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2023-04-17 15:10管桂翠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延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管桂翠,李 婷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201)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培养一批又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接班人的光辉历史。1935年至1948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引领无数爱国青年如潮水般奔赴延安,接受革命洗礼并成长为理想信念坚定的有志青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赢得青年政治认同的秘诀之一,就在于成功地进行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对于当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向

(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青年

延安时期正值我国民族矛盾和社会各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人民生活苦难深重的历史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贵之时期也。”[2]青年群体尖锐而痛楚地感受到帝国主义压迫而奋起斗争,数以万计的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中国的西北角”——革命圣地延安。但是,由于自身觉悟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许多青年的思想还带有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正如毛泽东指出:“我们有许多同志还不清楚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区别。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3]875鉴于此,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革除广大青年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引导青年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开始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相关学校,通过开展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系统地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中央对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的要求,首先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4]102陕北公学的教育方针是:“使学员获得革命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获得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知识;使学员获得当前革命运动发展规律的知识,获得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4]109毛泽东也多次到陕北公学讲学、作时事报告,还牵头主持“哲学研究会”读书班。党选派李维汉、艾思奇、成仿吾等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民众运动”等课程。针对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思想,毛泽东于1937年相继出版《实践论》《矛盾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国共产党创办《中国青年》,不仅旨在提升青年的文化知识水平,还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抗战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宣传党的主张和抗战方针,并以鲜活生动的革命事例对青年进行榜样教育,不断提升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二)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领青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守人民立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同人民群众建立起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延安时期,由于青年群体中有些人存在小资产阶级的错误倾向,再加上当时各方政治势力都在为争夺青年进行斗争,因此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引领青年,使青年在深入群众、了解中国国情和人民疾苦中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1031“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1094-109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贯穿党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延安各学校根据革命的需求,组织青年配合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开办群众扫盲识字班,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或是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参加反扫荡武装斗争等,通过开展活动激发青年的革命热情,加强青年与人民群众团结统一。在对青年进行革命文化宣传教育时,党也坚持群众路线原则,强调文艺创作不能讲空话,要密切联系群众,在调查研究中汲取群众智慧,切实反映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实际利益,因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5]。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延安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如《白毛女》《赤叶河》等歌舞剧,深刻地揭露地主和农民的尖锐矛盾,控诉地主阶级的罪恶,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新社会,让青年直观感受人民疾苦,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革命情感,增强了青年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决心和行动自觉。

(三)用党史和革命史教育感召青年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非常重视历史的学习。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党加强历史学习特别是党史和革命史的学习,有助于青年认清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规律,抵制奴化教育的错误思想,强化青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信念和信心,树立青年正确的大历史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指出,党内真正懂中国历史的人不多,甚至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的情况都没有认真研究过,许多党员干部对中共党史也不了解。毛泽东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6]5341938年,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青年的必读书目,该书阐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成功的历史”,是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青年学习历史不仅能更好地掌握中国国情,也能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汲取抗战的智慧。1941 年《共产党人》刊发的《各抗日根据地文化教育政策讨论提纲(草案)》中就要求“必须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广泛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发扬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提高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优秀传统”[7]。在延安开办的二十多所干部学校中,党中央精心安排了青年学习历史的课程。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指出,对青年学生教育不仅要正确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时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中共党史的教育,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分析中国历史和当前具体问题的能力,要避免主观主义与教条主义倾向。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陕北公学、延安女大等学校都开设党史和革命史等必修课程。党的领导人作关于党史学习的重要报告,也是青年接受历史教育的重要途径,如毛泽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周恩来的《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报告等。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经验

(一)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列宁曾指出:“我们的党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的党,而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8]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青年理想信念坚定与否事关党和人民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这是党在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对待青年问题的出发点。延安时期跨越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全程和解放战争前段,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以及不同阶段革命主要矛盾的变化,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制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作出抗日宣言,动员全国人民抗日。瓦窑堡会议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9]。1936年《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指出,要“使各种青年组织,在抗日救国,民主自由的共同目标之下,实行合作联合与统一”[10]。在局部抗战时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主要是凝聚青年革命力量,使青年“走向和转向新立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陕甘宁边区的青年们“宣传抗战、支援抗战”,组建延安青年大合唱团、抗大文工团、自然科学研究会等社团,积极响应抗战。这一时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主题是坚定“全面抗战”“抗战必胜”的意志,抵御“亡国论”“速胜论”错误思潮,认清抗战形势是持久和曲折的,“把建立为发扬文化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广大的青年运动,当做自己为民主共和国的斗争的最中心任务”[1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独裁,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这一时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么建设新中国”展开,延安青年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奔赴全国各地解放区团结发动群众,为建立一个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凝心聚力。

(二)强调青年要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

延安时期,奔赴到延安的青年中有一部分由于受到家庭出身和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存在好高骛远、不愿下乡,甚至脱离工农群众的倾向。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只靠青年单打独斗是不能实现的,还需要与革命的主力军即工农大众相结合,因此党号召“全国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6]566。延安时期,党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就强调青年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相结合,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革命政治信仰,更要到农村和工厂中去加强与工农群众的密切联系,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向工农群众学习。毛泽东认为衡量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标准,就是看青年是否愿意与工农群众相结合[6]559。陕甘宁边区条件艰苦,延安各所学校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响应边区经济建设,减轻人民负担,开展大生产运动,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参与生产,农村青少年参与开荒种地,植树造林,搜集肥料,帮助抗属,仅1938 年边区青少年开荒1.7万亩,植树8.9万棵,拾肥料32万斤,砍柴20万斤。[12]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延安的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方向。”[6]568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生产生活和劳动实践,大生产运动加强了与工农大众的互动交流,改造了青年的思想,也提升了青年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热情,这本身就是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过程。同时,党还着眼青年切身利益,关心青年生活,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1934 年毛泽东就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强调,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3]。周恩来也强调:“如果政治机关的政治工作不能和改善士兵生活与待遇密切联系起来,政治工作就成为‘卖狗皮膏药’。”[14]延安时期,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总是想办法在物质待遇上为青年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对青年参军制定优待抗属政策,组织青年合作社、青年农场等进行互助合作,保障青年的基本生活。这不仅解决了青年的生活顾虑,也赢得了青年对党和边区政府的拥护,有力增强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确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延安时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随着党的中心任务和革命形势发展变化;在新时代新阶段,同样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青年展开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所在。

如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意识形态的碰撞愈发激烈,受国外错误思潮、观点影响,部分青年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政治立场不坚定等问题,为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青年正确甄别和区分各种性质的错误思潮,使得青年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敏锐的眼光和清醒的头脑,确保政治立场的坚定性,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要教育青年具有思辨精神,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无论是最终理想还是阶段性理想,都依赖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长期努力奋斗。为此,必须要引导广大青年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联,明确认识社会理想作为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青年个人理想的实现要以社会理想为导向,要努力将自身的理想信念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立足岗位,脚踏实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要以爱国主义为强大内生动力。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重要主题,围绕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与国内国际时事展开教育,引导青年知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培养青年的世界眼光,还要运用革命先烈、时代模范等的先进事迹感召青年,鼓励青年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练就过硬本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以昂扬姿态奋进新时代,让青春绽放在为党、为祖国、为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二)关心、服务青年是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5]。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青年因所处的阶段以及环境等因素,在思想与信念上难免有诸多的困惑与迷茫,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对青年的思想与信念的确立展开教育引导,同时,又要做到尊重、关心青年。理想信念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教育者要对青年展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16],提升青年的理论素养和理论认知,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了解青年的实际需求,用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同时选取榜样事例展开讲述,激发青年内心的情感与共鸣,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教育,并对照榜样查找自身的差距,努力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使青年理解理想信念是什么,意识到新时代树立坚定而崇高理想信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三下乡活动、参与西部计划与“三支一扶”、青年志愿者、社会调查等,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锻炼青年意志与能力,调动青年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青年关注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实践树立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扎实本领,服务群众。教育者要做青年的知心人与热心人,要切实关注与关心青年的生活与切实需求,完善保障措施,坚持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对于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参军等实践活动的青年要给予切实的生活保障,改善待遇,减少其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召开青年座谈会,倾听青年的诉求与意见,及时调整改进。此外,要畅通意见征集与反馈渠道,鼓励青年对社会、学校等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对于有效宝贵的建议要给予及时反馈,采纳实施,激发青年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让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三)多措并举,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要通过制度化加以保障,制度化需要以常态化为基础。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不断深化且系统发展的战略工程,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主体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促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开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强大合力,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首先,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体系,抓牢学校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学校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教育制度,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丰富多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次,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建立相应的选拔、培养、监督、管理、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理想信念学习与教育。教师也要自觉提高自我修养和政治觉悟,扎实本领,发挥好青年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作用,同时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在知识的讲授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再次,要建立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为青年的健康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道德习惯和正确三观的形成,因此,家长要做好家风建设和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在工作中树立并践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工作理念,通过良好的家风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三观。社会其他群体也要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参加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形成全员高度重视、合力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监管,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平台,聚焦当下的时政热点,宣传杰出人物的事迹,形成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猜你喜欢
延安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