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意蕴、核心维度与实践理路

2023-04-19 11:55吴晓璇石文斌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抗疫生命精神

吴晓璇,石文斌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大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成长。“人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的存在。精神成长是人的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1]精神成长既需要实践历练,也需要精神涵养。2020 年9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精神旗帜。

一、伟大抗疫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意蕴

精神成长关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新时代大学生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青春力量,以伟大抗疫精神涵育他们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1.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年代。他们在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过度追求物欲的满足与享受,导致精神生活的物化,从而使他们忽视精神需求的满足,舍弃对精神自我的超越。因此,引导大学生关注被遮蔽的精神需求,提升他们的精神价值追求是非常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年到四年,多则九到十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3]价值观的塑造和情感心理的成熟,都事关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大学生在疫情防控经历中亲身体验到了伟大抗疫精神的力量,这是提升他们精神追求的现实支撑。

2.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被内卷所裹挟,面临着专业学习、生活消费、人际交往压力、生涯发展等方面带来的精神压力,他们相信成功靠奋斗,身上有着“奋斗的一代”的时代特征。与此同时,他们又追捧“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文化”。这看似充满矛盾的认知,实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压力的消极对抗。究其原因,缺乏精神动力是重要原因之一。“精神动力是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4]疫情防控是一场精神洗礼,大学生在与困难斗争中发挥了精神能动作用,这是增强他们精神动力的实践基础。

3.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只有在精神上“成人”,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大学生的精神成长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彰显,关乎他们的全面发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展示了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的契机。

二、伟大抗疫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维度

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抗疫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蕴含丰富的教育素材,可以从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斗争意志、强化自信精神和升华生命道德等方面涵育大学生的精神成长。

1.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永葆精神动力。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集中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引领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生命至上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维护人民利益的价值立场,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和命运与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集体观,尊重科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伟大抗疫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现实体现,这是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现实教科书,要以此增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凝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抗疫实践印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愈挫愈勇的民族,是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和奋起的民族,由此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必将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伟大抗疫精神凝练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化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特质,需要以此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谁在外面?”病房里的人听见门口的动静出声询问。雷染君回过神,抹干眼泪站起来,看见姜祈缓缓下了床,艰难地挪动到门边。雷染君推开门,目光第一时间落在他病服袖口之外的缠着纱布的双腕上。她紧紧抿住嘴唇,双手局促不安地握在一起。头发束成的马尾也像失去了往常的活力,毫无生气地耷拉着。

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5]从疫情治理的国际比较视野来看,中国展现出一种应对疫情的国家治理典范。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真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增进他们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现实内容。

2.锤炼新时代大学生的斗争精神

狭义上的精神“是人的气质、气节、灵魂、品格、境界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体。”[6]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广大青年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要有敢于斗争的精神气质。伟大抗疫精神正是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发扬,蕴含锤炼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的价值。

坚定大学生的斗争意志。坚定的意志是指引大学生有意识地与困难作斗争的稳定心理品质和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斗争姿态的精神支撑。当代大学生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斗争意志薄弱的问题,需要激起他们的斗争精神。在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一批大学生成为最美“逆行者”,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这是坚定新时代大学生斗争意志的榜样力量。

增强大学生的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7]要使斗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力量,需要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斗争本领,促使他们在面临风险挑战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好比一剂强心剂,激发了大学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经历了疫情防控的实践历练,他们提升了担当精神,也增强了斗争本领。当前,我国正向着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永葆“同困难斗争”的精神,才能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3.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信精神

2021 年4 月25 日至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8]自信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既是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确信。

提升大学生对自我的自信。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愈强,表现得愈加自信。但也应看到,有的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焦虑迷茫,对社会责任逃避退缩。疫情防控是一个不断培养、不断强化大学生自信精神的过程。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疫情防控中的表达欲、参与度显著提高,表现出了较强的行动能力。[9]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有些大学生主动请战,出现在医院、口罩生产车间、社区等防控战线,用实际行动彰显大学生们的责任与担当。此外,大学生不仅做好自身的日常防护工作,还积极参与校园的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防疫知识宣传等志愿者工作,积极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他们在疫情防控的实践中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提升了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增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为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制度保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铸就伟大抗疫精神的文化底蕴。因而,伟大抗疫精神是引导大学生确认四个自信的重要支撑。

4.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

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是生命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对自己、他人、自然界生命的同等尊重。近年来,有的大学生的生命观出现异化现象,表现为生命认知淡薄、生命质量不高、生命价值追求失衡等情况,由此导致轻生、自杀、他杀的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教导他们尊重生命。

引导大学生感悟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价值,思考与回答生命的意义是生命道德不可或缺的内容。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绝大多数的生命,奋战在疫区的“逆行者”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彰显了自我的生命尊严,提升了生命意义。舍生忘死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引导大学生思考生命意义、感悟生命价值的恒久教材。

引导大学生体会生命关系。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人类生命道德意识的时代表达,体现了人类总体道德生命精神的内核。疫情之下,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疫情没有国界,生命没有国界,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护佑人类生命,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此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注入了和谐共生的特性。

三、伟大抗疫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实践理路

依靠思政课筑牢精神之基、借助课程思政赋能精神培育、善用“大思政课”夯实精神之本,是伟大抗疫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实践理路。

1.依靠思政课筑牢精神之基

大学阶段是整个青少年时期精神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迈出的任何一步,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他的精神面貌。正因为如此,大学思政课特别关键。”[11]伟大抗疫精神是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鲜活教材,学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一是诠释伟大抗疫精神,坚定理想信念。2022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校要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将伟大抗疫精神等引入课堂。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时代价值,使伟大抗疫精神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力量。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将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融入相应的章节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将伟大抗疫精神展现的党的坚强领导、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等融入相应的章节内容。二是讲好抗疫故事,感悟生命价值。讲好抗疫故事是用伟大抗疫精神涵育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1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讲好身边人的抗疫故事,在故事叙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力量。

2.借助课程思政赋能精神培育

专业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精神样态,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的结合,把伟大抗疫精神深度融合到教学中。

一是凸显榜样作用,激发精神动力。专业课程要将生动的抗疫斗争作为教学资源,寓理于事、教化人心。从抗击疫情的典型人和事中提炼思政元素,如90 后、00 后作为新生力量,奔赴一线,成为战“疫”的主力军之一;尤其要讲好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与困难作斗争的典型事例,如医学院的学生集结抗疫一线、社区管理专业的学生服务社区抗疫、各专业的学生变身口罩生产能手等实例,这些同辈们的故事尤能触动他们的思想,激起他们的精神动力。二是彰显专业能力,提升专业自信。专业课程可以从学科前沿、科学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切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可以结合疫情防控中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做法与成效,探究社会工作精准化与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励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坚定专业认同,提升自信精神。

3.善用“大思政课”夯实精神之本

实践活动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活动,也是改变主观世界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精神成长是一个实践过程,需要在实践中连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从而塑造精神世界,夯实精神之本。

一是用好“大思政课”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之后,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7 个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就有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为此,学校可以依托区域优势,就近对接抗击疫情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学场域上走进社会场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真实体验和主体参与中提升思维品质,进而增进精神成长。二是校社联动推进实践育人。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学校育人主体与抗疫先进个人和集体形成实践育人“大师资”,共同设立实践主题,合力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如学校组织学生与曾经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社区防疫人员共同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以实践为桥梁,促进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认同,从而建立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心理支撑。

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鲜活的时代特色和长效的教育功能,学校教育要用伟大抗疫精神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坚韧的精神气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抗疫生命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