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财政政策创新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山东省为例

2023-04-17 19:04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
公共财政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财政高质量工业

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已经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而财政政策是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从资本积累与创新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政府财政税收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严成樑等,2010)。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深入全面评估财政政策效果,更好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实现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有效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郭健和张明媛,2021)。具体到工业经济而言,现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有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虽然财政支出因素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效率比不上市场配置,但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Abdall,2014)。在存在知识溢出的情况下,研发补贴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是一种有效的公共政策工具(Feldman,2006)。公共财政税收政策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预算制度、增强政府采购力度等方式是公共财政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关键(成德宁,2005)。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的有效实践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优化,能够促进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夯实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贾佳,2017)。地方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而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的(李小奕,2021)。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政支持政策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财政政策分散、引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胡兴旺,2011)。

山东是工业大省,工业经济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近年来,山东陆续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 年)》(鲁发〔2022〕15 号)、《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鲁工信发〔2023〕5 号)等政策措施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 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围绕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部署,将工业经济提升到“头号工程”来抓,加力提速全省工业由大向强迈进。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围绕抓好“头号工程”目标定位,聚焦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在深入分析山东省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强化财政政策创新的措施建议,为推动山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财政支撑。

二、山东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成效

近年来,山东财政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支持工业经济发展。2023 年省财政分别安排工业转型发展资金20.28 亿元、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资金38 亿元,聚力支持工业经济加力提速。1——11 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2.6 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6%,高于全国5.6 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6.2 个百分点。

(一)聚焦关键环节,推进产业能级攀跃提升

围绕重点产业链,聚焦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展技改提级行动。综合实施技改专项贷、设备奖补、股权投资等财政政策,2022 年以来,累计落实资金5.72 亿元,对62 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对432 个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设备奖补、对8 个技改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给予股权投资,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重大短板、关键零部件、核心元器件等攻坚突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是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聚焦山东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持续加大财政支持,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围绕塑强配优“链主”企业,2022 年落实资金5 亿元,择优对前10 名“链主”企业给予奖励。围绕产业链融合发展,落实资金3000 万元,对“雁阵形”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给予激励,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耦合聚集。三是出台工业强县激励政策。为加快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连续两年择优评选20 个工业强县,给予不少于2 亿元资金或专项债券激励,引导聚焦主导产业,塑强优势产业链条,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形成多极引领、多点支撑、协调联动的县域发展格局。

(二)聚焦融合赋能,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效

2022 年,落实资金6 亿元,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施数字强基工程,加强数字政府云网体系建设,出台5G 基站建设奖补、新型数据中心奖励等财政政策,支持打造全国数据中心资源高地,推动建成全球首张5600 公里确定性网络,努力建设泛在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二是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实施一揽子工业互联网财政政策,统筹落实资金1.08 亿元,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和企业分别给予财政激励。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7 个,居全国第二;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29 个,居全国第一。三是支持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统筹实施智能化设备奖补、“云服务券”等政策措施,推动近10 万家中小企业系统向云端迁移。2022 年,山东省产业数字化指数(80.3)居全国首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115.9)居全国第二位。

(三)聚焦市场主体,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

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形成完善的企业梯级培育政策,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6 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86 个,数量均居全国前三位。一是加大普惠助企力度。综合运用税收优惠、采购支持、合同融资等组合式普惠政策工具,多措并举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2022 年,全省授予中小企业采购合同金额1295 亿元,占比达到78%,政府采购合同融资金额达84 亿元。二是突出重点精准扶持。统筹中央专精特新奖补资金4.63 亿元,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卡位入链”,推进在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三是积极培育企业上市。支持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委托投资等形式,对高成长性、上市意愿强烈、可能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股权投资支持,助推专精特新企业迅速成长、做强做优。

(四)聚焦创新引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

聚力支持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本动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征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普惠政策,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实施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落实“小升高”补助资金10.58 亿元,累计对1 万余家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补支持。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15%。二是加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持续保持对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关键技术突破、创新产品研发等为重点,促进产业提质升级。投入资金19 亿元,实施100 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实施10 项左右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三是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享。通过财政奖补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实验设施,开展技术研发与合作,使其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优质、更丰富的设备和服务,有效激发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潜能。

(五)聚焦人才引育,积蓄工业发展内生动力

多措并举加大工业领域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一是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2022 年以来,累计落实资金1.2 亿元,在制造业领域遴选培育一批泰山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加速引育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人才,推动关键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二是加大人才引领型企业培育。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为重点,每年遴选一批人才竞争意识突出、人才引育工作扎实、人才作用发挥明显的创新型企业给予支持,进一步增强企业留才能力。三是支持高端顶尖人才引进。对制造业“链主”企业紧缺型、引领型等高端人才及关键团队,在统筹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现有人才政策基础上,“一事一议”按需量身打造相关扶持政策。

三、山东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不足

当前,山东省工业经济发展正处在恢复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财政政策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尤其是对标先进省份,还存在产业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使用效能不高等问题。

(一)财政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力度需进一步强化

山东作为工业大省,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方案,但成效进度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支持工业经济起步相对较慢。广东省从本世纪初就着手调整工业结构,江苏、浙江等省均自2010 年前后启动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与此相比,山东凝聚全省合力发展工业经济相对较慢,需要加速追赶。二是支持力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不同产业阶段发展需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不断向市场投放“政策包”,创新支持和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而山东特别是市县基层,受制于财政资金相对紧张、产业发展思路创新不够等因素,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财政撬动产业升级需进一步加力

山东制造业多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亟须更多财政支持。一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待提升。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其中不少中小企业在技术改造、设备升级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短缺问题,需加大对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二是新兴产业亟须壮大。比如,广东省实施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突破40%。然而,山东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上缺少战略规划,财政资金等要素资源支持力度不够,需聚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支持力度。

(三)财政引导企业融资需进一步畅通

山东工业企业普遍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困境,尤其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突出。一是融资政策落地存在难点堵点。调研发现,部分金融产品贷款周期、还款方式等与工业生产周期的适配性不高,“科创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手续有待简化,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抵押得不到金融支持的现象较为普遍,企业融资担保和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引导融资方式尚需拓展完善。从部分市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落实情况看,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面临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认可度低、股权退出有风险等问题。对比广东等省做法,需进一步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政银企对接、凝聚政策合力,多措并举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四)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需进一步发挥

通过调研发现,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金碎片化问题。支持工业发展的资金政策较分散,工信、发改、科技等多个部门均有支持专项资金,同一专项资金又被细化到部门多个处室单位,虽然扶持的对象、内容各有侧重,但政策合力仍有不足。二是资金使用方式问题。当前,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资金多是采用事后奖补、整体激励等方式,财金协同联动支持产业发展的方法手段不多。即便是与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也多是采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传统方式。同时,市场主体申请财政政策支持,多采用线下方式,申请周期长、资金执行缓慢滞后,同先进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四、其他省市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粤苏浙皖等省财政聚力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积蓄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一些政策措施值得山东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一)聚焦关键重点,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提升

江苏省和浙江省把财政资金作为重要保障,促进先进制造业链群式发展,全力支持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江苏省聚集资源重点支持优势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建设,加快建立以自立自强为根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18 年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18〕86 号),2023 年出台《关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23〕8 号),持续强化产业链群培育。2023 年省级财政安排39 亿元,重点支持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 个重点产业链发展。目前,全省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左右,10 个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浙江省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2023 年,省财政统筹安排176.93 亿元,聚焦支持产业链提升、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竞争力提升、集群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分期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消费与健康、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专精特新等5 支产业基金,每支基金规模不低于100 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二)前瞻谋划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安徽省和广东省从着力支持企业研发、规模发展、创新平台等方面入手,前瞻布局量子技术、卫星互联网、干细胞、超材料、可控核聚变等若干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以空天信息产业为例:安徽省组建规模50 亿元的省空天信息产业基金,支持星座组建及重点项目。发挥政府基金撬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围绕产业链设立专项基金。出台支持政策,对承担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择优给予500 万元补贴,对新引进的火箭、卫星总装等制造企业以及存量制造类企业升级改造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等。广东省成立规模各500 亿元的创新投资母基金和卫星产业基金,重点支持高精尖领域和硬科技前沿领域项目。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围绕卫星综合应用、卫星研制核心领域和重要环节,对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项目最高给予3亿元资助,对企业投资建设的特定卫星应用项目最高给予2 亿元资助。

(三)财政赋能创新,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步伐

广东省和浙江省坚持把科技创新强省作为首位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广东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2023 年省财政安排科技创新资金100亿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规定投入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省级财政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的三分之一。完善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对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按不低于60%的比例给予奖励。同时,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经费拨付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浙江省2023 年省财政安排124.29 亿元,重点支持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重大科创平台、新型高校建设、人才支撑。对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新联合体实施的能形成标志性成果的重大科技项目给予3000 万元补助经费。对年度绩效评价为五星的省实验室,延续给予1 亿元补助,建设期内的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市两级共可给予最高6 亿元补助。完善激励奖补政策,对科技企业孵化器最高给予200 万元奖励,探索实施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激励方式。

(四)强化数据赋能,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安徽省和江苏省通过财政专项资金等加大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效能。安徽省突出产业、企业、区域三个重点,组织开展数字领航链接工程、区域转型工程、行业大脑等十大工程。2023年统筹安排10 亿元,重点支持“数字领航”典型示范、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等。同时,设立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子基金,通过实施贷款贴息、融资租赁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予以支持。江苏省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关键增量,推动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位。2022 年,安排12.7 亿元省级专项资金,为2.2 万家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实施改造项目2.7 万个,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左右,综合生产成本平均降低25%左右。

(五)破除难点堵点,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江苏省和浙江省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布局新赛道,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江苏省在破除民营企业融资难点堵点、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等重点领域加大改革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2023 年确定了20 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在营造公平环境、完善政策环境、健全法治环境、构建创新环境、构建政商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建立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常态化工作机制,2023 年力争全省新增面向民营企业的科技贷款超过1000 亿元。浙江省积极谋划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财政组合拳,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 亿元,支持推进全省民营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改造。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债融资,增加对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奖励比例。组建总规模50 亿元的“凤凰行动”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不断强化。

五、山东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创新着力点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一直将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2023 年年初召开的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充分彰显了山东全力抓工业的决心和底气,更为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和政策着力点。

(一)以促进转型升级为着力点,聚力制造业突破提升

一是分类实施产业突破提升。持续加大传统产业技改投入,聚焦冶金、化工、轻工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统筹抓好改造提升;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升级壮大支持力度;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在氢能储能、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重点领域先发突破。二是促进制造业生态化集聚。统筹整合现有集群分散政策,系统谋划山东产业链群发展布局,规划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实施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战略,聚力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深化实施标志性产业链工程,围绕山东11 条标志性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和生态化聚集。三是加大先进制造业有效投资。围绕“十强”产业关键领域,实施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服务。加大技改投资力度,统筹优化技改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和设备奖补政策,着力支持重大技改项目实施。发挥政府专项债等政府性资金引导作用,优先保障拉动作用大、带动能力强、效益突出的债券项目。

(二)以加大研发投入为着力点,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一是加大产业基础研究投入。加强资源统筹,突出需求导向,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领域资金保障,健全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二是强化创新中心扶持。加大力度支持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平台建设,提升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优化完善新产品保险补偿政策,强化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三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分类实施产业人才激励政策,对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分别给予资金资助、产业配套支持、跟踪培养等财政帮扶,并对人才资金使用进行“松绑”,提高自主性、灵活性,真正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三)以深化数实融合为着力点,促进数字经济做大做强

一是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支撑。充分发挥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作用,积极推进标识解析节点和5G 基站建设,聚焦工业操作系统、国产化软件、设备上云互联等关键共性领域,持续加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实施若干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示范工程。二是支持互联网平台园区建设。重点加强国家“双跨”平台、特色专业型平台支持力度,培育推广更多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支持各地进行数字化聚集和网络化协同,塑造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数字经济样板。三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围绕全省11 条标志性产业链建设“产业大脑”,打通政府、行业、企业等数据资源,加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能级跃升。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门槛和数字化改造成本,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四)以推动绿色转型为着力点,擦亮低碳发展鲜亮底色

一是健全多元化绿色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山东省绿色发展基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优化完善财政资金绿色门槛制度,引导财政资源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领域汇集,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二是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对低碳零碳负碳、节能环保等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支持。支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等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创建,构建符合先行区建设规划的绿色制造体系。三是深入实施绿色采购制度。健全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对国家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实施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积极推动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试点,引领建材和建筑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五)以提升民营经济为着力点,做强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一是聚力加强民企主体培育。深入推进民企梯度培育工程,结合国家政策实施新一轮高成长企业财政激励,梯度培育产业链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等高成长型企业,引导民企走“专精特新”道路。二是全力做好民企资金保障。有效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民营经济融资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引导金融资金涌向发展潜力大、科技创新强的民营企业。三是着力减轻民企发展成本。结合国家税费政策,持续加大减税降费退税缓税免租等力度,有针对性增强助企纾困帮扶。不断优化民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财政放管服改革,整顿拖欠民企资金行为,着力减轻企业发展制度成本。

六、山东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充分发挥资金引导激励作用,不断凝聚财政政策合力,为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一)进一步增强财政统筹调控能力

坚持全省一盘棋格局,加大省级统筹调控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财力保障。一是强化省级财政统筹保障能力。结合山东工业大省实际,合理确定省级财政收入划分比重,统筹中央资金、基本建设投资和专项债券等资金,切实增强对稳增长、调结构、提质效的统筹调控能力,对于事关工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重大项目,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二是健全重大任务保障机制。研究制定财政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整合条块分割、相对分散的财政资源,突出对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规划、重要产业、重点项目的资金保障,实现财政投入的目标化、集成化、集约化。三是加强产业科技资金统筹整合。以促进科技和产业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加大科技发展和工业转型资金统筹力度,优化产业和科技资金投向,避免资金重复投入和分散配置,提高产业科技资金的配置效率和政策合力。

(二)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预算管理

提升预算执行效率,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切实提高涉企资金管理绩效。一是加强预算项目管理。以工信部门为主建立项目库,对预算项目进行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加大预算项目细化和储备力度,源头上解决“钱等项目”问题。二是改进预算执行方式。逐步提高普惠性资金分配比重,对采取竞争性评审等“点对点”政策资金,更多采取试点示范等激励引导方式,加大项目前期资金投入和后期效果评估力度,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提升预算执行效能。探索开展涉企资金“免申即享”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与政策兑现平台功能对接,推动涉企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兑付一网通办,实现涉企资金“直达快享”,更好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进一步发挥财金联动作用

创新财金协同联动方式,丰富完善联动内容,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一是创新支持方式。结合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综合运用贷款贴息、担保补偿、增信分险、专项债券、基金投资等市场化方式方法,更好推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实现财金联动服务工业经济有效衔接。二是鼓励风投创投。发挥风投创投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扩大投资方面的引领作用,支持风投创投机构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组建风投创投基金,推动创投风投机构聚焦工业关键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三是深化政银合作。创新政银合作融资方式,探索实施“财政+金融+产业链”精准服务,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低碳金融,积极完善“留抵贷”“采购贷”“科技贷”等信贷产品,强化中小微企业融资个性化服务,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四)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发挥财政体制“风向标”作用,引领带动各级聚力支持工业经济发展。一是合理界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探索推进工业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根据工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差异化确定市县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确定各级财政负担。二是促进财力向县域倾斜。通过调整收入划分、优化转移支付、完善债券分配等措施,逐步增加县域基层财力,破解县域财政收支矛盾,让基层腾出更多可用财力聚力支持工业发展。三是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因地制宜扩大省财政直管县范围,发挥工业强县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扶弱与培强并举”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提供制度支撑。

(五)进一步提升财源建设质效

推动财源建设质量改进和效益提升,实现工业发展反哺财源建设,财源建设助力工业发展。一是探索建立重大项目税收评价制度。突出税收贡献支持导向,把税收贡献评价作为重大项目前期论证的重要环节,对符合政策导向、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财政给予优先支持保障,最大限度提高项目税收贡献率,大力培植优质财源。二是持续深化亩均效益评价改革。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财政支持制度,以“亩产效益”“亩均税收”为评价依据,对企业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集中财力发展“亩产效益”优势产业。三是深入推进财源建设平台治理。依托财政大数据平台,探索建设多部门共享的涉税信息平台,完善涉税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机制,改进和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促进税源管理精细化,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深入挖掘财源建设潜力。

猜你喜欢
财政高质量工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工业人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