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2023-04-17 20:44王东海
新疆社科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同志现代化

王东海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法观点,综合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等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从而实现由“以俄为师”向“以苏为鉴”的重大转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规律性、创造性、前瞻性的现代化建设新思想,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模式又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新道路,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方法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科学世界观,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一切矛盾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撰写的《矛盾论》著作中深刻指出,“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①他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出发,将整个世界对象化为矛盾的集合体,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类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历史过程,从而将矛盾论上升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事物的矛盾通常是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问题又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解决的。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发展路径,就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不应当用形而上学方法,应当力求用辩证方法。”②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同志可以说是创立了颇具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矛盾分析法,并将其上升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③在纷繁复杂的矛盾集合体面前,一切事物都包含了一种自我否定的力量,没有永恒不变的固定模式。人的认识不能采取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的抽象方法,而应当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区分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不同状况,进而找到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矛盾分析法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转变的关键,因而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否定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所创立的矛盾方法论抓住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并成功运用于中国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们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扬弃

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何去何从,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从洋务运动到实业救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强,亦步亦趋地效法西方模式,但结果离自己的梦想不是愈来愈近,而是渐行渐远。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对于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怎样来实现现代化并不十分清楚。尽管他们以满腔热忱尝试了现代化的不同路径,但最终还是没能把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引向繁荣富强。因而,中国的近代历史既否定了在腐朽的封建制度下通过改良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也否定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通过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④中国近代史上历次现代化尝试终归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所以始终无法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在排除了其他各种选项之后,社会主义就成了中国人民最终的历史选择,成了中华民族通向现代化国家的不二法门,“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辟了一条先用革命方法谋求民族独立、然后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崭新路径,既符合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又体现中国近现代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回答了由谁来主导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毫无疑问,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实现彻底的制度变革,将新民主主义引向社会主义。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最根本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理解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必要的历史前见。毛泽东同志主张,我们既要与封建专制主义划清界限,又要与欧美资本主义划清界限;中国可以借鉴西方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重复西方式现代化的老路。西方式现代化是以工业革命为契机,以商业资本为驱动,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既不可能复制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也绝不能重犯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错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论者到“全盘西化”论者,中国近现代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沉迷于西方式现代化而不可自拔,但先生总是打学生,中国最终没有选择这条不归之路,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否定辩证法在起作用。

(二)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反思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辩证否定,又是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历史反思。苏联式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来实现的。尽管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主张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经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照搬照抄苏联革命模式,而是主张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也决定了他不会重复苏联模式的建设道路。首先,中国原本就是一个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农业大国,如果把民族资本全部消灭了,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其次,苏联在革命胜利之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些曲折和反复,苏联模式在取得某些成功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和问题。这些历史因素决定了新中国是通过“一化三改”⑥向社会主义平稳过渡,与苏联通过暴力方式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重复苏联的道路,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一开始便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体制和工业布局等经济方面模仿了苏联的不少做法;但在政党制度、文化方针、社会建设等其他方面并没有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同志在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6月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提出向苏联学习工业化。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工业化,把工业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体力量,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化的差距昭示着现代化的鸿沟,因此,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将工业化视为现代化的头等任务。可以说,这既符合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切合新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在某种意义上,工业化也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代名词,因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最早就是发轫于工业革命时代的工业化。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由于缺乏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足够的思想准备,开始阶段主要还是懵懵懂懂地向苏联学习。经过执行“一五”计划三年多的实践,毛泽东同志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亲身体会,认识到其做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现代化也不完全等同于工业化,于是开始全面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4月初,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在总结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⑦这一振聋发聩的探索成果,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源流来看,它发端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些著作就是以苏为鉴的结果。毛泽东同志从唯物史观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矛盾关系,对一系列基本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化逻辑起点。《论十大关系》彰显了我们党独立自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精神,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⑧就思想认识而言,毛泽东同志之所以特别强调以苏为戒,主要是出于对苏联模式的深刻反思,是为了探索一条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其特殊性,没有定于一尊的固定模式,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别国模式。中共八大之所以能够提出一条比较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就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时期作出的艰辛探索,他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比其他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从多方面批评了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揭露了苏联式现代化过于强调重工业路线而忽视人民生活的危害,强调学习苏联经验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调整,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是新中国在现代化探索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伟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开始探索和起步的,需要坚持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看问题,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碰到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继承唯物辩证法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提出了矛盾分析的科学方法论,并用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更清晰地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更好地回应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奋斗目标。毛泽东同志的现代化探索汲取了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教训,反思了绝对平衡的形而上学观点,澄清了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实现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经历了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之后,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同志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提出了独创性观点,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破解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界性难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方法

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和现代科学方法论观点,系统是由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在相互耦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观念是指从动态平衡的角度来分析事物所固有的本质联系,把握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层次、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而在总体层面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念遵循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既是对于客观世界存在方式的根本看法,又是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方法,体现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高度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系统观念就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去探寻事物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方案,反对机械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基础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既有对系统的整体把握,又有对要素的具体考察,有利于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一)统筹兼顾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十分重视从系统观念出发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认为全局性的东西对于局部性的东西具有统摄作用,我们“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⑨。毛泽东同志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来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刻揭示了系统观念的方法论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由诸多要素和关系构成的整体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点来认识和看待现代化的有机联系,运用系统方法来解决现代化的矛盾关系。

系统观念的核心是关联性和有机性,即从全局或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论十大关系》就是灵活运用系统观念的经典之作,毛泽东同志从系统思维方法出发,全面阐述了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应把握的十大矛盾关系,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统筹兼顾,就是从全局观念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矛盾关系,合理照顾各方利益关切,妥善解决公平与效率问题,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以求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更是明确提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⑩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统筹兼顾的协调作用,并以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横向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从纵向来看,涉及中央、地方、集体、个人各层级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毛泽东同志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路,就是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区分轻重缓急,有效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突出问题。

(二)综合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全面统筹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基本的原则、路线、方针,形成了一个严谨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由许多分支系统构成的递进式的复杂系统,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是其中的大系统,农轻重是经济的子系统,农林牧副渔又是农业的子系统。坚持系统方法论,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次矛盾关系,在遵循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的同时,又体现自己的特殊规律;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又不至于人为破坏客观规律性。正是因为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客观的必然联系,所以经济建设是环环相扣的,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行,不能随意脱钩断链,必须严格遵循价值规律的伟大法则。

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构建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同志主张把“四个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同步建设、全面安排,以解决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矛盾。“就是要安下心来,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和要素来看,工业现代化能够提高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效率,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现代化可以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劳动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国防现代化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坚强后盾,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可靠保障;科学技术现代化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去,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杠杆。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系统。这种思想不仅是毛泽东对“四个现代化”总体平衡关系的准确把握,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协调发展思想是完全正确的。

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基础上起步的,落后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不平衡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当时碰到的一大难题,包括现在也有这个问题,只不过是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呢?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著作过程中,依据矛盾的平衡性与不平衡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系统性地提出了综合平衡的发展思想,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的主张。在毛泽东同志综合平衡思想指导下,我国针对产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要搞好宏观调控,实行工农并举,理顺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关系;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在继续发展东部沿海工业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发展内地工业,加快西部开发,促进均衡发展,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在内的复杂系统,呈现出协调稳定、动态平衡的有机性特点。我们既要统筹产业集群与区域分布的平衡发展,又要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要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又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方法,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系统思维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战略思维方法

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不仅与现实问题有关,而且还要具备长远的战略观念。战略观念是战略思维、战略方法的总称,是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的一种全局性思考和前瞻性判断。唯物辩证法强调,任何矛盾既是相互斗争的,又是相互转化的,都包含了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辩证转化过程。战略思维方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大法宝。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方法论以唯物辩证法为依据,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机贯通起来考虑,反对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方法,深刻体现了把握事物发展大势与趋势的内在要求。战略思维方法既是对当前形势的准确认知和科学判断,又是一种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就是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只有运用逻辑性推理,加以前瞻性思考,才能把握发展大趋势,增强战略预见性。因此,我们不能为眼前的浮云所遮蔽,而要及时预见新事物产生和新形势发展,准确作出新判断和新决策。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维方法是从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的科学方法,对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意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

(一)高屋建瓴的战略原则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强调既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不打无准备的仗,不做没把握的事。战略问题涉及长远的谋划,战术问题指向具体的策略。战略和策略互为表里、相互支撑。战略是管长远的,是从全局、大势上作出的决策判断,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稳定性;策略是管当下的,是战略实施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具有现实性、针对性、灵活性。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战略的成功在于策略的精细,在于能够因应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进行精准施策。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战略与策略、谋势与谋事辩证统一起来。

第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而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因此,在根本原则上,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又是具体而微的生活叙事,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具体方法上,要将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结合起来,既要算大账、总账,又要算小账、细账。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因势而动。

第二,坚持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基本战略原则,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战略上赢得主动、防止被动。无论是经济战线还是军事战线都应当“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争取外援的态度上有一条不能触碰的鲜明底线,那就是不能以牺牲任何国家主权为代价。他在同苏联驻华大使谈到有关核潜艇合作问题时一再表明中方独立自主的坚定立场。根据毛泽东同志自力更生的指导方针,我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和科学技术体系。毛泽东同志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绝不是搞盲目排外、自我封闭。相反,他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和洋为中用,强调要充分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经验和有利因素。他反对的不过是崇洋媚外的依赖思想和依附思想。

第三,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是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全面推进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同时,强调要在某些关键领域实行重点突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世界科技革命进入爆发式的黄金发展期,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科学技术这个牛鼻子进行攻坚克难。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现代化战略在坚持常规技术与尖端技术结合发展的同时,强调要采取突出重点、打破常规的方法,尽快在尖端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带动整个现代化事业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为此,党中央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组织起国内各路科技大军协同攻关,大力推行举国创新体制,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十年之内相继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国之重器。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奠定了后发国家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坚实基础。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赶超战略主要基于对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之间历史差距的全面考察,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唯物辩证法发展规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将国家现代化战略谋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是毛泽东现代化战略思想的鲜明特色,是我们党创造现代化新形态的成功经验。

(二)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

如何看待现代化发展状况,影响人们对现代化的战略判断。战略思维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作出长远的科学谋划。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接续奋斗的理想目标和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战略思维来加强前瞻性和预见性。

“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党的正确决策和伟大创举。其基本内容几经变化,后被确立为“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总结经验、高瞻远瞩,所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急躁冒进和急于求成,不能像苏联那样急于宣告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结果招致西方帝国主义的围堵打压。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毛泽东同志在审议此次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时间由“在较短历史时期内”修改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一小小的修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战略定力。按照毛泽东同志当时的预计,社会主义有发达和不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约需要一百年时间左右,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应尽量设想得长一点,以便为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毛泽东同志当时的战略判断比较切合中国实际,与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基本吻合。

毛泽东同志还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骤和目标进行了深入考量,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制定了从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向全面实现现代化飞跃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比较清晰地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图。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国家的战略定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等基本要素的状况决定的,中国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东方大国要采取与其规模相适应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新中国工业化方针时明确提出,要构建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未雨绸缪的伟大构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是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总体安全;二是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针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同志认为,抓三线建设,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了,“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国防工业向内地转移,构建稳固的战略纵深布局;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状况、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发展水平,解决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高筑墙、广积粮、不称霸,居安思危、有备无患。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现代化产业集群和区域分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深远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总揽全局的战略智慧。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维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加快实施战略性布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永远保持战略定力,不断焕发创新活力。

总体而言,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又面临不少严峻挑战。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努力在变局中开新局、育先机。毛泽东同志历来主张,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放眼全世界,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要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参照系来考察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以其他现代化模式的经验教训来印证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能够行稳致远的希望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我们只有弘扬踔厉奋发、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不断寻求有效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科学方法,才能在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规律中,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注 释:

①③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9页,第299页,第31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⑥“一化三改”是中国共产党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⑦《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57页。

猜你喜欢
中国式同志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严良堃同志逝世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