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冰之奥秒,懂生活之趣
——以小班『遇见冻冰花』生成课程为例

2023-04-19 01:46江苏省无锡市南泉中心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器皿结冰冰块

江苏省无锡市南泉中心幼儿园 杨 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离不开自然,也正是因为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才构成了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当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碰上大自然会产生怎样的智慧火花?让我们牵手幼儿与“遇见冻冰花”课程同行,去尽情领略课程之旅的无限精彩吧!

活动缘起

江南的雪,对小班幼儿来说是那么新奇,雪的降临让他们在冬天多了一份快乐,然而这份快乐就如开放的昙花一般,美丽而短暂。当幼儿期盼雪能够再次降临时,雪便变成冻冰花悄然来到孩子们的身边。当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手捧冻冰花在阳光下欣赏、交流时,幼儿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脑袋里装满了疑问。“这是什么?纸花怎么跑进冰里了?”“我也想玩,可它是怎么做的呢?”顺着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我们一同踏上了“遇见冻冰花”的课程之旅。

活动过程

一、制作冻冰花,感受自由的快乐

向大班的哥哥姐姐们虚心求教,幼儿们了解了制作冻冰花的方法后,纷纷投入到制作冻冰花的活动中——他们来到材料区选择不同形状的透明器皿,并加入不等量的水,选择自己心仪的装饰品放进水中——有的拿贴花、有的拿石头、有的拿纽扣、还有的拿干桂花……溪溪拿起桂花放进杯子里,一边用小棒搅动一边说:“搅一搅、拌一拌,我要做杯冻桂花的冰。”其他幼儿也陆续模仿起来,“我要做个冻纽扣的冰花。”“我要做冻羽毛的冰花。”幼儿一边搅动、一边想象、一边观察材料在水中流动的样子,他们仔细端详着自己那份作品,希望能有与众不同之处。之后幼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器皿走到户外。一切准备就绪,只欠一个黑夜了。

在制作冻冰花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不同形状、花纹的器皿以及丰富的自然材料和装饰材料,幼儿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制作冻冰花的快乐,并对接下来的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探秘冻冰花,走进生活悟现象

秘密一:冻冰花里的纽扣为什么在动?

第二天,幼儿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来到窗外的阳台前观察自己的冻冰花。“老师,杯子里的水结冰啦!”“老师,我的冻冰花制作成功了吗?”“老师,外面好冷啊,我们把冻冰花拿到教室里吧!”孩子们的建议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们陆续给冻冰花搬家!面对搬进教室的冻冰花,幼儿开始三五成群地进行讨论与交流。

宸宸:“老师,我的冻冰花里的纽扣怎么还在动呢?”

我捕捉到幼儿的疑问并附和道:“是呀,你的纽扣为什么在动呢?”

梓馨:“老师,因为他杯子里的水没有完全结成冰。”

彤彤:“可是我杯子里的水全结冰了呀!”

我继续问:“对呀,为什么装的是一样的水,宸宸的却没有完全结冰呢?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

煜心:“宸宸杯子里的水太多了,而彤彤杯子里的水比较少。”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声中,幼儿总结出了“在同样的气温下,水结冰的程度与水量的关系:“水量少的杯子容易结冰,而水量多的杯子则不容易结冰”。由此,我们联想到了生活中的滑冰场与湖面结冰的现象,也了解了“要想滑冰需到专业的滑冰场上,而不能在结冰的湖面上玩耍”的安全小知识。

秘密二:冻冰花怎么会有纹路呢?

宸宸发现自己的冰块和别人的不一样,于是说:“老师,快看,我的这块冰好像有花纹!”

我追问:“为什么宸宸的冰块底下有纹路,你们的有吗?”

幼儿纷纷把注意力转移到冰块的纹路上,并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发现:

“我的这块冰很平滑,什么纹路都没有。”

“看,我的冰块底下有个圆洞洞,看起来像只水桶。”

“我的这块冰是长方形的。”

我再次追问:“你们觉得是什么导致了你们的冻冰花造型不同,甚至有的冰块底部还有花纹呢?”

在大家的猜测与讨论下,幼儿一致认为与选择盛水的器皿有关。是真是假,验证一下就知道。

幼儿拿起放在一旁的器皿,果然他们发现了手里的冻冰花与器皿的造型特点有着巧妙的联系。

幼儿通过观察感知和发现冻冰花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并对它们的造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幼儿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分析,从造型入手,寻找冻冰花与器皿造型之间的联系——器皿的造型会“复制粘贴”在冰上;除此之外,当器皿里放的不再是冰,而是橡皮泥、泥土、湿沙等可塑性固体时,会不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便是对“拓印”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

秘密三:冻冰花摔碎了

在观察冻冰花的过程中,宸宸不小心将冻冰花摔碎了,于是他皱着眉头对我说:“老师,我的冻冰花摔碎了,怎么办?”

看着地板上的碎冰,旁边还“躺”着一根木棒。我追问道:“咦,冰块碎了,木棒怎么没有碎?这是为什么呢?”

宸宸撅着嘴巴回答:“肯定啊,冰块就像玻璃一样,掉到地上很容易碎掉。”

“除了冰块、玻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一摔就碎呢?”幼儿纷纷给出答案:玻璃杯、镜子、陶瓷碗、鸡蛋等都具有易碎的特点。

我继续拿出有一定厚度的冰块引导幼儿:“猜猜这两块形状相同的冰块从相同的高度落下,哪个更容易碎?为什么?”

有的幼儿说两块冰都会碎,有的则认为有一定厚度的冰块不会碎。我们通过实验验证:有一定厚度的冰块落地后,只是碎了一小部分,不像宸宸的冰块那样碎得“体无完肤”。“这又是为什么呢?”最终在我和幼儿的探讨、实验下,我们发现两块冰块的不同——一块薄似片,另一块厚似块。

幼儿在亲身体验、观察感知中初步了解到冰块的薄厚与其易碎程度的关系:冰块越薄越易碎,反之亦然。幼儿认识到冰块具有易碎性,对冻冰花的厚与薄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知道了像玻璃杯、镜子、陶瓷碗等这些易碎品要轻拿轻放。

三、在玩中探索冰世界,懂冰懂生活

“将冻冰花捧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呀?

“老师,它摸起来好滑呀!”

“老师,太冷啦,太冷啦!”

“老师,它容易化成水。”

幼儿在用小手触摸的过程中对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知道冰的质感是滑滑的,给人的体感是冰凉冰凉的,了解了“冰会融化成水”的现象与原理。

用滑滑的冰可以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一致回答“滑冰”。通过观看图片与视频,幼儿了解到滑冰不仅是一项游乐项目,而且是一项体育项目,如奥运会场上的花样滑冰,幼儿感受到原来冰场也能变成一座展现美感的舞台。

“你们手里的冰可以用来玩什么游戏呢?”幼儿的兴趣又到达一个高点,地板上、桌面上都出现了冰块的身影。幼儿游戏着、探索着,纷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有的幼儿把冻冰花当成冰汽车,小手一推,汽车滑得远远的,还有三五好友聚集在一起展开了“看谁滑得远”的游戏。

幼儿玩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地板上都是水。

欣欣:“老师,地板上都是水。”

教师:“水从哪里来的呢?”

雯雯:“冰融化成水了。”

教师:“冰为什么会化成水呢?”

昊昊:“手摸冰的时候,就会有水。”

教师:“那手和冰谁更暖、谁更冷呢?”

幼儿的答案是“手暖冰寒”——当冰遇到比它暖的东西就会化成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冰化成水呢?在阳光下冰会融化,在火炉上冰也会化成水。

生活中的冰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水变成冰?冰的用处都有哪些?通过亲子调查,幼儿知道了当气温降到零下时,水便会结成冰,气温越低,结的冰越厚。冬天,水可自然结冰;而夏季,冰箱的冷冻箱也可产出冰块。冰的用处很大,医院里的冰袋可以消肿、降温;快递箱里的冰块可以让食物保鲜不变质;夏天饮用的奶茶、果汁里的冰块可以增加口感,给炎热的夏天添加一丝凉爽。还有的幼儿知道冰也可以变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冰雕作品,就像《冰雪奇缘》里艾莎公主施展的魔法一般,而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可以满足我们对冰雪的想象。

在进一步的感官体验中,幼儿对冰的特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他们了解到冰不仅易碎,而且易融化,以及冰与水之间的转换条件:冰遇热融水、水遇寒成冰。在探讨冰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时,幼儿发现冰既是祛暑降温的好帮手,又是消肿、保鲜的神器,而化身成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更是引人入胜的旅游景点。

收获与反思

冻冰花的成功制作不是此次活动的结束,相反它是另一个教育活动的开始。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能用精力去找机会,善用灵敏的手去抓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通过智慧的启迪、兴趣的激发为幼儿开启主动探究之旅。

本次课程活动起源于幼儿对“冻冰花”的好奇与兴趣,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出发,走近冻冰花,在一个个现象中发现问题,在教师富有智慧的追问、反问下,在探索尝试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反映的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以及对自然现象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在本次课程活动中,幼儿在看看、摸摸、说说、做做、玩玩中逐渐增进对冻冰花的认知,知道了冰的特点有滑、硬、碎、受热易化等,感知到冰块形状的多种多样,体验到冰与水之间的转化条件——而这些也让幼儿对冰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了解了冰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在一次次的课程实施中,幼儿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发展;师幼关系、亲子感情得到了有效改善;幼儿的“经验之塔”也在探索与总结中逐渐垒高。

作为教师,在实施班本课程的道路上,我们应做一个观察者、合作者、反思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动态,记录他们的活动,并及时进行反思,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总之,我们要立足于教育实践,立足于儿童本位,立足于教学前沿,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探索更丰富的课程实践之路。

猜你喜欢
器皿结冰冰块
通体结冰的球
细绳“钓”冰块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彝族器皿
冬天,玻璃窗上为什么会结冰花?
鱼缸结冰
当热水遇到冰块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塑料和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