学历,个人素养较高且主要集中于科技界和教育界,专业能力普遍强于参政能力;尽管相关选拔人才的规则逐渐科学规范,但仍有些许不确定因素,影响参政党整体政治水平,降低他们建言献策效果。当前,以提升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作为关键来进一步科学规划民主党派人才发展是当务之急[10]。

(三)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首先,健全问责机制。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不难发现,涉及参政党职能及其履行方式等多项内容,但缺少对民主党派提出意见建议后的落实及反馈的问责机制,比如,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职能部门中参政党提出相关意见并得到政策支持后,若出现执行缺位失位,由谁负责、怎样负责等相关问题没有具体细则规定。没有从法制层面落实问责机制,不仅加剧了部分党政干部对待参政党科学合理意见的随机随意倾向,更不利于民主党派自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健全决策权保障机制。当前,参政党参政议政决策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参与、治理格局分析,执政党对政策决策权的掌控毋庸置疑也不容挑战。进入新时代,参政党可在一定程度内享有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及党外监督作用,但目前参政党的决策权尚无有效特别是明确的制度保障。在当前权力结构模式下,理应在制度和法制层面来进一步规范参政党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权利的具体内容、范围及方式,为参政党履职尽责给予法律层面的保障。

三、在质疑与挑战中完善好新型政党制度政治优势的具体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关于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推动新型政党制度高质量发展,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模式所面临的质疑、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探索思路。

(一)推进理论体系建设,夯实政党制度理论知识体系基础

首先,着重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来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理论政策解释层面。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应增加以理论创新回应时代和实践需要的研究成果,深化参政党建设和职能发挥理论研究,加强对参政党职能发挥的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提炼,增加学理支撑,不断探索强化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渠道。从制度自信视角出发,在多党合作制度层面上,加强对参政党建设和参政党职能的整体性研究,避免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出现即时性、碎片化倾向;加强系统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研究,为增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提供坚强的理论保障。其次,关于新型政党制度,需要构建从基本概念到相关范畴再到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对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挖掘,探析新型政党制度的学理基础、历史逻辑和发展规律之间的必然性和关联性,从而防止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出现碎片化和空洞化等现象,以此构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完整体系。最后,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世界政党制度模式多元化。加强党政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增强全社会对政党制度模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认同。中外政党制度模式均有其内在合法合理性,都是各自在政治经济实践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正确看待政党制度多元化,既是政治主体实现政治文化与历史实践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解历史文化与发展实践的现实差异的必然要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历史与人民的自主选择,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并且具有根植本土文化、顺应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强化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关键在于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内核强化全党、全社会对政党制度选择的理性认同。

(二)强化执政能力建设,重点提升执政党科学执政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首先,加强政治领导力建设。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享有组织独立、政治自由以及法律地位平等的权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自愿作出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新型政党制度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推进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创新和发展。因此,只有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巩固其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才能促进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其次,加强思想领导力建设。加强思想领导力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各民主党派成员坚定“四个自信”。只有具备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才会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反之,政治信仰不坚定或者不正确,就会导致政治立场不坚定。因此,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各民主党派成员都必须坚定自身的政治信仰,从而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武装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各民主党派成员的头脑。最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提升领导效力科学化水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党及政党制度的创始者,虽然其政党制度具有劣根性,但是伴随政治实践的优化,其政党制度也在持续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及制度相继成熟,在政党与政党、政党与群众、政党与社会关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西方政党制度更倾向于成为民主形态的标准模式。反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较为明显的不足是政治实践难以达到理论设计的高度。因此,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不仅需要以政党政治运行的实践为依据,更要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

(三)提升参政能力水平,积极发挥参政党政治参与的优势

加强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由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其更好地发挥职能的前提和要求,因此,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建设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必须在思想建设方面强化其对中国共产党和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牢固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应自觉维护新型政党制度,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传承和弘扬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11]。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工作要具有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工作要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比如知识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的方式。民主党派思想建设工作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将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加强对时政热点以及政党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不同党派成员向自己专长的领域发展。其次,要提升履职能力。从大局着眼,加强履职能力建设。提升各民主党派的履职意识责任感,加强有关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学习,从而提升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不断提升民主党派履职能力,推进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拓宽民主党派获取民意的渠道,完善民意反馈机制,解决民主党派与人民之间不能充分有效沟通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做到聚民智、听民意,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要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反映基层人民的真实诉求和意愿,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发挥民主党派优势,提高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质量。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民主党派充分履职,通过不断提升民主党派履职能力,使民主监督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推进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最后,要注重人才培养。民主党派要以推动和加强高素质人才建设为目标,将民主党派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民主党派的人才培养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性的工作,是各民主党派履行好参政党职能的基本条件。参政党的人才资源的厚度和广度,切实影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未来的发展状态。

(四)推进话语体系建设,努力建构转“他信”为“自信”的话语体系

要想建立健全话语体系就必须提升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而提升话语权就需要采用国内外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方式,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对内采用专业化与通俗化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既要考虑文人学者,还要考虑普通大众,以专业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为主导,以通俗化的解释说明为辅助;尽可能采用大众化的语言,有利于加强人们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识与理解;尽量不用政治口号或晦涩的理论术语,杜绝僵化的话语表达方式,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外借用西方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让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有一个客观和完整的认识,否则就只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设,强调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他还特别强调“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优化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提出了具体部署,即必须运用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采取有利于传播和释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媒介形式,进而让中外都能更有效地认同并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模式的内涵、外延及优势。

当前,“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模式”等成为讨论中外政党制度的高频词汇,而政党制度“话语权”更是成为其中的高频热词。随着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社会评判强弱国的重要因素,政党制度话语权重要性及其建设问题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直观现实,将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放在世界横向维度来比较,其传播影响力及实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政党制度话语权的表达传播方式相对单一,虽在国内高度权威,但世界认可度以及国内共识度不高,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概念对国内社会意识形态的输入也加剧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设的难度。建构政党制度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由过去对西方政党制度的“他信”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信”的转变是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按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发展规律,重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模式,以辩证思维来看待中外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增强面对质疑和挑战的理论自信。针对以往国内较为官方的宣教形式,着重强化宣传内容的影响力、宣传方式的感召力,既注重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侧重答疑解惑、精准解读,更要接地气地走亲民路线,杜绝高调空谈、生硬宣传,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表达形式积极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自知自觉自信。与此同时,确保研究成果与理论宣教之间的合理转化,提升理论学术话语转化为宣教话语的生动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建设是集学理研究、意识形态建构以及价值理念认同的多维体系,处于信息化、多元化及全球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既要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政党制度话语权能力与优化宣教实效,更要为世界政党制度模式提供更具民主性和可行性的范式。

猜你喜欢
参政党民主党派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论参政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