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活动: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23-04-19 01:46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乘航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毛豆种子植物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乘航幼儿园 吴 冰

种植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这一进程人与自然的距离却渐行渐远。幼儿园需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然生态的场所,让幼儿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在自然中探索和发现生命的规律及奥秘,释放幼儿的天性。

观复土地资源,用好幼儿园的“自然之地”

1.树立自然课程意识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里的“观复”是指人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反复地探究、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演化过程。那为何要观复土地呢?因为这里所指的“土地”包容万象,它不仅指土壤这种介质,还指存在于土壤中千千万万的动植物、有机物、无机物及其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例如,苔藓、蚯蚓、潮虫、石块……再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土地就是生命之本,也是一本藏有无数奥秘、永远读不完的“书”。因为土地所滋养的万物大到辽阔的山川密林、小到肉眼不见的微生物,自然界离不开它,人类更离不开它,它是万物联结之根本。因此,观复土地就要求教师在自然课程中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观——对“土地”报以珍视、尊重、敬畏和热爱的心态,即教师必须厘清人与“土地”(自然)之间的关系。

2.建构适合本园的“花田养殖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提出:“幼儿园应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同样的意思用陈鹤琴的话来说便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以上论述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大自然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最好的学习场所,即自然课程必须在自然中开展。为了让幼儿园的自然资源发挥最大化的利益,我园以全园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未来百草园课程中场域的规划路线为指导,开展了以“自然资源配置”为主题的专项研讨活动,重新盘点并调整了园所现有的自然资源配置,使其更具合理性、科学性、探究性。后经审议我们建构出适合本园的“花田养殖场”,其中包括我园阶梯式建筑造型中最为独特的“阶梯式班级阳台”,融合山坡、绿植、果树、廊架为一体的“花田认养区”,62块绕园所半周的“围网种植区”以及萌宠乐园“生态饲养区”——最大化地盘活现有的自然场地,支持幼儿自主开展运动、观察、探究、种植等多样化的活动,打造幼儿专属的“后花园”。

将生命教育根植于探究自然的过程中

种植活动是儿童的成长需要,因为关注生命是幼儿的天性,每位幼儿都是天生的自然主义者,而教育必须顺应幼儿的自然天性。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二步支架便是明确要求:“要带幼儿观察那些有利于幼儿多样化游戏、持久性游戏的资源,不要代替幼儿对材料的选择,鼓励幼儿进行长期探究性活动。”种植活动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种植活动不只是普遍认为的科学活动,还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是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

1.唤醒儿童关注自然生命的起点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师所布置的环境要能让幼儿与环境及他人积极交流、和谐共处,而园所要为幼儿的种植活动留有一片未经人力改造的土地——荒野之地。荒野也有教育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荒野中蕴藏着一种尚未被唤醒的生机和活力。”荒野中的生命往往极具能量,且是自然状态中最不刻意的磅礴之力。

在我园西南侧就有这样一块荒地,今年三月,荒地之中不知何时屹立起的一棵小苗引起了幼儿的注意,一名幼儿说:“我知道,这是桑树,我家的蚕宝宝就是吃桑树叶子的!”九月开学季,荒地竟呈现出郁郁葱葱之态,幼儿带着疑惑走近一瞧,各种野草欢聚一堂,好不热闹!经过仔细观察和清点,幼儿发现荒地里竟长出了12种不同的野草,其中最多的就数狗尾巴草了。查阅资料后幼儿认识了部分野草,例如龙葵、马唐、牛筋草、车前草、小飞蓬等。这些发现让幼儿的心中浮现出一个个大大的问号:“桑树是何时发芽的?”“是谁带它来到这里的?”“野草又是怎么突然‘疯狂’生长的?”有趣的是,荒地从未停止改变,它在幼儿心中是一块“探索乐土”,也是一块“神奇之地”,它既充满着未知的冲动,也充满了意外的惊喜。幼儿只需走近它,就能看到最真实的自然,无需小心翼翼、无需春种秋收,因为幼儿是自然之子。

2.捕捉儿童探寻自然奥秘的原点

幼儿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往往有着更为细致的感受与体验。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相信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相信他们能用其独特的方式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世界。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站在幼儿的视角去关注幼儿的声音、倾听幼儿的观点、发现幼儿的学习,才能真正理解幼儿的兴趣所向以及学习需求,进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

案例:一个泥坑

在小班种植活动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热衷于蹲在土地里抠泥块、找石头、抓虫子,有的幼儿甚至把泥巴放在鼻子边嗅、放在脚底踩……泥土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土地里生长的植物。当幼儿聚集在一起观察、探索、讨论时,教师就开始思考——此时的环境是否还能继续支持幼儿当下的发展与需要?经过开展班级谈话活动、年级组商议,我们决定将原有的六块种植地划分出一块还原成泥巴地,为幼儿开展持久性游戏和深入探究提供支持。教师为幼儿提供铲子、尖锹、钉耙、水缸、水瓢、水壶、胶鞋、手套、放大镜、捕虫器等工具,并把“泥巴地改造工程”全权交给幼儿,幼儿可以自己决定在泥巴地里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工具做……

一块不起眼的地方极有可能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幻想角”——幼儿自发的学习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小角落”,以弥补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的“漏洞”,支持幼儿不断地、深入地探寻自然的奥秘。

3.建立儿童理解自然规律的支点

要想了解自然,就要到自然中去。“植物就像脐带将我们与大自然相连,它创造出一个合约,要我们与自然彼此关照。”每位幼儿都应该有机会在亲身劳作中学习关心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受生命变化之“常”。在自然的大场域中,幼儿发现了无数的趣事、乐事:

三月,阳台上的格桑花抽出细嫩的绿芽;

五月,幼儿用二十二天的时间见证了第一朵百日菊的开放;

七月,种植地里的小麦悄悄地拔节抽穗,南面山坡的紫薇树上惊现一个鸟窝;

九月,阳台上的毛豆撑破了“肚皮”、芝麻裂开了“小嘴”、一根长疯了的空心菜垂下藤蔓直至一楼;

十一月,红得透亮的栀子果静静地躲在绿叶下;

十二月,一夜风雪的洗礼,把阳台上的桑树全部剃成了“光头”

……

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养护植物的方法,在倾情观察中见证植物的生长,在倾力劳作中感受收获的喜悦……这便是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意义。

依托百草园课程助推儿童获得经验的“拔节点”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根本落脚点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其最终目的就是将其转化为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在百草园课程中,我们以幼儿园户外资源为依托,以一日活动为切入点,以种植、劳作活动作为载体,让幼儿在与自然互动、探究、体验中实现多领域的全面发展。

1.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一:围网爬爬园

我园和小学之间一道长长的围网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快看,围网上是什么植物?它爬得好高呀,叶子从洞里钻过来了!”一次偶然的发现让幼儿改变了对围网的原有看法——原来围网不仅可以划分区域,还能用来种植!一些爬藤类的植物和花卉正好可以种植在围网下。于是幼儿开始了“围网统计”“班级认领”“设计班牌”“围网种植”等一系列活动。种植活动前幼儿认真调查了各种适合种植在围网下的爬藤植物,了解到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播种时间;随后幼儿根据季节投票选出了想要种植的植物,例如爬山虎、牵牛花、南瓜、茑萝松……

案例二:筑篱笆

在“花田认领”区域中,幼儿发现各班的认领区没有明确的划分,而且种植的植物太过茂密,不方便观察和照顾。于是幼儿开始探索如何建造“花园篱笆”——花园篱笆的门要怎样设计才能方便开关?如何在过于茂密的植物中开辟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花园小径”?

当幼儿感受到围网会因一株植物而焕发生机、充满生命力时,当幼儿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建和创造更加美丽的花园时,幼儿便是在与自然真诚地对话。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围网种植、筑造篱笆的过程中幼儿已不知不觉地改造了课程资源,这样的改变不仅发挥了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还使课程环境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创造力。幼儿在“对话自然”的过程中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在自主探索中主动学习、收获经验。

2.磨练意志心性

案例三:一次与毛豆的较量

一次,两名男孩计划收获阳台上已经成熟的毛豆,他们选择了最粗壮的一株毛豆开始“工作”。毛豆非常茂盛,为了确定毛豆根的位置,男孩直接钻进毛豆叶里。刚开始时,他们站在阳台上,一个人用手将毛豆压低,另一个人用铲子去铲除毛豆根部的土,然后又尝试拔毛豆根,但他们发现毛豆生长的位置比人站的位置还要高,因此使不上力,于是他们又尝试站到了平台上拔毛豆根,可依旧拔不起来。于是他们就继续铲土、再拔、再铲土、再试着拔、再铲土……在不断地尝试中,他们发现两人站在同一侧时力量更加集中,就这样过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这棵毛豆终于被连根拔起。此时,虽然两名男孩的脸上、手套上、裤腿上、鞋子上都沾满了泥巴,但是他们的脸上却绽放出了胜利的喜悦!

这是一次幼儿与毛豆之间的较量,也是一次人力与植物根系之间的比拼,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动手动脑全身心投入,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是课本中、教材上都难以获得的一种亲身体验,幼儿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无不让其感受到植物根系的强大——这种强大是坚韧不拔的毅力,是顽强拼搏的生命力。劳动既是幼儿经验的来源,也是幼儿学习知识的目的。种植活动不仅触动了幼儿内心深处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细腻情感,而且磨炼了幼儿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迸发博爱情感

案例四:种子的旅行

进入冬季以后,阳台上的格桑花和百日草都已经枯萎。在一次观察中幼儿发现,干枯的枝头有一些小小的、弯弯的像眉毛似的小东西,这个发现引起了许多幼儿的围观。大家对干枯的花茎与叶子的形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它是格桑花的种子!种子的发现让幼儿感到既惊喜又意外,大家纷纷表示要把种子种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于是,“种子的旅行”就此拉开了帷幕,幼儿采集种子、制作信封、分装种子、派送种子……

种植是一种有温度、有情感的活动,幼儿在种植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是能力和知识,还有情感和态度。格桑花种子又轻又小,一碰就掉,在收集种子的过程中,细心的幼儿发现外侧楼梯台阶上也有飘落的格桑花花籽,幼儿将其视如珍宝,用手捡不起来时就找来画画用的毛刷小心翼翼地收集,他们不想遗漏任何一颗种子,因为幼儿知道,每一颗种子将来都有机会生长为新生命,而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决定新生命到来的那个人。因此,幼儿带着炽热的情感去关注自己的种植成果,花籽在幼儿眼里就像小宝宝,他们精心呵护、倾注热情,并对它报以最美好的希望——希望生命得以延续。幼儿在见证生命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中,迸发出充满能量的爱,他们爱一叶、一花、一根、一果,这是一种见证了生命厚积薄发之爱、是关乎自然之爱、是敬畏生命之爱。

在百草园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中,幼儿的学习不是听教师坐而论道,而是亲身实践。老子用“致虚极,守静笃”来阐述生命的潜伏阶段,这句话对教师同样有所启示——静笃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不妄为,是“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尊重幼儿的自然本性,鼓励其自发主动地学习,同时也要时刻牢记教育的初心,在繁花渐欲迷人眼的嘈杂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希望在百草园课程下的每一位幼儿都能像春日里萌动的种子,蓄势待发、自由舒展、蓬勃向上!

猜你喜欢
毛豆种子植物
毛豆飘香秋来到
桃种子
毛豆姐姐的信
我和我唯一的毛豆
可怜的种子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摘毛豆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