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蕴、逻辑与路径

2023-04-19 17:28戴香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村专业服务

戴香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但农业生产风险大、收入低,而城市发展迅速、就业机会较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农业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三农”形势日益严峻。党的二十大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的伟大判断,及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是对多年来“三农”工作方略的升级,而且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在新常态新任务背景下的重大战略调整,更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空前重视。而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通过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试点、推广,日渐进入社会经济生活领域。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标志着社会工作从此进入了国家制度设置层面。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社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治理,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政府工作报告也连续多年分别使用“发展”“支持”“促进”等词汇来凸显国家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等等,这些都为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事务带来了契机。那么,社会工作能否服务于乡村振兴?如何参与?是否存在局限与不足?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背景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契合、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1 何以可能: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契合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有其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高度概括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价值理念或指导思想在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工作思路或实施路径在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保障机制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作为一种帮助人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长期以来积极关注社会转型,解危济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不仅关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且致力于关注、解决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有很强的契合。

1.1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渊源同构

社会工作和乡村的建设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之日起,社会工作就将农村作为重要的工作领域,并积极参与到我国乡村建设与研究中去。比如:1926年由晏阳初主持实施定县实验;1931年梁漱溟主持邹平实验,建设乡村建设研究院,通过培养乡村建设人员促进乡村发展,进而在农业改良、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由部分知识分子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尝试性实验,但也是我国社会首次运用专门的学科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社会实验;同时,它也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引入过程中,在当时的主要国情背景下很快就找到了农村农业这个典型的试验田。正如有学者所言,早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一场社会工作的探索运动”,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见,社会工作在引入、发展历程的一开始就与中国乡村有着深刻渊源。事实上,无论是乡村建设运动,还是后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再到当今的乡村振兴,都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提供了重要土壤;反之,也需要社会工作的积极参与。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需要社会工作参与且必须参与到其中去,去更好地关注“三农”问题,这不仅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工作学科层面的本质要求。

1.2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价值理念契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前提,发展的实践需要发展的理念来引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因此,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就必须明确发展理念是什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前提,能够也必须统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而且也能够补短板、强弱项,进而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由其专业价值理念指导,有专业理论、知识作基础,能够自觉运用专业方法展开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活动,不仅秉承“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而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社会工作不仅注重“以人为本”,而且强调个别化原则,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平等性;不仅相信个体自我提升的潜能,而且也有自我增能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主张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整合资源,协调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可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念与价值依据。乡村振兴的根本宗旨在于服务广大基层农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农村和谐。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民、农村组织不只是单纯的乡村振兴的被动对象,而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翁、参与者、诉求的表达者等。可见,乡村振兴的多元、参与、平等、共享特征及其取向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是具有高度契合性的。

1.3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功能契合

乡村振兴作为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通过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凝聚人心,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当前,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之下,乡村振兴的目标就是高质量振兴。换言之,也就是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不仅关注数量的增加,更要强调“质量兴农”的理念;不仅要物质层面兴农,更强调精神层面兴农。最终,通过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大幅提升乡村的生产效率,提升乡村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内外经验表明,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实践领域是重要的建设性主体力量,其目标与功能可从不同角度厘清。就宏观与微观层面而言,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协助个人或家庭解决困难、促进增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实现助人自助,而且社会工作基于“人在情境中”,强调系统关注服务对象所处的生活情境与宏观环境,通常试图从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矛盾缓和等方面加以分析,探究问题产生的症结和解决的路径,进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乡村振兴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缓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增强社会活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可见,社会工作的目标不仅可以纳入乡村振兴目标的范畴、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社会工作的参与也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达成。可见,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与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契合的。

1.4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式契合

乡村振兴是对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与把握,需要广泛整合资源、吸纳社会多元力量的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关注改善农民生存生活条件,而且需要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观视角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概言之,即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牢牢守住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不发生大规模返贫的底线,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以及乡村治理,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实现乡村经济繁荣与农民生活富裕。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有其特有的专业方法的职业化助人活动,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等为主要形式,构成了其特有的方法体系。社会工作方法及其体系在长期的社会服务过程中已经为实践所证明其可行性与有效性。社会工作通过比较系统的设计、规划、使用方法,不仅能够合理、科学地开展服务,而且能够确保服务的专业性,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个别化特征、具体化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整合和利用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计划、实施行动方案来解决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不仅如前文所言在早期参与乡村建设运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渊源同构,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在参与社会建设、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实践中,也表现出了天然的亲和性,积极广泛地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实践层面,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2 实然之惑: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困境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同构性,社会工作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振兴具体行动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现实的功能。但在实践中,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契合以及参与其中的优势似乎又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在现实中要真正参与其中并使其效用最大化,则尚存诸多困境。

2.1 社会承认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专业社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从院校办教育到实务领域的引入,已经走过40余年的发展历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以来,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进入了政府的决策视野。但是相对于政府组织而言,社会工作只是一种社会力量,在基层政府那里缺乏认同,即便在社会工作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也常常被当成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仍通常被当作志愿者。加之,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基本属于“教育先行”,这样的模式虽然在短期内推进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对社会工作专业概念等范畴的普及性传播,但另一方面,实务领域需求的原生动力不足,制约了社会层面对社会工作的普遍认同。这样,深受欧美影响的社会工作教育所输出的人才大多仍属于理论、知识、技能层面的通才式人才,并不具备能够充分适应“三农”问题需要的理论与实务技能,难以应对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难以符合农民的预期,进而难以获得乡村振兴相关主体的广泛认同,也就难以在乡村振兴中有效开展工作。

2.2 参与效果不佳

20世纪80—90年代,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恢复重建以来,就将实务触角伸到了农业农村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以及专业方法等大多尚处在理想层面,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影响其专业效果的发挥。社会工作坚持以利他主义作为核心专业价值,与我国长期以来解救危难、扶贫济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耦合的,但这些理念基本还只停留在对某些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具体微观环节的指导方面,而宏观层面的引领作用难以体现。比如说,无论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等领域,还是当前的乡村振兴实践,社会工作专业所倡导的利他主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更多的只是体现了利他的人文关怀。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要推进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资源等,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靠政府、市场机制的强有力推动。

2.3 角色能力不强

参照既往经验,根据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服务活动的不同需求与情境,社会工作可以承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资源整合链接者以及政策倡导者角色。但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社会工作也只开展了诸如支教、帮扶、调研等有限的项目,在其工作中大多局限于倡导者,而非直接决策者、行动者,服务的效果有限。再者,我国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基本范式仍局限于专业理论+专业方法的通才式人才培养,而乡村振兴又是一个广泛涉及农学、经济学、商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这样一来,往往就会导致理论层面认为社会工作可以广泛服务于乡村振兴,但一到实践中却又什么也做不了的窘境。比如说,当前H省广泛实施的乡镇社会工作站理应成为驻扎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重要的资源整合链接者的角色,但实践中乡镇社工站往往由少量年轻社会工作者或者从业人员构成,其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甚至基本人员工资成本都难以维系;加之部分社会工作者及其机构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不足,综合协调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社会工作服务的虚化;部分项目并不能真正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服务者自身的需要,直接影响了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也消解了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效用。

3 何以可为:推进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社会工作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与乡村振兴不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而且也尚存局限与不足,在高质量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是必然的,但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又何以可为?

3.1 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合作式的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机制

虽然乡镇社工站已经在部分农村地区建立起来了,但相对大多数乡村而言,乡镇社工站仍然是个外来事物,专业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还需要进一步给予合法的身份与地位。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以来,就特别强调要协调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在改变传统政社不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政社合作的治理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有效链接。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乡镇政府及其赋予一定权能的村(居)民委员会所代表行政职能的作用,这个层面是充分坚持党建引领下的服务、支持职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能动性,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主体,但无论是社工机构还是社工项目团队都需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提供服务、开展工作。换言之,这种党建引领下的多种力量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主体聚合实质上是基层党和政府组织通过打通原有的乡村振兴主体之间的分化,建立起基层党组织、政府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合作式的伙伴关系,基于产业经济发展、基层社会有效治理、乡村社区发展、村民美好生活需要等共同目标,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

3.2 整合资源,构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资本

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整合资源的能力。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光讲情怀是不够的。社会工作本身占有的社会资源远远不足以支撑其参与乡村振兴的需要。参与乡村振兴要达到预期效果,培育、构建社会资本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社会治理既需要丰富的社会资本作为资源和后盾,同时又能够增进社会资本的积蓄[2]。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基础,要以整合丰富的社会资源为目标。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服务链接起社会关系网络,整合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并将其参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关系嵌入到多元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搭建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平台,把多种力量吸引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进一步拓展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空间。

3.3 增强培训,提升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

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协同性,乡村振兴可以为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提供新的环境土壤和实现路径,社会工作又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念、知识、方法及人才队伍。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还是要放到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社会力量的视角来讨论,政府核心工作以外的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可在政府主导或者“引导”下,交由社会力量承担[3],由社会工作机构及其工作者承接部分政府转移职能并向服务对象实施。社会工作尤其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主要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介入乡村振兴活动,促进农民参与意识、权益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社会工作机构、乡镇社工站以及基层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培训,树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典型和示范,促进乡村社工站等成为参与乡村振兴服务的重要主体,不断提升其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

3.4 加强倡导,提高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同度

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改革开放以来,将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了我国民政工作领域,并取得了较快发展。如今,将社会工作引入乡村振兴,并不是内生于传统乡村社会的,而是要在原有体系中嵌入一种新的力量,要通过社会工作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但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之间必然由于社会福利服务体制的不协调而存在着结构性张力,无法融入既有体制而表现为嵌入性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的政策倡导作用,以增强社会对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认同。

猜你喜欢
农村专业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