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语文教育哲学的树人之维*

2023-04-18 16:32贡如云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文胡适语文

贡如云 蓝 祺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发挥着关键作用。“五四时期”是众先哲致力于开启民智、谋求立人的时代,世纪回眸,深入开掘其代表人物胡适语文(1)作为课程名称的“语文”具有多义性,此处指国语和国文。胡适的语文教育学术活动集中于“中华民国”尤其是“五四时期”,当时的教育法令关于语文课程几易其名。1912年起称国文,1920年起称国语,1922年起小学称国语,中学称国文,此状况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育学说中的树人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胡适是“五四时期”杰出的思想启蒙者和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尽管其一生毁誉参半,但他在促进民族振兴、改良社会习尚、重塑国民精神、推动教育变革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庚款公派留美期间,他即抱定“学以济时艰,要与时相应”的治学目标,以“国人之导师”高标其心志,将自己的专业抉择、职业规划、教育理想和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归国之前在致朋友许怡荪的书信中,他即昌言,“祖国之不亡”,须从根本用力,作长远规划。“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诚然“树人乃最迂远之图”,然而“近来洞见国事与天下事均非捷径所能为功”[1]325。“百年树人之计”实乃救国之根本。胡适的树人教育思想以他的哲学观念为依托,他引乃师杜威的观点道,“哲学就是广义的教育学说”[2]313,哲学即教育哲学,哲学即人学,“吾之信仰在于人”[3]262。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哲学,哲学需要一场根本的变革,它不应该再局限于本体、现象、主观、外物等抽象问题的研究,而应研究人的问题。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乃是树人,或者说是如何通过语文特有的方式塑造人。

一、语文教育要塑造什么样的人

1.自由人格

(1)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

胡适是自由主义的忠实拥趸,他极力倡导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胡适认为,自由首先意味着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享有平等的权利。“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4]511-512倘要立人,必先扫拨数千年奴性之壁垒,唤起人格独立之观念,推行贫民教育和大众教育。就国文教育而言,当确立此教育目的:“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晓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5]125胡适认为,向来教育是少数读书人的特别权利,跟普通民众毫无干系,所以文字艰深尚不成问题。然而教育应该成为公民的公共权利,而文言作为传播的工具其劣势已显露无遗。再者,文言又不纯粹是工具,它还是封建专制思想的依附体和表现者,这种僵死的语言必然影响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自由表达。质犹文也,文犹质也,形式和内容并非毫不相干,它们有着密切的关联,“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6]160-161。文言既是形式的,更是内容的。倘要普及国文教育,须彻底破除“用千百年前的人的文字,学古人的声调文体说古人的话”的局面,使所有儿童掌握国语这一便捷的工具,“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积极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陶养儿童独立的人格。国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人。

(2)养成自主研修的人格

胡适指出,在中国古文里,自由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凡事能“自己做主”,而不是由外力主宰,所谓“自由”,便是“由自”。无论是小学的国语教育还是中学的国文教育,都应充分开设自修课,鼓励学生笃修之,琢磨之,自得之。学生的活动最重要的乃是学问生活,灌进去的知识和学问不是真知识、真学问,“真正可靠的学问都是从自修得来,自修的能力,是求学问的唯一条件”[7]81。自修能力的养成包括自主看书的能力,利用好工具书等。关于国文教授,应鼓励学生自己预备指定的功课,小说与戏剧都由教员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古文阅读自己查字典,自己加句读。教员只是适当教授读书的门径和方法,我们千万“不要把学生程度看得太低了”,“像《史记》《汉书纪事本末》一类的大部书,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应该有更好的成绩,我从前念书没有什么人教,差不多完全是自己暗中摸索出来的”[5]122。

胡适有着浓厚的书院情结,他对旧式的书院制度推崇备至。他认为,书院之真正精神惟自修与研究,如清代之南菁、钟山等书院里的学习者,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书院之山长,不过为学问上之顾问;至于研究发明,完全取决于平日的自修程度。胡适甚至将书院制度与美国的道尔顿制相提并论,在他看来,读书为的是求智识,为做人,而自修则是“研究学问和造就人才的适当方法”;书院“注重自修而不注重讲授,因为它提倡自动的研究而不注重被动的注射,真有它独到的精神”[8]373。自修与研究的背后,正是人格的自由与独立。抚今追昔,胡适怅然若失:“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9]449严格地讲,胡适关于书院制度的论述属于高等教育研究范畴,但就自主研修精神养成这一点而言,与其中小学国文教育的论述是一脉相通的。

2.独立思想

胡适认为,思想是人类应付环境的工具,是人类创造未来新天地的工具。独立思想则是“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2]708。在胡适看来,只有养成独立的精神品格,方能成为健全的个体和真正的国民;(语文)教育的真正成功乃是培养出能独立思想、不因循守旧、不阿时附俗的人。

(1)存疑的倾向

胡适指出,思起于疑,“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批判的法则,都是在一种怀疑状态之下产生的”[10]134。在谈治学方法时,胡适坦承,自己青年时期逐渐领悟的便是怀疑的倾向,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十来岁的初期,那时的自己便养成了对许多问题存疑的习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理论、记载和事实以及自己的文化生活,如一有怀疑,都要加以证实或反勘。胡适非常推崇张载、朱熹等宋儒的怀疑精神,诸如“读书先要会疑”“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权立疑义”,都是其奉为圭臬的治学格言。当然,胡适的怀疑方法论亦深受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他在不同场合屡次强调,赫胥黎教他怀疑,杜威教他思想,杜威五步思想法的第一步也正是怀疑。胡适认为,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读书习惯有三,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这里的“慎”就内含怀疑之义。以国文教授言,课堂上要做的事无非三种:首先是质问疑难;其次是讨论内容;最后是教员引申文章的意思,加以材料。关于文化遗产包括古典小说和学术典籍的考证,亦当持健全的怀疑态度,“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11]23。

(2)评判的态度

胡适指出,评判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Critical,意思就是凡事得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即尼采所谓“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评判的态度是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它既是读书做学问的必由之径,也是个体独立思想的最好体现。就国文教授言,比如长篇的议论文与学术文,当由学生自己预备,上课时师生共同讨论。讨论时应注意:其一,本文的剖析。譬如钱玄同的《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篇文字,分几段分几节。其二,注重材料的搜集。譬如钱文的证据,是如何得来的。其三,注重论理的组织。不要过于依赖论理学书,看名家思想的条理,这便是实用的论理学。其四,加以批评。演说与辩论都是批评的方法,都是国语与国语文的实用教法。譬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辩题——中学国文应该用白话还是文言呢。这是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有其社会性,也有其学术性,完全可交由学生讨论。

3.科学精神

胡适认为,科学是应付旧传统的重要利器,未来“中国的少年”应该是洋溢着科学精神(2)胡适所谓的科学精神更侧重于证据意识和实证方法,其外延要窄于当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后者包括崇尚真知、注重实证、批判质疑、独立判断等义。的少年。“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12]18。事实上,无论是中国三百年来的朴学,还是西方三百年来的自然科学,都是践履科学方法的结果。科学的态度即实验主义的态度,实验主义主张,真理不是绝对的,它只承认一切真理都是应用的假设;真理是可以验证的,假设是否真理,全看它能否发生它所应该发生的效力。大胆的假设,其意义在于鼓励创新,使人养成“创造的智慧”。大胆的假设之后便是小心地求证,即通过历史的、实验的方法去验证,用证据来判断事实的真伪与有无。求证乃科学研究之枢键,它是科学精神的真正体现。

基于此,胡适申述道:“教育事业当养成实事求是的人才,勿可专读死书,却去教实在的事物,勿可专被书中意思所束缚,却当估量这种意思是否有实际的效果,勿可专信仰前人的说话,却当去推求这些信条是否合于实情”[13]50。结合其亲自起草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以及参与制订的《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来看,比如关于“名著”阅读,应让“学生自己研究”[14]277;关于“作文练习”之“专题研究”,“须提倡材料的搜集与排比,条理的训练,证据的批评等习惯”[14]288。至于研究的法则,其一,可以用中国传统的考证法,包括运用历史的方法来扩大研究的范围,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理研究的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裨助材料的整理与解释。其二,当理性反思我国固有考证法的局限,输入西方自然科学的学理,将其方法移植到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胡适一针见血地指出,考证法虽然精密,但它只能被动地运用材料,只能尊重证据,却无法创造证据。事实上,即便我国历史上“最有科学精神”的校勘学、训诂学大师,像顾炎武、段玉裁、王引之等人,他们的科学成绩委实有限得很。比如顾炎武搜集了一百六十二条证据来考证“服”字古音为“逼”,但“逼”古音到底为何,他终究未弄清楚。而自然科学则不然,它并不限于搜集现成的材料,它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创造新的证据。纸上的学问不能单靠纸上的材料去研究,而应在实验当中活用材料,三百年的古韵学还抵不上一位外国学者运用活方言的实验,这便是明证。“现在一班少年人跟着我们向故纸堆去乱钻,这是最可悲的现状。我们希望他们及早回头,多学一点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术:那条路是活路,这条故纸的路是死路。”[15]143

二、语文教育以什么方式塑造人

1.立德立人

胡适承杜威之绪,高唱道德教育。杜威讲:“‘道德’一个名称,不是指着人生的一个特别区域,也不是特别的一段生活。”[16]38胡适则进一步阐发道,道德与它科教授须臾不可分,各种功课无不内含道德的价值。文字是社会思想交通的利器,语文课程自然也内含道德教育。

(1)过现今的语文生活

胡适指出,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道德内修,活动之外的道德教育,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他竭力反对守旧派所持的学生读经修身论,他认为,“在今日妄谈读经,或提倡中小学读经,都是无知之谈,不值得通人的一笑”[4]443。读经奉行的是一种遗传道德的逻辑,它只是一种道德律令,要人顺从它,这样就把道德的中心移出了人外。经书难懂,即如学问最博、方法缜密的大师王国维也不免慨叹:“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4]440所以说读经既无益于儿童心智的成长,也无益于其人格的发展。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践行“科学的思想方法”,胡适后来又修正与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小学阶段,他坚决反对读经;中学阶段,则可以选修的方式做些筛选性阅读:“初中高中的选读古文,本来没有不许选读古经传文字的规定,所以中学教本中,不妨选读古经传中容易了解的文字。”[7]138至于个别学生被经传中的美文感染到了,自愿去研读“四书”等著作,教员则应多加勖勉,以助其进。

胡适又指出,道德是社会生活——现今社会的生活,而非古代社会的生活,人生之外无道德,社会之外无道德。古经传大都是不合现代生活的,相对古代的经书而言,现今的白话文更容易学习,容易通畅,而且实在重要。国语文既是一种活的语言,就应当用活的语言作活的教授法,诸如演说、辩论都是活的教授法。朱熹言读书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实还得加一个手到,手到包括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和做读书札记等。“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平时学到的知识和思想需经由自己的手整理和综合一番,惟其如此,智识思想才能真正地内化并为己所用。

胡适拳拳服膺于杜威的道德论,在他看来,“杜威论道德,根本上不承认主内和主外的分别,知也是外,行也是内;动机也是活动,疑虑也是活动,做出来的结果也是活动”[2]320。如果养成知行不一的习惯,必致于向活动之外另寻道德教育。教育要养成一种人,使他能担负责任,自动非被动,敢言又敢行,这才是一个有真道德的人。

(2)发展儿童的天性与人格

胡适指出,道德教育无非是发展儿童的品行与人格罢了。凡儿童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从他们固有的天性和感动上生发出来的,“知道这个天性和动作是什么东西,在什么时候,有什么天性动作发现,我们才能利用它,使成为有用的。不是这种办法,各种道德教育,都是机械的、外铄的和个人内部没有感动的”[17]326。通常论道德,往往会陷于责任心和兴趣的分离,即视二者为完全对立的事物。其实,兴趣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偏于自私自利的行为,它与责任心并不相悖。“兴趣不但与责任心没有冲突,并且可以补助责任心。”“兴趣的发生,即是新能力发生的表示,即是新活动的起点。”[2]321责趣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学校中的德育也是如此,学生对所学功课毫无兴致,则易心生怠惰;反之,觉着所学功课富于生趣,他就不想做不道德的事。真正的道德教育在于使人对正当的生活发生兴趣,在于养成对所做的事发生兴趣的习惯。所以胡适主张,中小学教育应提倡弹性学制,让学生活泼自动地去学习,以养成兴趣,这样成效或许会更显著。

联系国文教授来讲,教员们当引导学生在读书上用心,读书是为了掌握这个工具,应付将来的生活,应付做人的需要。读书就是“救出自己”,“把自己铸造成器”,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健全的个人”。凡为人师者尤须明白,读书应顾及学生自己的兴味。譬如关于自修的书,史书、子书类文集,当“随学生性之所近,由教员指定他们购买”[5]122。关于文学书籍的阅读,也应随学生性之所好,具体可从《诗经》以及陶渊明、杜甫、王安石、苏轼等人的文学书中选取。关于写作的命题,他主张学生可以自己设题,“题目的要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起学生去搜集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18]170。关于作文语体选择的问题,胡适非常认同黎锦熙的主张:“中学作文仍应以国语文为主,……愿意学习文言文者,虽可听其自由,但只可当作随意科”[5]126。

2.民主育人

(1)人人能用语文表现自我

胡适认为,民主是实现自由的重要保障,自由本身就内含民主之义。“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9]810民主的真意,“就是承认人人各有其价值,人人都应该可以自由发展”[19]359,而非求得少数个人的超拔与卓越。循此逻辑,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可设定为四项:“人人能用国语作文、谈话、演说;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即文言;人人有机会可懂得一点古文文学的大概。”透过这四个“人人”不难窥见,胡适希望国文教育能惠及每一位学习者,无论尊卑,无论男女,他们都应享有接受国文教育的权利。嗣后,胡适觉得自己先前的目的论“全凭理想立言”,未能充分凸显国语在国文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遂将其修正为“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都能明白晓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只有“国文通顺之后,方可添授古文,使学生渐渐能看古书,能用古书”;“作古体文但看作实习文法的工具,不看作中学国文的目的”[5]125。

(2)养成“以看书代讲读”的生活方式

在胡适看来,自由人格的养成有赖于民主的育人环境,“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性的行为”[10]210。国文教育效率低下,这与过度讲读之积习有关,古文教育沿袭下来的讲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校里的功课,从心理上看,必须使儿童有一种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徒然读书听讲,很难办到。“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师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5]12实质上,讲读泛滥的背后是话语控制,是问题的控制,就阅读效率论,过多的讲读势必挤占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有鉴于此,胡适提出了“以看书代讲读”的阅读教授法。其基本内容就是,重构师生国文教育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看书的习惯;教员降低无谓的讲授,务求言约而达,言微而臧;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并应机诱发。只有“以看书代讲读”了,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大剂量阅读”。阅读剂量何以要求大?为的是求博而致广大:“博是为参考”“博是为做人”;“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7]132-133。

三、语文教育凭借什么塑造人

1.立言立人:以国语文为教材

胡适认为,语言文字是求知识、做事乃至做人的工具,无论是就业还是进学,本国的语言文字都是最重要的工具。就中国将来的语言文字论,文言和白话哪个更具生命力?胡适从文法、标点、音韵及词汇等方面展开进化论的比较与考察,最终得出结论:文言难读难写,难教难学,它是半死的文字;白话则是一种富于生机、属于全社会的活的语言。中国需要新语言、新文字、新文学,它们是自我表达和文化交通的新工具,它们孕育着新思想,堪当塑造新人和再造文化的历史重任。在《不朽——我的宗教》中,胡适颠覆了儒家传统的“不朽”立言观,并从社会有机论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立言观。胡适指出,儒家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这些只是为少数寡头设立的标准,诚非平常的普通人所能企及。以立言而论,不宜狭隘地框限于著书立说。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每个“小我”(个人),包括其一切语言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都是“大我”(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需负重大的责任”;我需寻思,“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贻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只要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哪怕是“极平常的庸言庸行”,“一言一笑的微细,也都永远不朽”[2]663-668。胡氏立言论背后的深意在于,任何普通人,只要能顺应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能运用“俗语俗字”“明白清楚”地表达自己之所思所想,那都是“立言”。我口述我思,我手写我心,便能臻于语言的自觉,语言的自觉即人的自觉、人的实现、人的解放。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凭借,是语文课程的载体。胡适从立人的高度和时代需要出发,提出了建构国语文(白话文)教材的构想。他试图将新创造的白话文学作品大量引入中小学国语文教材,成为新的国语典范,率先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他说,文学有两大分子,一是有我,二是有人;文学直接指向自我精神与灵魂,指向活生生的人;文学具有启蒙和教化功能,它可以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这样国语文教材拟由以下要素构成:其一,小说。小说阅读至少在20部以上,50部以下。其二,白话戏剧。现在虽然很少,将来一定可以渐渐增加。其三,诗歌。其四,古白话文学选本。依时代编纂,约自唐代的诗、词、语录起,至晚清为止。何以要将小说置于首位?因为“现在新文学既不曾发达,国语教科书又不曾成立,救急的办法只有鼓励中小学学生看小说”[20]55-56。此外还应包括非文学类作品,如长篇议论文与学术文。由于胡适等人的极力倡导,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截止1922年,全国小学文言文教材一律废止,各学校逐步采用国语文教科书。自此,白话文教材的地位正式得以确立。

2.以文化人:以古文为教材

胡适是中国儒家文化熏染出来的文人,也是接受西方文化洗礼的新人,这一双重属性和文化人格,促使其在追求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观的同时,于我国传统文化又颇抱同情。在胡适看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须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2]698中国的再造文明,首先应摒弃对传统文化不加辨析的盲目崇拜,诸如对孔教伦理、三民主义的简单信仰。其次应发掘故有文明中至今“仍有慧命”的精神蕴藏,包括激活民族文化固有的自由思想,继承古代书院的自修精神,弘扬古代学人质疑求证的治学品质,等等。惟其如是,个人的人文情感和理性精神才能得以重生,中国文艺才能走向复兴,中国社会才能迎来自由、民主、文明、科学的新时代,中华民族才能走向“全力现代化”和“充分世界化”。

在其整理国故与再造文明思想的主导下,胡适提出了重整中学古文(文言文)教材的主张。诚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胡适对文言多有劣评,关于“废文言倡白话”的阐述不乏偏激之论。考其本意,盖为启蒙,是所谓矫枉必须过正也。当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阶段,围绕中学国文教育的探讨,他又理性地指出,文言文中也不乏经典之作,它们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应不加选择地一刀斩断。中学国文教育当包括白话文教育和文言文教育两部分,我们既要让在小学接受白话文教育的学生更好地发展白话运用水平,又要让其形成一定的文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为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掌握一门工具。中学四年国文教育课程,每周不得超过五课时:白话文教育占一课时,文言文教育占三课时,文法与作文课(含文言和白话)占一课时。中学文言教材当由两类构成:其一,古文选本。根据时代的先后,选两三百篇文理通畅、内容可取的文章。从《老子》《论语》《檀弓》《左传》,一直到姚鼐、曾国藩,每一个时代文体上的重要变迁,都应该有代表。其二,古文书。一名合格中学毕业生须阅读下列书籍:史书,如《资治通鉴》或《四史》;子书,如《孟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文学书,如陶潜、杜甫、王安石等人的专集。胡适指出,古书阅读固非简单记诵,食而不化,而是活学活用,化为己有。经典阅读的终极目的不在求知,而在以文化人,学习做人,争做新人。中国文化需要传承,中国文艺有待复兴,而复兴的重任,自然得仰仗中国的少年,中国的新青年。

需留意的是,胡适于1920年提出的古文教育方案存在明显的局限,试行两年之后,效果不甚理想。胡适在反思之后总结出两条原因:一是先前所定标准偏高,古文教材划定的量过重;二是古文(书)未经编者的整理,不适宜自修。胡适遂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修正:中学国文教育应仍以国语为主,各地教材当视学生之基础合理配置国文和古文的比重,古文教育的课时最多不宜超过三分之二。此外,他还就古文整理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加标点符号;分段;删去繁重、迂谬和不必要的旧注;酌量加入必不可少的新注;校勘;考订真假;做介绍及批评的序跋。1922年胡适参与壬戌学制的制订,中学国文教育主要按其提出的新方案实施。

四、胡适语文教育哲学中的树人思想的三个核心命题

综上所述,胡适语文教育哲学中的树人思想由三个核心命题构成,即语文教育目的论、语文教育方式论和语文教育教材论。

1.胡适语文教育目的论

胡适语文教育目的论主要是阐述人才培养的规格问题,即语文教育重在塑造自由人格、独立思想和科学精神相浑融的新人。自由人格是独立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要前提与最终归宿,独立思想侧重于“思”,科学精神则既偕于“思”而又贯通于“行”,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由人格、独立思想和科学精神是“健全个人”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胡适的语文教育树人目的论,具有跨世纪的前瞻性,它对今日学生问题意识、审辨思维、实证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养成均有切实的指导价值。

2.胡适语文教育方式论

胡适语文教育方式论主要是论述语文课程实施路径的问题,即语文课程需在道德关怀和民主文化中立人。语文课程中的德育不是外在的、抽象的道德教化,而是顺应与发展儿童的天性与人格,引导其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生活。胡适关于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之阐扬与立德立人关系之揭橥,为我们深入领悟立德树人之意蕴带来了新的启迪。语文课程须以民主的方式育人。语文课程应裨助每位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养成自主运用语文的习惯,这对今日学生独立意识的养成和公平教育的落实均能带来有益启示。胡适对讲读泛滥之流弊做出了反思与批判,并竭力倡导书院的自修精神,鼓励养成“以看书代讲读”之习性,这对现今语文课程的改革仍有警示意义。

3.胡适语文教育教材论

胡适语文教育教材论主要是探讨语文教学主媒介的问题。胡适从立人的高度和时代需要出发,提出了建构国语文教材的构想。胡适关于立言立人观的阐述,沟通了语言的工具属性和本体属性,赋予了国语于人的解放及文化再生方面的历史重任,可谓笃切而深至。胡适从以文化人和再造文明的高度,提出了重整中学古文教材的主张。其中关于合理配置古文和白话选文比重,坚决反对儿童读经修身等论断,为我们理解与宏发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建设与完善语文教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胡适深信,教育的终极目的在树人,苟有新人,何患无新社会?苟有新人,何患无新国家?语文教育之主目的乃在于,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并在自由发表中实现人格的独立与人性的解放。胡适语文教育树人思想涉及祖国语文教育的诸多领域,它对传承与复兴中华文化,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仍不失镜鉴意义。

猜你喜欢
国文胡适语文
《胡适》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打麦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